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不同的桿身裝在同一款球頭是否會對球頭擊球回饋產生影響?

 
這個主題我想對於一些進階球友來說會是心中的一個疑問. 大部份的工房技師都會說同一個球頭在不同桿身的回饋都是一樣.因為球頭都是同一個.但是今天的文章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這到底一不一樣? 很多的球友喜歡玩桿身所以通常都會將球桿換裝不同桿身.但球頭可能都是自己打習慣的那一個.而這個問題在這些球友也不見得比較清楚.因為這些球友通常不是兩支桿身可以同時換裝在同一個球頭上進行比較. 加上人又是很健忘,你裝上新桿身通常需要一天時間才能操作新球桿所以這樣的打感會讓使用者對前一支球桿的回饋更加模糊. 所以說最好了解這個問題就是使用可以換桿身的球桿如TM R9, R9 Supertri, R9 Superdeep TP, R9 Supermax, R11, Titleist 910 系列, 還有其他廠牌的可換桿木桿來進行測試. 因為這是最直接也方便方式讓大家了解不同桿身在同一個球頭上會產生怎樣的回饋效果? 
 
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很重要! 因為當一位球友從初學進階到中段班技術水平,或是更高的技術,這類的人對於手邊所使用的球桿敏感度會越來越強.就算是一個打10年以上單差點的球友,手邊的球桿沒有客製但他對球桿的感覺一定是很靈敏.球桿對不對或是有沒有調整過他都可以察覺到.比如球桿長度,球桿重量,桿身的特性與回饋,揮桿重量等. 雖然說他們無法很明確的指出有變化的地方但一定可以感到球桿的不同. 而當這些從初學到中階級別的球友經過一段時間的高爾夫生涯後(通常是1~3年過程),沒有放棄就會積極投入到高爾夫上. 這個時候就會勤加練球,選用更好的球桿或是換新的球桿等. 而對於這些球友來說有時候買到一支很不錯的球桿,自己使用起來也覺得倍加自信.但一換了球桿後整個感覺完全都跑掉?從此球技就忽上忽下. 而這些球友有部份人就投入了工坊的懷抱,選擇相信技師給他們的建議來更換桿身讓擊球的效果與穩定度能提升. 當然了回饋感也同質升級. 
 
前面說明主要是讓大家了解你是不是在這個族群當中? 讓我跟大家說你是不是? 你現在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你就是這個族群的球友! 因為你們對於球具知識,技術水平的提升都充滿強烈的求知欲望. 所以你們對於手邊的球具都希望能找到適合你的規格或產品. 而我要恭喜你們你們已經不再是半調子的初學者或是一般的球友.你們已經晉升到專業級別球友了.這邊的專業級球友不是說你的技術水平而是你們對高爾夫的熱愛與積極度.所以你們想了解到更多有關球具相關知識.而這篇同一個球頭配上不同桿身對於使用回饋會不會有影響?對你們來說就格外重要! 我花一些時間讓你自己了解你已經不是一般初學者,已經到一個對這個運動有行動力與求知的族群後你就要開始對於你現在使用的球具有積極的了解同時知道這個結果後不要再被其他說明給影響. 堅定你的信念去開始你球具客製生涯. 而這個主題就是協助你了解要怎樣去了解球具客製當中的差異不是只有簡單換桿身去求得更好的效果與回饋. 任何一個對現有球桿的變動都會對使用的你產生很大的變化與影響. 雖然你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差異但在工坊技師,教練或其他球友的觀念下你就會對你自己的論點產生疑問? 最後變成人云亦云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要堅定自己了解的球具知識是第一步,不要被他人給左右才能讓你一直不斷的往下走!
 
