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2011年開始大部份的桿身售價都超過美金300元了!!!

 

2011年開始也著手一些新產品的購買與測試.我所做的測試產品有別於市面上的高爾夫相關雜誌,因為大多的雜誌或媒體他們的測試球具或桿身都是廠商所提供.所以對於測試產品的售價也都是廠商提供資料.而Golf Garage 與 Pear Golf站上所測試的球桿,桿身,握把與相關配件,所有的東西都是站長小弟我自己拿錢出來購買進行測試.所以說所有所購買的產品它們的售價與批發價我也都大概清楚.說這件事有兩個重點;

 

1. 站上所測試的產品不是廠商提供,所以我所進行的測試以站上測試球具的定位出發,測試產品選用基礎為一些市面較少或尚未上市,同時比較稀有,另外在性能與其他相關項目有其特性與優點如外觀,回饋,與比賽選手使用率上.讓大家能有更多的資訊渠道了解到這些比較少知道的產品與特性分析. 同時也因為我們不是免費從廠商那拿到產品所以沒有商業考量與包袱去寫一些迎合廠商或可以幫助他們增加銷售量的文章.這是本站所堅持與努力的基礎. 這些成本都不便宜因為所有測試的球頭,桿身,與握把都屬於高端產品不是一般市售或低階產品.這在產品的購入成本上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但做這個高爾夫內容網站是小弟的興趣,能把興趣當做工作是我最高興的一件事,所以在所有測試文當中我都盡力去表達透徹在所有產品各方面性能與當中細膩部份讓所有讀者了解. 我對於寫那些不痛不癢的文章或是有針對性的產品去迎合廠商的東西不會去做也不會去寫.單純以一位發燒球友與玩家角度去看產品與它的定位進行分析給大家了解. 這些文章資訊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自我去學習與了解你自己進而了解你的球具,不是要你看了文章就去買相關產品,而是希望你能了解到更多球具上的知識與最新產品的一些特性與功能.不要被市面上這些工坊技師給唬了. 我在高爾夫產業工作已經超過10年了,所以我深深了解這產業中的問題與對於一般球友相對弱勢的地方,高爾夫不像家電或電腦產品大家都能了解要如何去評估東西的價值與好壞.高爾夫中在大廠的資訊壟斷下一般消費者是處於相對弱勢與不公平的地位. 所有產品的資訊都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要不就是給你一對聽都沒聽過的物理化學技術名詞讓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所表達的是什麼? 這無非就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你不需要懂我懂就好,你只要照我說的去買去做就好! 這是目前高爾夫的狀態.這也是Golf Garage 與 Pear Golf所要做的任務就是以一般球友角度去說明與分析球桿讓更多的球友能了解到球桿真正的資訊,而不再只是廠商或平面媒體寫的那種平淡無奇或是摸不到痛處的文章. 這就是我寫文章的動機.

 

2. 另一個重點是我希望在小弟的站上能有更多人因為知道我們站也能協助我在內容上能更加全面. 是同業也好或是一般球友也好,我都希望大家能在這個平台上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與情報.而我需要更多人的協助來幫我把這件事做好. Pear Golf的團對需要你的加入與協助讓我們能在上面所堅持的事一直把它做好.我們要不斷的成長與大家的加入讓站上能有更多有用的東西可以提供給大家. 

 

而今天在分析2011年的桿身價格上也是從這樣一個起頭要說明讓大家了解現在桿身的發展與銷售策略. 也因為這幾週在美國PGA產品展覽過後,所有的球具廠也好,桿身廠也好,都相繼推展新的2011年產品到市面上.而Pear Golf也需要對今年新產品的項目進行了解以便我們可以展開今年新桿身的測試預算的編制工作,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發覺到今年開始幾乎所有檯面上的桿身廠今年所推出的新產品都以高檔為主,同時它們的售價都是USD300以上. 這跟以往以100美金左右產品為主力而這類高檔旗艦產品做口碑的策略有明顯不同.這也是我寫此文的最大關鍵. 因為在5年前Matrix Ozik啟動了一個全新桿身定位與銷售策略,就是所有產品都是售價在USD300(它的入門款就要美金300)以上,最頂級的桿身要你美金1000.這在當時被認為是與桿身定位與銷售是完全不同,但現在事實說明了這樣的策略是正確,因為它的帶動下其他桿身大廠慢慢在桿身的技術,售價與材質都給提升起來.高端與低端產品的比重慢慢轉變.然而在今年2011年我所看到的新產品沒一個售價是低於USD300的.  以下為我對幾家桿身廠在今年2011所推的新產品售價定位.

 

1. Fujikura Blur桿身 - 零售價 USD299

 

2. UST Mamiya Attas T2 桿身 - 零售價未知但我跟同業拿的價格就超過USD300了

 

3. Matrix Reign 桿身 - 零售價 USD450

 

4. Aldila RIP 桿身 - 零售價USD300

 

5. 其它日系桿身如三菱或是Graphite Design桿身就不用說了,因為日元上漲一般零售價早以破USD300的價位了. 

