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如何把桿身的效果與特性發揮就是這桿子設定的主軸.而長度就是我對這桿子設定稍微有別於其他桿子設定的地方.對於這桿身的硬度A,揮桿速度不快的人多半用比較長的木桿以求更好的距離.而我有設定這桿子長度在45"以上也是想多一點長度讓整體的桿子可以更加平衡,讓桿身的效果可以更突出.不見得是要更遠的距離.因為桿子的長度要更長才能產生距離上的提升.配合上這桿頭的尺寸為440cc所以相當於460cc桿頭的45.5"長的比例.

我也覺得亞洲球友選擇50這個級別會比較適合,因為它的50克等級重量是接近60g了.和其他品牌桿身比都可以算60克等級了.我認為很多球友用Matrix的桿身在於硬度與重量上多數都選用錯誤.因為Matrix產品是美系桿身,LAGP也是標榜全美國生產製造.質量上都是高水平.美系產品本來就會遠硬於日系產品同級重量.很多人都認為我現在用S那選Matrix就是從S起跳.這點犯了很大的錯誤.

TPHD到現在的TPHDe都走過4代16年的歷史.我每一代都有也對它的特性與使用有明確的瞭解.每一代的產品都在我的收藏中.所以對它我有一種感情與熱愛.它是讓我感受到產品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與能力.在10多年前用的時候那是驚為天人才會開始對Matrix產品產生興趣與更近一步去推展銷售.同時可以持續維持著產品的特色與效果.更重要是它要遠遠比日系桿身要耐打多了,尤其在現今桿身設計不是讓你打斷掉才換,而是性能消耗掉你就要考慮更換.現在桿身往往你如果每週都有下場或到練習場練球那一年左右就需要更換,有些甚至半年左右桿身的性能就弱化了.

它的音質,這點也是讓我很肯定滿意的地方.聽音樂時可以很清楚感受到音樂的起伏低音的震動環繞,高音的清晰.一首音樂會變得很不一樣,尤其這種產品會讓你提升聽音樂的爽度與不同面向.所以這兩個月下來反而運動得更多雖然天氣很熱但就是想一個人去跑步聽音樂這種動機就一直退不下來.因為音樂聲音的質量真的很棒你會想要持續聽享受音樂給你的節奏與環繞感覺.不同樂器聲的強弱與音感可以清楚聽出來.聽音樂變得很不一樣了.

在實際使用的好處就在於它的快速充電.真的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充飽.官網上說5分鐘我想可能更快.有時去喝個水看一下資料回過頭來就看到耳機已經充飽的白燈亮起來.這點真的打趴一堆耳機.所以充電是一點都不麻煩也不花時間.同時使用時間的電力我可以確認至少12鐘頭沒問題.兩週充一次就好.對於運動的人來說真的很方便也不需要時時充電.就算真的沒電,要趕著出門一樣可以充個兩三分鐘就可以用一段時間真的很方便.對於懶人來說這樣的產品快充又用得長時間真的是加分也是必要.

Powerbeats3的特性優點主要在幾個地方.第一,它被Apple收購後所以它和Apple的產品連結性就很順暢.有些無線耳機和不同品牌的對接就連不上.雖然都說有藍芽功能可以連結但實際要連就是連不上.我小孩的三星Android手機就連不到Powerbeats3這款無線耳機,怎樣搜尋都沒有.但我的iphone, apple watch3,iMac, Mac book pro都很輕鬆連上.所以說如果你的裝置是蘋果的話要對上Powerbeats3就很容易.加上最近要開學了,蘋果官網都有在促銷Powerbeats和其他裝置的搭配銷售.這點大家可以考慮.

這桿子的表現有點超過我先前的預期.不管在距離和穩定性的表現都很到位,手感上比較類似美系的桿子但在細節上卻更好.更重要它的友善價格真是佛心.以日幣4萬出頭的價格真的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與效果,使用90噸的高碳布這些效果確實反映在實際使用上的優勢.雖然TR桿身的技術沒有像Evo IV那樣多,但用起來就是好,效果就是到位.距離效果與穩定性TR都要更勝過Evo IV.其實不是說Evo IV不好或比較差.兩隻桿身的價格一樣但針對的族群不同.

隻桿子打起來很順暢.桿身的強度扎實,下桿不太會感受到桿身的變化,只有在擊球後可以感受到桿身前段的韌性,也就是稍微甩動一下桿頭的感覺.但這樣的感覺沒有不舒服,反而像把力量完全釋放掉變得擊球結束後的完美收尾.這是用這桿身最好的地方.除此之外對於這桿身的回饋幾乎都是零.主要原因在於這桿身的材質用得很不錯,材質強度高,所以不會感覺到桿身在下桿時會有任何彎曲度或變化.直到中球那一剎那,感受到桿面的觸球然後桿面彈出球的整個震動感,整個連動到桿身前端的釋放甩動.

