Share |

輕擊區Yururi Seida BK黑頭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桿測試!~實際測試篇1

輕擊區Yururi Seida BK黑頭52度

更多此桿照片都在以下聯結!
https://goo.gl/photos/FqEtMeDgjJdZN9jeA

中國讀者可到我的新浪微博中參考此桿照片.
http://weibo.com/peargolf

輕擊區Yururi Seida BK黑頭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桿測試!~產品說明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輕擊區Yururi Seida BK黑頭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桿測試!~規格說明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實際測試篇1開始.

下面就是這桿子的規格表請大家參考.

球頭: Yururi 輕擊區 Seida BK 黑頭 52度/10度, 鍛造軟鐵1025C 296.3g重

桿身: 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重120g

握把: Golf Pride CP2 R60尺寸,黑色重51g

總長: 35.35”

總重: 454.5g

揮桿重量: D1.67

MOI: 2675g/cm^2

規格說明
以這隻桿子的規格來看,這是相當友善與平易近人.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它會不好打.可能還有球友認為這樣的規格可能對於挖起桿來說會不夠重.應該說揮桿重量會不夠.有些人因為習慣市售款的挖起桿那種重揮桿重量設定就會覺得這樣的低揮桿重量不到位.很多的市售款挖起桿尤其是美規版挖起桿都會將揮桿重量設定超過D3.所以你如果打那種設定的桿子習慣了對於低揮桿重量的桿子自然會覺得輕,打起來會覺得不踏實.但對我來說,我已經很久沒有打市售款挖起桿,我的桿子都是自己訂製與設定.對我來說越短的桿子,個人化設定就顯得更重要.而所謂的個人化就是要以自己的喜好,習慣,與要求去設定球桿,不是由球桿去改變你的打法.

以我自己來說,我個頭不高,所以以挖起桿來說,首先長度不能太長,第二,揮桿重量不能太重,因為我的挖起桿只有一支52度,對於各種狀況都需要來使用,不管在沙坑,長草,球道,斜坡都是只有這一隻,如果桿子太重,對我的短桿打法就會難掌握.我都是把站位打開打高拋的模式,桿頭如果重我就很難利用我的動作與轉動去打好.第三,我的挖起桿很少會用到全揮桿來打,因為我的挖起桿全揮桿也不過是60~70碼距離,所以我大多都是拿挖起桿打50碼內的目標.不會全揮桿去打.如果要打超過50碼的距離我都是拿P桿以半揮桿的方式來打.這樣更好打出距離,同時球一樣能停.所以挖起桿對我來說很大的需求都是打精準的位置不需要打距離.

每一支桿子都有它的特色我都會依據每個桿子的特性去發揮,當然動作也不會改變只是打法會盡可能配合桿子的優勢.這桿子的優勢在於桿頭的設定與材料.是一款很好切球,做球,打高拋的桿頭.桿身我覺得不會太差只是要去掌握它對於短距離的變化與反應.所以我覺得這桿子會比我先前那隻Mystery 209挖起桿要更好打,切的效果會更好.以這樣的規格也是我當初設定的想法.把揮桿重量壓在D2上下,長度在35.5”以內,這樣我對於下桿把下盤轉開後手臂可以更容易往下帶過球的下方完全把球的倒旋量給拉到最高.所以這桿是以操控為導向.加上我現在的短桿都挺穩定,高拋的球路與精準度也挺高,所以有這樣的桿子會讓我打起來效果更到位與有完全自信心來打.

這其實是我最理想的挖起桿規格與設定.加上我其他桿子的揮桿重量設定都不高,為求我的所有桿子拿在手上的重量感要一致性,對於挖起桿這塊我也不會設定得太高來影響我使用的感覺.加上東方人對於感覺的敏銳度會高於歐美人.所以在球桿設定上更需要以使用者的習慣與感受為出發點.除非本身的體型,肌肉強度與力量都比較大的人設定高揮桿重量的短桿才能平衡掉你本身力量.這也是對桿子的設定很重要的觀念.尤其對於越短的桿子對於個人技術水平要求也越高.這樣的需求下桿子的規格設定就更為需要以個人角度與需求著眼.這類球桿最重要在於讓球友可以發揮技巧水平的基礎與跳板.千萬不能將桿子設定成一個包袱影響球友使用與發揮.

測試場地:台北新店碧潭練習場,球場深度有250碼,打斜對角的距離可以超過270碼的實際距離.同時使用的球有單層練習球. 本文的測試以單層球為測試使用球.單層球與比賽球在木桿使用效果上會有約20碼的距離差別.所以配合下場的實際使用數據進行整體的效果評估.也帶這桿子實際在海南海口的觀瀾湖球場打了三場球.對於此桿的實際效果能更完整的瞭解.
 
