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Ping G25 9.5/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 Tour spec S硬度木桿測試~下集

Ping G25 9.5/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 Tour spec S硬度木桿

Ping G25 9.5/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 Tour spec S硬度木桿測試~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fujikura-motore-speeder-vc63-...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22

下集開始.

實際測試
此桿握起來的感覺與Code 6差不多.長度上一樣,重量感覺也差不多.揮起來不會覺得特別重或有比較硬.所以整體來說,更加能讓使用操作的感覺是一致,將主要的重點放在實際使用上的效能與表現上.而用這支桿有一個更加顯眼的特色就是桿身的顏色與球頭來搭配,黑白配,球桿後端是藍色.外觀的感覺還是挺不錯.很容易得到其他球友的注目禮.這是球桿一種無形的價值與特色.也是我個人覺得球桿需要有的隱性優勢之一.因為外觀只要不錯,就容易得到外人的好感.而以產品的角度來說,這樣可以得到更多使用者的親睞與注目.算是產品設計上很成功的地方.

1. 桿身回饋 – 對於球頭的回饋這塊我就不再本文中進行說明,大家可以到先前的文章中進行瞭解.而這篇當中我會以桿身為主的說明,同時比較Code 6與VC6.3 Tour spec兩支桿身的桿身回饋特性來比較說明.在使用VC6.3 Tour spec一個多月的時間,感覺到這桿身的回饋與受力彎曲/反彈特性都比較偏日系風格,也難怪它是日系桿身的龍頭Fujikura最新的代表座.不過它雖然是日系桿身,但以先前VC6.2 Tour spec,來看,Fujikura的性能款桿身都已經慢慢的將桿身的反彈與彎曲特性變得比較鋼性.有點讓我感覺到有點不同.所以這回的VC6.3 Tour spec桿身也讓我覺得它的強度已經有高於其他桿身的感覺.

VC6.3 Tour spec桿身的受力彎曲幅度不會太大,是典型的性能桿身.同時桿身進行釋放反彈時,可以感到桿身前端的強度反彈力道.不饋是走性能的桿身設定.打起來真的會讓人越打越熱血.爽度真的不錯.但當我換裝上Matrix Ozik Code 6桿身起來比較時,這時的桿身回饋就就變得更加不同了.桿身的前端反彈力道更大,整個擊球反饋更大聲,力道讓整個球頭都可以感到扎實度.與VC6.3 Tour spec桿身一比較後,誰強誰弱就很清楚與明顯!這塊如果沒有Code 6的話,我會覺得VC6.3 Tour spec的桿身回饋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下桿桿身的反應非常的順暢與舒服.這點要做到不是很多桿身可以.所以VC6.3 Tour spec的桿身回饋果然是可以滿足對桿身反彈效果與速度有要求的球友.

而在測試的時間中,我也將這桿子拿給不同球友來測試,以瞭解不同球友對此桿的回饋有怎樣的差異.不過所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對於Code 6的桿身回饋強度是高於VC6.3 Tour spec.看來這個感覺是錯不了了.不過當如果沒有與Matrix桿身進行比較測試時,VC6.3 Tour spec是不錯,但有了Code 6這個對比組後,強弱就很明顯. Code 6的桿身反彈強度更大與更強,Code 6桿身材質有了Boron把整體的效果與回饋都提升不少.這點對於VC6.3 Tour spec就有點吃虧.所以就結論來說,我覺得VC6.3 Tour spec這桿身的回饋已經在中上,80分了.但有了Code 6後,Code 6的回饋爽度達滿分.這是對於喜歡擊球手感要扎實與重手的人可以去考慮.這兩支桿身都是不錯的回饋與順暢度.Code 6回饋要優於VC6.3 Tour spec.

2. 彈道與距離 – 這支VC6.3 Tour spec是我要改善原本Code 6的高彈道的方案.以Motore speeder VC6.3 Tour spec的彈道與擊球倒旋量都會偏低,這對於我現在這個G25 球頭的擊球起發角度來說會是一個幫助.因為這個球頭的桿面重心是偏中間位置.這對於起發角來說會相對於高不少.也因為如此我先前設定的Code 6桿身所得到的彈道高度就會偏高.這回也希望VC6.3 Tour spec桿身可以把彈道高度給壓下來,讓整體的擊球穿透性可以提升.這樣可以得到更好的落地角度,與滾動性.

