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客製

大家必須要去除掉一些你在練習場的擊球結果.因為這不是你真正的實力,你真正的實力必須要以實際下場打的表現為主.當然你可以在練習場把長鐵,球道木或短桿給打好但問題在下場時是否也像練習場那樣生龍活虎就是問題重點了?所以我常見的狀況是大家都把自己給美化或優化.選的桿子都太夢幻了.和你實際需求有很大的反差.或許你在練習場用都沒問題但下場拿這些桿子就是邪靈附身.一下說動作沒做好,一下又是天氣太熱,一下又說今天狀況不對等.說穿了就是桿子根本和你不對盤.

我常在訂製過程中會和球友討論他平時練習和下場的點點滴滴.這就是要瞭解這個人在平時的發揮水平和下場的實際狀況的落差.這才能把一些問題點給抓出來進而找出適合他在下場時容易發揮的桿子.所以同樣的邏輯模式也是套用在選擇球桿上.你不能以我平時打180碼都是可以用4鐵沒問題但下場用4鐵失敗的機會超過5成,往往沒有打好或是沒打實,方向與距離就和在練習場有很大的出入.那這時候我就會建議你找一隻好打讓你可以輕鬆發揮出距離與易打性高的桿子.這就是桿子需要具備的功能面.

你會許會認為你的雙眼不會比這些現代化的分析儀器要更加精準.但其實你的身體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都是你最好的武器與裝備.他們的精準度不會比這些儀器要差只是就像你的觸覺會誤導你一樣的意思,這些裝備的精準度多半都是演算出來套公式的一個結論.以這樣的角度來看你用你雙眼看到的結果反而會是更為精準與正確.這類演算套公式的儀器裝備只是一個讓你感覺良好的飾品罷了.所以相信自己的直覺在於不能單靠單一的感受去決定而是要多方的利用身體本身的本能對外的感受去決定.因為我們現在生存的本能已經和以前不同,我們要的感受必須要能適合現代的使用要求.

軟是大家普遍對物品有一個相對好的印象,硬會是比較負面的感受.因為這是我們大腦對於感受上的一個判斷結論.長久以來,軟對於我們身體不會產生傷害,你被軟軟的東西打到不會覺得痛或不舒服,但你被一個很硬的物體不管這物體的大小你就會直覺的感受不到舒服或甚至痛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身體從以前的生存本能上去演化成對感受上的直覺定論.所以產生軟硬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你只要想想,當你買球桿時,如果你覺得這桿子的硬度適合你的沒有貨了,你會選擇這款桿子硬一個級數還是軟一個級數的產品來用?多數人都會選擇買軟一個等級的產品來用.

握把尺寸的依據就在於你如何握球桿還是扣球桿?當然如果你要得到更好的擊球效果與穩定的擊球動作時,扣桿子會是一個相對簡單與容易.我會定位這樣的握法是針對進階型的需求.因為你要的不只是把球打到這個任務,而是要把球給打好.要打好就需要調整很多東西注意更多細節才能達到你要的結果,打到球你不需要考慮太多的細節與問題.反正打得到球跟打好打壞關係不大.光這樣調整與改變就會讓你對你手邊的桿子進行改變與更換.

桿子沒有好壞對錯,只要你選錯產品,配置錯誤的規格,就算再貴再好的產品一樣打不出好的效果.好的產品還要配合上適合你的使用規格才能讓桿子的效果發揮到極限.你使用起來才敢打,因為只要桿子有一點規格設定錯誤你就會用起來感覺得不順或讓你無法放心去打.如果桿子的規格配置錯誤和零件選錯,你用起來就會去調整自己現在動作去配合球桿特性.最麻煩是桿子有一個小問題就會讓你完全無法放開來打.這就如同你的鞋子有一個小沙粒讓你走起來不舒服但卻不會影響你走路.

長度多少沒有標準.但簡單說當長度變長或比較長時,你在控制使用上就變得困難與吃力.就算你把桿子的總重給變得很輕,整個桿子的重量感在長度變長下會讓你的手臂與身體承擔很大的重量壓力.所以長度改變了你對於球桿的使用操控能力和對身體負擔的能力.把重量減低只是一個層面問題,必須還要搭配其他的一些調整與改變才能讓輕量化和長度做一個最佳的搭配.不然這只是一個空殼.

市面的標準尺寸握把的口徑在R60和R58這兩種尺寸.數字小的口徑會稍微大一點.相對數字就比較小.但我使用不同握把尺寸的經驗後我覺得就算這兩種的尺寸也一樣對很多亞洲人的手指會比較大.所以我這兩年開始就把握把的尺寸調整到undersize.一般來說握把的尺寸會從Jumbo超大,oversize大尺寸,standard標準尺寸,和undersize小尺寸這幾種.這些尺寸從實際的產品大小就可以看得出差異.當然多數人都是選擇標準尺寸.而很多工房都不會庫存標準尺寸以外的產品與尺寸.因為麻煩也不想讓客人有太多選擇.