天氣狀況: 2015年8月的天氣是典型夏天的.溫度也大致在25度到36度之間.天熱且悶濕.對於打球真的很累人.雖然午後會有雷雨也時常出現.對於試球桿來說就會影響到滾動性與飛行速度.天氣的濕度上都會比較高.要打球多半要在早上才會是比較適合的天氣,對於球桿的使用與效果最好都要測試多一些時間,這樣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完整表現.
 
氣溫約25~35度.測試者:chien, 木桿揮桿速度94~97mph.鐵桿揮桿速度82~86mph.
 
實際測試
這桿子裝起來後感覺相當不錯,握在手上的感覺不會覺得很重.整個重量比例挺平衡.桿頭的整個炭黑效果真的與桿身整體的亮銀有相互輝映,強烈對比.只能說這桿子我的第一印象就覺得很符合我對挖起桿的要求與感覺.由上往下看桿頭,感覺桿面不大,比起一般市售或小廠的挖起桿頭,這個頭要小一點.看來這個頭對於習慣打市售挖起桿的人一定會有壓力,桿面的小自然會產生心理難度.但如果對短桿有自信的人,我想這樣的桿子應該會越好掌握也可以打出更好的效果.正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當然我想這隻挖起桿我所設定的使用族群主要以差點在15以內的球友,短桿的能力與技巧都需要不錯,可以打出不同需求的技巧球路出來.這樣才能將這樣的桿子發揮出來.而且這桿子主要著重在個人技巧與操控.如果對自己的短桿能力沒有自信,可能對這種桿子就很難發揮出它的實力.



另外對於握把這塊還是依舊很軟綿,但就是不會滑動,握起來相當舒服.這對於短距離的操控會比較容易與好掌握.也會比用棉紗握把要更舒服與容易些.整體來說這桿子與我先前的挖起桿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於實際使用上可能就要用兩三回會更清楚桿子特性才能配合我的打法.或是我的打法要做得更細節與完成才能把桿子的效果發揮出來?這都是要實際使用後才會清楚.不說別的就讓我進到實際測試的討論與分析項目上.

1.桿頭回饋 – 我第一次打這桿子時就已經對這桿頭的效果與回饋完全認可.這款Seida黑頭挖起桿的價位是不便宜,它的價位是跟Epon這種頂級鍛造鐵桿一樣的水平.所以對於打出來的手感也自然不能太差.以我對Yururi的使用經驗它的鍛造水平是一點都不輸給三浦與遠藤的實力.而在這款桿頭上我更是覺得它比其他對手有更深的細節表現.這桿子用起來很容易,也很靈敏,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桿頭照你的想法去發揮與表現.桿頭的反饋也是直接沒有任何隱藏.這對於打短距離的桿子來說尤其重要.我打過不少挖起桿,有很多挖起桿尤其是市售款的桿子,桿頭吃下去都覺得笨笨的沒特別出球感覺.你只能把它當作工具享受不到與他互動感覺.但這款桿頭就是讓你著迷因為你的細節做得多少它就回應你多少.如果整個由球的下緣滑過去你可以感受到桿頭快速削過球皮的刷皮感覺,真的會上癮也讓人著迷.太舒服了!

這桿頭的反彈角為10度,我以往用的52度挖起桿的反彈角大多在8度或7度範圍,所以這次用10度的反彈角就很容易感受到桿面觸球球很迅速就反應出來.尤其在球場上,就算在長草,我也可以很輕鬆地吃下草讓桿面由球的下方帶過去.桿頭給你的感覺是相當舒服與簡潔.觸球的聲音是很爽快地唰唰聲.真的不同於其他挖起桿的感覺.因為這挖起桿桿面重心是比較在中間上面位置,所以在練習場打不太可能可以打到桿面甜蜜點,就算我把桿面打開,也最多是打到接近甜蜜點的位置所以這種桿頭要能真的體會到它觸球到桿面甜蜜點位置只能在實際球場上,尤其球浮在草上是最棒.所以我在球場最喜歡用這桿子打,打起來真的很綿密舒服.把桿頭給帶下去,吃點草,讓桿頭滑過球下方,也不需要太大力地做,你就可以感受到桿頭那種扎實卻有點綿密的手感,因為是10度反彈角,不太可能讓你感受到太軟綿的回饋,因為球很快就反彈出去.但你依舊可以感到很爽的觸球瞬間.
桿面那種軟綿的回饋相當舒服.完全不同於一般市面的挖起桿,說是鍛造但不知怎樣鍛?打起來就覺得是鐵板一塊.完全沒有綿密扎實的手感.這就是小廠純日本鍛造的桿頭與一般市售桿子的差別.