在實際使用的經驗來看,VC 6.3 Tour spec所打出來的彈道要比較Code 6低些.有效的把高度給壓低下來,球的飛行質量可以得到不少提升,但飛行距離來說與Code 6是差不多.所以效果來看是沒有特別突出,但彈道高度是壓低了不少.但以球質來說, Code 6的擊球質量比較好.打出來的球質比較重且穩定. VC6.3 Tour spec也不錯,但它的對手可不是一般產品.這點我偏好Code 6.但彈道高度我喜歡VC 6.3 Tour spec這支.

以距離來說,VC6.3 Tour spec的飛行距離在240碼上下,滾動可以有超過15碼以上的水平.相當不錯的滾動性能.下場可以得到更不錯的距離效果,因為彈道相對比較低,打出去的彈道軌跡是比較有穿透性的低到高飛行設定,同時到高點後就會有一個弧度的滑行下來.這種彈道飛行是我個人的最愛.相當熱血的彈道模式.球質的感覺很兇.在球場使用這支的效果比較容易出來.可以得到不錯的滾動性,所以在實際使用上, VC6.3 Tour spec比較容易得到較好的距離效果.也容易在不同球場設定上去使用.得到的距離表現比較平均與不會有太大的落差.

另外這桿子在使用不同球款會得到不同的彈道高度與距離.如果使用一般的雙層比賽球來說,彈道飛得比較高一些,距離表現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如果使用高檔的三層或四層的Urethane/優力辛表皮的比賽球款,它的球質會更有穿透性,可以再多飛5到10碼的距離,球會再衝高一些.整體的飛行質量會再優化.落地的滾動性也會更好.所以這桿子要打出更好的距離效果,使用的球款來說也有很大的不同結果.用越多層次的球款,對於擊球的反饋也會更扎實,更重手.也是讓我真的不能不用它的原因.

3. 易打性與操作性 – VC 6.3 Tour spec的規格與Code 6來說是差不多,硬度差不多,長度一樣,重量差不多.所以在使用上完全不會有任何不適.操作性來說,我是覺得滿分.對於易打性來說.這樣的球桿本身就是以性能為主的設定,使用上對於體能與動作也就相對要求.不過你如果能滿足這樣的使用要求,你會用起來得心應手.完全不會有用起來不順手,或不好打.因為在別的球友使用時,我的觀察,大家都可以輕易打出這桿子應有的效果,彈道與距離.相當有易打特性.算是我覺得有不錯的易打性.同時桿身的特性比較快速,不需要使用者去等待桿身的物理變化.手到球頭就反彈到位.只能說這桿子用起來是簡單到不行.

對於這支桿子所配的Pure握把來說,我覺得它要比裝在Code 6的Lamkin Crossline Tour 紅色握把的感覺要好不少.Pure繞線式握把更好握,不會滑.柔軟度柔中帶穩.不會像有些握把軟到你下桿手掌的扭轉力一出來,感覺握把很軟會讓你握得不穩.所以在用VC6.3 Tour spec我更加敢發力,握得更容易與簡單.完全把此桿的優異操作性能給發揮到位.這點是要給Pure握把掌聲與按讚的地方.

當然這樣的桿子有比一般球友要稍為高一點的揮桿重量設定,所以對於使用的體能要求會比較高.這也是它的使用要求之一.因為球頭的外型比較扁大,可以讓使用者有比較安心的視覺放鬆.加上球頭的桿面重心位置也比較低一些,可以讓擊球更加簡單的把球給送上空中.這也是它能這樣易打的原因.而桿身與球頭有互補特性.桿身將擊球速度與彈道給有效提升.讓效果不會因為球頭的易打性而產生影響.將球送得更平更遠.就我個人的喜好來說,我偏寬桿面的球頭設計,雖然這個頭比較扁大,但桿面設計讓我打起來更順手與有信心.也就不會對這樣的設定感到排斥.這點VC6.3 Tour spec的表現是完全達到我的要求與滿意度滿分.

4. 穩定度與失擊傷害 – 這桿子的穩定度算不錯了,對於擊球的抗側旋能力有不錯的表現.但如果與Code 6桿身比較來說,那穩定度可是Matrix的招牌與看家本領.當然Code 6的表現會穩過於VC 6.3 Tour spec.不過因為這兩支桿身都算是比較性能導向,本身對於失擊的表現,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在高水平.真的要優於其他日系桿身的表現.這也是我喜歡Fujikura Motore speeder桿身的原因.因為不只要有性能,桿身本身的穩定度也要好,不然一個動作失誤就會讓你從球道掉到長草,或是更慘出界.那就算這桿子能多飛10碼我也不會考慮使用.

