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揮杆感悟上集:找准自己的揮杆模式與揮杆感悟下集: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蘇杰

找准自己的揮杆模式

揮杆感悟上集:找准自己的揮杆模式

我一向都有閱讀《高爾夫》雜誌,喜歡《YOU GAMS(技術戰術)》、《LESSONS(個人課堂)》和《SHOP(裝備)》等欄目。我在雜誌今年10月號也閱讀了並做了測試,雜誌上登載的標題是《探索完美揮杆》。

儘管我覺得揮杆的三種軌跡除了與手臂上下肢比例有關外,也許與手臂的肌肉、柔韌性有關。但是我屬於高揮杆平面的測試結果還是準確的,因為我採用“高舉高打”時,感覺上杆曲腕特別順,擊球效果也會好些,連身邊的球友都是這樣認為的。

之前chien兄向我傳授了兩個秘技,一是瞄球時脊柱角度大些;二是以右肩“壓”下去來下杆的揮杆方法,這與文章之談“不謀而合”,文章提出,對於于高、中、低軌跡球手,應該分別利用肩膀、軀幹和髖部的轉動來帶動球杆。也許,chien兄也是高軌跡球手。

文章中的一段話十分精彩,“關鍵在於,上杆時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找到正確的下杆軌跡更加重要。如果你能夠找到正確的下杆軌跡,你的擊球馬上就會大為改觀。”

至此,我感覺到莫大的鼓舞,首先是chien兄也許也是高軌跡球手,更為重要的是本-侯根提出的單一平面就是高軌跡平面,我就按這個方向練!

揮杆感悟下集: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

我在《揮杆感悟上集:找准自己的揮杆模式》,其中引用了《探索完美揮杆》裡的一句話,“上杆時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

關於這個問題,曾與一些球友進行了溝通,有球友認為,侯根的揮杆軌跡並不是高軌跡,也有球友認為難以做到。

我先說明,前文所談到的,“更為重要的是本-侯根提出的單一平面就是高軌跡平面”,本來想表達的是,侯根提出的單一平面就是通過肩膀的高軌跡平面。我也認為,侯根的揮杆軌跡並不是“高舉高打”的軌跡,因為他的揮杆是在那個平面下進行的,“生怕把那塊玻璃擊碎”。

至於球友感慨難以做到,我還是認為並不等於不可為。

其一,任何教義或者建議都是因人而異,只好自己對號入座,因此Mike Adarms給文章起個標題就叫“探索”,還是挺謙虛的,不過我覺得很對“胃口”。

其二,目標是努力的源泉,但並不等於現實;目標也許很難實現,但並不等於不能努力。我等經常會發誓,“要賺很多錢”、“要出人頭地”,也許一輩子都辦不到,但並不妨礙不斷的努力,也不應該停下努力的步伐。

其三,個人情況不同,決定了要因人而宜,像1米5、6的個頭去打籃球,我想應該打後衛吧,你非要去打中鋒,能行嗎?50kg都不夠,你非要去練柔道,那是自討苦吃!如果你想打中鋒,那要先長個;你想練柔道,那要先長胖。

打高爾夫也是,果嶺邊有人用推、有人用切,我喜歡切滾,那不是我的切滾多麼厲害,而是推不好、切不好。

其四,具體說“上杆”吧,

——你看達利雖然五大三粗,可是他可以上杆到頂時使杆頭掛在臀部下麵,這是他過人之處。我就不可以,連把球杆“擺平”都不容易,只好讓杆頭抬高,其實按照內藤幸正先生的“揮杆時杆尾向著地面”也不失為好辦法。

——教科書說上杆到頂時應該是肩膀轉90度、髖部轉45度,可是我肩膀只能轉80度,那也不能強行再轉啊,那就肩膀80度、髖部40度吧,也可以扭“麻花”哦。

綜上所述,我覺得“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是對的!

