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日本Yururi/輕擊區2010刀背鍛造鐵桿6i/Matrix Program 95 6.0測試 下集

 

接上集...

 

實際測試:

此桿拿在手上與我現在使用的Taylormade 300 forge/Project X 5.5相比下,這鐵桿真的是輕多了.因為桿身重量上就差了20克,所以這樣的球桿重量差就感到非常明顯.這樣很符合我將兩組鐵桿創造出各自的特色與優勢,如此當我要選用那一組球桿來用時不會有太多的想法與考慮.設定日本Yururi/Program 95的組合是針對夏天炎熱的天候讓打球的體能消耗可以減低到最小.這樣我不會讓自己在還沒打完18洞前就體力枯竭而成績爆桿.所以此桿的規格需要進行最大的減重,但性能與穩定性上確需要在水準以上.這樣使用起來不會有好打,好操作但穩定性不足問題產生. 

 

實際到練習場使用約4次後對於此桿的心得將它整理為以下幾個重點與大家分享.

 

1. 回饋 – 我先對於球頭回饋這塊進行說明.此球頭為日系製造的高端少量鍛造球頭,外型看起來很優且不是很難打的感覺.但實際使用後確不是這樣.首先我剛開始打這支球桿實都覺得很難打中甜蜜點,所以沒打重甜蜜點的回饋就很差.就像打中一塊鐵板一樣硬.叩叩的聲音,手感也很差.打出的彈道也是低平.但練習一些球後就開始抓到它的擊球方式與中甜蜜點的位置.它的甜蜜點位置算在中間偏上位置,所以你吃球要扎實也要吃下去,這樣才能穩定的擊中甜蜜點,不可以只是順勢帶過.這樣你很難吃中甜蜜點位置. 而打中甜蜜點的回饋很扎實但沒有以往日系軟鐵鍛造那種柔柔軟軟感覺.感覺到甜蜜點周圍熱區是沒有,因為你只有擊中甜蜜點時的回饋是比較扎實,不然非甜蜜點的擊球位置都是很差的回饋.

 

擊中甜蜜點的聲音與很多鍛造球頭一樣的怕怕聲.很扎實的吃球是使用這類高重心與軟鐵鍛造球頭的爽快感.從吃到球的感覺與位置就知道這一球打的好不好.一旦是打的扎實那根本不需要太去觀察球的落點或飛行,因為它一定是照你要的方向與位置打去.使用爽度是一流.

 

對於桿身的回饋來說,千萬不要小看或認為碳纖維桿身材質會讓你感到輕鬆與簡單使用.這點如果在其它日系桿身的鐵桿用產品上或許可以這樣套用,但它是Matrix Ozik Program鐵桿用碳桿那性能與回饋上就會與目前主流日系鐵桿用碳桿產品有很大的落差.因為這次是使用Program 95 6.0硬度,所以比先前我所測試的5.0, 5.5都要硬一點.而我也是感覺我需要用硬一點來配上我現在的揮桿動作與節奏會比較好.6.0的硬度對我來說是剛好,我可以發力擊球桿身的回覆性,抗側旋能力,我彎曲度都是與我動作可以契合.用起來不管是輕鬆打也好或是要發力擊球都可以掌握得當. 

 

桿身的反彈速度穩定又舒服,而當打中桿面甜蜜點時的扎實度配上桿身的彈性,真的很舒服,擊球一點都不脫泥帶水,迅速確實.如果不是配上Program 95這樣的桿身,我只能說會將這支球桿的整體回饋感減低不少,因為球頭的回饋不時很強烈,只能說一般.加上沒有其他日系鍛造的軟軟回饋,只能說比一般市售款的鍛造球頭回饋要稍好點,如果配上鋼管用鐵桿身那回饋肯定會差一點.但配上Program 95這樣桿身,性能穩定且桿身回覆性好,把整體使用此桿的回饋又拉高一個級別.