VC6.3 Tour spec的側旋壓制力約在10碼內.但需要在動作上運行更為小心與正確,這對於結果才會有好的控制.不會像Code 6那種不管我怎樣打,桿子的落點範圍都在同一個地方.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這塊來說,還沒有人能與Matrix的產品有實際的抗衡能力.除了日系的Pnoez桿身外.但以VC 6.3 Tour spec已經要好過其他的日系桿身了.在這塊表現上,我給VC 6.3 Tour spec是80分,中高水平.是好桿身所應具備的條件.它算達標了.

整體來說,我覺得VC 6.3 Tour spec的表現已經達到我的要求,尤其在彈道高度與飛行效果,這些是我完全認可它的地方,其他表現它雖不如Code 6但也比其他桿身品牌的同價產品要優多了.很多產品雖然好像很神勇,價格挺高.但用起來卻一般.雖然有效果但在其他的表現上卻只能說差強人意!我試過不少桿身,很多桿身的測試我並沒有寫出來,是不想寫的太差.只能說拿得上台面的我才會寫.因為就像這次的測試一樣,當你只有一支桿身時,你所看到的是一個好的結果.但當你有對照組時,一些優劣差別就瞬間反應出來.很多桿身品牌是你沒有去比較,所以你覺得好,但當你有更好的質量與水平時,這些平時被球友或廠商吹捧的神兵利器,頓時完全無法跟上別的同儕.

產品絕對有好壞與優劣.我們要測試的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產品,同個特性的產品,與同個價位產品,這樣得到的結果才能比較合理與正確.就我的經驗,不少廠商是著眼在前端產品行銷上,對於產品質量,技術與材質只能說一般.沒有它應有的價值與特性.而當使用者是人云易云時,你用起來會覺得不錯,但如果你有類似產品可以比較分析,那結果就是一翻兩瞪眼.每個人的眼睛,雙手都是最好的測試儀器.它們最後的表現,那是騙不了人.好壞自在人心.這就是好產品不怕你比較.因為只有比較過後,你才會看出誰是實心辦事的廠商與產品.噱頭與華麗的外表只是暫時.路子要走得遠,實力最重要.

現在的球桿都多半會有可換桿身的設計,這樣可以讓你更容易去進行比較與測試.那個桿身適合你用,多試兩支就有比較清楚的答案.好與不好在不同人身上是有不同的結果.相信你自己才是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因為你才是球桿的主人.是你讓它變得神兵利器.

---------------------------------------------------------------------------
Ping G25 9.5/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 Tour spec S硬度木杆测试~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fujikura-motore-speeder-vc63-...

下集开始.

实际测试
此杆握起来的感觉与Code 6差不多.长度上一样,重量感觉也差不多.挥起来不会觉得特别重或有比较硬.所以整体来说,更加能让使用操作的感觉是一致,将主要的重点放在实际使用上的效能与表现上.而用这支杆有一个更加显眼的特色就是杆身的颜色与球头来搭配,黑白配,球杆后端是蓝色.外观的感觉还是挺不错.很容易得到其他球友的注目礼.这是球杆一种无形的价值与特色.也是我个人觉得球杆需要有的隐性优势之一.因为外观只要不错,就容易得到外人的好感.而以产品的角度来说,这样可以得到更多使用者的亲睐与注目.算是产品设计上很成功的地方.

1. 杆身回馈 – 对于球头的回馈这块我就不再本文中进行说明,大家可以到先前的文章中进行了解.而这篇当中我会以杆身为主的说明,同时比较Code 6与VC6.3 Tour spec两支杆身的杆身回馈特性来比较说明.在使用VC6.3 Tour spec一个多月的时间,感觉到这杆身的回馈与受力弯曲/反弹特性都比较偏日系风格,也难怪它是日系杆身的龙头Fujikura最新的代表座.不过它虽然是日系杆身,但以先前VC6.2 Tour spec,来看,Fujikura的性能款杆身都已经慢慢的将杆身的反弹与弯曲特性变得比较钢性.有点让我感觉到有点不同.所以这回的VC6.3 Tour spec杆身也让我觉得它的强度已经有高于其他杆身的感觉.

