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近兩年來才把這個凹槽技術給發揮成熟,這塊的使用都分別放在Taylormade的球桿上,尤其在Aeroburner/Jetspeed/M2這類的產品上我們都看到這個凹槽技術的發揮.所以有了這塊的技術加持下,Adams的球頭效果更容易發揮與打出好的效果.這也是很多職業選手都是使用Adams的鐵木桿原因.畢竟它的產品有其他大廠球具商品所沒有.更重要它的設計也比較多元,款式也多.有些產品所運用的材質也優於其他一般對手產品.在這塊上就比較能打出自己的風格.

Speeder 661 Evo II最讓我讚賞就在這塊,因為性能與球速這塊我想很多新產品都不差,但如果能在穩定度這塊有不錯的提升這是會大大提升使用者用這桿子的機會與信心.這也是我很多時候測試日系桿身多半是在3個月時間,過了往往因為打起來沒有用Matrix桿身那樣有信心都回去用Matrix的木桿.日系桿身都無法成為我球桿先發的一員,主要原因也在於此.現在Evo II算是在我球包裡有超過3個月的時間.也因為他真的穩定,所以這就是Fujikura桿身的大躍進.這點也是要給他一個讚!

這桿身的效果與感受應該算是Fujikura桿身中最到位也最棒.桿身整隻的整體感覺很緊.也就是結構上扎實與穩固.打完桿身快速回彈到原本狀態.在下桿的過程中桿身的變形量不大也可以讓桿身維持住最好的狀態,靠簡短與有限的彈力把效果發揮出來,雖然彈力幅度不大但彈力的效果卻很驚人.雖然說它跟Kuro Kage XT感覺差不多但要比Kuro Kage XT要更穩定些,桿身的變化量與彈力感覺也相對小.

怎樣把很難或性能桿子設定得一般球友都可以使用的範圍,把難度給壓低,配合上桿頭的易打性與容錯性,讓打出來的結果可以更為友善與看得到效果.這也是訂製桿要做到的任務.是我做桿子很重要的基礎.不會去配合使用者要的數據而是著眼在球桿特性發揮的基礎上.因為好的桿子不是靠數據去設定出來而是要去以桿頭,桿身與握把本身的特性去抓出來.這樣才能簡單的把桿子的性能與優點給發揮出來.很多技師的設定桿子都是以球友要的虛幻數據為基礎,最後得到的結果卻不是你要的東西就把產品的優勢給搞掉.

Speeder Evo II桿身售價日幣4萬.相對這塊的產品是桿身的主戰區.因為主流的桿身廠推出的主力產品都是在這個價位,美系產品的價位在350~400美金區間,日系產品都在4萬.Evo II主要也是使用日本東麗公司所生產的T1100G高噸位碳布為主,再配合上MCT, 90t碳布在其中.T1100G這款材質已被很多桿身廠所使用比如UST-Mamiya, Tour AD等.算是典型高噸位碳布材質中的主流.簡單來說這款Evo II桿身使用應當都是目前最棒的材質與技術.

這鞋子的設計比較屬於運動風,所以在材質運用與外觀設計上都會比較以運動風格與特性去走.以這樣的鞋子我想很多鞋款都會要價超過200美金.以它120美金可以得到這樣的使用效果與外觀風格,我都認為是值回票價.相當高的性價比.我其他無釘爪鞋款外型都比較屬於休閒鞋風格,所以實際使用會有一些不足與缺陷,但對於這雙鞋我想是我用過最棒與最穩定的一雙高爾夫鞋.球場使用上完全滿分.我實在找不出任何問題可以提出來.

在平時的柏油路上也是一樣舒服,因為它的底層與鞋底都有不錯得阻隔,也有材質加分優勢.就算不是走在軟的路上,鞋底的釘柱一樣可以抓住也不會滑動.雖然會讓你感到一絲的硬度回饋但還是可以接受.因為鞋底有不錯的材質可以把硬度這塊的不舒服給有效阻隔,傳到你的腳底還是可以接受不會覺得硬.如果完全阻隔鞋底的釘柱硬度就會讓你感受不到實際地面的狀況.尤其是在草地的球場上,鞋底釘柱會讓你更感受不到.

