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Srixon Z-TX Tour Limited Model 9.5度限量版/46t 高噸碳布桿身木桿測試~下集

 

接上集...

 

實際測試

首先這支桿從組裝到測試完成經過1個月時間.因為當中我感冒生病,颱風,與到北京出差等行程,所以整個測試經過了1個月的艱辛過程. 整個測試在室內與室外兩個部份測試. 同時也在北京的幾個球場都測試過此桿.這樣對於此桿的整個性能都能有更深入與正確的分析與討論.因為此桿的規格不適合我目前的動作與揮桿速度,所以我的測試會以其他球友的角度為主加上我個人使用的經驗所整理得到.

 

1. 外觀 – 此桿拿在手上感覺到有點長,因為球頭才420cc大小,配上45.5”的長度會感到好像拿一支46.5”的球桿.整支球桿都是黑色.握把握起來沒有以前Iomic那樣的軟,比較偏向橡膠握把的握感.所以操作上會比較適合. 球頭的設計讓它看起來像個饅頭一樣,這讓它的視覺效果都會比較小.看起來好像一個400cc的球頭一樣.桿面看起來很大.以420cc的球頭大小配上這樣大小的桿面打起來會比較有信心.這對於揮桿速度不快或需要較大的失擊容許力的球友來說這是一支不錯的木桿.可以提升你使用操作的容易度.

 

不過對於中低差點的球友來說,這樣大桿面會讓擊中甜蜜點比較不會集中.我觀察很多日系木桿都是這樣設計.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樣的球頭設計.反而對於Callaway或Titleist這類木桿將桿面做的相對小, 讓球頭體積可以放到其他地方進行重量配置. 而打中桿面就相對容易能擊中甜蜜點.這樣擊球距離效果就比較集中也有效,我對於這樣大桿面設計很不習慣也打不太好. 有點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同時這樣的桿面設計會讓擊球風阻增加不少,減低球頭速度2~3mph.

 

揮起此桿不會覺得它真的很輕,還是有重量,但會覺得比較容易操作球桿,因為重量比其他球桿要輕.空甩幾下,桿身前端感覺軟軟的.彎曲幅度比較大.還很難感受到它的高噸位碳布的強度. 

 

2. 回饋感 – 首先先討論球頭的回饋感. 對於使用雙層比賽球與三層比賽球的測試過程,我都對於球頭的反饋上覺得很優.桿面的擊球回饋非常扎實,擊球聲音也比較屬於傳統的金屬撞擊聲音.打起來會讓使用者熱血沸騰,相當過癮.我使用過不少日系木桿,這樣的球頭算是典型的日系木桿特色,桿面大大的,中球會讓你覺得很軟,可以將球擠壓下去的扎實回饋.很多日系木桿如Tourstage, Crews, Epon, Royal Collection等高端木桿都是這樣的桿面回饋與桿面設計. 與美系木桿的回饋比較起來,日系的球頭回饋就要細膩得多.你比較能感受到球頭的回饋,不會有像一般美系木桿那樣一碰到球,球就飛到天空上,缺少與球的互動. 這點我對於Srixon Z-TX Tour限量版的木桿球頭回饋給予滿分. 

 

對於桿身的回饋來說,剛開始空揮時會覺得此桿身軟軟的,但真正去使用時我覺得桿身的回饋很直接,一點都不脫泥帶水.相當不錯.桿身沒有太多的振動,確能很快的將球頭反彈帶出去.桿身受力彎曲沒有覺得不順暢.對於揮桿速度在90mph上下球友來說這樣的反彈速度與節奏都算很棒.可以穩穩的跟上你的揮桿速度.這點讓我對於使用高噸位的碳布桿身真的很不錯的反彈速度.很難想像桿身硬度頻率才229cpm確可以承受平時使用240cpm~245cpm的球友揮桿速度.當然對我個人來說,這樣的球桿來使用真的是軟.而我會以比較適合使用族群的揮桿速度當為分析的依據. 

