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驚艷的地方,因為它的外觀實在太Sorry了。最初只是隨手拿起來推看看,玩一下,但推起來卻完全超乎我的想像。這樣越推越好玩,就這樣不可自拔。不過有個問題,就是推到甜蜜點,它的距離會比較短,力量有點被吸掉。我有幾球都是推到甜蜜點但距離卻短一些。如果沒有推到甜蜜點,它的手感是比較硬,因為它就是鐵塊。
而LAB推桿是桿面就是方正,不需要你的手掌特別去維持控制,聽起來很有趣,朋友店裡展示桿要脫手,就從朋友手上買下來玩玩。沒有下場就在室內推。狀況很好。最近在美國LAB推桿是很火,Adam Scott用它們的Mezz 1推桿就讓推桿穩定不少。我也是用了B2後,又再買Mezz 1,和訂了Link 1.就是技術可以把推桿變簡單,能不用嗎?
Phantom X的桿頭材質是不鏽鋼,有一個主體和底部黑色2塊組成。都是不鏽鋼材質,所以桿頭視覺上比較小,看起來比較結實和肌肉感。這樣設計,可以更容易控制桿頭、同時可以兼具桿面的推擊穩定性。把桿身和握把換掉後,桿頭再減個30g後,應該會讓我用起來更舒服和容易掌握。
這款可以抓650碼內的距離,可以抓目標物,鎖定目標顯示距離。很容易也快速,更重要是有對斜坡的計算都是球友救命功能。另外風速也可以計算,這些功能我只能說你下場打球需要的東西,基本這款都可以滿足你。 對於產品的重量和大小,你都可以一手掌握,恰到好處。我選黑色是因為避免髒。
TR Blue的好處是它的手感真的棒!它的手感和我另一支Fujikura Speeder TR非常類似。幾乎一樣!手感很紮實,擊球感如同棍子的拉抽感。你可以感覺到你擊球的擠壓效果和回饋,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就是“爽”!樂趣是是滿分。不過你是感覺不出來,桿身的折點,因為桿身半身的強度很高,它會幫你擊球。非常舒服和好玩。
Ventus TR系列是Ventus桿身的升級版,對於材質有顯著的提升,主要使用40噸和70噸的高碳布材質,同時在桿身前端更加強化強度,可以讓擊球的倒旋更低和彈道不會沖太高。這對進階型球友來說是很好的搭配。如果要讓距離和失擊這2部分都有好的表現,桿身的強度和材質是2大關鍵。TR的Blue款就是我會先來玩的款式。後面會用TR black 5R 在我Titleist TSR2木桿上來進行測試和說明。
Paradym的倒旋比TSR2要多300~500rpm,導致距離少掉10碼多。這2個原因讓我決定回家訂一支TSR2來玩玩。當然我知道這當中的貓膩在哪,不過我驚訝的是新的TSR木桿的桿頭和桿面可以有這樣的效果。在不經修飾和調整下可以有這樣的結果,讓我覺得這就是我2023要用的桿子。回家後查一下TSR的桿頭設計和桿面材質,確實可以理解它的優勢。這個桿面真的是我這2年打下來,感覺最噴的一個。
到了年底,聖誕節也到,趁這幾天假期,把今年買的一些機絲組裝起來。Fujikura最賣座的桿身就是Ventus,而且獨立出來一個產品系列。我自己也打他們的藍管,今年初出了Ventus TR系列,也是普通版的升級款,自然就直接入手。只是一直忘記把它給裝上,就趁假期有時間,把這桿身配置在Taylormade Stealth桿頭上。
它的特色在性能上,我覺得它的彈道會比較低平,倒旋也比較少。落地滾動上也比較多,我一些洞都會滾過頭,不像T200和M5那樣容易掌握。不過球速真的是快,這點在性能表現上是非常突出。對於秋冬這類季節,風或地形影響的球場,這套桿子會比較容易去克服距離短少,或被風吹的短距離問題。
這鐵桿打起來,我實在覺得不是那樣好打。桿面回饋上沒有T200的紮實和M5那樣的桿面彈力。十足是鍛造桿頭的回饋。但甜蜜點也沒有我其他日系鍛造桿頭那樣的軟綿,中球是脆脆的感覺。應該說和我打其他Mizuno桿頭的回饋是一樣。不是它的問題,這是典型Mizuno鐵桿的回饋,這也是我一直都覺得Mizuno鐵桿是好看,但不好打的產品。
好看的桿頭和實用的桿頭來進行比較。當然用的桿身都是一樣,規格也是差不多。這樣用起來就可以完全去瞭解和感受差異。這桿頭就像一款法拉利,線條感實足,絕對吸睛。但好打嗎?要試了才知道,希望它可以打破我對Mizuno固有的印象。當然它們官方說;桿面薄,可以提升球的速度,設計基本也和中空桿頭一樣。所以性能上也應該要和目前鐵桿主力的中空桿頭類似。
T200打出來比較像選手的球路。非常殺的球路,低到高,掉下來。滾動性也有10~15碼,倒旋明顯比較低。球速很猛,爽度滿格。桿頭的效能上比M5要猛,它真的像打鍛造桿頭。飛行距離來說,T200 6i我用pro V1的距離是163碼,滾動可以有10~15碼距離。M5要比較遠一點,因為角度比較低2度,飛行比T200要遠3~5碼左右。滾動約10碼。
T200的回饋和M5有明顯不同。T200是中空設計,桿面也是不鏽鋼材質,但回饋桿面比較脆。可以明顯知道中球在桿面的位置。桿頭感覺比較小,中球的好壞是很直接。有點像在打鍛造鐵桿,非甜蜜點會讓你感覺重手。但甜蜜點也是非常舒服但不是彈,而是有點擠壓感。揮起來也很容易輕鬆。整體的桿頭回饋算中等。
