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為啥中國沒有平價球場?

為啥中國沒有平價球場?

打球也不少年了,喜歡到處去外地打球挑戰不同球場,享受高爾夫給自我的成長.當然也認識朋友到處去跟球友交流討論球經.每年都會到各地去打球,也看過很多球友,跟不同球友一起享受高爾夫.但心中一直覺得在中國打球的費用真的是最高.不說別的,在東亞好了,中國,台灣,日本,韓國這些地方,打球最貴的就算中國與日本了.最便宜就屬台灣.日本的費用貴也是說得過去,生活成本高,收入也高,相對高爾夫這塊的費用就不會便宜.但中國因為是新興的經濟大腕,過去高成長的動力下,在主要的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與收入上跟週邊的韓國,台灣是差不多.可是打球的費用卻是相對高不少.這點就是間接導致目前中國政府對高爾夫行業的整治規範.讓高爾夫變成了少數族群的享受.

以往在中國打高爾夫的群眾大多是非富即貴,也是很多商人要打好政商關係的一個活動機會.這些狀況看在平民百姓上就覺得這樣的運動就是妖魔化.把大片土地與水資源浪費在這樣少數人可以享受的手上.所以新領導上台後就對這個運動開始起了整頓.去年出台的規範政策對於目前沒有遭到整改的球場來說不會好過.因為這兩年不只政策上不支持,更重要是整體中國經濟成長力道已大不如前.這樣的狀況對於打高爾夫這類高消費的活動自然是一個直接的衝擊.不說別的,原本一些富賈高官們在球場聚會交際的狀況沒有了.真正留下來的是對高爾夫熱愛的一群人.這樣的數量對於支撐目前球場的運作與費用自然是杯水車薪.

所以目前很多資料與業內的討論都對現在的狀況很悲觀.但一個球場的建置費用與每年的維護費用都不少錢.關了球場雖然簡單,但建設的費用幾個億就這樣打水漂我想不是每個球場老闆會願意.所以這些球場多數都需要進行轉型與調整.當然節省開支是第一步但是怎樣讓打球這塊的收入可以提升才是治本之道.這也是我今天想要討論的重點.因為現在很多的媒體或報導對於目前中國高爾夫的市場是相當悲觀,對於球場這塊來說,沒有幾家可以賺錢,賠錢的一堆,只是賠多或賠少的問題.但這只是把幾十年的高爾夫發展做一個總結式的報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認為要提出一些可行的辦法讓這些球場或這個產業的相關人士知道,批評或找出問題都不難,但關鍵在於怎樣解決?建設性的東西對問題才能起到幫助.

要增加打球人口很重要就是成本問題.這也是核心問題.因為多年來高爾夫在中國會成為惡名化不就是它高貴的身價嗎?因為要打高爾夫的前提,球具也不少錢,練球也要不少錢,下場打場球也不少錢.這樣一整套下來沒有個幾萬塊是搞不下高爾夫.在台灣,韓國,日本都一樣,要讓這個運動可以有這麼多人參與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它不再高貴了.首先,打球的工具,這些球具,雖然沒有比美國便宜但也貴不到哪.以這些地方的人民中產階級的工資要買這些球桿或打球都還可以.也不需要是高管或重要人士,一般人就可以打高爾夫.不過這塊在最近幾年,中國高爾夫的球具費用也逐漸下降了.慢慢的球具的費用已經可以跟台灣接軌.所以這塊我想應該不會成為一個問題也不是影響高爾夫的人口成長因素.以中國的發展速度與球友的發展速度,球具的以量議價模式在中國基本沒問題.目前價格已經沒有以前那樣的誇張.

