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這個桿頭實際感覺比較小,不如其他品牌(Scotty Cameron)類似的桿頭設計的大,所以不見得會更容易去掌握觸球的位置。但它的高MOI特性,可以把非甜蜜點的觸球效果提升到和甜蜜點推擊結果一樣的技術。這點就比較吸引我去玩看看,同時我選用的桿身是Matrix P2 125黑色桿身,來搭配Seven T這個黑頭,整體黑的感覺把視覺效果拉滿!

3木用起來要比5木更加舒服、順暢。主要在桿身的回饋上要柔順多了,可以感覺桿身的折點在中段,桿身受力和桿身釋放在中段位置。打起來很容易,以為桿身會把桿頭給彈到擊球點。這在它們家的Kuro Kage桿身也是一樣,只是Kuro Kage的彈性更加明顯。以Diamana這款三菱的王牌,回饋真的給讚!

首先,我在練習場打了3次,整年從4月到10月都用這2隻球道木,每一次打過就會稍微來調整一下球桿,比如桿頭的滑塊位置。對於5木,我覺得手感上沒有Diamond的舒服,畢竟一個是美系的剛性風格,另一個是日系的柔順風。RULZ 的回饋比較像鐵桿桿身,非常直接,基本感覺不出桿身的折點位置。但就是穩,失擊傷害也最小。

首先,我球道木大多是選用鈦合金材質的桿頭或桿面,因為鈦合金材質的強度比鋼要高,耐用度也比較好,對於距離也有稍微遠一點,倒旋也比較少。因為Taylormade之前收購Adams,而Adams的球道木真的優,以前運用很多的鈦合金材質,而TM也把Adams壓箱寶都運用在球道木,所以TM也開始有鈦合金球道木。

體力滿格時如魚得水,體力下降就如扛大刀。利弊明顯,它的好處就是桿頭不容易偏移,尤其我握桿比較不用力,對桿頭的掌握就輕鬆。觸球非常的紮實舒服,推到甜蜜點時真的是打日本鍛造鐵桿那樣棉柔,就等於GSS的爽度。它的桿面甜蜜點位置在它的瞄準線往桿根方向偏的1mm。站位很關鍵,適合站位接近桿頭,簡單說它很容易上手和掌握的一支推桿。

這款桿頭做工很細緻,絕不輸Scotty Cameron,保留金屬紋路和黑炭色外觀,對於走外觀控這推桿自帶霸氣,生龍活虎。桿身我配置Matrix P2-135綠色特別色,雖然和桿頭外觀有不撘但我目前身邊庫存的Matrix 推桿桿身也不多,只能這樣裝起來。握把是選用Iomic的綠色矽膠握把,握感真的棉柔舒服。

不過它的大MOI對於擊球的方向性和失擊壓制力真的很讚!應該說是近10年來,用過的一號木桿中最穩的。有幾次開球都覺得,觸球桿面有稍微開掉,但球還是穩穩直直的飛到空中,到落地也都直,但落地後可以看到球一個彈跳就往右邊滾去。可以把失誤控制到這樣結果,這部分絕對是滿分。把桿頭容錯直接升級開掛了!假日球友的合格作弊神器。

這次Ai Smoke一樣有期待,因為它們的穩定性是和Qi10同級。也就是一點偏的球,就變直的,大偏的球就變小偏。也是一般業餘球友的救星,科技的協助是必須。遠是重要,但不直就沒鳥用。而我這次從台灣把一些私藏的桿身也帶回美國,要裝在這桿頭來試試效果和手感。

我個人覺得這鞋子是非常平衡的鞋子,各方面的功能表現都在水準以上。沒有什麼大問題或瑕疵,算是對得起價格的鞋子。以USD150這個價位真的可以滿足你對鞋子外觀設計、功能性、舒適性等。更重要這類鞋子在一些折扣季時都有優惠,入手價都可以控制在USD100上下。這樣的性價比我覺得其他品牌真的很難比。

Codechaos的外觀應該就是它的武器,休閒、運動型、和機能性都是Codechaos的特性。它在愛迪達高爾夫鞋款裡,是無釘爪系列裡的旗艦產品,所以愛迪達把最好、先進的技術、材料都會用在這款鞋上。如果你不想踩雷,直接攻CodeChaos就沒錯。

手感上,還是可以感受到桿面的柔順。但因為桿面背面是反彈角調整塊,導致手感會偏硬。同時桿身沒有tour issue DG S200那樣柔順,這是不能比。但吃球的倒旋是真的好,短切的停球力夠猛。基本就一個彈跳就停了,所以我比較常打切滾。尤其球道比較硬的狀況,這樣可以稍微滾一下停下來。這也是我今年打下來,成績可以進階的原因。短桿需要經驗去磨練技巧和信心。

挖起桿吃土、吃砂是標配,桿面很容易磨損、光滑,導致球停不了。所以桿面狀態是決定挖起桿的使用壽命關鍵。這次我用Vega Alcor Tour 52度的挖起桿,它的最大特色是桿面後面有一塊配重和反彈角設定塊。我的是mid/中等反彈角塊,mid就是反彈角在8~10左右。也是我平時用的反彈角,如果你要反彈角大的就可以選high,要反彈角小就選low。

