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撇開很多評論對M5/M6的一些優美的數據。我個人認為這次的TM最大的亮點在於;桿頭重量重新分布,採用大量的碳纖維材質,把桿頭重量更加集中在特定部位!另外就是speed injection。本來桿面就是超標,再加個減速器,讓它可以不超出標準。這其實是一個犯規的技術,但卻要把它做合格。這也說明;桿面的彈性已經玩到沒什麼好玩了。 在合格範圍裡,基本都沒法再做了。只能乾脆做超標,再加減速。另一個重點在”桿頭材質混搭技術“也明確成為主流。

桿身雖然50g但是是我打過最猛的50g,實力一點都沒有輸給60g,70g的性能桿身。桿身材質加入石墨烯真的好像威而鋼一樣,活力十足,球速和擊球效果提升。也是好幾年沒有有這樣驚艷的產品讓我打起來熱血沸騰,燃燒小宇宙!應該是我打過超級性能桿身的輕量化版本。50g有這樣實力的桿身真的不多。用三四層比賽球核壓在100的會得到最好的距離。雖然擊球的撞擊很爽,效果真的會比用90核壓的更遠。我覺得這桿身可以把能量傳送得更好。

使用快3個月的狀況,也發現到飛行距離有衰退的狀況。之前飛行到後段會再衝一段也沒有了。飛行距離衰退到和其他700-chien木桿的距離一樣。多的5碼也不見了。看來桿身結構被打開了後,強度也逐漸在衰退。這點和其他大品牌的桿身狀況差不多。所有新桿身一開始的100次揮擊都會有高效能表現,但之後就會衰退,也是碳纖維材質的特性。因為它會越打越彈,強度也會逐漸減弱。這是它的致命傷。Mansion在這塊上也是如此。耐用上就沒有特別突出個人之處。

打到桿面甜蜜點手感不會像其他桿頭那樣很快彈出去,是很紮實的桿面重力反彈!很明顯和其他桿頭打的感受不同。就算沒有打到桿面熱區也一樣很紮實。雖然聲音沒有打到熱區那樣紮實渾厚的聲音,聲音會比較破一點但也相當集中!中球在桿面是由點再延伸到整個桿面的感受。這桿子打一拳比其他人的一拳效果力量更大!所以用起來就爽度加倍的感受。這是桿頭給我最大的震撼!這也是材質對桿身和擊球結果有絕對的影響和關係。好材質這桿身就贏人一半了。

沒有不好的產品但如果桿子設定規格和你本身的身材特性不搭配,就會導致你無法感受出球桿給你的效果。對於產品本身如果技師沒有下功夫去瞭解,就會導致你無法得到產品本身最好的效果和感受。也就是這非產品的問題和錯誤,反而是人本身沒有實際瞭解產品特性去裝配出最好的規格。球友需要一點一滴去建立這方面的知識,才能對自己的桿子有明確的想法和需求。當你對自己的需求都不清不楚,你如何可以期待技師會比你更瞭解你的問題與狀況?

新產品Mansion 桿身有加入“石墨烯”材質去強化桿身的拉伸強度。石墨烯的拉伸強度是130Gpa (日本東麗碳纖維材料廠的T1100G高噸位碳布的拉伸強度是7.0Gpa。而拉伸強度高的瀝青纖維也就15Gpa)。這樣的材料拉伸強度就很明顯是目前碳纖維材質的好幾十倍。它們在桿身裡有幾層石墨烯的薄片加入,以提升桿身整體的拉伸強度。這就是Mansion桿身的主要亮點!也是從材質下手,提升強度。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桿子是表現的中上,也是一支大家都可以用得不錯的桿身。應該說是老少咸宜的產品。它比較像大眾型的產品,因為在擊球樂趣上都會有不錯的感受。同時打出來的結果也很到位。只是對於有一些明確需求的人,這樣的桿子可以就是面面俱到。但都不會做到精的狀況。當然也算一支不錯好入門的桿身。對於想要進入進階型的球友,要得到訂製球桿給你的好處,這樣的桿身是值得去考慮。尤其東方人對於手感回饋上,有比較高的要求。

新Ladar握把也覺得越打越有信心。它雖然有點吸力,但在木桿身反而會讓我更敢去打,不會覺得握把不靠譜。或是像其他日本握把軟的會簡單滑動問題。握把的凹槽設計也確實起到一定作用,讓我下桿開始扭轉握把時握把都可以穩穩的固定。同時還有一定的軟度,卻不會滑動。這就會更好發力去控制球桿與力量。應該說這款握把實務上反而會有不錯的感受與控制感。雖然握把外觀覺得很普通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用起來確實感覺還不錯,可以很放開來打。