 

這點來說這樣的桿身回饋已經具有高檔桿身在回饋上的優點. 這支球桿的組合得到相當不錯的使用回饋,在桿身上也好與球頭的回饋來說,都算是高水平.我想就算一些高檔日系木桿也不就是這樣的回饋水平.這是此桿的一大優勢.而這樣的球桿很適合假日型球友的使用不會感到太大的體能消耗,而對於回饋高的亞洲球友來說都是一個很不錯的考量組合. 

 

3. 球頭起發角與桿身彈道 – 此球頭的重心落在桿面的中心往上約2mm上方.算是相對不錯的設定,它不會讓你打起來有很高的起發角,而這對球頭回饋上就可以得到不錯的使用回饋.但另一個方向來說,它的較低起發角會讓揮桿速度不快或揮桿不穩定的球友感到難以將球送上空中. 它的球頭角度真正測量得到為9.5度,很精準的製造質量. 不愧為日系球桿的高端產品. 擊球的起發角差不多從13度到15度之間.這樣的角度真的很低.對於使用難度上可是相當有難度. 打起來雖然很爽但彈道不高會是一個大隱憂.

 

再說到桿身的彈道表現,桿身的彈道算設定為低平的彈道.這樣的彈道設計是很有攻擊性的桿身才會有.以現在我所測試過的桿身,這樣的桿身彈道設定都是給有速度的球友與高端的桿身價位.使用過後此球桿可以了解到桿身廠想要將這桿身給塑造的方向與產品特性. 可是這桿身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後旋量太低,這也是讓這桿身打不高的原因所在.而因為輕桿身與球桿彈道設定基礎會與使用者族群有一個很大落差,那就是揮得動此桿的球友對於這樣的桿身重量與性能無法得到比他們目前所使用的50幾克桿身的穩定度與距離. 

 

這桿身雖擁有比類似桿身重量的低平彈道設定,但在於桿身後旋量確沒有設定好.簡單說就是後旋量太低了. 我個人不認為揮桿速度在85~90mph的球友能有足夠速度與力量讓球可以在空中飛行夠久.在我所觀察的其他測試者的擊球彈道表現都要低平.而落地的距離都比他們現有所使用的木桿要短上20碼左右. 雖然說這類貼著地面的彈道特色,看起來很爽但真的在距離上會吃很大虧. 這就是桿身在後旋量所設定的問題. 在這點的表現上我覺得是桿身廠可以想辦法將後旋量給提升,以便讓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的飛行距離與較高的彈道讓整體距離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提升.

 

4. 距離 – 此桿使用給不同使用者,它的飛行距離都落在220Y~230Y左右.而滾動性都可以有約20碼左右的效果.我自己使用它, 把揮桿速度給降低,飛行距離是在230Y~240Y,滾動距離約15~20碼.而這球桿使用不管是兩層比賽球或是三層比賽球的效果都差不多.沒有太大的差別.擊球的速度來說,球速上是一般,並沒有很快.球質也沒有很重. 整體來說這球桿可以送到的距離都在250Y以內. 

 

再說到實際下場的使用狀況.我個人使用這支球桿都會打Hook/左曲球.而且很大的左曲球.這點讓我下場使用時球都落到長草區.因為桿身太軟都跟不上我的速度,有點像是在打流星槌.所以在球場上我通常都不會使用此桿,我給同組的朋友使用.他們的年齡都在50歲出頭,揮桿速度在90mph上下,使用此桿就相對適合我.他們都可以穩定的把球給送上球道上,而打出去的飛行距離在220Y上下,滾動距離約20碼.整體距離可以落在240Y上下.但大家要了解現在在北京打球,北京今年雨水多,所以球場的球道非常的軟,如果打太高的彈道滾動性通常只有5~10碼左右.我看到球都是一個彈跳就停下來.而果嶺的硬度也是一樣軟.我這三場北京球敘下,果嶺都可以落下停住. 

