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後的推桿,下場的結果就讓我嘴角一直上揚!嚇死人了,桿子的效能和操控完全變身,戰力爆表,握在手上,桿子的靈動力和手指、水乳交融,對距離和滾動效果要壽的穩!一推機會不再遙不可及。我後面就比較少用這桿子,因為信心指數破表,沒樂子。KPI設定完全達標,握在手上很輕鬆,手臂和手指放鬆握、擺動肩膀,桿頭路徑一氣呵成。
另外讓它回饋沒有很迷人,是桿身材質八字造成,鋼管八字就是硬,可以更換桿身來提升爽度,看自己高興。這個桿頭對於桿身的震動超明顯,硬度超過我小手負擔,導致推擊手感像按摩棒一樣。市面很多推桿選的桿身硬度都太硬了,鋼管的重量就已經重了,硬度還那樣硬,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假日球友,推好是中樂透,沒推好是正常發揮。
Mazz1價格是450美元,現在可以在一些美國連鎖球具店看到和買。我訂是一般規格34“, 69 lie angle,黑色鋼管桿身。原廠握把有一點角度設計,讓握起來握把是和桿面是平行。因為桿頭是中插設計,有水平角和lie角的傾斜設計,所以如果沒有握把去把角度修正,你的握把就不是平行桿面狀況。
我必須說,當推桿重新設定規格,握把後,完全會變成一支不同的桿子。和我一開始用的Phantom X5完全不一樣。調整後就完全聽你的話,推18洞手也不會酸,對身體和推法完全不會有壓力和過大的負擔。唯一的問題就是距離感和傳統刀背推桿頭會短一些。應該是桿身和桿頭導致距離滾動不足,至少在中短距離是的掌握是很棒。這就是對的推桿必須要有。我把Phantom變成我的Phantom,而不是Scotty Cameron的Phantom。
實際下場推的效果還真的不錯。這類大MOI的小烏龜桿頭的好處就是桿面比較不容易亂偏。方向的掌握比較容易和輕鬆。唯一的缺點就是長推的距離上沒有傳統刀背的好。我在華盛頓特區的Enterprise球場上,在方向的掌握和距離上都相當滿意。基本上都是2推結束,對於手感來說,就一般,推到甜蜜點是不錯,相對比較舒服,也沒有到驚艷。
我愛Codechaos是它的設計和顏色都是很潮!鞋底也是橡膠釘柱設計,穿起來很舒服。和我其他愛迪達高爾夫鞋都差不多。因為愛迪達高爾夫鞋的優勢在舒適性和耐用性,所以我一直都會買來屯。買這款就是它的外型和鞋面是編織設計,可以讓夏天或天熱的時候,可以快速把腳熱給排出去,同時也有防水功能。這樣的鞋子我把它歸類在春夏天來穿。
這是我最驚艷的地方,因為它的外觀實在太Sorry了。最初只是隨手拿起來推看看,玩一下,但推起來卻完全超乎我的想像。這樣越推越好玩,就這樣不可自拔。不過有個問題,就是推到甜蜜點,它的距離會比較短,力量有點被吸掉。我有幾球都是推到甜蜜點但距離卻短一些。如果沒有推到甜蜜點,它的手感是比較硬,因為它就是鐵塊。
而LAB推桿是桿面就是方正,不需要你的手掌特別去維持控制,聽起來很有趣,朋友店裡展示桿要脫手,就從朋友手上買下來玩玩。沒有下場就在室內推。狀況很好。最近在美國LAB推桿是很火,Adam Scott用它們的Mezz 1推桿就讓推桿穩定不少。我也是用了B2後,又再買Mezz 1,和訂了Link 1.就是技術可以把推桿變簡單,能不用嗎?
Phantom X的桿頭材質是不鏽鋼,有一個主體和底部黑色2塊組成。都是不鏽鋼材質,所以桿頭視覺上比較小,看起來比較結實和肌肉感。這樣設計,可以更容易控制桿頭、同時可以兼具桿面的推擊穩定性。把桿身和握把換掉後,桿頭再減個30g後,應該會讓我用起來更舒服和容易掌握。
這款可以抓650碼內的距離,可以抓目標物,鎖定目標顯示距離。很容易也快速,更重要是有對斜坡的計算都是球友救命功能。另外風速也可以計算,這些功能我只能說你下場打球需要的東西,基本這款都可以滿足你。 對於產品的重量和大小,你都可以一手掌握,恰到好處。我選黑色是因為避免髒。
TR Blue的好處是它的手感真的棒!它的手感和我另一支Fujikura Speeder TR非常類似。幾乎一樣!手感很紮實,擊球感如同棍子的拉抽感。你可以感覺到你擊球的擠壓效果和回饋,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就是“爽”!樂趣是是滿分。不過你是感覺不出來,桿身的折點,因為桿身半身的強度很高,它會幫你擊球。非常舒服和好玩。
Ventus TR系列是Ventus桿身的升級版,對於材質有顯著的提升,主要使用40噸和70噸的高碳布材質,同時在桿身前端更加強化強度,可以讓擊球的倒旋更低和彈道不會沖太高。這對進階型球友來說是很好的搭配。如果要讓距離和失擊這2部分都有好的表現,桿身的強度和材質是2大關鍵。TR的Blue款就是我會先來玩的款式。後面會用TR black 5R 在我Titleist TSR2木桿上來進行測試和說明。
