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下杆平面等於上杆平面嗎?~ 施宣隆

下杆平面等於上杆平面嗎

以科學的角度來解說,下杆平面是不等於上杆平面的。
原因在於(以下皆以右手打者為例):

1.上杆時【A】右肩是高於左肩。但是下杆時【B】右肩卻是低於左肩的。
所以兩個點的肩膀位置是不同的,自然球桿的位置也會不同。
中間的差距就是圖中那一段咖啡色的線。
為何上下杆時肩膀的角度會不一樣?
因為重心移轉的關係。【B】圖的臀部已經明顯比【A】圖更移往目標了。
而且為了平衡下盤的移動,頭部必須反向往右躺下。因此造成右肩比左肩低的姿勢。

2.上杆時是上身帶著下身動,下杆時卻是下身帶著上身動。
所以當臀部已經往前移動時,其實握桿的手還在做往右的繃緊。這個動作有如彈弓,兩手往不同方向拉開後才射擊。
所以當身體在做前一項動作時,手還在往右移動,因此造成如圖的綠色線。

【B】就在【A】的右下方一點點。
一個標準的揮擊動作,【A】>>【B】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不用刻意去做,正確的姿勢下會自然形成。

如果是自然形成的,那為何還要說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打出來嗎。
因為,不說明的話很多人不知道,都以為『怎麼上就怎麼下』。把揮桿頂點當成是下揮力量開始加速的點。

“把揮桿頂點當成是下揮力量開始加速的點” 有甚麼缺點?
有如飛機從停機坪就開始加速,中間有一個過彎,加速不順之外還會過彎太大。在高球來說就是,會施力不順,還容易造成Outside-In。打出不好的右曲球。

【A】>>【B】正確地說應該還在『繃緊階段』,只做肩與手的繃緊(綠色線),以及重心的轉移(咖啡色線),還不能開始用力。
到達【B】之後才開始用力加速,如此會自然形成Inside-Out,配合順暢的收桿,就能形成Inside-In。打出去的長揮桿就會有先往12點半的方向飛,然後轉回12點的正方向,是一個很好的擊球路徑。

但是有些人的姿勢並不正確,卻依然想打出【A】>>【B】的修正路線。所以就刻意得去畫一個大大的8字路線,這會造成嚴重的左曲球,並不鼓勵。

----------------------------------------------
以科学的角度来解说,下杆平面是不等于上杆平面的。
原因在于(以下皆以右手打者为例):

1.上杆时【A】右肩是高于左肩。但是下杆时【B】右肩却是低于左肩的。
所以两个点的肩膀位置是不同的,自然球杆的位置也会不同。
中间的差距就是图中那一段咖啡色的线。
为何上下杆时肩膀的角度会不一样?
因为重心移转的关係。【B】图的臀部已经明显比【A】图更移往目标了。
而且为了平衡下盘的移动,头部必须反向往右躺下。因此造成右肩比左肩低的姿势。

2.上杆时是上身带着下身动,下杆时却是下身带着上身动。
所以当臀部已经往前移动时,其实握杆的手还在做往右的绷紧。这个动作有如弹弓,两手往不同方向拉开后才射击。
所以当身体在做前一项动作时,手还在往右移动,因此造成如图的绿色线。

【B】就在【A】的右下方一点点。
一个标准的挥击动作,【A】>>【B】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不用刻意去做,正确的姿势下会自然形成。

如果是自然形成的,那为何还要说明,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打出来吗。
因为,不说明的话很多人不知道,都以为『怎麽上就怎麽下』。把挥杆顶点当成是下挥力量开始加速的点。

“把挥杆顶点当成是下挥力量开始加速的点” 有甚麽缺点?
有如飞机从停机坪就开始加速,中间有一个过弯,加速不顺之外还会过弯太大。在高球来说就是,会施力不顺,还容易造成Outside-In。打出不好的右曲球。

【A】>>【B】正确地说应该还在『绷紧阶段』,只做肩与手的绷紧(绿色线),以及重心的转移(咖啡色线),还不能开始用力。
到达【B】之后才开始用力加速,如此会自然形成Inside-Out,配合顺畅的收杆,就能形成Inside-In。打出去的长挥杆就会有先往12点半的方向飞,然后转回12点的正方向,是一个很好的击球路径。

但是有些人的姿势并不正确,却依然想打出【A】>>【B】的修正路线。所以就刻意得去画一个大大的8字路线,这会造成严重的左曲球,并不鼓励。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站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施大哥的揮桿原理系列二.越來越有深度與內容了.不同時期閱讀會有不同的理解.

ch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