它的外層的防水性.我有實驗當把一些水灑在鞋子上,水還是一樣在那裡,隔天我再觀察水滴狀況,還是依舊在那裡.不會消失或是滲到裡面.這點讓我感到相當佩服New Balance的產品扎實度.對於外層這塊的強度與防水度都有不錯的表現,因為當材質與重量變得更輕了卻不會影響到外層的防護強度與紮實度.再說鞋底他們使用人工橡膠材質的Urethane在裡頭,讓你的身體重量可以得到材質的緩衝,同時在使用上不會給腳掌太大壓力.

多數一般球友對於如果桿子打起來不順或不直會下一個結論就是桿身比較硬.因為我在打者後面觀察使用結果所以我知道為啥會打不直.多數因為動作導致,對於球桿這塊其實沒有影響也不是問題但可能多數人找不到要如何形容這桿子特性或桿身反饋有別於其他球桿.還有自己本身使用的桿子是日本桿身特性比較彈.所以用我這桿子就會說這桿子有點硬.

Type A彈道很像6Q4也是可以在空中飛行停留很久的桿子.你都把桿子收桿好了球還在空中還沒有下來.所以我認為Type A是比較傳統飛行彈道.就算用60 S硬度桿身也是可以得到更加穩定的飛行效果與距離.而50 R這隻桿子打起來已經完全到位.實際我的飛行距離 Type A 50 R會比Type C 60 S要稍微遠個5碼.但因為Type C 的落地角度比較低,同時球速快,倒旋少,所以可以得到更遠的滾動距離與整體距離效果.

我配置很多桿身在700-Chien的桿頭上,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桿頭回饋就是RULZ系列產品,不管是Type A或Type C都一樣,對於桿頭的回饋這塊表現都是一樣也穩定.桿頭完全可以感受到桿面的變化與彈性,對於桿頭整體上並不會完整地將所有變化傳送出來,但這已經是最佳化的表現.讓你感受到桿面的整個撞擊力道,而且桿面還會感到被球的擠壓感,然後把球給彈飛出去.

越長的桿子等於你的揮桿的力臂會更長,千萬別小看1”的長度差,它會影響你在操控球桿的穩定度同時還有你使用上的體能負擔.更別說超過1”的長度落差對於你體能負擔,動作維持的要求會更高於44”的桿子.所以你別以為當你把桿子的長度設長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但你要得到更好的距離前必須要將桿面打到甜蜜點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當桿子長了後如果你的動作穩定度不高,你還沒有得到距離提升前就已經被桿子給折磨得體無完膚,距離也根本提升不起來.



Type A主要設定是桿身中段比較硬,有別於Type C是前中段硬,後端軟設計.同時Type A設定是中的起發角度,中倒旋量.這對於一般使用者可以利用這樣的特性把球給打高起來,讓球可以有足夠的高度去得到最好的飛行效果.這也跟Type C是走低彈道低倒旋設定是完全不同.所以這是針對兩種不同使用族群的設定產品.這也是我這次會選Type A 50 R來使用.

這桿子我覺得是支特性風格很突出的產品.它不是像一般市售款的桿子那樣很平均或打起來覺得有問題或有改善空間.這桿子主要針對中低差點球友,而揮桿速度在85~91mph(木桿揮桿速度).本身動作也比較穩定打球也有5年以上.這樣的球友在短桿有自己的一套與打法.這樣的桿子可以讓你打起來比較有信心.它可以讓你完全掌握球桿與打出你要的結果.算是一隻很聽話的桿子.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它有優缺點,而且你很容易去感受出它的差異所在.


對於距離來說,我覺得距離這支要比較弱一點.因為跟我其他配置的挖起桿但是配上桿身是Tour issue S200/S200 CPT比較,這桿子在30碼內的距離會差到3~5碼左右.這樣的距離差已經算很大了.這就好像木桿距離差到10碼的範圍.以短距離會有這樣的差異就是說明瞭桿子的性能上是比較弱.雖然手感上與穩定度都是高水平但對於性能表現尤其反映在距離上,這桿子是比較弱.我都是用差不多的上桿幅度與速度來打出我要的距離,當使用這桿子就是明顯要短3碼~5碼的距離.

因為市售款的挖起桿都偏重的揮桿重量,導致會以手臂去下桿,也利用重的揮桿重量球桿可以讓球頭去主動觸球,讓球桿前端可以比較容易往下擊球,把球給打出來.很多球友多是這樣的打法大.所以揮桿重量高的比較容易把球頭給送到草裡或把球給切起來.也就是看個人的打法來決定你的挖起桿設定模式.我個人認為對於球友來說,以推桿與挖起桿的設定是最為個人化的桿子.