再說到教學這塊,我想很多人打球也不找教練,所以這塊還好但練習場的費用也相對高於台灣.所以這點也可以逐步下降這對於讓更多人投入到高爾夫是一個正面幫助.但我想最核心還是在於打球的費用.在中國打場球如果沒有會籍的話,嘉賓價多半從500~1000多都有.而且越往南邊越貴.北京因為球場多,還打得到500或以下的球場.上海也可以找得到便宜的球可以打但費用也差不多在600左右.但在南方的廣東就難了.一些不錯的球場嘉賓架就從800起了.估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早所以在廣東的幾個重點城市比如深圳,廣州就聚集了比較多的富賈名流,自然打球的費用也貴不少.

雖然旁邊的福建打球的費用沒有太高但我想這也點到目前中國球場的收費過高問題確實是影響到後繼打球人口成長.以台灣打場球,平日打費用大多落在500人民幣區間.這是中等球場,如果要打好球場的話可能要到600塊以上了.這也是多數在台灣打球人口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如果以同樣的收費水平放在中國可能就對一些想要打球的白領有吸引力了.因為這些在一線城市的白領工資其實早已超過台灣的白領工資.但以現在打球的費用來看可能要往下調整個2~3成的空間才會讓打球費用有吸引力.當然不是要所有的球場都是平價球場,各家的風格與針對族群都不同,所以怎樣去設定你的球場風格與想要服務的球友是很重要的課題.

在這幾年的全球高爾夫不景氣下,要能生存下去就是要對成本下功夫.不只要開源節流,還要增加收入.以往高貴的收費必須要做改變,這樣才能在這股逆流下活下去.看看一些在美國,歐洲與澳洲的私人球場,面對生存的關頭也是必須向市場低頭.當然怎樣低頭就是各憑本事與各家的策略決定.球場們必須要改變經營策略不是單靠降價來求生,因為對於現有球友或有會籍的老會員們這樣的做法一定會讓他們很難接受,但怎樣去區分現有會員權利與後續經營調整的客人使用,這就是球場要去想的課題.我常說,沒有賣不掉的產品只有賣不掉的價錢.產品已經在那了,好與不好是由客人去決定,你只要把產品的資料與收費標清楚自然會有人有興趣.但如果你的產品一直賣不掉絕不會是產品問題因為它就是這樣固定在那也不會改變.所以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價格是關鍵因素.

收費一定對現有球場產生衝擊因為長久以來就是這樣的收費模式,如果要把費用調整降低2~3成,那對於經營的衝擊有多少?對於銷售能否產生正面的助益?這點我想還沒有一家中國球場啟動這樣的策略,所以還是未知數,但我能說的是這樣的策略對於前幾家球場肯定是正面也一定可以提升打球數.但核心問題還是在於球場本身要調整的策略與改變風格.也就是要把球場核心給轉變為走平價路線的模式,不是單純把價格給往下調整就可以,你需要把整體的配套,質量,與服務給設定清楚.雖然你價格低成本可能你就不提供換洗服務,你也沒有置物櫃這類的設施,單純就是以打球為主不是以交際或休閒會所的模式去經營.

因為多數的球場經營模式都是走交際休閒場所.相對於在美國這類成熟高爾夫發展國家,我在那邊打球所經歷就是單純打球.也沒有置物櫃,也沒有換洗室.最多就是餐廳.其實多數的球友就是單純想打球,對於有沒有這些配套其實不重要.這樣的好處就是很單純.在亞洲這些配套就是走私人會所的模式所以讓成本增加,會所每一家蓋得富麗堂皇.這就是成本啊!也讓外面的人看高爾夫就會是這種高尚大氣的場所.大家必須要讓高爾夫回到原本的本質.其他運動場所都是很單純的運動場所,這就是讓大家可以把重點放在運動本身上,但你這些硬件搞得像富賈名流的官邸.當然會讓高爾夫得到臭名.

多數球場的經營者或老闆們對於高爾夫的經營也都是門外漢.怎樣做轉型我想還是要專業人士來處理會最好.但誰會先領頭這個潮流與改革?大家都在看.因為多數人都是被動也是跟風,別人沒動前他也不會想當第一個.所以這股逆流會淹沒多少球場?看來2016年會是一個變動最大的一個時期.現在不做明年再做就是賠更多,手腳不快的人就很容易被浪給打翻掉.也期待2016年是中國高爾夫的一個改變的起點!