VC6.3 Tour spec杆身的受力弯曲幅度不会太大,是典型的性能杆身.同时杆身进行释放反弹时,可以感到杆身前端的强度反弹力道.不馈是走性能的杆身设定.打起来真的会让人越打越热血.爽度真的不错.但当我换装上Matrix Ozik Code 6杆身起来比较时,这时的杆身回馈就就变得更加不同了.杆身的前端反弹力道更大,整个击球反馈更大声,力道让整个球头都可以感到扎实度.与VC6.3 Tour spec杆身一比较后,谁强谁弱就很清楚与明显!这块如果没有Code 6的话,我会觉得VC6.3 Tour spec的杆身回馈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下杆杆身的反应非常的顺畅与舒服.这点要做到不是很多杆身可以.所以VC6.3 Tour spec的杆身回馈果然是可以满足对杆身反弹效果与速度有要求的球友.

而在测试的时间中,我也将这杆子拿给不同球友来测试,以了解不同球友对此杆的回馈有怎样的差异.不过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对于Code 6的杆身回馈强度是高于VC6.3 Tour spec.看来这个感觉是错不了了.不过当如果没有与Matrix杆身进行比较测试时,VC6.3 Tour spec是不错,但有了Code 6这个对比组后,强弱就很明显. Code 6的杆身反弹强度更大与更强,Code 6杆身材质有了Boron把整体的效果与回馈都提升不少.这点对于VC6.3 Tour spec就有点吃亏.所以就结论来说,我觉得VC6.3 Tour spec这杆身的回馈已经在中上,80分了.但有了Code 6后,Code 6的回馈爽度达满分.这是对于喜欢击球手感要扎实与重手的人可以去考虑.这两支杆身都是不错的回馈与顺畅度.Code 6回馈要优于VC6.3 Tour spec.

2. 弹道与距离 – 这支VC6.3 Tour spec是我要改善原本Code 6的高弹道的方案.以Motore speeder VC6.3 Tour spec的弹道与击球倒旋量都会偏低,这对于我现在这个G25 球头的击球起发角度来说会是一个帮助.因为这个球头的杆面重心是偏中间位置.这对于起发角来说会相对于高不少.也因为如此我先前设定的Code 6杆身所得到的弹道高度就会偏高.这回也希望VC6.3 Tour spec杆身可以把弹道高度给压下来,让整体的击球穿透性可以提升.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落地角度,与滚动性.

在实际使用的经验来看,VC 6.3 Tour spec所打出来的弹道要比较Code 6低些.有效的把高度给压低下来,球的飞行质量可以得到不少提升,但飞行距离来说与Code 6是差不多.所以效果来看是没有特别突出,但弹道高度是压低了不少.但以球质来说, Code 6的击球质量比较好.打出来的球质比较重且稳定. VC6.3 Tour spec也不错,但它的对手可不是一般产品.这点我偏好Code 6.但弹道高度我喜欢VC 6.3 Tour spec这支.

以距离来说,VC6.3 Tour spec的飞行距离在240码上下,滚动可以有超过15码以上的水平.相当不错的滚动性能.下场可以得到更不错的距离效果,因为弹道相对比较低,打出去的弹道轨迹是比较有穿透性的低到高飞行设定,同时到高点后就会有一个弧度的滑行下来.这种弹道飞行是我个人的最爱.相当热血的弹道模式.球质的感觉很凶.在球场使用这支的效果比较容易出来.可以得到不错的滚动性,所以在实际使用上, VC6.3 Tour spec比较容易得到较好的距离效果.也容易在不同球场设定上去使用.得到的距离表现比较平均与不会有太大的落差.

另外这杆子在使用不同球款会得到不同的弹道高度与距离.如果使用一般的双层比赛球来说,弹道飞得比较高一些,距离表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使用高档的三层或四层的Urethane/优力辛表皮的比赛球款,它的球质会更有穿透性,可以再多飞5到10码的距离,球会再冲高一些.整体的飞行质量会再优化.落地的滚动性也会更好.所以这杆子要打出更好的距离效果,使用的球款来说也有很大的不同结果.用越多层次的球款,对于击球的反馈也会更扎实,更重手.也是让我真的不能不用它的原因.

3. 易打性与操作性 – VC 6.3 Tour spec的规格与Code 6来说是差不多,硬度差不多,长度一样,重量差不多.所以在使用上完全不会有任何不适.操作性来说,我是觉得满分.对于易打性来说.这样的球杆本身就是以性能为主的设定,使用上对于体能与动作也就相对要求.不过你如果能满足这样的使用要求,你会用起来得心应手.完全不会有用起来不顺手,或不好打.因为在别的球友使用时,我的观察,大家都可以轻易打出这杆子应有的效果,弹道与距离.相当有易打特性.算是我觉得有不错的易打性.同时杆身的特性比较快速,不需要使用者去等待杆身的物理变化.手到球头就反弹到位.只能说这杆子用起来是简单到不行.