而這個主題對於東方球友來說是更加重要!為什麼? 因為我所客製的會員與球友們當中,絕大部份的人(超過9成的球友)對於打感的要求通常是在客製球具的重要性排列上在前三名的位置. 很多人都放在第一名的位置. 這說明了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加重視使用的回饋這塊. 因為西方人高頭大馬,上半身肌肉發達所以他們很多都是依靠他們的身材優勢在打球,對於打感這塊反而不會太要求.他們多半要求在性能,穩定度,等項目. 而他們要把球給打遠真的的不會太難. 但在東方人因為體型上沒有西方人有這樣的優勢所以會在使用上對於球桿要求更多. 而回饋感會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讓你決定這是不是一支好桿! 當很多人認為球頭都沒換因為我就是喜歡這個球頭,打起來也最順手,回饋感也夠扎實下,我只要更換桿身就可以保留現有的球頭特色同時進行更換桿身將性能給提升. 這樣的邏輯沒有問題但在實際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而這個結果可能會讓你失望或沒達到你的預期效果. 而今天的文章就是要對這個部份進行研究分析讓你清楚了解原因. 
 
此次的測試是以我手邊所有的Titleist 2011年 910 D3 9.5度球頭為測試球頭. 這個部份會固定不變.因為以我個人的經驗Titleist 的木桿球頭回饋效果是最強也最明顯.以這樣的球頭進行測試比較容易去觀察球頭回饋的強弱或是否有改變? 而測試桿身有三款進行測試比較差異. 如果只是兩款桿身進行更換測試那測試效果不見得會很明顯發現出來. 所以我會挑選兩款同一廠牌的桿身與一款不同廠牌的桿身進行比較測試.這樣比較能感受到不同,同時也有足夠的比較測試樣本去看出結果差異. 而這三款桿身的桿身重量都是差不多, after market / 桿身廠獨自發售產品, 桿身46吋長(桿身未裁減)的桿身重量都在60g上下. 硬度上是R, S兩種. 雖然說硬度有點差別但這也可以看出硬度差異對於回饋是否有強烈影響. 以下是這次測試的球頭桿身基本資料.
  
 
球頭: Titleist 2011年 910 D3 9.5度重196g (不含桿身的聯節器)
 
桿身
 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46”長
 Fujikura Fit-On Max 56G 46”長
 Aldila RIP 2011年白色Beta 60R, 60g 46”長
硬度
S
R
 R
Torque/桿身抗扭曲力
3.5
4.5
3.9
桿身重量
65g
59g
60g
裝在Titleist 910 D3球頭的長度
45”
44.5”
44.5”
球桿總重
317.5g
 311.5g
310g
球桿硬度頻率
 255cpm
249cpm (桿身前端有裁減半吋)
227cpm (桿身前端有裁減半吋)
球桿MOI
2880g/cm^2
2820g/cm^2
2822g/cm^2
球桿揮桿重量
D1.19
 C9.81
C8.28
 
*  以上數據除了"桿身抗扭曲值/Torque"數據(數據從桿身網站中取得)外, 所有數據皆是本人親自測量所得數據. 
 
* 測量機器: 長尺, 電子秤重器, MOI測量儀, 電子式揮桿重量測量儀, 電子式硬度頻率測量儀,
 
 
這三支球桿除了桿身1的Motore speeder VC6.2因為裝的總長與桿身重量有所不同所以得到的數據會跟另兩支桿身有點差異,但差異算可接受範圍不會讓使用上產生太大困難或影響. 桿身2, 桿身3兩支的規格算一樣.所以比較可以當做規格一致但不同廠牌的桿身進行比較對照組. 而桿身1就是不同級別與不同硬度的測試比較. 
 
首先讓我先說明一下會影響球頭回饋的因素,這樣大家可以輕鬆進入後面分析的狀況. 
 