感覺是最奇妙也是最難捉模.更重要是你會隨時間的改變進而改變你對感覺的定義與喜好.也是因為如此所以你一段時間對球具的感受與規格就需要重新的調整與校正.當感覺對的球桿就算球桿有一些區塊不適合你但你的身體還是會盡力去調整配合球桿使用.這也是多數人會去配合適應球桿的做法.但前提在於你身體對於這桿子的使用感受要是接受.所以說到這你就可以知道球桿要找到你適合的規格與感覺如果沒有親身嘗試過真的完全沒有底.也不見得貴就是好,這個邏輯在高爾夫球具上真的沒準.

日本與美國市場在使用者本身的根本差異就導致產品設計與開發的方向.而基本上在球具開發與特性就是以這兩類產品為主導銷售到全世界各地去.美國球具的產品特性就是走性能導向,把產品的效果極大化.但在產品本身的質量與細膩度往往不如日本品牌的產品.主要在於產品的量化規模差異.因為當你生產1000支桿子和100,000支桿子就會產生不同的生產製造模式與產品材質.少量生產多半會將重點放在質量與特定的功能面上.

好的技術要能落實在實際使用上,讓球友更好發揮,得到技術上的效果提升.就必須要有對的規格設定.規格設定包含到整體的長度,重量,桿子的硬度,桿頭的外觀設計與搭配的重量等.這些東西就是直接影響到你使用球桿的能力.只要規格跟你配合好,就算球桿使用的技術一般也一樣可以讓你打得生龍活虎,如魚得水.這也是我認為球桿的技術如果在規格上沒有一個好的搭配是無法把桿子的技術凸顯出來.也無法在實際使用上讓球友感受到桿子的優勢.

這兩三年因為整體市場的衰退讓一些桿身品牌會推出比較低價或平價的產品來搶攻市場.有這類產品可以幫助廠商去針對一些有預算控制的球友們來購買訂製桿.同時吸引一些換桿身的消費群來更換.但產品必須要有效果和一定水平不然很難可以脫穎而出讓球友掏錢.所以才會有一些便宜又大碗的桿身在這幾年出現不然先前市場景氣好的時候桿身的售價都在高水平看不到低於200美元的產品.

打球球齡越久,動作越穩定的球友對於產品是有明顯的喜好,也有明確的需求.這點對於訂製球具來說是很重要.因為當你知道你要啥,對技師來說是比較方便處理也能直接切入到相關產品讓球友測試與瞭解.我個人對於這類球友也很容易得到共鳴.因為打球久,使用球具也有相關經驗,打不同球桿也容易瞭解感受到產品的差異性.這樣很容易就可以抓出使用者的喜好與對產品的要求程度上的差別.更重要是他們有打過不同球桿的經驗值對於桿子的好壞差別與程度差異都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

訂製球具多半都是不主流品牌的產品,所以你就算想要測試球桿也不見得工房有桿子可以讓你試.很多工房的技師本身也都沒打過一些小廠的產品.對這塊上的經驗其實都很缺乏.這也是我認為需要有技師來協助會是最好.因為技師就算沒用過你要的產品但至少可以分享一些個人經驗或對相關產品的使用經驗參考.同時很多產品都沒有標準可言.就算桿身硬度都一樣是R但每一家品牌的硬度感受都有不同.往往這一些差別就會影響到你最後購買的規格.

球桿的感覺也就是使用的桿子回饋,對我來說就是一支桿子的靈魂.它是抽象但卻能讓人有實在的感受也能對這桿子的好壞做出決定性的評論.不管是高價還是平價的產品都有其靈魂所在.測試桿子的關鍵都在於這桿子的感覺對不對你的味?只要對了味,就看你本身的口袋實力來決定是否要購買.不過對於產品有形的表現如距離,球速,彈道,穩定性等,高價桿子很多都言過其實了!

今天不管這是一整隻桿或是一組鐵桿,這類高價產品利用更好的材質,技術,和整體質量確實在使用上,外觀上都得到我欣賞.這也是這類產品必須要有的特性不然你說高價但從這些特性上看不出檔次或高大上就很難說服球有去購買.或是很難讓工房的技師說服客人來買.當然外觀,比如顏色或外型我不太去琢磨因為這牽涉很多個人喜好因素.但在外觀上我認為高價產品確實下不少功夫,讓人可以感受到這產品有別於一般產品的設計.我想這也是走高價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入門.至少產品顏色和外型都要大氣.這才能讓買的人感受到產品的獨特性與價值感.