不,應該這樣說,對於我來說,“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是對的!或者本文的標題就改為“我不能對抗自己的本能”吧。

---------------------------------------------------------------------
挥杆感悟上集:找准自己的挥杆模式

我一向都有阅读《高尔夫》杂志,喜欢《YOU GAMS(技术战术)》、《LESSONS(个人课堂)》和《SHOP(装备)》等栏目。我在杂志今年10月号也阅读了并做了测试,杂志上登载的标题是《探索完美挥杆》。

尽管我觉得挥杆的三种轨迹除了与手臂上下肢比例有关外,也许与手臂的肌肉、柔韧性有关。但是我属于高挥杆平面的测试结果还是准确的,因为我采用“高举高打”时,感觉上杆曲腕特别顺,击球效果也会好些,连身边的球友都是这样认为的。

之前chien兄向我传授了两个秘技,一是瞄球时脊柱角度大些;二是以右肩“压”下去来下杆的挥杆方法,这与文章之谈“不谋而合”,文章提出,对于于高、中、低轨迹球手,应该分别利用肩膀、躯干和髋部的转动来带动球杆。也许,chien兄也是高轨迹球手。

文章中的一段话十分精彩,“关键在于,上杆时不要对抗自己的本能。找到正确的下杆轨迹更加重要。如果你能够找到正确的下杆轨迹,你的击球马上就会大为改观。”

至此,我感觉到莫大的鼓舞,首先是chien兄也许也是高轨迹球手,更为重要的是本-侯根提出的单一平面就是高轨迹平面,我就按这个方向练!

挥杆感悟下集:不要对抗自己的本能

我在《挥杆感悟上集:找准自己的挥杆模式》,其中引用了《探索完美挥杆》里的一句话,“上杆时不要对抗自己的本能。”

关于这个问题,曾与一些球友进行了沟通,有球友认为,侯根的挥杆轨迹并不是高轨迹,也有球友认为难以做到。

我先说明,前文所谈到的,“更为重要的是本-侯根提出的单一平面就是高轨迹平面”,本来想表达的是,侯根提出的单一平面就是通过肩膀的高轨迹平面。我也认为,侯根的挥杆轨迹并不是“高举高打”的轨迹,因为他的挥杆是在那个平面下进行的,“生怕把那块玻璃击碎”。

至于球友感慨难以做到,我还是认为并不等于不可为。

其一,任何教义或者建议都是因人而异,只好自己对号入座,因此Mike Adarms给文章起个标题就叫“探索”,还是挺谦虚的,不过我觉得很对“胃口”。

其二,目标是努力的源泉,但并不等于现实;目标也许很难实现,但并不等于不能努力。我等经常会发誓,“要赚很多钱”、“要出人头地”,也许一辈子都办不到,但并不妨碍不断的努力,也不应该停下努力的步伐。

其三,个人情况不同,决定了要因人而宜,像1米5、6的个头去打篮球,我想应该打后卫吧,你非要去打中锋,能行吗?50kg都不够,你非要去练柔道,那是自讨苦吃!如果你想打中锋,那要先长个;你想练柔道,那要先长胖。

打高尔夫也是,果岭边有人用推、有人用切,我喜欢切滚,那不是我的切滚多么厉害,而是推不好、切不好。

其四,具体说“上杆”吧,

——你看达利虽然五大三粗,可是他可以上杆到顶时使杆头挂在臀部下面,这是他过人之处。我就不可以,连把球杆“摆平”都不容易,只好让杆头抬高,其实按照内藤幸正先生的“挥杆时杆尾向着地面”也不失为好办法。

——教科书说上杆到顶时应该是肩膀转90度、髋部转45度,可是我肩膀只能转80度,那也不能强行再转啊,那就肩膀80度、髋部40度吧,也可以扭“麻花”哦。

综上所述,我觉得“不要对抗自己的本能”是对的!

不,应该这样说,对于我来说,“不要对抗自己的本能”是对的!或者本文的标题就改为“我不能对抗自己的本能”吧。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65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