本文未完,請點下方

輕擊區Yururi Seida BK黑頭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桿測試!~實際測試篇2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輕擊區Yururi Seida BK黑頭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桿測試!~完結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
更多此杆照片都在以下联结!
https://goo.gl/photos/FqEtMeDgjJdZN9jeA

中国读者可到我的新浪微博中参考此杆照片.
http://weibo.com/peargolf

轻击区Yururi Seida BK黑头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杆测试!~产品说明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轻击区Yururi Seida BK黑头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杆测试!~规格说明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实际测试篇1开始.

下面就是这杆子的规格表请大家参考.

球头: Yururi 轻击区 Seida BK 黑头 52度/10度, 锻造软铁1025C 296.3g重

杆身: 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重120g

握把: Golf Pride CP2 R60尺寸,黑色重51g

总长: 35.35”

总重: 454.5g

挥杆重量: D1.67

MOI: 2675g/cm^2

规格说明
以这隻杆子的规格来看,这是相当友善与平易近人.应该没有人会觉得它会不好打.可能还有球友认为这样的规格可能对于挖起杆来说会不够重.应该说挥杆重量会不够.有些人因为习惯市售款的挖起杆那种重挥杆重量设定就会觉得这样的低挥杆重量不到位.很多的市售款挖起杆尤其是美规版挖起杆都会将挥杆重量设定超过D3.所以你如果打那种设定的杆子习惯了对于低挥杆重量的杆子自然会觉得轻,打起来会觉得不踏实.但对我来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打市售款挖起杆,我的杆子都是自己订製与设定.对我来说越短的杆子,个人化设定就显得更重要.而所谓的个人化就是要以自己的喜好,习惯,与要求去设定球杆,不是由球杆去改变你的打法.

以我自己来说,我个头不高,所以以挖起杆来说,首先长度不能太长,第二,挥杆重量不能太重,因为我的挖起杆只有一支52度,对于各种状况都需要来使用,不管在沙坑,长草,球道,斜坡都是只有这一隻,如果杆子太重,对我的短杆打法就会难掌握.我都是把站位打开打高抛的模式,杆头如果重我就很难利用我的动作与转动去打好.第三,我的挖起杆很少会用到全挥杆来打,因为我的挖起杆全挥杆也不过是60~70码距离,所以我大多都是拿挖起杆打50码内的目标.不会全挥杆去打.如果要打超过50码的距离我都是拿P杆以半挥杆的方式来打.这样更好打出距离,同时球一样能停.所以挖起杆对我来说很大的需求都是打精准的位置不需要打距离.

每一支杆子都有它的特色我都会依据每个杆子的特性去发挥,当然动作也不会改变只是打法会尽可能配合杆子的优势.这杆子的优势在于杆头的设定与材料.是一款很好切球,做球,打高抛的杆头.杆身我觉得不会太差只是要去掌握它对于短距离的变化与反应.所以我觉得这杆子会比我先前那隻Mystery 209挖起杆要更好打,切的效果会更好.以这样的规格也是我当初设定的想法.把挥杆重量压在D2上下,长度在35.5”以内,这样我对于下杆把下盘转开后手臂可以更容易往下带过球的下方完全把球的倒旋量给拉到最高.所以这杆是以操控为导向.加上我现在的短杆都挺稳定,高抛的球路与精准度也挺高,所以有这样的杆子会让我打起来效果更到位与有完全自信心来打.

这其实是我最理想的挖起杆规格与设定.加上我其他杆子的挥杆重量设定都不高,为求我的所有杆子拿在手上的重量感要一致性,对于挖起杆这块我也不会设定得太高来影响我使用的感觉.加上东方人对于感觉的敏锐度会高于欧美人.所以在球杆设定上更需要以使用者的习惯与感受为出发点.除非本身的体型,肌肉强度与力量都比较大的人设定高挥杆重量的短杆才能平衡掉你本身力量.这也是对杆子的设定很重要的观念.尤其对于越短的杆子对于个人技术水平要求也越高.这样的需求下杆子的规格设定就更为需要以个人角度与需求着眼.这类球杆最重要在于让球友可以发挥技巧水平的基础与跳板.千万不能将杆子设定成一个包袱影响球友使用与发挥.

测试场地:台北新店碧潭练习场,球场深度有250码,打斜对角的距离可以超过270码的实际距离.同时使用的球有单层练习球. 本文的测试以单层球为测试使用球.单层球与比赛球在木杆使用效果上会有约20码的距离差别.所以配合下场的实际使用数据进行整体的效果评估.也带这杆子实际在海南海口的观澜湖球场打了三场球.对于此杆的实际效果能更完整的瞭解.
 