Paradym的倒旋比TSR2要多300~500rpm,導致距離少掉10碼多。這2個原因讓我決定回家訂一支TSR2來玩玩。當然我知道這當中的貓膩在哪,不過我驚訝的是新的TSR木桿的桿頭和桿面可以有這樣的效果。在不經修飾和調整下可以有這樣的結果,讓我覺得這就是我2023要用的桿子。回家後查一下TSR的桿頭設計和桿面材質,確實可以理解它的優勢。這個桿面真的是我這2年打下來,感覺最噴的一個。
到了年底,聖誕節也到,趁這幾天假期,把今年買的一些機絲組裝起來。Fujikura最賣座的桿身就是Ventus,而且獨立出來一個產品系列。我自己也打他們的藍管,今年初出了Ventus TR系列,也是普通版的升級款,自然就直接入手。只是一直忘記把它給裝上,就趁假期有時間,把這桿身配置在Taylormade Stealth桿頭上。
它的特色在性能上,我覺得它的彈道會比較低平,倒旋也比較少。落地滾動上也比較多,我一些洞都會滾過頭,不像T200和M5那樣容易掌握。不過球速真的是快,這點在性能表現上是非常突出。對於秋冬這類季節,風或地形影響的球場,這套桿子會比較容易去克服距離短少,或被風吹的短距離問題。
這鐵桿打起來,我實在覺得不是那樣好打。桿面回饋上沒有T200的紮實和M5那樣的桿面彈力。十足是鍛造桿頭的回饋。但甜蜜點也沒有我其他日系鍛造桿頭那樣的軟綿,中球是脆脆的感覺。應該說和我打其他Mizuno桿頭的回饋是一樣。不是它的問題,這是典型Mizuno鐵桿的回饋,這也是我一直都覺得Mizuno鐵桿是好看,但不好打的產品。
好看的桿頭和實用的桿頭來進行比較。當然用的桿身都是一樣,規格也是差不多。這樣用起來就可以完全去瞭解和感受差異。這桿頭就像一款法拉利,線條感實足,絕對吸睛。但好打嗎?要試了才知道,希望它可以打破我對Mizuno固有的印象。當然它們官方說;桿面薄,可以提升球的速度,設計基本也和中空桿頭一樣。所以性能上也應該要和目前鐵桿主力的中空桿頭類似。
T200打出來比較像選手的球路。非常殺的球路,低到高,掉下來。滾動性也有10~15碼,倒旋明顯比較低。球速很猛,爽度滿格。桿頭的效能上比M5要猛,它真的像打鍛造桿頭。飛行距離來說,T200 6i我用pro V1的距離是163碼,滾動可以有10~15碼距離。M5要比較遠一點,因為角度比較低2度,飛行比T200要遠3~5碼左右。滾動約10碼。
T200的回饋和M5有明顯不同。T200是中空設計,桿面也是不鏽鋼材質,但回饋桿面比較脆。可以明顯知道中球在桿面的位置。桿頭感覺比較小,中球的好壞是很直接。有點像在打鍛造鐵桿,非甜蜜點會讓你感覺重手。但甜蜜點也是非常舒服但不是彈,而是有點擠壓感。揮起來也很容易輕鬆。整體的桿頭回饋算中等。
T200的型,就是走刀背風。桿頭設計很紮實集中,線條感很立體飽滿。桿頭放在地上,就是一個小。所以不是那種易打大頭風。和我另一支Taylormade M5大小是差不多。現在的桿頭設計,不管是木桿類還是鐵桿,都講究性能。就算M5也是做pocket back/半凹背設計,這些桿頭的共通點,就是要把桿頭的性能和容錯都提到最高。讓球友可以有更多的犯錯空間,同時性能可以輕鬆發揮。
當然推車的最大問題在於動力來源,就是你了。體力上不像坐車那樣簡單容易。一路走上、滑下的,對身體和腳的負擔是很大。這是現實問題,不是產品本身問題。我用的經驗,車子好用但用到後面你的身體雖然可以走,但打球要的集中力就時有時無,就像手機訊號一樣,到一些地方就訊號不好。那時候,你就會覺得走路推車是要有一定實力,才做得好。
研究一些時間,選了Motocaddy的Cube push cart。它的特色就是輕、方便摺疊、推起來省力。價格是$300.本來有考慮買電動,但覺得沒有試自己推,怎麼知道電動功能是需要,還是nice have。雖然一些球友用電動的,但看起來挺Cool,實際會不會手忙腳亂的控制球車,還真的要去體驗才知道。
球場上的使用,也是很一致。因為我現在都自己推球車打球,所以是整場走路,對於鞋子的舒適性會比較在乎。尤其爬上滾下的Bethpage球場,鞋子不對、不好就見真章。上上下下的,鞋子的抓地和包覆性就非常重要,不然鞋子無法承受重量的轉換。鞋子穿幾次後也不會變形,表示結構很好。 所以抓地這表現也是沒有什麼可以挑剔。
鞋子的外層是以回收材料來製成,算是很有故事性的鞋款。首先,這鞋子的免綁鞋帶很不錯用。轉一轉鞋帶上的圓盤就可以鎖緊和鬆開。方便到不像在穿鞋。只是要不斷上緊,才能讓鞋子穿起來不會覺得鬆。因為一開始鎖緊不會完全的緊,要稍微走一下,再鎖緊就好。我個人對這個技術是給予讚!穿鞋以後會變方便多了。
這桿頭很適合一般業餘球友。高容錯也好起球。倒旋也低,距離效果不差。只要選對桿身和設定對的規格,會是一支很猛的三木。至少我個人使用經驗是很嗨!我用這桿子,球飛到後面至少沒有給我甩尾。桿頭和桿身真的完美組合。讓我更敢衝距離。如果它有11度的球道木,我一定要買來裝一支。唯一能說的就是手感太平凡了。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