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Titleist 909 D2 9.5度/ 日本Quadra Red Tour SR硬度測試報告

 

前幾天在朋友那看到一支Titleist 909 D2 9.5度木桿配上我沒有看過的日本Quadra Red Tour桿身.朋友就問我要不要試試.這支是朋友裝的.所以我想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來測試一款我先前都沒使用過的桿身.當然了在朋友的室內擊球室有稍為打幾球,覺得還不錯,才跟朋友說可否借我到戶外的練習場或球場去進行這支球桿的測試?他也很乾脆的說可以阿!就這樣我就開始了對這支球桿的測試. 拿回家後就開始對此桿的規格進行測量與檢查. 雖然說此桿不是我組裝,但這個朋友的客製與組裝能力也在台北算頂尖的.所以說對於他組出來的球桿我是覺得會比較貼近一般使用者.他是比較有去思考球桿本身的特性,桿身性能與球頭優勢再依據這些條件進行規格設定與組裝. 很多工坊大多都是裝標準的規格或是不太去依據球桿特性去設定規格.打這些球桿不太能打出桿身真正性能出來. 有些球桿需要調整它的重量,或是長度等.使用者的條件也需要列入球桿規格的設定考慮. 從一支球桿拿在手上就可以知道客製師本身的專業水平到那! 以下為此桿的一個規格數據. 

 

球頭款式: Titleist 909 D2 

 

球頭角度/loft: 9.5度

 

桿身/shaft: 日本Quadra 廠牌 Red Tour 

 

桿身硬度/flex: SR 硬度

 

桿身重量/shaft weight: 65g. 46"長, 256cpm硬度頻率, 0.335”前端尺寸

 

球桿總重/total weight: 313g

 

球桿總長/total length: 44.50”

 

球桿慣性矩/MOI: 2843g/cm^2

 

球桿硬度頻率club frequency: 244cpm

 

球桿揮桿重量/swing weight: D1.02

 

握把/grip: Golf pride 橡膠黑色藍屁股握把48g重

 

以這支球桿的規格來看,它的設定是以表現桿身的特性而建立. 不太是以球頭的角度去設定這樣的規格. 因為909 D2 的大小是460加上桿面設計是比較貶平/shallow face,所以說由上往下看整個頭很像一個大餅.大大又貶貶的. 如果把這個因素給考慮進去這個頭需要搭配的球桿長度需要在45”以上.因為視覺效果的影響會讓你使用此球桿的感覺比較來得搭配.但此桿的總長設定為44.5”就不是以這樣一個考量去設定,而完全以要去突顯桿身的性能與球桿操作性為主的考量所設定的規格. 雖然說短了0.5”的長度但這對於桿身的受力集中上,球桿操作性, 與桿身回饋都是比較容易去展現的特性. 但如果是909 D3的球頭配上這樣的長度我會覺得更佳符合桿身與球頭的規格. 因為做為一位專業且技術底子深厚的客製師需要考慮到人體力學角度在進行球具規格設定.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個人類視覺回饋的重要性.以人體構造角度來看,通常都是由眼睛將所看到的東西反應給大腦.然後由大腦進行分析與下達指令的工作.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解釋給大家就可以很容易了解.當我們在揮桿當中,因為我們的雙眼注視著球所以我們就算身體臀部,雙腳,上半身重心移動但我們還是能打中球.這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會藉由眼睛這個雷達幫我們將所看到的物體回饋到大腦讓大腦進行分析與調整我們身體的狀況以達到擊中球目的. 所以說當一位專業的客製師在選擇球頭,桿身與握把這三個零件要組合一支球桿時都需要去考慮每一個零件的特性,效果與人體身體特性反應. 所以說大家不要認為一支球桿組成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這樣的事看似簡單但一支適合你的球桿規格當中蘊藏了很多複雜,專業,與變化. 當你使用到一般市售桿與一支適合你的球桿,從你握這支球桿你就能感受到不同,再到實際操作與使用後你就更能感受到球桿的差異. 適合你的球桿不是用看的就可以看出它的差別,它需要你去使用與操作,如此你就可以感受它的特性與價值. 因為它隱藏了很多優於一般球桿的穩定性能,易操作性與易打性,優良打感與回饋還有噴火般的性能. 這需要一位有智慧,經驗與耐心的客製師才能做得到. 

 

說完了球桿的基本設定後我們進入到實際測試這個項目

 

測試場地: 台北五股大X都練習場,球場深度有290碼,同時使用的球有單層練習球與比賽球混合. 本文的測試以雙層與三層比賽球為測試使用球.這樣比較能符合球友下場使用比賽球的狀況與結果.球場地型是一個小上坡,能充分看出球落地後的滾動性.同時場地會有不同風勢讓測試狀況更能符合下場條件

 

天氣狀況: 晴空萬里,吹強烈側風與逆風, 濕度較高

 

氣溫約20度.