-----------------------------------------------------------------------------
打球也不少年了,喜欢到处去外地打球挑战不同球场,享受高尔夫给自我的成长.当然也认识朋友到处去跟球友交流讨论球经.每年都会到各地去打球,也看过很多球友,跟不同球友一起享受高尔夫.但心中一直觉得在中国打球的费用真的是最高.不说别的,在东亚好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这些地方,打球最贵的就算中国与日本了.最便宜就属台湾.日本的费用贵也是说得过去,生活成本高,收入也高,相对高尔夫这块的费用就不会便宜.但中国因为是新兴的经济大腕,过去高成长的动力下,在主要的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与收入上跟週边的韩国,台湾是差不多.可是打球的费用却是相对高不少.这点就是间接导致目前中国政府对高尔夫行业的整治规范.让高尔夫变成了少数族群的享受.

以往在中国打高尔夫的群众大多是非富即贵,也是很多商人要打好政商关係的一个活动机会.这些状况看在平民百姓上就觉得这样的运动就是妖魔化.把大片土地与水资源浪费在这样少数人可以享受的手上.所以新领导上台后就对这个运动开始起了整顿.去年出台的规范政策对于目前没有遭到整改的球场来说不会好过.因为这两年不只政策上不支持,更重要是整体中国经济成长力道已大不如前.这样的状况对于打高尔夫这类高消费的活动自然是一个直接的冲击.不说别的,原本一些富贾高官们在球场聚会交际的状况没有了.真正留下来的是对高尔夫热爱的一群人.这样的数量对于支撑目前球场的运作与费用自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目前很多资料与业内的讨论都对现在的状况很悲观.但一个球场的建置费用与每年的维护费用都不少钱.关了球场虽然简单,但建设的费用几个亿就这样打水漂我想不是每个球场老闆会愿意.所以这些球场多数都需要进行转型与调整.当然节省开支是第一步但是怎样让打球这块的收入可以提升才是治本之道.这也是我今天想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现在很多的媒体或报导对于目前中国高尔夫的市场是相当悲观,对于球场这块来说,没有几家可以赚钱,赔钱的一堆,只是赔多或赔少的问题.但这只是把几十年的高尔夫发展做一个总结式的报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要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让这些球场或这个产业的相关人士知道,批评或找出问题都不难,但关键在于怎样解决?建设性的东西对问题才能起到帮助.

要增加打球人口很重要就是成本问题.这也是核心问题.因为多年来高尔夫在中国会成为恶名化不就是它高贵的身价吗?因为要打高尔夫的前提,球具也不少钱,练球也要不少钱,下场打场球也不少钱.这样一整套下来没有个几万块是搞不下高尔夫.在台湾,韩国,日本都一样,要让这个运动可以有这麽多人参与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它不再高贵了.首先,打球的工具,这些球具,虽然没有比美国便宜但也贵不到哪.以这些地方的人民中产阶级的工资要买这些球杆或打球都还可以.也不需要是高管或重要人士,一般人就可以打高尔夫.不过这块在最近几年,中国高尔夫的球具费用也逐渐下降了.慢慢的球具的费用已经可以跟台湾接轨.所以这块我想应该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也不是影响高尔夫的人口成长因素.以中国的发展速度与球友的发展速度,球具的以量议价模式在中国基本没问题.目前价格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的夸张.