 

我們在短桿上把球送的高高的,落到果嶺上可以把果嶺的草皮給弄一個大洞出來.草皮也被球的後旋給拉出草皮出來. 所以說這桿的滾動性算是在這樣的狀況當中表現超優.比起其它球桿要滾的遠.雖然說使用此桿的球友都說,飛行距離都沒有比他們現有的木桿要遠(差不多短個15碼左右). 但它的滾動性確可以補回來.算是這種低彈道球桿的好處.很適合在這種球道濕軟或是風大的球場使用.都可以得到不錯的距離效果.

 

5. 操作性與容錯性 – 使用此桿上我的感覺是很像日系桿身特性.它的回饋感不錯,很順暢不會脫泥帶水.打起來都不會感到不舒服. 同時球頭的使用上基本上你只要能打中它的桿面都可以將球送出去.桿面的面積設定很大,讓打的人覺得很放心. 如果沒打中甜蜜點的擊球效果,通常彈道會更加低平同時後旋量更少.打出來的距離也差不多打短了30碼左右.

 

因為此桿的重量相對輕但使用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過不能發力打,因為只要你發力擊球,通常都會產生較多的側旋球出現. 而這對穩定度來說也不好.這是所有測試過此桿的球友普遍的心得.而這也是大多日系桿身的特性.因為桿身提供了較佳的使用回饋,讓使用者可以輕鬆使用,不會有太高的難度,但是一般下場打球都會容易發力打球.尤其是後9洞.因為身體都熱了,也會想要發揮力量來打球將距離給送出來. 但這支球桿如果發力要讓它穩穩的送上球道都很難.簡單來說它的抗側旋能力太差,而一般球友沒有穩定的揮桿路徑與揮桿動作,當下場的環境是很空曠且容易發力擊球,這桿身的很容易把自身缺點給暴露出來.

 

雖然說球頭也是屬於比較高階的中低差點球頭設計,重心位置剛好,但要把球打高也不是這樣容易.需要點速度讓它能送上空中.但當你的速度太快時,桿身的抗側旋能力就無法承受你的力量.這讓使用的穩定度就大大打折.我不會建議新手使用這樣的球桿.因為它本身有使用難度,加上彈道過低,速度沒有是很難把球送到空中.而中低差點的球友會是這支球桿的使用族群.但你只能順順的揮,發力打的結果不會太好.上場的距離也是一般.也不會比你現有使用的球桿來得遠.但滾動性是它的特色. 

 

不管在軟的球道上或是硬的球道,這支桿都可以讓球滾超過20碼. 我覺得它的容錯性能不高, 所以要很自信的在球場上使用它我想很多人都會再三考慮.而測試此桿的球友們都不會一直去使用它,可能對於自己的球桿比較易上手與有自信.這支球桿用個兩三回就不會想要持續使用它.因為我下場是拿朋友的球桿使用,這桿都是插在球袋中. 

 

桿身特性與問題

此次的球桿測試主要以桿身的性能為測試重點.我對此桿的的回饋給予滿分,這對於一般球友使用上是一個加分也是對於亞洲球友來說這種球桿很容易得到球友的肯定.不過桿身的穩定度是最大的問題.大家打球不可能都順順的揮,那個球友下場打球不會想要去將球給打的遠遠的. 這種球桿很難讓球友放心使用.對於使用信心度上這支球桿算是不及格.尤其對於中低差點的球友都想在成績上得到進步,如果球桿不能幫他們把失擊傷害給壓低那上場就不會對這球桿有依賴感.