 

此桿握起來覺得蠻輕鬆,球桿重量不重,因為重量在320g以下所以對我個人來說算是稍為輕的球桿,但這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重量算是比較主流市售桿重量. 只有一個地方就是它的長度對上這個頭就會覺得有點短.但還是在可接受範圍內. 桿身的配色上感覺真的很一般也很傳統.桿身在品牌與名稱上以紅色去突顯前面的部份就是以它Quadra的特有碳纖維碳布獨特的編織法所製成.這個獨特的編織法能讓桿身產生高彈性效果且提升擊球穩定性.而此桿身是以4軸的結構所編織出來. 以現在日系高檔桿身都是使用4軸或5軸的編織方式,讓桿身的結構更加複雜.而這款Red Tour是針對揮桿速度比較快球友所設計,它在性能表現上會比較突出.桿身前端設計硬但反彈點為中間,讓桿身能送出較穩定的反彈特性將彈道,後旋量,與擊球穩定性都能維持在一定水平上.而這款我想也是比較能測出Quadra桿身廠對於高端產品的性能. 它在日本的零售價是日幣40,000~42,000約是台幣NTD16,000左右,或是人民幣RMB3,700. 這算是高價產品. 通常我測試球桿尤其是桿身都會選它們的頂級產品來測試.因為通常一家廠商一定會把它們最好的技術,品質與性能放在頂級產品當中. 這樣的產品就代表了一家廠商的技術/專業水平,市場地位,與開發趨勢.這是比較快速能讓我了解一個品牌整體的效果與性能. 而Quadra Red Tour這支桿身算是能代表Quadra桿身廠的產品.以下為幾個測試項目所得到的心得.

 

1. 打感 – Titleist 909 木桿打感我不再去多做說明大家可以參考我先前所測試的文章了解這塊的細節與心得. 

 

球具客製案例~ Roger Titleist 909 D2 9.5度/Matrix Radix 6 S硬度木桿

 

選手用Tour issue Titleist 909 D3 9.5/ Matrix Ozik TP 7 VJ Prototype 木桿測試

 

選手用Tour Issue Titleist 909 D2 10.5度 / Matrix Ozik TP6HD Stiff 木桿測試心得

 

選手用Tour issue Titleist 909 D3 10.5度 / Matrix Ozik TP7HD Stiff 木桿測試心得

 

選手用Tour issue Titleist 909 Dcomp 9.5度 / Matrix Ozik F7M2 Extra Stiff 木桿測試心得

 

這邊的打感會以桿身的回饋為主.這次的桿身測試來說我一開始打這支桿身會覺得它的反彈速度有點快, 這跟我使用其他日系廠牌的桿身如Crazy類似.因為這類日系高端桿身它們的重量上會落在70g以內且用的碳步磅數也會比較高,同時因為是針對速度不慢的球友使用所以桿身的結構設定上也都比較偏向前端軟中後端的反彈點. 因為我使用很多Matrix Ozik桿身也目前使用Ozik桿身就比較會感到這類桿身讓我比較捉摸不定. Red Tour桿身它的反彈比較快,同時回饋上一開始會覺得彈的不是很順暢或舒服,但等到動作與速度都熱起來後那速度加快就比較可以感受到桿身的受力彎曲.所以當初為何想要借朋友這支桿來測試就是這樣.越打好像越有感覺. 桿身的彈力也似乎越能掌握.打久了會比較了解這支桿身的特性與回饋感.也因為如此當使用此桿你沒有打一些球有充分熱身,那你會覺得桿身有點硬,力量的傳送上好像不是很順暢.但當你熱身夠了可以將你的筋與肌肉伸展開來後那就會感受到桿身的反彈特性.不過就算如此我個人還是覺得可以把它的桿身做的很大幅度售力彎曲但總是覺得它反彈的真的很快.中球力量釋放的回饋也可以感受到桿身的彈性.這點我覺得也不是太好.桿身的吸振性不是太好.桿身太讓使用者感受到它的反彈回饋.反而沒有扎實的反彈後的迅速桿身恢復性. 簡言之就是太會彈也彈太多.彈的也不是很舒服.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這也Quadra Red Tour的高彈性4軸設計所呈現特性.但對於打慣了柔順又反彈穩定的Matrix Ozik桿身就會覺得有點不適應.這對於有速度條件球友來說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此桿身的硬度測出來是244cpm. 這樣的硬度頻率差不多是只有R或比R稍為硬一點.但使用起來我個人覺得一點都不軟. 所以說如果從硬度頻率去看這支桿身,那你一定會覺得可以打,但當你打了以後就會覺得怎麼這樣! 這個感覺跟我上回試朋友的日本Crazy桿身一是如此. 不太合我的口味. 

 

2. 彈道 – 球頭角度為9.5度算是中間的角度,打出來的起發角不會太高,精準度來說算是很不錯,不會有太高的起發角. 對於想要把彈道壓低的人可以選用這類球頭,比較不會讓球衝高. 這支桿身的彈道是中低. 真的是給有速度的人使用.這類桿身的彈道與Matrix Ozik F7M2桿身類似.真的不高,算是以性能為導向的桿身. 同時桿身的後旋量也設定不多, 應是在2500rpm左右的後旋量. 這讓它在落地後的滾動性來說有比較好的效果. 但我個人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彈道並沒有如同其他性能桿身是平平的飛. 反而是衝到一定高度就往下掉. 打起來真的有點給他無力感. 當然了這就會影響到它的飛行距離.總覺得如果球在空中飛久一點會更好,讓它整體彈道飛的更有效率.我個人覺得它的彈道算是很穩定但細膩度不足. 除非你真的有很大的力量這樣球會飛的比較遠但以性能角度來看效率不是太好.桿身質量上有太多力量在傳送當中被消耗掉. 以一個這樣價位桿身來看它的性能做得沒有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來的細膩與有效. 彈道的飛行是很穩定但只有這樣,沒其他. 