一些日本鍛造的鐵桿頭不管是挖起桿也好或一般鐵桿,售價真的會讓人退步三舍.如果你本身打球球齡不長,對於球桿的知識與經驗值都不多下,我個人覺得去購買高價的產品本身所得到的回報與效果都不大.因為當你技能,知識與經驗都還不到位,也沒有到一個火侯,你很難判別啥東西或技術對你適合?買高價產品就是一個追逐品牌的一個行為,實際的報酬對多數球友都不大.

到目前為止這桿打中桿面甜蜜點的比例最高的一隻.其他桿子也都是類似的配置,桿身重量與硬度差不多,桿頭也是同樣700-Chien,但就是這桿子打起來最簡單也打中桿面甜蜜點最高,就算沒有中甜蜜點,球的位置也在甜蜜點的周圍,所以擊球效果也不錯.桿身似乎就是智慧型的系統讓我下桿中球變得簡單.我不再需要去在意桿身變化與彈性,我沒有感覺桿身這塊但運行動作就變得更加集中.

日系桿身彈是讓你覺得桿身的存在感,你也可以藉由桿身的變化去操控桿子.這是桿身典型的變化與回饋.如果像這桿身這樣你感受不到中間桿身的變化.但就是能讓你精準的打中球.更重要的是我用這桿子打中桿面甜點的比例是史上最高,超過9成,我的擊球位置都在甜蜜點的半徑1公分的圓中.雖然感覺不到桿身怎樣變化過程但你就是可以全力去打,而桿頭就是能精準的擊中桿面甜蜜點.

這桿頭真的太爽了!我從打球用了上百隻木桿了還沒有這次這桿子這樣的感覺.太美妙了!我又發現一隻可以讓我打得爽度滿分的桿子.這桿子打出去你只能感受到撞擊桿面那種爽度,同時還有擠壓桿面的感覺然後接這就是桿面把球給彈出去.我說真的,我打這麼多桿子只有這隻的桿面彈得如此強烈.

擊球聲音不會太大聲但很扎實的響亮擊球聲,相當強烈也到位.

C款式走性能導向.這也是這幾年Matrix對所推出的新系列桿身都會設定的級別,後重心級別與性能導向級別不同特性的款式.也就是說一個新的系列多半都會有這三種款式產品針對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這樣的設定才能真正發揮出訂制的服務已針對不同用戶需求.C款式把桿身前端給強化,桿身比較軟的區塊在後端,整支桿身的重心更為平衡,不會產生太高的揮桿重量但也會有一定的重量感出來.性能桿身的特性一定要有的低倒旋量,中低的起發角特性,同時更好的出球速度讓擊球的效果可以得到明顯提升.

桿身的變形量相當少,彈力卻挺大,彈的範圍也小.對於側旋也是壓制很不錯.加上扭矩小就是要對使用者有更高的動作容錯力.桿頭的重心高也是讓你打出去的出球角度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如果把重心壓低,桿子的起發角就會變得更大,彈道也會高.如果配上桿身強度不夠的產品這樣一打下去如果動作跑掉,桿身彈的方向不穩定,配上低重心球頭就會讓球彈得偏差率很高,同時也高的彈道.飛出去後真的只能說再見了!

這桿子打出來的彈道因為桿頭原因,算是高重心,起發角度也比較低,彈道是由低到中高的飛行.它不會是高彈道,算是中高彈道.飛行的速度不錯,球質也好.以這塊來說算是比較性能取向的桿子.在冬天使用會比較適合,就算打出高度也不會飛得太高,對於冬天有時候飛得高,天空上的風向與風勢都會比較大也不好掌握.有時打高彈道的距離可能會換短個20碼距離.但這桿子打出來的距離都相當穩定,不會有太大的變化.Veylix在我的印象裡就是走性能距離為主,穩定度為輔的桿身.

這款的桿身有放置銅線在桿身裡頭,所以會讓整體的桿身重量更為集中在前端.我把桿身前端裁減過就看到銅線在整體的桿身內部.因為桿身前端的口徑小,內徑也好,桿身的材料密度更高,加上有銅線的重量後更顯得桿身的重量更為靠近前端,所以就會讓整體的重量分佈更為加重在前端.我本身估計這個桿身重量至少會增加球桿整體的揮桿重量有2個單位.主要是桿身本身的特性與設計是偏高揮桿重量.除非把桿子的長度給減短一點去達到揮重配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