 

桿身客製難度

另外對於這類高噸數碳布材質的實際客製也有一點困難度. 就如同我在一開始測得它的硬度頻率為229cpm但實際球桿的硬度應是在240cpm上下.這對於一般工房技師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如果依照硬度頻率來進行購買與量身訂製球桿,這一定會出問題,如果依照桿身的硬度頻率是230cpm那是L硬度,而把它組起來給230cpm的使用者使用,會造成使用者覺得此桿硬度會偏硬. 這是每一家桿身廠在桿身硬度設定上都很難統一的現實狀況.更何況這是使用高端高噸數碳布的材質. 一般工房技師對這類材質桿身的特性完全不懂,很難能客製出適合使用者的桿身硬度.因為這是連桿身廠都不了解的現實落差. 

 

桿身性能關鍵

桿身雖然使用最新46噸的材質.可以提升它的受力反彈特性.但卻沒辦法讓穩定性提升.桿身的回饋也是值得肯定,也是這種材質桿身的好處.還有輕量化的特性讓很多年紀在50歲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輕鬆使用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這桿身最大的問題在於桿身的能量不大. 得到的距離效果真的很差.我只能說如果是60g級別的桿身,它的桿身反彈能量要比這支桿身大上兩倍以上.而所創造出來的桿身後旋量也會比這支桿身的後旋量要增加500rpm.這樣的效果可以讓球飛得高一點同時能將球的最佳彈道給展現出來.這樣整體飛行距離可以最佳化,同時也可以享受它的超優的滾動性.

 

因為此桿所搭配的球頭已經算是高檔日系木桿級別.所以球頭性能已經算是水平以上,但桿身的性能遠遠沒辦法搭配球頭讓球桿的最佳性能很難提升. 桿身雖然有比一般40g級別的桿身有較快的反彈速度但確沒有把力量傳送的效能最佳化. 導致了擊球距離不足的問題. 這是我測試過兩款不同廠牌與桿身重量的高噸數碳布材質桿身但所得到的結果. 桿身受力反彈速度提升但能量確在反彈當中消耗太多.所以導致能量傳到球頭再到球上沒有太大的距離效果. 說白話點就是距離沒變長反而短了.

 

我想這是所有球友所不會接受的狀況.當距離沒辦法提升下至少要維持現有距離水平,但這類桿身的飛行距離一定會比你現有的木桿要短上許多,但在滾動性可以得到彌補.不過還是會相對在整體距離上短一點. 另外桿身穩定性也不行.抗側旋能量不足,很容易產生過多的側旋量. 所以廠商要將這類產品上市前需要對於桿身的後旋量,抗側旋量給進行改善.因為中低差點球友對於木桿的穩定度會有一定的要求,而距離也不可以太短.而這兩個要求對球友來說是最重要但對於這桿身來說是最大的問題.  

 

此桿的特色算是很明顯,走低彈道低後旋的球路.使用的難度不高,因為整體重量都不高,對於揮桿速度不快與年齡超過50歲球友來說都是可以輕鬆使用.尤其是假日型球友,體能狀況一般. 還有夏天悶熱狀況也很適合打這種球桿,體能耗損上也相對輕很多. 這種球桿很適合在中國的球場使用,華中與華北的球道都偏軟.華中更軟. 這樣的木桿可以讓開球的滾動性提升不少.就算是在一些海濱球場上也都可以不怕風的打出不錯的距離.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而這些缺點都是很大的性能關鍵. 這是桿身廠所要改善的重點.以這樣的狀況要上市,很難達到球友的要求,因為市面上走低彈道低後旋的桿身不少,價位也都不低,但性能,穩定度都要比這桿身好很多. 如果進行比較測試,這支桿身的性能會明顯落後其它桿身很多. 就算在桿身回饋上取得不錯成績但性能上確落後別人太多.另外在穩定性也很難贏過別人.所以這是此桿身致命缺點. 

 

因為這是桿身廠直接提供的原型款式,所以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我也進行多次的測試與不同測試環境來提供給廠商一個完整與正確的測試報告讓他們可以針對一些缺點進行改良. 同時也可以給所有球友了解這類最新的桿身設計性能是怎樣的表現. 大家有問題都可以來信跟我討論我也會就我所知的與大家分享.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站長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