 

3. 距離 – 延續彈道來說明距離. 這支球桿因為彈道飛的不高所以整體的飛行距離不會太遠,我的平均使用飛行距離都落在245Y~255Y之間.算是都很穩定,沒有太大落差.滾動性就相對的比較好,約有20碼左右. 如果跟我其它木桿搭配的桿身比起來那就差了10碼以上的飛行距離了. 我一開始會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球桿比我使用的球桿要短0.5”~1”的長度所以會讓整體的飛行距離產生減短但後來打了比較多球後看到不管我怎樣使力打球距離都一樣,而我測試此桿時也有帶上我自己的909 D3/Matrix Ozik TP7HD來給它比一下,那距離與彈道就看出高低. TP7HD的彈道設定與後旋量都算中低了,是款性能取向的桿身,很多頂尖美巡賽選手都是使用這款桿身. 看彈道上的比較, TP7HD就特別能飛,彈道也不會衝太高,但它就是有一段平平的飛行,飛行距離就是比Red Tour要久. 所以飛行距離上就比它要多10碼以上.每次就能穩穩定送過250碼的標桿,落在260~270Y之間. 而滾動距離也與Red Tour差不多. 如果沒有拿一支木桿來進行對照組比較我使用此桿真的會覺得有點挫折,因為平常的球桿隨便飛行距離也有250以上但這支就算發力打也不過250左右.當下真的覺得是不是自己老了或是動作上出來問題? 一堆疑問就會出來.我是不會一開始就懷疑球桿, 反而是先考量一下自己是否出問題,但拿出自己的球桿一打下去就知道問題所在. 

 

4. 操作性與穩定性 – 這點我就要給這支球桿一個大大的嘉獎了.因為此桿的長度與桿身特性讓這支球桿的穩定性真的不錯.雖然說距離上不遠,回饋上一般,但它送出的距離都很穩定. 都在250碼上下5碼的範圍內.彈道的穩定度很一致沒有忽高忽低的狀況. 桿子長度對於使用者操作上是有幫助,加上使用這支桿身你需要速度將性能給送出來,所以說當你速度的提升下桿身都能一直的穩穩的送到一定的距離範圍內,而長度也可以把操作難度問題給解決. 這樣來看如果使用這支桿身不能做太長的設定,不然會影響到擊球穩定性與操作球桿能力. 

 

以這樣一支桿身來看如果沒有使用過那要買的決定十之八九一定會選錯硬度.因為它真的不軟,以硬度頻率只有244cpm的球桿你選用就算桿身廠自行發售的桿身也不會有這樣的回饋與效果.這個桿子真正使用硬度頻率至少255cpm~258cpm這個範圍.以這樣的硬度是比所有S硬度桿身要硬一點,只比X硬度要軟. 而使用者揮桿速度條件要至少木桿100mph~105之間.揮桿動作要穩定,擊球要扎實才能打出它的距離出來. 而後來我看了Quadra桿身廠的產品型錄後就了解了,它的這款Red Tour SR桿身是65克重,torque 3.5.硬度頻率256cpm. 這就算很符合我的實際測試感覺. 它原廠的硬度頻率數據是以裝在198克的球頭,球桿總長是45”的長度.這樣的數據我個人是認為比較正確.而這個說明是放在這款桿身的規格數據表的下面一行小字.如果沒有仔細看或不刻意去讀是不知道. 這對於客製師在進行產品分析與挑選上就會有挑戰與落差. 以一般日系桿身SR硬度244cpm算是剛好.但如果以實際使用的感受這就落差了10cpm以上. 這10cpm至少差了1.5個硬度規格. 這是很大落差. 一支桿身價格不便宜裝了以後打起來比數據要硬那就麻煩了.這是標準規格與實際有很大落差的產品.

 

最後,此桿整體性能來說是優缺點很明顯.桿身的特色是非常顯著.喜歡的人會很喜歡這樣的桿身特性,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會有一定使用難度.桿身最大問題在於性能不好.力量的傳送上明顯不足,能量浪費太多在傳送過程.影響到整體的距離與彈道飛行. 當然了以桿身的回饋上也是一個明顯的問題.對於回饋有比較高的要求球友對於這樣彈性較高桿身會有使用上的影響.當然了這類桿身比較適合打短一點長度球友使用.操作性與穩定性有一定的加分作用.另外就是桿身的外觀有點呆板老調.真的需要在產品外觀與顏色上加強.這對於一些外觀協會的球友來說會是一個購買決定因素.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支木桿的一個測試心得與大家分享.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上面所有的性能.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本文在Golf Garage 的文章聯結, 又更多精緻照片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