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Black的產品說明上有提到它在長鐵,中鐵,短鐵上都會有不同的桿身設定,不只是在桿身重心上的調整,更重要在於承受使用者的力量桿身的強度上都有所不同,比如讓我們使用長鐵時可以更輕鬆去把力量放進到桿身裡,然後有效的釋放出來,同時對於短鐵會強化強桿身強度,利用材質混搭的技術在桿身後端把強度提升以承受更大的使用力量把穩定度給拉到最高點.我一直都認為鐵桿這樣的產品不太適合桿身一整組的銷售.因為以長鐵或短鐵兩類產品來說,長度的差異就不小,使用的特性與發力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桿身的設計基本就會不同.

我對小雞腿也都摸熟,但對於三鐵我還是有不少問號.雖然我也有幾隻凹背三鐵但卻不是用得太順手.所以我一直想要找一隻我覺得不錯的三鐵來用.因為我現在打球基本不用小雞腿,因為小雞腿對於準度與控制來說都太鳥了.雖然高容錯,易打高,但往往我要的控制與精準就很難達到.尤其會有一些使用盲點,因為小雞腿好用在距離的發揮往往沒有想像的好.比如打出去的球很容易被風給影響喪失距離.普遍打出去雖然球質不錯但效率不好.也就是說,距離往往沒有想像中好.我的實戰經驗都是普遍會打短.這也讓我很挫折,有時候看球飛得相當不錯但就是落在果嶺前或果嶺邊.這種狀況真的讓我很吐血.

這次的Q5表現我覺得算中規中矩,並沒有太驚艷之處.可能前一代的改變對我來說比較大.這一代和Q4反而沒有太大的差異.對於桿身的反饋上基本都一致,只是在彈道這塊上會比較高,但我想這只是因為我選的是50g的重量,如果60g的桿身可能在彈道這塊不會像這次50g這樣高.不過這也讓這桿子的特性與風格是很明確,至少在這些桿子中,這類高彈道的產品是真的不多.選擇上就很簡單與明確.因為對於一些球場還是需要高彈道的桿子打會比較好.尤其打美國的球場,球場的球道比較硬,所以打起來有飛行高度加滾動性會有好的效果.

它的滾動效果不差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桿身的設計就是以高彈道的風格去得到效果,更重要在於桿身對於能量轉換到球上是相當有效率.球的球速看起來算中上的速度.不能說很快但也不差.球落地後很重的感覺,一個大彈跳在落地滾動.也說明這桿身的倒旋量不多所以才能讓球飛得如此扎實.不過反應到距離來說,就和我其他桿子的距離是差不多.應該說飛行距離在230碼上下,滾動可以有15碼左右,但如果打山地球場或是球道地形起伏比較大的話這樣的桿子可能就得不到什麼好處.距離效果上並沒有特別突出.

桿身彈力幅度不大卻很有力.可見這桿身的材質強度是夠的,所以才可以把桿身物理變化給限縮到一個小幅度卻沒有影響到他的彈送能量.這點我認為Matrix桿身做得是比較到位.如果別的R硬度桿身他的速度力量可能一開始就會是大右曲出來.但這桿身卻讓他很吃驚.桿身的回饋相當有限,以R的硬度來說,回饋不會讓他覺得這桿身軟,也會放心地打,只是打起來是可以感到稍微軟一點同時球的尾段會有點側旋產生.

產品本身的進步,人本身的動作與體能維持下,只要工具設定到位你基本能維持應有的表現,有時候還能得到效能與結果的提升.這就是我們所著眼的核心.如果你只想從產品端去得到效果但本身沒有投入一定時間的努力,這樣很難可以說維持應有水平或提升效果.要提升必須要兩方(人和工具)的並進.這才有效果.我會建議大家在一定的規格使用一段時間下就必須要適度的改變.這樣才能看到一些不同的效果.不好就調回原本規格,好的就持續.

我選用的握把是Lamkin X10的undersize握把尺寸.顏色為黑色,它們這款握把就只有出黑色.也是像Golf Pride Tour Velvet這類的基本款握把就是走簡單,便宜的入門款握把.對於喜歡簡單好保養的人這樣的握把會比較適合.尺寸上我用undersize,因為現在對握把的尺寸也改為undersize,比較適合我用手指去扣住球桿的打法.一般standard尺寸的握把扣起來會太大.以前硬去用會變成利用到手掌的區塊去握桿子.現在使用undersize的握把,已經不需要利用手掌的肉去握桿子握把了.

MFS系列產品一直都是Matrix的主力.這三款產品都有其不同的針對族群,X走易打,Q走性能與操控,M走性能.Q是介於X與M的產品.所以在規格上也是如此設定.X為高彈道,中倒旋量,M為低彈道低倒旋,而Q就是中彈道,中倒旋.所以Q是你可以享受到性能與易打的優勢.打起來不會讓你有像M那種的挫折感.但也不會像X那樣彈道過高的問題.比較像其他品牌的性能桿身設定.因為Matrix桿身的設定多半會比日系桿身要重和硬一個級別.也就是說當你打日系的S硬度,那最好用Matrix R硬度就可以.