1. 球頭 : 球頭是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它是直接與球進行接觸的部位. 這個關鍵需要分析到球頭的重量,重心設計,桿面材質,球頭外型,與配重設計等因素. 不要小看這些地方因為只要一點點不同都會影響到你擊球的回饋. 很多的技師通常不會考慮太多因素因為大多都不懂這些細節.但要做到好的客製結果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進去才能得到一個期待的結果. 如果客製師是以MOI為標準進行客製打感,球頭的重量就變得影響使用打感最大因素.而加重或減輕球頭重量是最直接.不像是以"揮桿重量/ swing weight"這類的客製打感可以加重在桿身前端以達到理想數據. 而這次我們的測試將球頭固定為同一個所以這塊的因素已經不變.而這個球頭回饋影響我以後會再進行更細節的說明與討論讓大家可以了解更深更多.
 
2. 桿身規格 : 桿身規格在桿身重量,桿身抗扭曲力(Torque),桿身硬度, 硬度頻率 (Frequency)等外在規格(桿身先天條件). 這些設計的規格造就了一支桿身獨自的風格.桿身重量決定一支桿身的級別.有些是重量級,有些是輕量級,有些則是羽量級的桿身. 而這些規格數據都是一些球友比較耳熟能詳,也是會掛在嘴上去了解球桿的方式. 也因為這些規格讓一支桿身有了自己的風格,這也會在擊球當中有自己獨特的桿身與球頭回饋方式.所以說當我們要探討到球頭回饋的影響因素時,桿身的規格是一定要去考量. 
 
3. 桿身特性 : 桿身特色可能大家就比較不清楚.這邊對於桿身特色主要以桿身的受力彎曲特性. 一支桿身因為上面因素(桿身規格)有了獨自風格但只是外在的數據,而真正要讓使用者了解到桿身本身的特性就是它的桿身受力彎曲的幅度, 桿身反彈位置, 硬度區間設計,桿身回覆性,反彈速度,與反彈穩定性等. 這才是一支桿身真正的靈魂所在. 每支桿身因為設計的反彈折點不同與硬度區域變化讓一支桿身有著不同的受力結構.而當一支球桿在使用時這就是直接反應給球友的感覺. 當然了在擊球回饋上也會由球頭傳到桿身再到你的雙手上. 這個是最重要也是我會去判斷的重點. 這個部份是桿身廠的技術,產品效能與能力高低所在. 看不到的地方越是評斷的關鍵所在! 
 
4. 球桿長度 : 因為球桿長長短會因為桿身的受力面積有所不同.這就會反應在你的擊球回饋上. 越長的球桿因為受力面積比較分散所以你在使用上會感到相對硬一點. 而短一點的球桿受力就比較集中,就容易讓桿身的彎曲更加集中並產生比較扎實的反彈回饋.因為桿身受力比較集中,讓更多的能量可以傳送到球頭上,而球頭的觸球就能更扎實.以我自己的經驗,使用木桿長度超過45.75”與44.50”的球桿,桿身反應的扎實度與能量傳送上會有差異. 44.5”的球桿越能將力量傳送的穩定. 當然了以人體力學的角度來看,越長的球桿對於使用操作的難度會提高不少! 當你還無法將球扎實的擊中甜蜜點時就表示你的揮桿動作不是很穩定.這時你所使用的球桿就盡可能的可以短一點讓你更容易去操作它. 
 
5. 握把 : 握把的重要性當然就是你的雙手延伸.握把它需要讓你的雙手操作球桿順利與舒服外,它還需要將球桿擊球回饋盡可能回傳給球頭.而這與握把本身的使用材質有密切關係. 握把材質越硬會讓你減少擊球反饋的強度.相對的材質軟的握把比較能讓你感受到球頭擊球的回饋感. 這也就是說當你使用綿紗握把材質與橡膠材質握把會有不同程度的回饋強度. 這都會影響到你今天擊球回饋的感覺. 
 