材質上的密度會影響能量傳送效率與速度.到桿頭擊球撞擊時,桿頭與球撞擊球會有一個反作用力給桿頭,桿頭會傳送到桿身,桿身強度高的桿子,桿身的彎曲度會很小同時快速反彈給桿頭所以桿面的擊球感受會更集中在擊球點上.這也是好的桿身才會有的特性當然這類性能桿身配上好的材質就會產生出完全不同的感受與結果.Evo IV和TR就是一對最好的說明.兩隻桿身的設計和結構都差不多,但內部運用的材質有些許不同.TR走比較強度高的材質為主,沒有加入柔順的碳布來配合提升手感,所以得到的擊球回饋就大大不同於Evo IV桿身.

從它的產品說明上提到他使用90噸的高碳布材質就知道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硬度頻率結果.因為在於材質上的差異.Speeder Evo IV桿身也有使用90噸的碳布材質但估計用的比例比較少,加上它也使用三菱的中彈性碳布材質讓擊球手感和操控上會更好.這樣的好處在於桿身的特性不會太過偏硬和對使用者有太高的使用條件要求.而這隻TR桿身就是以性能為主要要求,使用90噸碳布為訴求.桿身強度提升不過材質這塊使用更好的碳布把原本的硬度頻率給有效壓低.

這桿身的硬度區間設計把中間端強化,折點設計在中後段.這讓使用者可以更舒服輕鬆地使用.不會感覺桿身太硬的問題.讓使用的感覺可以提昇.尤其在使用這類有速度性能的桿身把回饋做得更加舒服順暢自然可以讓使用者提升操控能力.當然有90噸的高碳布材質加持下可以提升擊球的能量與減低倒旋量和側旋量讓球飛得更有效率與提升球速質量等優勢.這點我在Evo IV桿身上也看到這樣特性.因為90噸碳布已經在Evo III就使用,這開始Speeder的產品在擊球質量上確實提升到一個不錯的境界.現在TR桿身應該把這塊給優化同時精進到更好的效率感.

桿身強度讓他的失擊壓得很低,但如果以50g這個級別桿身,他的效果不錯但難度會讓多數球友感到無奈.配合上這款桿頭的難度也是導致這桿子的組合會更加針對有速度力量的使用者.但如果用R硬度對他們來說又會覺得有點軟打出去的側璇又比較多.因為給幾個速度力量大的朋友使用就是會得到右曲球的結果.當然我認為他的硬度就算是S也不會覺得跟這隻R有太大的變化或影響.因為這類強度高的桿身對於不同硬度的感受往往沒有太大差別,使用上的感受幾乎都一致.

這桿身就是整體用起來一個”硬”字.我已經用了R硬度還會覺得如此.看來應該用最軟的Lady硬度.但第一次選用就出錯看來這品牌真的很有難度.也就是說這品牌的產品不好選硬度.他的硬度設計和一般主流的桿身硬度是有很大的差異.尤其針對亞洲使用者來說這樣的產品市場接受度會非常有限.Grandura這品牌的硬度R可能是日系桿身的X硬度.至少我很少感受到桿身的回饋是這樣.

這桿子的折點可以感受到在桿身釋放後很明顯在中前段的位置會有震動.這個震動彈力不大但卻很明顯.而不舒服就在於這個震動會讓你覺得力量被彈送回來.因為我打過很多的桿子,對於桿身的特性與表現都有經驗.我說過近幾年下來很多桿身因為材質的進步下,桿身強度增加對於使用不像以前桿身那樣有很大的受力彎曲度與彈力表現.整體使用高噸位碳布的產品大多不會感受到桿身太多的物理變化與彈力效果.

數據上是滿足我對這桿的設定要求但實際上不見得會好打.因為美系桿身本身的難度都在於它的桿身特性與硬度.有時候就算數據上滿足我們設定需求但實際用起來卻不是我們想的.因為這種50g等級的桿身重量就超過60g同時桿子的重心在後端設計,對於桿子的長度就不能做太長不然對於使用者都是一個使用難度與負擔.這也是我會設定45”的長度來用.如果在這個桿頭發揮不了效果可能就需要把桿身換到其他不同特性的桿頭去.畢竟這桿頭的難度是存在的

美國桿身品牌Grandura!這產品是在2015年上市,而今年開始他們和Matrix合作生產產品.所以這次特別選購他們的桿身來測試看看這個品牌產品的特性與大家分享.Grandura這個品牌走的比較是給有速度條件的使用者.看得出來這品牌主要針對美國人這種高頭大馬的使用族群.他們的桿身材質使用高噸位碳布與奈米技術的結合.另外也在桿身裡加入Zylon材質讓打擊的質量與震動感可以達到最高的水平.產品共有5種款式可以選擇.分別為510, 530, 550, 570, 590等.每一款的桿身設計特性不同.