不同桿子的桿頭設計上會有些許變化也有所不同,比如桿頭的尺寸,大小,風阻設計等,這都會影響到你下桿時力量與速度的發揮差異.往往你可以揮得更快的桿頭它的桿頭尺寸都會比較小一些或設計上比較可以減少風阻產生.這樣因素下你的桿頭重量就會有這1~2g的差別了.因為當你的揮桿速度提升了2~3mph,會導致你的桿頭重量在這樣的速度下,質量也變得更重一些.如果你把所有一號木的桿頭重量都設定為200g,長度45",因為桿頭本身的外型設計與桿頭重心設計,就會導致桿頭在一樣的重量下也會有不同的揮桿速度產生.

下桿速度必須要是可掌握與控制的一個因素.如果因為下桿速度過快就會產生你無法控制你的桿子與手臂跟身體主軸的轉動協調性.而這個問題就會延伸到本文的主題,桿身重量上.因為當你的下桿速度快你就需要有一個桿子讓你拿起來或用起來可以跟你的速度有一個平衡性或是抗衡能力.這樣才能制約你速度過快產生無法控制的狀況.這也是我們需要對於桿身的重量有一個正確的選擇不是選用輕就是最好.因為輕的桿身就讓你下桿速度無法得到減速或對身體力量沒有達到制約的效果.

通常你使用這類寬的握把尺寸時,你的桿子可能需要配上比較高的揮桿重量.因為你用手掌容易握桿同時也容易發力來推動球桿.如果你的推桿本身的重量感不夠明顯就會導致你握起桿子來不好掌握桿頭整個上下桿的移動路徑.對於推中短距離的狀況就比較容易出錯無法掌握好觸球的桿面方向,力道或角度.會提到這個問題主要在於現在市面上的推桿產品大多都不會有太大的揮桿重量.尤其當你換了寬握把時,你會更感到桿頭的重量不足這個問題與整體推桿重量變輕.

目前對於球道木桿身有獨立的產品線品牌都不多.多半是日系走比較高檔的品牌才會有這樣設計.而這類產品的售價也多半比他們現有一號木桿身的價格要低.這也可以吸引有興趣的球友來購買.不需要以一號木桿身的價格來購買.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如果是專門的球道木桿身就不太需要進行桿身前端的裁減.多半桿身廠在設計與生產時就已經把桿身前端的強度提升到球道木可以使用的狀況.如此對於技師來說可以避開不必要的前端裁減問題.也省事!

在訂製球具中,每個人的問題不同,需求自然也不同.但切入到個人化球具首要的工作就是定義你現在的狀況與動作.因為打球的人是核心也需要最先開始進行分析與定義.找出你動作與身體先天後天的優缺點進行分析與討論.這樣你才能知道你目前動作發揮的優缺點.知道這塊後才能進行球具的討論與分析.通常多數球友去訂製都是需要逐步漸進不可能一次就做好做到位.所以我通常會建議球友能選擇一支桿子來進行訂製.

最後一個關鍵就是拿掉滑動塊就是成本問題.把開發新桿頭的成本省起來,桿頭生產成本也變低了.這就是它們主要算盤.這兩年的球具銷售如溜滑梯的速度下滑.為了刺激買氣,M2的售價比M1要少掉100美金.這就是要讓成本更能讓球友接受進而刺激銷售與買氣.所以滑動塊這種華而不實的功能還是少掉對大家有幫助.對於我實際打的結果也是M2要更好打,效果更到位.球桿還是簡單最好!打得好壞大家看結果,花俏或高貴的桿子打不出效果還是一樣廢鐵一個.

所謂的感動其實很簡單,這種感覺就是以前所沒有,但這樣的感覺是到目前為止中最棒的.所以才會在你的大腦中產生刺激與變化.所以他才會把這種感覺給記憶住,會讓你一直想要去追求它.個人化產品也就是要去追求你對球桿的感動.因為這絕對會跟你現在用的桿子有不同.同時可以得到更多球桿的反饋.這些東西與程度就看你本身怎樣的說明給你的技師讓他可以去找出適合你的產品?

你喜歡去練球將就你的球桿就放手去做,但最好讓你的桿子可以都是類似的特性與感覺.如果桿子複雜多變,你要練也會更難也更長時間.關鍵還是在於你與桿子的情感建立才能讓你內心真正接受它,肯定它與相信它.這塊達成了你下場就能放手去打,也不會有打不好的問題.千萬別期待一支桿子可以解決你所有問題或不需要練習就可以打好它.因為這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