再說到,它的App對應Ultra耳機,可以讓你輕鬆操作耳機的設定、功能等。有一個功能比較實用,就是可以把你平時常用的devices如電腦、手機、平板等都先配對連結後,在app上去做實用選用。這樣可以節省每次都要重新去配對,這也是對應像蘋果的自家耳機可以快速切換。而Bose可以從手機上Bose的App去切換。而Ultra在和android做配對是秒連。

這也是要給Bose一個讚!Ultra open earbuds基本就是耳機、case、和usb充電線。超簡單!Utra磁吸式的充電盒,非常容易擺放和放口袋。對於它的戴卸來說,非常容易,第一次不熟,使用2手,後面就是單手就可以搞定。再來就是它戴起來對耳朵一點都沒有影響,也不會覺得不舒服。耳機重量2個13g(6.5g一個)。

對我來說,推法都一樣,但我可以有不同桿頭特性的推桿,來面對不同果嶺挑戰。這就是我有不同推桿的原因。我只是把打球盡可能簡單化,結果和成功率就變得可以預期和掌握。我沒有完美推桿,也不需要問我哪個品牌、款式的推桿好?我只在乎;如何讓推桿變得更容易掌握、控制?剩下就是專注在自己身上。

動作和推法穩定性,本來就是用傳統型推桿任督二脈。Mezz 1是好推也易推,就是沒趣。而Link 1需要時間去熟悉它,摸出它的桿面甜蜜點在哪等?比較好玩,成就感超高。用Link 1職業球員降駕狀況比較多,一推通殺的每一場有個2~4回,尤其在長距離的狀況。傳統型推桿就是玩一個”操控“!如果不是自虐,就不要嘗試。

你是用手推的人,Link 1就是你的真命天子。因為重量會讓你的手指/手掌更容易去掌握推桿。我個人是覺得吃力,所以後面會換輕的碳纖維桿身,提升我和桿子的互動感。如果你愛主動操控推桿/手握的死緊,那LAB的大絕招對你的幫助非常小。因為桿頭本身就有一個重力在維持桿面方正,如果你的手指/手掌力量太多,2股力量一定會打架。

另外它的新功能,手指雙擊,我個人覺得不是很成熟。用起來像是手抽筋,有時候手指雙擊也沒有反應。別人以為我是中風,手在抽蓄。這個功能真的有點暈,看來沒有幾年時間很難讓用戶融入到實際體驗成熟度上。如果你用Ultra一代的人對新款2代也沒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功能。但對於一般版的蘋果手錶用戶來說,Ultra確實可以讓你走路有風、體驗到手錶的存在感!

首先,Ultra 2的大小、螢幕尺寸和整體感覺實在比較像貨真價實的手錶。我自己也有普通的機械錶,以我使用蘋果手錶的多年經驗,真的是像電子錶。不像真實手錶那樣的感覺!尺寸小、看的內容有限、也容易刮磨狀況。但Ultra的尺寸和螢幕就真的夠看,戴起來也像平時的機械錶感覺。

重生後的推桿,下場的結果就讓我嘴角一直上揚!嚇死人了,桿子的效能和操控完全變身,戰力爆表,握在手上,桿子的靈動力和手指、水乳交融,對距離和滾動效果要壽的穩!一推機會不再遙不可及。我後面就比較少用這桿子,因為信心指數破表,沒樂子。KPI設定完全達標,握在手上很輕鬆,手臂和手指放鬆握、擺動肩膀,桿頭路徑一氣呵成。

另外讓它回饋沒有很迷人,是桿身材質八字造成,鋼管八字就是硬,可以更換桿身來提升爽度,看自己高興。這個桿頭對於桿身的震動超明顯,硬度超過我小手負擔,導致推擊手感像按摩棒一樣。市面很多推桿選的桿身硬度都太硬了,鋼管的重量就已經重了,硬度還那樣硬,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假日球友,推好是中樂透,沒推好是正常發揮。

Mazz1價格是450美元,現在可以在一些美國連鎖球具店看到和買。我訂是一般規格34“, 69 lie angle,黑色鋼管桿身。原廠握把有一點角度設計,讓握起來握把是和桿面是平行。因為桿頭是中插設計,有水平角和lie角的傾斜設計,所以如果沒有握把去把角度修正,你的握把就不是平行桿面狀況。

我必須說,當推桿重新設定規格,握把後,完全會變成一支不同的桿子。和我一開始用的Phantom X5完全不一樣。調整後就完全聽你的話,推18洞手也不會酸,對身體和推法完全不會有壓力和過大的負擔。唯一的問題就是距離感和傳統刀背推桿頭會短一些。應該是桿身和桿頭導致距離滾動不足,至少在中短距離是的掌握是很棒。這就是對的推桿必須要有。我把Phantom變成我的Phantom,而不是Scotty Cameron的Phantom。

實際下場推的效果還真的不錯。這類大MOI的小烏龜桿頭的好處就是桿面比較不容易亂偏。方向的掌握比較容易和輕鬆。唯一的缺點就是長推的距離上沒有傳統刀背的好。我在華盛頓特區的Enterprise球場上,在方向的掌握和距離上都相當滿意。基本上都是2推結束,對於手感來說,就一般,推到甜蜜點是不錯,相對比較舒服,也沒有到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