 

說實在的這次對Yururi/輕擊區的鍛造鐵桿回饋感到很失望,原本認為應有軟又好的回饋這次覺得完全沒有,只有比一般市售鍛造球頭要好一點,但沒有好到要花比一般要貴上50%的錢去購買.實話說很失望.我不知道別人怎樣看或對Yururi鐵桿是怎樣回饋評價,但對我來說是很差,沒有日系小廠鍛造的回饋感.有點被騙的感覺.反而桿身的回饋補足了球頭回饋不足部份,這樣稍為感覺好點.不然有一股衝動要把球頭退下來賣掉或送人.

 

這也是購買這類小廠產品的風險所在,東西好不好你很難了解,無法對產品進行測試根本不知道真正東西是否滿足你要的標準?而花了一筆錢後所得到的結果像這樣,心中會有幹聲連連的對白出來.產品外觀都不差也很有吸引力,但如果外觀與內在無法達到一致性那就產品的完成度就很差了.一次經驗就夠了解一家廠商是怎樣設定對待產品,或許我個人的經驗與感覺與其他使用過的人有不一樣但我建議這樣的產品有機會或能測試就一定要測試過再決定是否購買?不然這有如瞎子摸象一樣.風險與買樂透差不多.

 

2. 使用操作性 - 這點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會是一個很吃力的使用操作問題.因為它需要有穩定揮桿動作與使用協調能力讓你可以在每一次擊球當中穩穩的吃到甜蜜點然後將最好的性能與回饋感給釋放出來.而桿面的大小算是一般,與一些市售款CB半凹背球桿的桿面來說是差不多.所以外觀看起來是還好不難但實際使用起來確沒有那樣平易進人.球頭的甜蜜點小,且沒有熱區讓你有甜蜜點延伸感覺,非甜蜜點擊球的好壞一打就了解.需要將揮桿動作練穩會比較好去掌握使用此桿.

 

另外桿身也不是一般人認為碳桿輕會比較好用,Program 95的桿身與Project X鋼管桿身類似,回饋很扎實.他一定跟得上你的擊球速度,桿身的抗側旋能力不錯,所以不同於其他碳管桿身那樣易打性高.所以要將此組合打好,揮桿動作穩定性是最基本要求.整體的使用操作上會是要有一定水平的揮桿技術與穩定性才能駕馭.一般擊球穩定性不夠的球友使用起來會有很大的挫折感. 

 

3. 彈道與距離 – 此桿的彈道與我現在使用的Project X 5.5是差不多.有稍為高一點但整體來說應算是差不多.但它的6鐵角度有偷2度,打出來的距離有比我現在使用的TM 300 Forge/Project X要遠15碼.這應是Program 95的功勞與球頭角度強勢所造成.因為桿身比較輕,容易把速度與力量給送出來,加上球頭角度比較小,讓彈道衝不高,所以球落地後的滾定性也不錯,約有10碼到15碼左右.這點對於我來以鐵桿要攻果嶺角度看,這樣的滾動性是過多了,你很難讓球可以停在果嶺上.很容易會滾超過果嶺問題出來.

 

距離來說,我現在使用300 foged/Project x 5.5的6鐵組合是在155碼到160碼的飛行距離,落地後的滾動性約5碼左右.現在使用Yururi/Program 95 6鐵可以打到170碼,落地可以滾個10碼.讓我有點驚訝. 但如果看球頭角度比較小,還有桿身性能與重量優勢,這樣的結果是可以預期到. 我先前使用的Nano power 6i/Program 95 5.0的組合來說要遠一點.這也是日系小廠的鍛造鐵桿所以這樣的差別是可以看出每一家廠的製作特色與不同處.因為這一兩週都是下著陰雨與有一定風勢進行球具測試所以都有逆風且濕氣很重狀況.如果是平時有太陽的無風狀況,飛行距離應可再增加個5~10碼沒有太大問題.但落地後的滾定性真的有點遠.可能會適合打中國華中與華北的球場,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落地滾動性,讓球可以落地後滾到旗桿邊.

