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現代化的客製趨勢下集 (Clubfitting process 客製流程)

讓我延續我們中集的討論. 本集中我們會著重在最新客製的技術與一些要點供大家參考.也會用一些例子讓大家了解這些客製的方式與意義.

 

現代化的客製趨勢上集

現代化的客製趨勢中集 (Clubfitting process 客製流程)

 

那我們再來深入的討論為何要用桿身彎曲度Bending profile來做客製.基本上你還是要有很明確的球友資料, 狀況與球具規格.先用我自己所創的平衡客製法(VBC, Variable Balance Clubfitting 的原則來選擇你要的球頭特性,重量與重心.另外桿身的軟硬度,特性與重量都是考慮選擇的重點在桿身上.握把也必須要以你的握力與舒適性為挑選的重點.在這個部分要以每個部份的組合結果要能充分的達到整體球桿的平衡 ,千萬不要有頭重腳輕或是桿身重頭輕,或握把太輕造成的高Swing Weight.應是要看整體的重量,長度來做選擇.這方面的設定組合是沒有一定的標準.

訪間有一些店家或客製師會跟你說你打多少距離或揮桿速度多少要用什麼樣的桿身或硬度及一些很籠統且不正確的資訊來做客製推薦.這都是很不專業且不正確的.因為你打多少距離要看你自己揮桿節奏/速度,及使用的球頭桿身來定.絕對沒有所謂有簡易或速成法來做你客製規格的選擇與設定.像這類的技師所做的推薦就聽聽就好.他如果沒有如我們此連載文章中的第二集所述的要看過你的揮桿與測量你的球具那就是很不專業與不認真的人.不先了解客人狀況他如何可以知道問題所在 ,進而做正確的推薦組合名單給客人.而且最好客製師在做推薦時要用技術與球具特性的推薦方式來做說明.應盡量避免說何款品牌的何款商品.比如你揮桿速度100mph, 揮桿節奏平順,要求重點以打感為主.可以推薦你應是選高重心球頭與在標準以上的球頭重量(標準重量設在200g),桿身選擇以中折點,硬度S~SX範圍,桿身重量70g上下5g範圍,握把可用50g的重量與標準的尺寸0.58". 如要有強烈的球頭感覺就可選48g~45g左右的握把重量可讓揮桿重量會增加一個單位上下.橡膠握把的回饋感最好.因為客人有其品牌的喜好讓這類的問題交由客人來做決定.

接下來就是要以MOI客製做為你抓打感的依據與客製方式.MOI為球桿的慣性也是比較科學的方法在做打感的複製.MOI是以動態的球桿晃動頻率所得到的一個值這樣一個值會是比以 Swing Weight來做客製打感的依據可靠與正確多了.畢竟Swing Weight是以靜態的球桿重量的測量為主.是跟你在動態揮桿的值有很大的落差.21世紀是要以更先進與科學的方式來做球具的客製.所以這方面我個人的經驗是用 MOI客製打感還很準確.打感的複製與測量準確度都在90% 以上.通常MOI值落在特定的值範圍所得到的實際打感也都相去不遠.非常的準.Swing Weight的落差會有一到三個point值.因為訪間的 Swing Weight Scale都沒有很準也不是以電子式的方式做測量.有個朋友他客製一套鐵桿為D1但我幫他用我的MOI系統做測量得到的值從C7~D2.5都有.沒一個是準的D1.真是我的天那!

最後是以客製你的球桿性能與距離部分.在以上客製的流程與打感跟球桿各零件的挑選上都有一些的款式及組合.那最後就是要做測試看這些球桿零件將它們組合後會達到如何的效果呢 ?在彈道上?出球速度上?出球角度?距離上?及球落地後的滾動上?這些都是我們要去測量的數據.以不同組合所得到的最佳結果為我們最後的目標.要如何做此部分呢?就是用最先進的Bending profile的客製方式. Bending profile基本上就已經把你球頭跟桿身與握把的整體性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把它承現出來.因為不同桿身配上同一個球頭它的距離,彈道,速度與spin rate都是會不同.而那個對你最好就是要看你的擊球出球角度,spin rate,跟speed.

因為現今球頭的客製彈性與選擇有限且成本過高(都要買整支球桿然後把桿身移除後做客製).所以呢在把球頭做限定不動的條件下,去找出最佳的性能桿身與球頭的組合做為Bending profile的最重要目的.同時也因為在實務上大家對球具品牌有強烈的忠誠度與喜愛.所以把球頭做為固定的條件下去做桿身的測試是最快且可省略掉很多不必要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讓我用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讓大家了解為何用Bending profile做性能的客製.