天气状况: 2015年8月的天气是典型夏天的.温度也大致在25度到36度之间.天热且闷湿.对于打球真的很累人.虽然午后会有雷雨也时常出现.对于试球杆来说就会影响到滚动性与飞行速度.天气的湿度上都会比较高.要打球多半要在早上才会是比较适合的天气,对于球杆的使用与效果最好都要测试多一些时间,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表现.
 
气温约25~35度.测试者:chien, 木杆挥杆速度94~97mph.铁杆挥杆速度82~86mph.
 
实际测试
这杆子装起来后感觉相当不错,握在手上的感觉不会觉得很重.整个重量比例挺平衡.杆头的整个炭黑效果真的与杆身整体的亮银有相互辉映,强烈对比.只能说这杆子我的第一印象就觉得很符合我对挖起杆的要求与感觉.由上往下看杆头,感觉杆面不大,比起一般市售或小厂的挖起杆头,这个头要小一点.看来这个头对于习惯打市售挖起杆的人一定会有压力,杆面的小自然会产生心理难度.但如果对短杆有自信的人,我想这样的杆子应该会越好掌握也可以打出更好的效果.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当然我想这隻挖起杆我所设定的使用族群主要以差点在15以内的球友,短杆的能力与技巧都需要不错,可以打出不同需求的技巧球路出来.这样才能将这样的杆子发挥出来.而且这杆子主要着重在个人技巧与操控.如果对自己的短杆能力没有自信,可能对这种杆子就很难发挥出它的实力.



另外对于握把这块还是依旧很软绵,但就是不会滑动,握起来相当舒服.这对于短距离的操控会比较容易与好掌握.也会比用棉纱握把要更舒服与容易些.整体来说这杆子与我先前的挖起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实际使用上可能就要用两三回会更清楚杆子特性才能配合我的打法.或是我的打法要做得更细节与完成才能把杆子的效果发挥出来?这都是要实际使用后才会清楚.不说别的就让我进到实际测试的讨论与分析项目上.

1.杆头回馈 – 我第一次打这杆子时就已经对这杆头的效果与回馈完全认可.这款Seida黑头挖起杆的价位是不便宜,它的价位是跟Epon这种顶级锻造铁杆一样的水平.所以对于打出来的手感也自然不能太差.以我对Yururi的使用经验它的锻造水平是一点都不输给三浦与远藤的实力.而在这款杆头上我更是觉得它比其他对手有更深的细节表现.这杆子用起来很容易,也很灵敏,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杆头照你的想法去发挥与表现.杆头的反馈也是直接没有任何隐藏.这对于打短距离的杆子来说尤其重要.我打过不少挖起杆,有很多挖起杆尤其是市售款的杆子,杆头吃下去都觉得笨笨的没特别出球感觉.你只能把它当作工具享受不到与他互动感觉.但这款杆头就是让你着迷因为你的细节做得多少它就回应你多少.如果整个由球的下缘滑过去你可以感受到杆头快速削过球皮的刷皮感觉,真的会上瘾也让人着迷.太舒服了!

这杆头的反弹角为10度,我以往用的52度挖起杆的反弹角大多在8度或7度范围,所以这次用10度的反弹角就很容易感受到杆面触球球很迅速就反应出来.尤其在球场上,就算在长草,我也可以很轻鬆地吃下草让杆面由球的下方带过去.杆头给你的感觉是相当舒服与简洁.触球的声音是很爽快地唰唰声.真的不同于其他挖起杆的感觉.因为这挖起杆杆面重心是比较在中间上面位置,所以在练习场打不太可能可以打到杆面甜蜜点,就算我把杆面打开,也最多是打到接近甜蜜点的位置所以这种杆头要能真的体会到它触球到杆面甜蜜点位置只能在实际球场上,尤其球浮在草上是最棒.所以我在球场最喜欢用这杆子打,打起来真的很绵密舒服.把杆头给带下去,吃点草,让杆头滑过球下方,也不需要太大力地做,你就可以感受到杆头那种扎实却有点绵密的手感,因为是10度反弹角,不太可能让你感受到太软绵的回馈,因为球很快就反弹出去.但你依旧可以感到很爽的触球瞬间.
杆面那种软绵的回馈相当舒服.完全不同于一般市面的挖起杆,说是锻造但不知怎样锻?打起来就觉得是铁板一块.完全没有绵密扎实的手感.这就是小厂纯日本锻造的杆头与一般市售杆子的差别.

本文未完,请奌下方

轻击区Yururi Seida BK黑头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杆测试!~实际测试篇2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轻击区Yururi Seida BK黑头52度/True Temper Tour issue DG S200 CPT挖起杆测试!~完结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qingjiquyururi-seida-bkheitou52dutrue-te...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