 

桿身特色

另外此桿的抗風性與抗側旋力真的讓人印象深刻.先前使用Nano power/Program 95 5.0 6鐵時,因為桿身有點軟,有時後發力擊球會讓球產生過多的側旋的左曲球,但現在Program 6.0硬度跟我的速度與節奏是剛好,怎樣的節奏與力量擊球都可以把球控制的剛好.而測試時都吹著側逆風也都可以讓球落地與我要的落點沒有差太多.約有5碼左右的偏差.這點讓我滿意極了.別的碳纖維鐵桿用桿身無法做到這點.就算要承受我的揮桿速度就是一個問題了,更不用說穩定度.同時此球桿擊球的球質與球速都很不錯,球一下就飛到空中,但它的起發角度是很高,全是桿身的反彈速度將球的球速提升不少.打出來的球一點都不輸給Project x桿身的穩定度與球質.這點就是當你選對桿身硬度時,很多你先前的問題都可以輕易得到解決.所以硬度做得越細,對於球友來說越好,因為你更加可以找到適合你使用的硬度,不需要進行桿身裁減以達到硬度調整. 

 

4. 擊球容錯性 – 鐵桿很重要是要攻果嶺來使用.它的距離不是首要,但它的準度與使用容錯性要好.這樣就算你動作上出了問題,球桿本身才能幫你彌補一些失誤上的損害.這也是我評斷一支好的鐵桿所應該要具備的特性.以這支鐵桿來說,球頭性能只能說是一般.因為使用它你需要有穩定的擊球動作,所以當你失擊時大多是球頭沒有擊中到甜蜜點,而這時後的失擊補償就需要桿身來幫你做到.桿身本因不像其他日系桿身那樣柔軟,與較大的受力彎曲度,它的彎曲度類似鋼管材質桿身,不會很大,因為它整支桿身的厚度很厚,我實際量一下它的桿身厚度為2.5mm.我沒見過碳纖維桿身有這樣的厚度,大家有機會去觀察桿身有那一款桿身是這樣厚度?一比就知道.

 

雖然說桿身性能不能取決於桿身厚度,但以基礎物理學角度來看,撇開使用材質問題與使用技術兩個變數,當桿身使用的厚度增加,這個桿子的強度與抗扭曲度也一定跟著增加.當然會犧牲掉一點好的回饋,但以鐵桿的任務是以打點的準確度不是要打遠的方向性,這樣的設定可以讓使用者得到更好與更穩定的使用結果.而這個特性反應的實際使用上,就算失擊,打出去的方向也是差不多,不會有很大的左曲球或右曲球.這點對於下場實際使用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就算失擊,它還是可以讓你不會產生掉桿,維持在可以持續擊球狀況.

 

好的桿身可以彌補球頭的不足

所以在這個項目上我個人對於Program 95桿身的穩定性與失擊容錯力上真的很滿意.這種效果只能在一些高端與性能導向的鋼管用鐵桿身上找到的性能,現在碳纖維桿身也做到了,而且它的重量才不到100g.就算你揮桿速度以木桿來說可以打過250碼,Program 95的桿身也可以運用沒有太大的落差.所以就算球頭只是一般性能,桿身只要夠好,一樣可以把球桿性能與質量給提升到高水平的級別.這也是我這次測試當中最滿意的地方. 球頭性能一般,難度有點高,回饋感更是比其他日系軟鐵鍛造廠硬.有點類似Epon的感覺,因為Epon球頭處理與桿面處理與其他軟鐵鍛造有不同.回饋感硬但性能比較強.有別於以軟著稱的日本軟鐵鍛造鐵桿回饋.

 

雖然說我已經測試過不同Program 95硬度,但對於適合我揮桿動作與節奏的硬度這次還是找到.而它的性能與效果都大大提升不少.將使用的穩定性達到最佳.而我也是需要固定我一個揮桿動作就可以輕鬆操作此桿.越練越穩定.但對於球頭本身身的使用就真的沒有我先前預期的好.而我也經過2週的使用週期是發掘桿頭的內在,但真的讓我覺得失望.沒有太大的差別.這樣的效果我想去買Titleist, Callway, Taylormade的CB款都可以得到.我想我還會去購買一組市售款的鐵桿來搭配我手邊這套限量版Tour issue Dynamic Gold S200桿身.這樣比較一下看看性能差別.同時比較桿身性能那一家的效果與穩定度會最好.大家可以期待!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站長

 

本文在高球庫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