實際測試:
 
球頭回饋 –這邊的球頭回饋我會以因為換裝了不同桿身後,使用操作是否會影響到球頭的擊球回饋. 上面有說到,桿頭一樣狀況下,桿身的不同是否會對球頭的擊球回饋產生影響? 我上面已經說到這會有影響但我想還是將這次我在910 D3的三支桿身讓大家了解進行比較才會清楚. 我在使用這三支桿身所得到的擊球回饋真的不一樣.以擊球回饋的扎實度來說, 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S硬度桿身最棒.擊球剎那的回饋好像是要把整顆球給壓扁一樣.非常扎實. 這桿身的回饋與球頭回饋是我最愛. 太美好了. 再來就是這支 Aldila RIP Beta 60 R硬度桿身.它的擊球回饋與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S類似,非常扎實與重手. 很明顯感覺到球頭擠壓球的回饋感. 真的打起來會以為這是Motore Speeder VC6.2 S桿身.也是超愛這支桿身的擊球回饋. 最後才是Fujikura Fits on Max 56G R硬度桿身. 這支桿身在擊球回饋感覺很快球就反彈出去,缺乏擊中球的互動擠壓回饋.回饋感很脆,也弱多了. 當初有猜想是否為聯節器的問題但這次我也是用同樣款聯節器,只是桿身是使用RIP Beta 60 R.但球頭回饋就跟使用Fits on Max 56G 不一樣.所以這說明了桿身的特性不同一定會影響到球頭回饋. 這是實際狀況的結果. 所以你說桿身到底重不重要? 
 
而RIP Beta 60 R桿身的硬度區間特性與Motore Speeder VC 6.2 S是不同. 所以這是很難去抓出是否有共通點. 桿身的前端以RIP Beta 60 R來說是硬的. 但Motore Speeder VC 6.2 S來說確相對軟. 兩支球桿的重量來說算同一級別. 重量差不到4g. 兩支桿身裝在球頭的硬度頻率一個是255cpm (motore speeder VC6.2 S) 另一支是227cpm (RIP Beta 60 R). 硬度落差將近30cpm. 這個落差不只是一個硬度規格,是近三個硬度規格. 但打出的的擊球回饋確是差不多. 這說明一個關鍵就是桿身所使用的材質,技術與硬度區間設定會對一支桿身送到球頭的能量產生很大影響. 後面我會說明此桿的距離與彈道就可以了解到此桿的整體表現. 我也打算再裝一支Matrix Ozik桿身在910 D3球頭進行比較.以桿身使用材質與穩定性這兩個部份, Matrix Ozik算是在排頭的位置.使用這類頂級桿身是否會對擊球回饋產生怎樣的影響?會是我想要做進一步的了解與研究. 如果使用Matrix Ozik桿身讓擊球回饋也是很扎實,這樣就可以確定桿身材質與技術運用對於擊球回饋,與桿身回饋有著密不可分關係. 就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球頭回饋是球頭本身所自行產生與桿身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點對於一般球友的球具觀念是一個很大衝擊!
 
 
球頭回饋扎實度比較
 
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 RIP Beta 60 > Fujikura Fits on Max 56G
 
此三支桿身在本站的相關測試文如下: 大家可以到這幾篇文章中了解各別性能表現
 
 
 
 
雖然說桿身1與桿身2都是同一家廠牌的產品,但兩支桿身所運用的技術與材質都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擊球回饋的差異. 所以說對於球頭回饋影響不會因為是使用同一廠牌的桿身就會有類似的回饋感,反而要以桿身的使用材質,反彈特性,與使用技術來決定是否會影響到球頭擊球回饋. 而桿身1與桿身3有極為類似的擊球回饋,這也說明了就算不同廠牌桿身,在桿身的使用材質,技術與反彈特性都會影響到擊球回饋. 所以說要判別一支球桿的回饋強弱與否真的要看看它所運用的桿身才能了解比較透徹. 這也是本篇文章的重點.希望對於大家在球頭回饋的影響能有一定的幫助. 也歡迎大家可以email跟我討論與分享自己的經驗.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