再说到教学这块,我想很多人打球也不找教练,所以这块还好但练习场的费用也相对高于台湾.所以这点也可以逐步下降这对于让更多人投入到高尔夫是一个正面帮助.但我想最核心还是在于打球的费用.在中国打场球如果没有会籍的话,嘉宾价多半从500~1000多都有.而且越往南边越贵.北京因为球场多,还打得到500或以下的球场.上海也可以找得到便宜的球可以打但费用也差不多在600左右.但在南方的广东就难了.一些不错的球场嘉宾架就从800起了.估计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早所以在广东的几个重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就聚集了比较多的富贾名流,自然打球的费用也贵不少.

虽然旁边的福建打球的费用没有太高但我想这也点到目前中国球场的收费过高问题确实是影响到后继打球人口成长.以台湾打场球,平日打费用大多落在500人民币区间.这是中等球场,如果要打好球场的话可能要到600块以上了.这也是多数在台湾打球人口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如果以同样的收费水平放在中国可能就对一些想要打球的白领有吸引力了.因为这些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工资其实早已超过台湾的白领工资.但以现在打球的费用来看可能要往下调整个2~3成的空间才会让打球费用有吸引力.当然不是要所有的球场都是平价球场,各家的风格与针对族群都不同,所以怎样去设定你的球场风格与想要服务的球友是很重要的课题.

在这几年的全球高尔夫不景气下,要能生存下去就是要对成本下功夫.不只要开源节流,还要增加收入.以往高贵的收费必须要做改变,这样才能在这股逆流下活下去.看看一些在美国,欧洲与澳洲的私人球场,面对生存的关头也是必须向市场低头.当然怎样低头就是各凭本事与各家的策略决定.球场们必须要改变经营策略不是单靠降价来求生,因为对于现有球友或有会籍的老会员们这样的做法一定会让他们很难接受,但怎样去区分现有会员权利与后续经营调整的客人使用,这就是球场要去想的课题.我常说,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卖不掉的价钱.产品已经在那了,好与不好是由客人去决定,你只要把产品的资料与收费标清楚自然会有人有兴趣.但如果你的产品一直卖不掉绝不会是产品问题因为它就是这样固定在那也不会改变.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下价格是关键因素.

收费一定对现有球场产生冲击因为长久以来就是这样的收费模式,如果要把费用调整降低2~3成,那对于经营的冲击有多少?对于销售能否产生正面的助益?这点我想还没有一家中国球场启动这样的策略,所以还是未知数,但我能说的是这样的策略对于前几家球场肯定是正面也一定可以提升打球数.但核心问题还是在于球场本身要调整的策略与改变风格.也就是要把球场核心给转变为走平价路线的模式,不是单纯把价格给往下调整就可以,你需要把整体的配套,质量,与服务给设定清楚.虽然你价格低成本可能你就不提供换洗服务,你也没有置物柜这类的设施,单纯就是以打球为主不是以交际或休閒会所的模式去经营.

因为多数的球场经营模式都是走交际休閒场所.相对于在美国这类成熟高尔夫发展国家,我在那边打球所经历就是单纯打球.也没有置物柜,也没有换洗室.最多就是餐厅.其实多数的球友就是单纯想打球,对于有没有这些配套其实不重要.这样的好处就是很单纯.在亚洲这些配套就是走私人会所的模式所以让成本增加,会所每一家盖得富丽堂皇.这就是成本啊!也让外面的人看高尔夫就会是这种高尚大气的场所.大家必须要让高尔夫回到原本的本质.其他运动场所都是很单纯的运动场所,这就是让大家可以把重点放在运动本身上,但你这些硬件搞得像富贾名流的官邸.当然会让高尔夫得到臭名.

多数球场的经营者或老闆们对于高尔夫的经营也都是门外汉.怎样做转型我想还是要专业人士来处理会最好.但谁会先领头这个潮流与改革?大家都在看.因为多数人都是被动也是跟风,别人没动前他也不会想当第一个.所以这股逆流会淹没多少球场?看来2016年会是一个变动最大的一个时期.现在不做明年再做就是赔更多,手脚不快的人就很容易被浪给打翻掉.也期待2016年是中国高尔夫的一个改变的起点!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