如果落地的時候球的彈跳不是太好太高,就是球本身在飛行過程中,能量的消耗很多在自轉上和空氣阻力等,所以落地後就沒有太多能量在球上,導致落地的衝力比較小。而球在飛行過程中如果消耗很多能量,自然就是本身自轉的因素導致能量消耗在這些運行當中。所以倒旋量在整個擊球裡變得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你身體力量傳送到球桿,然後球桿在把能量轉送到球上,這個過程能量會有損耗,但球本身會得到最大的擊球能量去產生飛行動力。

這桿子的聲音回饋就比較散開,沒有像一些桿子的擊球聲音是很集中響亮。這點對我來說不是很喜歡,因為我喜歡扎實的中球感覺。打中球可以很扎實的把球給彈出去。中球的那個點要很明確甚至很重手。打出來的聲音要更集中在這個點上不要擴散。這點我想就是桿身的特性也就是Fujikura在第五代想要改變與建立的桿身彈力特性。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反饋有點過頭。反而讓擊球人會享受不了中球的快感,也就是爽度就差了一點。應該是桿身內部加入其他比較有韌性的材質所導致。

Ladar握把的特殊之處還在它的握把除了紋路設計外,還有方形凹槽設計在握把的下方。這種凹槽設計可以讓使用者的手指或手掌握穩、握牢不會滑動。而握把的握感上沒有以往日系握把那種軟黏手感,雖然握感上不黏,但卻很舒服。可以感受到這握把的凹槽與紋路和手指的互動感。好處是止滑能力不錯,但會稍微感受到這些紋路和凹槽對手指有點磨手的感覺。不過要時間打才知道這樣的凹槽實際對皮膚是否有磨損問題?另外和Pure握把比較;兩種握把的材質硬度差不多也都是很舒服,但Pure握把的材質握下去可以把握把壓下去,釋放後握把材質就會彈回去。

所以我現在還是依舊用幾個桿身品牌。日本小品牌的桿身性價比極低,而且很多產品的成熟度很低。雖然訴求使用很不錯的材質但其實實際使用的效果與感覺都還和這些主流桿身品牌產品有一段距離.有點像是白老鼠幫這些小品牌測試產品的感覺.而這些產品都是售價高於5萬日幣的產品.隨便一款產品都比Speeder要貴,所以貴得有點離譜也水分過高.當然這都是經驗,所以後面就不再去測試這些高價產品,得到的結果和手感和我用LAGP,Veylix和Fujikura差不多。甚至有些區塊小品牌沒辦法和這些大桿身廠競爭!

鞋子的包覆性不是太優,所以對於秋冬季節溫度低同時多半會有一些小雨的狀況,這樣的鞋子會讓你用起來腳底腳指先冰涼起來。整體來說我覺得新的Adicross感覺有點變了調。似乎把鞋子的風格走向更熱帶和年輕化的感覺。同時也把高爾夫的功能效果給弱化了。我覺得打高爾夫的人年紀主流在30~60歲間。而這些人對於鞋子的感覺會需要比較踏實舒服和好用。這樣新的Adicross感覺似乎和我先前的Adicross完全不同。確實讓我對Adicross的鞋風改變。

這些鞋子在一般使用當作休閒鞋在柏油道路和水泥路上走感覺要比以前的Adicross要更舒服了。以前鞋底釘柱設計比較多會感受到鞋底接觸地面,尤其柏油水泥這類硬的道路的回饋。但現在釘柱的減少下把身體重量放到腳底後,釘柱反而更能吸收身體重量,同時反饋到腳底就更舒服。當然釘柱的密度沒有以前高,所以對於地面的狀況反饋沒有以前明顯。但卻沒有讓釘柱影響整體走路的舒適度。

高爾夫球鞋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高爾夫配件產品。所以我買很多高爾夫鞋來使用比較。因為要把球給打好你的下盤就要穩固,而要讓你的雙腳可以利用地面產生更大的爆發力,那鞋子就不能太差也需要很強的抓地力和止滑性能!這樣你才有辦法把球給打直打遠.當然我身材不高大,所以力量上沒有高大型的球友需要穿比較專業的釘爪式高爾夫鞋。我大多選擇無釘爪鞋來搭配,這樣才能充分利用這些鞋子。不然釘爪鞋都只能在打球時穿著有點浪費。

整體來說這挖起桿適合一般中高差點對短切有障礙的人!因為這樣的桿子和桿身會讓你覺得原來短打要打高,打倒旋真的不難也不太需要技術打法。但對中低差點的球友,這樣的桿子就是畫蛇添足,讓你短切得不到應有的掌握性和樂趣感。簡單說這桿子就是把挖起桿變得簡單也好打。在各種的球場這樣的桿子都很適用。尤其在台灣這樣的硬草地,桿子很好用也很吃香.