T200的型,就是走刀背風。桿頭設計很紮實集中,線條感很立體飽滿。桿頭放在地上,就是一個小。所以不是那種易打大頭風。和我另一支Taylormade M5大小是差不多。現在的桿頭設計,不管是木桿類還是鐵桿,都講究性能。就算M5也是做pocket back/半凹背設計,這些桿頭的共通點,就是要把桿頭的性能和容錯都提到最高。讓球友可以有更多的犯錯空間,同時性能可以輕鬆發揮。
當然推車的最大問題在於動力來源,就是你了。體力上不像坐車那樣簡單容易。一路走上、滑下的,對身體和腳的負擔是很大。這是現實問題,不是產品本身問題。我用的經驗,車子好用但用到後面你的身體雖然可以走,但打球要的集中力就時有時無,就像手機訊號一樣,到一些地方就訊號不好。那時候,你就會覺得走路推車是要有一定實力,才做得好。
研究一些時間,選了Motocaddy的Cube push cart。它的特色就是輕、方便摺疊、推起來省力。價格是$300.本來有考慮買電動,但覺得沒有試自己推,怎麼知道電動功能是需要,還是nice have。雖然一些球友用電動的,但看起來挺Cool,實際會不會手忙腳亂的控制球車,還真的要去體驗才知道。
球場上的使用,也是很一致。因為我現在都自己推球車打球,所以是整場走路,對於鞋子的舒適性會比較在乎。尤其爬上滾下的Bethpage球場,鞋子不對、不好就見真章。上上下下的,鞋子的抓地和包覆性就非常重要,不然鞋子無法承受重量的轉換。鞋子穿幾次後也不會變形,表示結構很好。 所以抓地這表現也是沒有什麼可以挑剔。
鞋子的外層是以回收材料來製成,算是很有故事性的鞋款。首先,這鞋子的免綁鞋帶很不錯用。轉一轉鞋帶上的圓盤就可以鎖緊和鬆開。方便到不像在穿鞋。只是要不斷上緊,才能讓鞋子穿起來不會覺得鬆。因為一開始鎖緊不會完全的緊,要稍微走一下,再鎖緊就好。我個人對這個技術是給予讚!穿鞋以後會變方便多了。
這桿頭很適合一般業餘球友。高容錯也好起球。倒旋也低,距離效果不差。只要選對桿身和設定對的規格,會是一支很猛的三木。至少我個人使用經驗是很嗨!我用這桿子,球飛到後面至少沒有給我甩尾。桿頭和桿身真的完美組合。讓我更敢衝距離。如果它有11度的球道木,我一定要買來裝一支。唯一能說的就是手感太平凡了。
先去練習場打,打6球,休息,再打6球,連續打3次。我覺得超棒!沒有打過這樣順手的三木。使用操控,以這個長度,讓我用起來真的球球吃的紮實。就算沒有打到甜蜜點,一樣可以擠壓球彈出去。每一球幾乎都是直直的衝出去到落地。滾動效果和我三鐵差不多。完全發揮我要的三木!比我其他三木要短是脫胎換骨的結果。
Stealth的球在尾巴容易產生一點甩尾側旋。我是容易帶點右曲來但幅度不大,約10碼左右。還是可以把球放在球道上。只是對於動作的精準度會要求比較高。如果你的動作穩定性沒有到一個火候,你會打到後面幾洞很掙扎。我想我會配新款的Fujikura Ventus TR桿身來讓Stealth 把側旋壓制下來,同時把長度設定在44.5“~44”。這樣可以把球桿的控制能力拉到最高。
再來是 Rogue ST,感覺Rogue ST桿頭的回饋要比Epic再提升一些,中球的感覺有更多的擠壓球的感覺。非常爽!會打得很熱血。中球、擠壓球感、然後球彈出去。當然這類金屬桿面的好處就是在非甜蜜點的擊球回饋會比較硬一點。但我覺得目前Callaway對於複合式材質的桿頭已經有很紮實的經驗和底子,在桿面回饋上,一代比一代要好。這點我個人會比較喜歡Rogue ST的桿頭回饋。
以桿頭外觀來說,Stealth的桿頭設計比較像饅頭,也覺得看起來比較小一點。所以如果設定超過45.5“,視覺感受就比較小和不協調。相對Rogue ST就比較扁平,視覺比較大,所以要裝長也比較適合。兩個桿頭的桿面重心位置都在中心位置,沒有像以前的桿頭會放在中間偏上一點的位置。這樣說起來也是屬於低重心設計。
最近購入了2022年的新款木桿TM Stealth木桿和Rogue ST木桿。當然我覺得Stealth的話題性最爆,因為幾乎整個桿頭都是碳纖維材質。桿面碳纖維它是首發,這也是今年最火的話題。所以我想要測試和玩玩。當然我也有一些朋友已經購入Stealth木桿,但災情是哀嚎遍野。因為和Rogue,Epic、TSi等木桿比較,Stealth的擊球倒旋量都偏高。
也可以說我一般都是用aftermarket的桿身,所以可以提升擊球效果,同時球在飛行過程和滾動效果都可以有效提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要優化球桿需要訂製和使用桿身廠自己發售的產品,OEM的桿身就是讓你可以打,但要得到更多的效果和感覺就需要找進階的產品。我自己用其他配置aftermarket的桿子距離都在240碼,最好可以得到260多碼。距離一直都是在這裡打轉。這就是差別,花多一點的錢,就在這些細節表現可以更突出!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