Callaway的桿頭好處是真的打得遠.它在我心中的距離排名來說都是前三或前二.如果要打得遠通常選Callaway的桿頭就沒有太大問題.尤其這款桿頭又是Callway設定性能導向的產品,所以打起來只要桿身配得正確,打出來的結果絕對不會差.這也是我在先前這桿頭配置Pnoez PX-5501木桿下的經驗.這類桿頭有明顯的優缺點是很好去選擇與設定產品.雖然他有一些缺點但優點也是很明顯.如果要選擇桿身就可以從上面一些問題去下手.

實際使用上來說握把很軟也會黏你的握把.對於止滑這塊是起到不錯的效果與能力.有時打完一球,要鬆開球桿不是那樣容易,因為戴手套的那一隻手就算放開桿子也會黏在手套上.所以這點來說感覺他的紋路會吸手套的感覺.這點我覺得因為材質軟產生和手套的黏著壓力把紋路裡頭的空氣給擠壓掉所以才會導致黏住手套的狀況.但這都不會影響太多使用上的效果.當然有這樣的效果自然就不會讓你用起來桿子會滑動.所以操控能力上與手感上這款握把算是發揮的很到位,讚!

桿頭本身的容錯很好,就算沒打到甜蜜點, 熱區範圍內也都可以得到不錯的距離效果.對於側旋的壓制力也都不錯不會得到太大的左右曲球.桿身強度在這塊發揮得很到位.對於用手打球的球友來說這樣的桿身可以把側旋問題與幅度有效減低.所以在易打這塊的表現上這桿子也算得到不錯的分數.只是在操控上桿身的先天特性會自動去選擇使用者的條件是一個門檻.如果你是我上面說的使用者那這桿子會是你的最愛.而且會把右旋/右曲的問題修正不少.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桿身比較適合下桿節奏比較快的使用者.因為這樣的產品對於節奏快的人可以變得更簡單也不會因為要配合桿身本身的物理變化與感受進行改變.也由於節奏相對快的使用者下桿的力量與速度會更快,對於這桿身的前重心設計比較可以讓使用者掌握也不會覺得是一個負擔.所以用起來會比動作節奏平順或慢的使用者會更適合與更好.Evo III比較適合動作比較平順下桿沒有特快的人.這樣對這類的使用者比較不會感受到桿子在上下桿過程中負擔比較重導致影響到下桿的節奏或動作改變.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桿身明顯要比Evo III的細節表現更優.

回饋聲音也比較輕脆的聲音鏘鏘的回饋聲.但過了第一次的使用,第二次經過一週時間再來使用感覺上就完全不同.中球變得很扎實,也能感受到桿面的彈力會有把球給擠壓包覆住的感受然後桿面把球給彈送出去.這點和Evo III是一樣的.所以這款桿身會有使用感受上的不同.這都是隨著時間與使用次數會影響到.尤其是桿身材質使用強度比較高比較會這樣.而Evo IV使用不同強度材質在桿身內部所以更容易造成擊球時的不同層次感受.但在首次的使用上由於桿身內部結構還比較緊密需要一些時間與擊球次數把桿身打彈.這是在高檔桿身中比較常見的狀況.

桿子的規格數據可以盡可能設定成類似的範圍但對於桿子實際的物理特性比如重量感或是揮起來桿子產生的彈性軟硬感受卻是無法從數據上去改變.這也是我想在這讓大家知道,你或許會有你喜好的球具規格設定範圍但滿足數據不見得最後使用的感受一樣.所以每一支球桿都有其特性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隻桿子都設定得同樣的數據規格.數據不代表任何東西,你要找出這桿子對你使用上最好的設定而不是滿足數據的要求.不要執著於數據上而要去感受觀察球桿的實際結果才是王道.

Evo IV四代產品繼承先前幾代的特性比如90噸碳布(部份不是全部)和MCT材質混搭技術.主要把銅箔放置在桿身裡頭以提升桿身的強度.所以Evo IV的產品材質強度都是沒話說.但先前Evo III三代中有用到日本東麗公司的T1100G高彈性,高碳素纖維的材質這次被三菱的MR70中彈性碳素纖維材質給取代.這部分的改變我想也是Evo IV想要與前一代有所區別的原因.而這當中的差異很難看得出來除非實際打過後才會比較清楚?畢竟東麗的高彈性碳纖維材料和三菱的中彈性碳纖維材料哪個比較適合我們一般人使用真的不好說.

這款桿套是走傳統桿套風格,下擺的位置沒有襪子的設計.就像一個套子一樣從頭塞進去.而多半一些這類桿套設計都會在中間部位有鬆緊帶(Callaway的類似桿套都有這個設計)可以讓桿套不會滑動或溜出來的狀況.但這款TM桿套是沒有收縮帶設計.實際使用起來卻沒有太大問題或桿套會滑動等狀況.我認為這是因為這款桿套的設計比較長.他的長度是39公分,寬度是13公分比起一般其他同類設計的桿套要更加長(長至少5公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