這桿子打出來的倒旋量也確實如同True Temper所訴求的提升倒旋量700rpm的效果.當然我不知道是否有提升到700rpm的效果,但至少它的倒旋量是比其他桿子要好。因為也是很容易落地就停球或是倒拉的狀況出現.上面有提到桿面吃球很扎實也會咬下球皮狀況,配合上這桿身的特性也會讓短切的倒旋量搭到最高。所以就算這桿頭擊球反彈效果很高,但卻不會影響到球落地的效果,雖然彈道高但落地一樣可以看到把沙土給拉出來.

這款Ladar握把握感也不錯但材質上不會偏軟和一般的Golf Pride握把的硬度來說差不多.而握把本身的凹槽/表面紋路立體設計更多元。尤其在握把下方(瞄準面的另一邊)是長方形的凹槽設計,它們訴求這樣的設計是可以提升止滑性能.重點我握起來的感覺握把硬度比較偏美系的感覺,凹槽設計是比較銳利也就是握起來有不錯的止滑性但有點會刮手的感覺。

這款桿頭不是使用碳鋼1020C或1025C這類的材質而是不鏽鋼SUS218.雖然它說和軟鐵碳鋼1020C同樣的手感但因為不鏽鋼的材質強度比較高對於使用耐用上會優於碳鋼材質這也是他們使用SUS218不鏽鋼的主要原因.這點我也認同因為挖起桿是很消耗的一支桿子,由於使用上多需要吃土挖沙對於桿面的磨損或磨光滑的狀況自然是很常見.如果你下場打球頻繁的話那估計半年就更換挖起桿是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談到底角邊緣的研磨這塊我想很多球友都不太清楚這是什麼或是要怎樣選適合自己的研磨方式?這點我認為是很個人化同時也要看你平時使用的挖起桿的度數和打法來決定.就以我個人來說明;我只有一支52度的挖起桿所以必須要在短切的距離去打出我要的彈道,滾動性,和停球能力.而這樣的挖起桿就必須要能夠讓我把“桿面打開”以便能打出高拋球或沙坑打出比較高的彈道出來.而對於桿底部位的邊緣就需要研磨掉把原本的角度給磨掉成一個弧線或磨掉一塊讓桿面可以打開來不會影響到桿頭擺放在地面的貼地狀態.

整體來說我認為紅管的效果要比白管要更好,手感上會比白管要更舒服一些雖然還是覺得有點硬有時力量會灌不進去球桿裡但整體因為桿子的規格設定得很適合我用所以對這點的問題感受不會覺得是大問題而距離彈道的發揮都很穩定不會忽上忽下.產品的質量與效能都很穩定到位.加上對容錯也有很大空間所以打起來可以讓我放心去發揮動作力量.以這樣的價格要和其他日系同價位產品競爭算是有明顯優勢與特性.

整個桿身的下桿過程我是完全感受不到桿身哪個地方有彎曲或是桿身反彈的時間與空間點.也沒有在力量釋放後會感受到桿身前端的甩動桿頭的地方.這桿身的重心和TPHDe是一樣所以運用的技術也是差不多,同時這打起來可以感受到桿頭撞擊的強大力量也說明桿身前端的強化技術是關鍵這點就是使用目前TPHDe的同樣技術效果只是TPHDe的撞擊感沒有紅管這支這樣強烈因為TPHDe的其他材質會把撞擊震動給吸收掉讓使用者不會覺得有太大的震動.但這部分在紅管卻是毫無保留的流露出來也是讓我感到驚訝喜歡的地方.

桿身會影響5成的擊球感受與聲音效果.尤其我第一次使用這桿子時真的對這桿子的桿頭回饋給震撼到.因為打起來每一球都像要把球給炸破一樣的震撼感.這種“炸裂感”真的很爽也只有在這桿子找到!我真不知道這桿子怎樣會有這樣強烈的擊球回饋而且每一球都可以清楚感受到打到桿面的哪一個位置.三層四層比賽球打起來那種震撼感更為強烈中球的那一個點真的像打到一個實心的石頭一樣.有在美系桿身才有的DNA.

每一支桿子都有其自己特性與靈魂.就算桿頭桿身握把都是一樣規格也一樣.也不代表用起來的感覺會一樣.因為每個零組件都會有差異,每一個小差別都會影響最後的結果與感受.一支桿子可能有很多個小差別這就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和感受.所以說當你用新桿子時就需要依據實際使用感受與經驗去進行後續調整.因為你絕對可以感受到差別到底是桿子哪一個部分用起來覺得不順手而需要對那個地方進行調整或改善.不然不是你調整自己的動作或身體就是調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