对于这支杆子所配的Pure握把来说,我觉得它要比装在Code 6的Lamkin Crossline Tour 红色握把的感觉要好不少.Pure绕线式握把更好握,不会滑.柔软度柔中带稳.不会像有些握把软到你下杆手掌的扭转力一出来,感觉握把很软会让你握得不稳.所以在用VC6.3 Tour spec我更加敢发力,握得更容易与简单.完全把此杆的优异操作性能给发挥到位.这点是要给Pure握把掌声与按赞的地方.

当然这样的杆子有比一般球友要稍为高一点的挥杆重量设定,所以对于使用的体能要求会比较高.这也是它的使用要求之一.因为球头的外型比较扁大,可以让用户有比较安心的视觉放松.加上球头的杆面重心位置也比较低一些,可以让击球更加简单的把球给送上空中.这也是它能这样易打的原因.而杆身与球头有互补特性.杆身将击球速度与弹道给有效提升.让效果不会因为球头的易打性而产生影响.将球送得更平更远.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偏宽杆面的球头设计,虽然这个头比较扁大,但杆面设计让我打起来更顺手与有信心.也就不会对这样的设定感到排斥.这点VC6.3 Tour spec的表现是完全达到我的要求与满意度满分.

4. 稳定度与失击伤害 – 这杆子的稳定度算不错了,对于击球的抗侧旋能力有不错的表现.但如果与Code 6杆身比较来说,那稳定度可是Matrix的招牌与看家本领.当然Code 6的表现会稳过于VC 6.3 Tour spec.不过因为这两支杆身都算是比较性能导向,本身对于失击的表现,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在高水平.真的要优于其他日系杆身的表现.这也是我喜欢Fujikura Motore speeder杆身的原因.因为不只要有性能,杆身本身的稳定度也要好,不然一个动作失误就会让你从球道掉到长草,或是更惨出界.那就算这杆子能多飞10码我也不会考虑使用.

VC6.3 Tour spec的侧旋压制力约在10码内.但需要在动作上运行更为小心与正确,这对于结果才会有好的控制.不会像Code 6那种不管我怎样打,杆子的落点范围都在同一个地方.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块来说,还没有人能与Matrix的产品有实际的抗衡能力.除了日系的Pnoez杆身外.但以VC 6.3 Tour spec已经要好过其他的日系杆身了.在这块表现上,我给VC 6.3 Tour spec是80分,中高水平.是好杆身所应具备的条件.它算达标了.

整体来说,我觉得VC 6.3 Tour spec的表现已经达到我的要求,尤其在弹道高度与飞行效果,这些是我完全认可它的地方,其他表现它虽不如Code 6但也比其他杆身品牌的同价产品要优多了.很多产品虽然好像很神勇,价格挺高.但用起来却一般.虽然有效果但在其他的表现上却只能说差强人意!我试过不少杆身,很多杆身的测试我并没有写出来,是不想写的太差.只能说拿得上台面的我才会写.因为就像这次的测试一样,当你只有一支杆身时,你所看到的是一个好的结果.但当你有对照组时,一些优劣差别就瞬间反应出来.很多杆身品牌是你没有去比较,所以你觉得好,但当你有更好的质量与水平时,这些平时被球友或厂商吹捧的神兵利器,顿时完全无法跟上别的同侪.

产品绝对有好坏与优劣.我们要测试的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产品,同个特性的产品,与同个价位产品,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比较合理与正确.就我的经验,不少厂商是着眼在前端产品营销上,对于产品质量,技术与材质只能说一般.没有它应有的价值与特性.而当使用者是人云易云时,你用起来会觉得不错,但如果你有类似产品可以比较分析,那结果就是一翻两瞪眼.每个人的眼睛,双手都是最好的测试仪器.它们最后的表现,那是骗不了人.好坏自在人心.这就是好产品不怕你比较.因为只有比较过后,你才会看出谁是实心办事的厂商与产品.噱头与华丽的外表只是暂时.路子要走得远,实力最重要.

现在的球杆都多半会有可换杆身的设计,这样可以让你更容易去进行比较与测试.那个杆身适合你用,多试两支就有比较清楚的答案.好与不好在不同人身上是有不同的结果.相信你自己才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因为你才是球杆的主人.是你让它变得神兵利器.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23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