它的價格實在是佛心!就我打過不少桿身的經驗來說這樣的桿身性能與表現,其他日系桿身要價8萬是一點都不為過.光把它利用的技術洋洋灑灑的列出來就打趴其他對手.更不用說使用90噸高碳布的材質又把一些專門標榜高價高噸位碳布的對手給壓在地上一點都不給人機會.當然這些都是外在的優勢與技術加持,如果打出來的結果不好那也實在叫好不叫座的產品.但重點是這款產品的擊球結果讓你無法拒絕也和那些8萬或10萬日幣的產品是並駕齊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性價比應該算是很少對手可以比擬.

這桿子利用的技術和材質都優於其他或是別家廠商所沒有的東西所以打出來的效果確實有其功效.飛行多5碼滾動再增加3~5碼空間,所以實際總距離會比我目前其他桿子多出5~10碼的空間來.這樣的效果如果和一般市售款的桿子比那肯定會多10碼的距離來.如果配置對的規格讓使用者去發揮時,距離的提升絕不是困難的事也是立桿見影!也因為這桿子的飛行軌跡與球速都太讓人著迷無法自拔,就算擊球的聲音不是太好,可是就是能打出更好的距離與像子彈般的球速飛行.會讓人越打會上癮.也算是這桿子的魔力.

桿身像一條橡皮筋,當你釋放力量後橡皮筋就會彈送出去.同樣的狀況在這款桿身也是如此.你中球那一剎那可以感受到強大的撞擊力,但這是你的力量所產生出來,但中球後你的力量就放開了,桿身就如同脫韁野馬般,把桿頭給彈出去,你會覺得你的頭和手還在觸球的那個點但桿頭卻已經甩到左邊去了.這時就可以感受到桿身中間這個折點把整個桿子的前端和桿頭一起彈出去.所以這桿身是集中在觸球後的力量釋放才會有桿身的彈性與甩動.

這桿子有個特性就是桿身的重心是偏比較前端,這個特性會讓桿子的揮桿重量給變得比同樣設定長度的桿子要更高的揮桿重量結果.所以我在頭幾次使用時有針對桿頭的重量去調整,因為如果以桿頭重量和我其他桿子的重量一樣的話揮桿重量會高兩個單位.所以我調整兩次後才抓出我覺得好的桿頭重量來使用.可以理解到Fujikura這款Evolution III桿身前端有強化,也有加入金屬材質在前端,這樣的材質混搭也會產生桿身重量偏前端的設定來.

Evolution III有不同的桿身重量供選擇,有40g的474, 50g的569,60g的661,和70g的757.所以你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重量與硬度.而它們的彈道表現根據官網上的表示都是一樣.這點在以往是比較少,因為對於比較輕的桿身它的彈道都會設定比較高也倒旋多一些.但這次我觀察每一個重量的彈道都是一樣.這也我選569的原因.既然彈道設定與飛行都差不多當然會用比較輕一點的產品去表現這樣可以用起來簡單輕鬆容易.當然配重上就需要去考量不要因為桿子輕就影響到使用的穩定性,必須兼顧到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桿子的桿頭移動以維持好整個揮桿的路徑與平面.

從Speeder最初開始在早期1990年代的美巡賽中就是很火紅.但中間有一段時間沒有後繼產品,到5年前推出新款的白色Speeder系列就開始一路一年一款新的Speeder問世,開啟了後Speeder桿身的時代,而先前的Motore Speeder就畫下句點.從白色Speeder第一代開始就使用新的高噸位碳布材質,到第二代也都是一樣以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到第三代就有碳纖維加金屬材質的混搭技術配合上高碳布材質的雙重加持技術.而最新這代也是以這個基礎同時把混搭技術再升級發揮.利用他們在鐵桿的MCT(Metal Composite Technology),在桿身後端強化提升穩定性同時桿身前端的金屬材質混搭技術.

使用上這個球包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重量不平衡容易.它會很容易傾倒.就算你有桿套也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我實際對這個球包很討厭.我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雖然它達到它的特色優點但卻不實用.說白的就是不好用!在外觀上也得到朋友的認同.都認為這個球包設計,圖騰,和重量都很不錯.很適合在練習場使用.有時不想帶太多球桿去練習場練球就可以用這種輕量化球包放個4~6支球桿去練.這樣最方便也輕鬆.所以這球包也被大家認為非下場使用的球包.

整體桿子的重量會在桿頭這塊,當桿子的重量在桿頭,放到球包裡球包底部就需要有一定重量才能讓桿子放在球包裡可以達到平衡或是讓球包底部重量可以讓整體不會傾斜.這點對於實用上不方便也不是很貼心.這必須要扣分.另外如果直放在把球桿放進球包裡,容易讓球包站不穩會傾倒.這個問題也是因為球包的重量分布不平均所導致.因為球包重量不重,底部也沒有去加重讓球桿放進後可以讓重量固定在一個位置.如果你放置的球桿分布不平均就會讓整個球袋倒下了.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打開腳架.