當你實際在打球桿時每枝桿身配上的球頭他會產生了一個屬於這枝球桿的bending profile (球桿彎曲特性). 那這枝球桿是否合適你且你有無把你的最大極限給發揮出來可以從本站中的文章有篇討論你的揮桿速度對到你的理想距離.它有個公式讓你了解你的揮桿速度可以有最好的距離為何.得到此數據時可以看你此球桿所打出的最大的距離為何做比較.這樣就可以了解你現役的球桿跟你的理想距離差多少 . Bending profile是已經跳脫了以桿身軟硬與重量,torque, kick等因素在做桿身的選擇與客製.因為它是看你打出來的Bending profile去看與評估最好的結果為何.這樣的話比如你用太輕的桿身你的bending profile會回正(力量釋放上,桿身的回正速度),會比較快,反之太重的桿身你的回正速度會比較慢.所以也可以從Bending profile 上看你的桿身重量是否正確與合適.

至於桿身的軟硬,torque, kick等因素其實都在實際的打擊中就可以了解它是不是你的Mr/Ms. right shaft. 因為當你試不同桿身時每支桿身所得到的 1. 出球角度(跟你的桿身硬度有關且硬度區間,torque 及kick都有直接的關係在你擊球的出球角度上), 2. spin rate (擊球的後旋是跟你的桿身軟硬,kick/調性,torque等有相關的), 3. 彈道 (跟桿身硬度區間,kick/調性有關), 4. 距離 (跟桿身整體有關) 都會不同.這個測試條件就是我們所說的把球頭給固定做不同桿身的bending profile的測試.這樣你會得到一個給你做好的最棒的結果.而這個桿身有可能是一般的OEM桿身,也不見得是高階昂貴的桿身.

不過在得到一系列的不同桿身的bending profile結果時也必須要把球友的喜好順位依序的排列做最佳桿身的篩選.因為有可能的狀況是最遠的桿身對你來說你覺得打感不好.你可以跟我一樣要求打感為客製的首要考慮因素 ,而可能是第二遠的桿身給我的回饋/打感都是比較好的.所以這樣就必須在最後與球友做一些選擇與評估. 這樣的流程會至少要幾天的結果且很費時, 費工與費錢.所以說bending profile的技術只有在大廠的研發與巡迴賽中對有名球星做客製的服務.到實際的運用上還會有一段時間跟距離.不過以我個人而言就是你不需要真的要做如此多跟複雜的測試.可以對不同桿身做購買(至少兩枝桿身做測試才可以比較結果,3枝桿身會是最好)然後你鎖定一個球頭做測試.只是要拆裝的過程吧(用tour用的快乾球桿黏液只要半個小時就可以測試球桿).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因為世界第一流的球員也不過也是用此方式在做客製的.你同時也可以找到你的最佳球桿組合, 而此桿可以成為你日後做客製的依據與參考.會避免很多的測試流程.很省時間與工作. 但不可認為我下次就選一樣的桿身來免掉這些的流程.因為你要用新的球頭,一樣的桿身也不見得會得以你現有的成果.也要做同樣的bending profile的測試.才可能得到.

球具日新越益,大家必須要用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在選擇你的球桿.你不可以用10,20年前的客製方式在挑選你的最新的武器.時代不同了,科學也已經大幅的精進,材料的品質與技術已經是在用太空用的材質在球具上了.如此大的改變下,你還是跟朋友或是技師說我要D1的揮桿重量那就太LKK了.如果是技師不懂那就太不認真了.要真的找到你的Mr.Right club, 就要經過這樣的流程而我認為這樣至少要有3~5個工作天且每天要至少4個小時以上的客製服務.這樣的費用我個人覺得要至少$500~$800美金.

最後客製這門學問是無止境的.球友必須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念就是,不是要有一定的球技才可以去做客製,這是很錯誤的觀念.每個人因為體能 ,球技,與打球的頻率都不同,所以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球具是要來幫你/協助你把球打好的 .不是要你去適應球具.這樣你豈不是球具的奴隸了.每個人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如速度變慢,距離不夠, outside-in, inside-out等,這些都可以借由球具幫你把問題給抵消掉.以便讓你打出又直又遠的球出來.因為當你要破百所要的球具跟揮桿問題一定跟你要破90的問題有所出入.所以你必需要借由球具來幫你打出你要的球路.不是說要等我球技好了後再去做客製不然會被別人笑 .

而客製技師要能不停的接受新知與技術.即便因為成本上的困難而無法做新的測試儀器的購買,也必須要給客戶一個正確的觀念與知識.同時也要對一些新的球桿與桿身做實際的測試以建立一些實務的經驗資料庫,進而在日後對球友做正確的球具零件推薦與選擇的依據.不要什麼球具都沒打過也沒用過.這樣的專業度會被球友給執疑.最忌諱是用目視法,與經驗法來做客製.不然呢就是極力的做商業上的推銷與有目的的要你去購買他在促銷的商品.我自己也找過跟詢問過很多在北部的客製店 ,他們全都是用此法且專業度不夠(很多新的球具與桿身都沒有嘗試過要如何做好的客製推薦與選擇呢).現代的測試儀器不足.以他們的個人經驗當客製的方式與標準是最不準確也是讓消費者矇受到很多不必要的嘗試與不合適的購買.在在的讓很多球友因為這些不愉快的經驗而對客製這個領域有很多不正確的想法與觀念.這是這些客製師必須要負起的責任,且讓球友有個專業與正確的球具客製的空間與場所來討論與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ch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