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日本 WORKS GOLF CBR 450 9.5度 木桿測試報告!

今天小弟把朋友Paul的CBR來做一下測試,讓大家了解跟參考此桿的性能如何

此桿狀況如圖,因為Paul的體格很狀所以他的CBR貼了很多的鉛片以增加球頭重量讓打感加強.也因為Paul買球的時候有測量球頭的重量為198g所以很明顯的它的重量對Paul的Swing Speed會不足.也在組裝球桿的時候加不少鉛塊跟鉛片讓重量加大.

我測它的總重為328g,以桿身(Tour AD M76)加握把的重量約120g上下. 所以它的球頭至少加10g左右.這算是加不少.所以可以在球頭加不乾膠及鉛片來讓重量加超過5g以上.我先前的Cleveland Comp 460 (Cleveland Ti 460 才198g而已)桿頭重也200g也增加超過10g來做MOI的客製.因為桿身為AXIV 6568M所以要達到我的理想打感也要加超過10g.且我的桿子長才44.5 inch.我最後加到總重325g.打感很棒又穩定多.

基本上美國Tour issue的桿頭重都有205g以上讓球員在使用上能有好的擊球回饋,且增加的重量又可以讓球的穩定性更好.一般市售的桿頭重也約在200g以下所以讓一般人能打的順跟容易些.但如果你是低差點或玩球桿的人,已經很清楚你的需求及打感質通常會需要在加重.Anyway, 這是我在做測試的介紹.可以給各位參考.

 

WORKS GOLF CBR 450 9.5度 碳鉛微球頭上蓋

桿身: Graphite Design Tour AD M-75

硬度: S

SW: D5    

MOI : 2890 kg-cm^2 (跟我的Titleist Tour Issue 905T 的MOI 一樣)

桿頭大小: 450cc, 高COR 不是合格版的COR 0.83

桿面型式: Deep face

長度:45吋

重量:328g,

彎折點:中/高段  

測試者:chien

天氣狀況:

小弟的桿頭速度平均約100 Mph,天氣頗熱的.約30度上下.

球桿外觀及設計:

首先就這支球桿的外觀來做個報告,桿頭是450CC的桿頭,是屬於大球頭的新產品.桿面是Deep Face所以可以了解它的重心是比較低的.外觀的設計讓我感覺像是Taylormade R500系列的.因為我現在還有收藏一枝TM R580XD.所以感覺真的是它的兄弟版.

因為它的上蓋也是用碳鉛微的材質所以外觀上也是如同Comp的一樣.再說桿身部分為高階的Tour AD M75 S flex.銀色/橘線的桿身設計真的很棒.它的規格如下:

 

 

Tip 硬度 8.8, Center 硬度 16.7, Butt 硬度 28. Torque 2.7, 重量 75g, Tip 尺寸0.335.應適合要有一定的揮桿速度的人.不然揮起來會有點吃力.

測試心得:

首先桿頭的重量很沉,揮的感覺非常的重.因為球頭的重量大.開始打的時候因為是Deep face打的不是很起來因為tee不夠長.調整一下Tee的高度就漸漸的上手.打的聲音很悶樣一般碳鉛微的球頭聲音一樣不是金屬撞擊聲.我自己是對聲音沒太大要求所以還好.

擊球的打感很舒服,有Cleveland Comp的味道在.因為這是Paul的球桿所以打感是以SW為主且比較重手.但我想如果可以細部的去調整它的打感會更好且更黏球.因為它是超過COR標準的球頭所以球飛的很遠,約比我其他標準COR的擊球距離超過10~20碼左右.很強的距離感.

在彈道上是我覺得一個大的缺點就是彈道太高了.9.5度的球頭角度飛的彈道像是11度以上的彈道.這樣就會讓球的能量消耗太多在飛行彈道上.且滾動上會明顯減低不少.是此桿唯一的缺點.我覺得很可能是球頭的重心壓的太低所致.它會讓彈道高的比一般標準的球頭度數增加至少一度以上的彈道高度.因為它的桿面是屬於深的桿面所以讓這個低重心的設計更加明顯產生高彈道的問題.因為我沒看此桿原廠的說明及資料,所以可能高彈道是此桿的重點設計跟優點.

如果照此桿原廠的設定及規格應是給一般球友讓他們可以很容易的打高跟遠.不需花很多的力在打球.且它很輕因為是碳鉛微的球頭.如果是中低差點的球友且揮桿訴度在100mph以上建議用它的合格版的球頭且要加重量在球頭.因為原廠設定的球頭不是很穩定且輕.

 

 

桿身的回饋很不錯.Torque 2.7打起來還不會感到那麼硬.Tip的硬度算還好比起其他 Diamana S73S Tip 9.0, Rombax 7V05S Tip 9.1, 都軟一點.但打起來應會差不多的感覺,比Tour AD W 70S Tip 7.6還硬多了.所以我才會說它的彈道高的問題不在桿身上而是在桿頭的重心上.如果它的butt的硬度再硬些會更好,讓強打者能更盡情的釋放他們的力量.Butt不硬很容易把桿身折斷掉.力量在轉換上也會無法釋放出來.因為桿身很快的就把力量由前端硬的部分給送出去了.這也是為何美國PGA選手很多都用前軟後硬的桿身因為能更容易操控及力量的釋放與回饋.這裡我所說的前軟後硬是它前端的硬度都有8.多以上但butt的硬度會在33以上.如Fujikura的Zcom X 硬度的桿身或 Tour AD的 I-75X等.

穩定度很不錯.失擊也不會差很多.這應該是M-75的表示之一吧.它讓你失擊的損失到最低.它的易打性也很好.基本上它的最出設計跟Cleveland的木桿很像.有打感,也有考慮到易打性讓它更能讓一般人所接受.此桿的挑戰性不大.不是像Titleist的球桿有那麼挑戰或操控.也可能是此桿的最初設計是針對一般球友所設計的.如果低差點的球友要使用一定要調整球頭重量跟重心.把重心往上移跟加重桿頭重量.

以上是小弟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ch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