在球袋表面整體上所有的口袋口都把車縫線這些地方有一層保護.跟我們以往看到的球包的車縫線這塊都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邊緣被整體材質給保護起來.這都和球包的表皮一樣的材質有經過防水處理的功能.這也是這個球袋要做到完全防水.因為如果口袋的車縫線像以往那樣沒有經過處理或沒有保護就容易讓水滲透到球袋內部.所以這也是這個球袋看起來和一般球袋不同.因為整個外皮都是有特殊經過防水處理.而它的防水功能是2000mm的水平.和一般標準1000mm的防水能力是提升一倍.也就是說這個球包的外層防水能力是可以承受更大規模的下雨量.

對於易打這塊我個人覺得這桿頭就如同刀背桿一樣設計,你一點點動作失誤桿子就會反映出來.加上我的揮桿重量設計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失誤就比較常發生.我的失誤就是方向上會稍微偏一點,其他倒不會有掉桿或切出界的問題.這桿子比較需要點技巧去掌握,如果你只會一種打法或固定打法對這桿子來說會用起來比較吃力.當然你可以不斷去練習用單一打法來用這桿子但我覺得這桿子本來就比較傾向給有點技術水平的人用,因為它可以讓你打出不同的結果與球路來.掌握上會更多元與精準.

這款桿身在下桿擊球尤其是吃土時這桿身的前端會把桿頭帶下去會感到桿身前端的強大力量.所以吃土很輕鬆簡單.加上這桿頭的反彈角度才6,所以吃土對這桿子來說是輕而易舉.桿身前端的強度會更加容易讓桿頭往下吃.這也是這桿身比較好的地方.所以使用這桿子很簡單只要把動作做到位,桿身會幫忙把桿頭往下帶把球給彈射出去.整體的使用相當智能.這也是比較高檔的桿身能產生的協助效果.而且桿身下桿的彈力可以產生更多的觸球倒旋量.

桿面並不是粗糙的表面,反而利用CNC研磨的很光滑,配合上桿面凹槽設計就可以很清楚讓你吃球感受到你摩擦球的下緣,尤其是越輕鬆的帶桿頭下去這個感受更加清楚.然後你會感受到桿頭反彈球出去.這兩個從摩擦,到彈出球都是依序的反饋到你的手上.實際下場這款桿頭反彈角小所以很容易吃土,桿頭很容易可以帶到球的下緣打出不錯的彈道與落地停球.有時稍微吃一點草但不會帶出草紋來算是桿頭過去草無痕的效果.只能說這款桿頭真的很順暢.

211MF挖起桿基本是搭配A,S兩隻一起銷售.A是52度/6度反彈角(低反彈角),S是57度/11度反彈角.大多球友都是挖起桿的配置基本也是如此.52度和57~60度各一隻.只是52度這隻的反彈角只有6度是有點小.這對於使用上多半只能在球道或偏軟的地方使用.對於沙坑這樣的反彈角如果技術水平不高的球友會打不出彈道與高度來.不過也可以看出它另一隻57度配置的反彈角為11度就是針對沙坑狀況去考量.所以可以這樣說,52度是要距離在70~110碼的範圍,使用者多半要全揮桿或半揮桿的狀態去使用所以反彈角需要設計和其他鐵桿差不多.以能吃土為主.

市售款的產品基本質量與性能都是參差不齊.有時一些一線大品牌的產品質量並沒有更好但售價上卻更貴.像Adams這類三線球具品牌往往會用上更好的材質與一些獨有的技術來加持產品.所以它們的產品性能不見得會輸給大品牌,只要你懂一點材質與技術知識大多可以從這些次線品牌的產品中挖到不錯的寶.我在這款產品上市時就有興趣,因為使用鈦合金材質,但價格也不便宜所以等到這時候才出手.因為這類品牌產品只要是過季,價格就會掉很多,超過一年基本就是清倉拍賣的價格.

60X5的桿身重心比較偏桿身前端,但不會讓使用起來感到吃力或覺得桿子的前端太沈的問題.反而下桿更容易把桿頭的速度與力量帶下去,所以下桿時很順暢輕鬆.而新的桿身在觸球前後也沒有讓我感到桿頭移動但它的好處在於桿身前端會幫我擊球,我根本就不需要去感受桿頭移動位置只要專心把動作做好.到了觸球點,桿身前端會幫我把球給送出去.而且越打越簡單.因為桿身每次到下桿觸球就會做到擊球.所以我打到桿面甜蜜點的比例達到滿分.

更換了Matrix MFS 60X5 S硬度桿身後,整體的桿子變化就完全不同了.應該說桿子活起來.原本配Bassara時桿子整體用起來的回饋是很單調沒有太多變化感受.但換成60X5後整支桿子回饋就變得很豐富.桿頭也變不同,桿身也變得讓擊球更加舒服與扎實.打起來會更加熱血.這桿身的重心在前端所以用起來對於我的速度與力量反而更好.因為下桿桿頭的重量很明顯所以我可以更放心的把力量放下去,桿頭的移動可以讓我很放心.桿身前端也是軟但沒有像Bassara那樣無力感.反而這60X5的回饋是很扎實且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