 

現在檯面上的這些桿身廠已經了解到高價產品在現今高爾夫市場上有不錯的需求,雖然說美國國內市場不景氣但對於高端產品的銷售上反而比低端產品的銷售還要穩定與正面. 所以說因為Matrix 桿身的售價已經讓其他桿身廠了解到高爾夫市場也是可以允許一支桿身可以有這樣的價格空間, 同時也因為近幾年的球頭變化快速下, USGA 與 R&A的球頭規定越來越明確後, 球頭能做的變化與改善空間越來越有限.而這也給了桿身廠一個機會就是在桿身上下工夫把一支球桿的變化空間給加大與創造出差異化. 這確實也是從2009年後高爾夫球具開發的主要方向與變化. 而我也可以在這邊預言或預測,在這三年內(從2011年開始算起) 應該會有桿身廠被球具三大廠給收購掉. 因為桿身的利潤, 變化與開發空間比球頭要大, 加上可換桿已經成為球具主流,桿身日後會變成一個個人化與潮流的產品. 如果球具大廠想要增加它們的影響力, 銷售量,與利潤給他們的股東看,那把桿身這塊的市場也給吃下來後會讓他們如虎添翼. 而Taylormade會是最有可能的一位,因為它手上滿手現金,現在如日中天,想要讓它的市場更大與增加它的影響力,收購桿身廠會是一個很重要的一步. 而收購桿身廠也可以讓他們在技術上能擴大到桿身這塊,就不會像現在只要要求桿身廠提供他們需要的桿身來搭配現有球具. 日後可以自行開發他們需要的桿身不會被桿身廠給控制住.

 

也因為桿身產品售價往高價方向移動下,讓桿身廠需要放注更多的技術開發來製造出更好的產品,同時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對於這類高價產品是要怎樣面對? 我的建議就是如果你只是假日型球友那就不太需要去購買這類高價桿身讓你覺得會讓你打出更遠的距離與更好的成績. 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假日型球友本身練球的機會與時間都不多,本身技巧還有達到一定水平下去購買這類產品效果很難看出來. 但對於一些中差點或低差點球友來說因為本身揮桿動作也比較穩定,也能更加了解如何操控球桿的球友,這類桿身是能幫助你達到一些你所需要的功能.但是還是需要有預算控制,如果預算超過你能負擔那就不需要去考量這類產品. 不過還有一個前題就是要進行這類高價產品的購買前一定要先了解產品,進行測試, 與咨詢專業客製師的意見.因為這筆費用都超過台幣1萬元以上或是人民幣2500以上.都不是小數目, 如果只是要買到一支高端產品就隨便去買,買到不對的規格或是不合你需求的產品那可就沒有那個價值了. 這也是這類高價產品所需要比較專業客製師的專業協助才能幫助你買到適合你用的產品並幫你客製出適合你用的規格. 

 

另外一般球友有一個不正確的桿身觀念就是貴就是好.這點在桿身的價值上並不正確.因為一支桿身在製造前一定會有它設計的初衷與針對對象,而如果以價格去進行評估一支桿身的好壞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同一支桿身在A球友上使用是虎虎生風,千百個好球,但在B球友的使用下就慘不忍睹,在桿身價值上需要進行相關的客製服務,因為要能發揮出桿身100%的性能需要有對產品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同時這個人也需要對於球友揮桿動作進行了解以便能找到對的規格,款式與硬度給球友. 當這些變數都被找到解決方案後那就可以建立一支好的球桿,而這時候的桿身就能讓大家了解到它真正的性能與價值所在. 如果因為它貴就去買那很有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這樣可能得到這支桿身不到50%的性能表現. 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很多球友都會透過網路去購買一些高價桿身但售價可能只是外面店家賣的8折或7折. 這邊有一個狀況大家需要了解,這些桿身的來源? 它是否為桿身廠所生產的還是假的? 就算是真的原廠所產的是否是瑕疵品或是有什麼問題才會有這樣的價錢? 因為以一個真正的經銷商來說它們不可能也不被允許賣低於桿身廠所要求的售價以下.這樣會破壞市場價格同時也會損壞桿身廠的品牌行象. 就算是有特殊管道或人情渠到所得,數量上也不會多.

 

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當你在網路上買這類高端產品是沒有咨詢與協助的. 它賣低價就不太可能提供相關的客製服務與問題解答.而所有球友在網路上購買的基礎都是以我現在用的桿身是50幾克重硬度是R所以我也定同樣的50幾克桿身與硬度R. 這樣的方式是很危險,就算是你覺得買軟一點的桿身用後不合你也可以要求組裝師幫你進行桿身前端裁減來增加桿身硬度,但我只能說現在很多高端桿身它們裁減桿身前端並不會讓硬度增加但反而會破壞掉桿身本身原本的性能設定. 而不同廠牌桿身在重量上與硬度上都不會一樣,至少我到目前為止還沒用過不同廠牌桿身它們的桿身會有一樣的重量與硬度一樣. 當你買的桿身規格不對,硬度不對,特性不對, 就算它是高價產品也無法真正讓你享受它的真正優勢.結果就是花了錢但完全無法享受到該桿身好處.那種投資報酬率幾乎是零. 

 

這是桿身趨勢,你需要了解到以後的球桿需要有一位專業客製師幫你設定規格,提供咨詢與了解你的揮桿狀況. 而桿身廠的產品開發方向也會越來越明確讓你很難摸透桿身的特性.如果不是專家那就很難去找到對的產品. 因為它們就是不想讓你懂也不會讓你很容易了解產品.而是由他們來主導你要用什麼東西. 這就是現在高爾夫球具的狀況. 我也會盡可能的將一些產品的特性與球具知識在站上與大家分享,這樣大家能有一個參考平台.而我也希望在此也能有一些朋友一起來提供他們的專業放在站上讓更多的人了解與分享. 大家都可以跟我聯絡 [email protected]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本文在Golf Garage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