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Ping G25 9.5度/ Matrix Velox 60 SP S硬度木桿測試!下集

Ping G25 9.5度/ Matrix Velox 60 SP S硬度木桿

Ping G25 9.5度/ Matrix Velox 60 SP S硬度木桿測試!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velox-60-sp-syingdu...

Ping G25 9.5度/ Matrix Velox 60 SP S硬度木桿測試!中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velox-60-sp-syingdu...

下集開始.

對於球頭擺放在地方桿面也會比較大的開放.這個球頭的設計也是有點問題.因為它的底部Sole的設計應該讓球頭平放在地面時可以是桿面正確角度打開來,但因為設計問題所以桿頭平放反而桿面會開幾度與桿面角度過大問題.這個問題要提出來,所以大家如果使用G25時,把桿頭放地會覺得桿面腳度有點大或開開的.那是正常.我覺得它們球頭設計人員沒把這塊給處理進去.細節上有改善空間.以下就讓我進到實際測試的各個項目說明.

1. 桿頭回饋 – 回饋上似乎沒有太大差別,只是觸球的強度與反作用力上有點感到弱一些.因為桿身前端沒有強化,所以桿身反彈到觸球時,就沒有Velox ST那樣扎實與混厚的撞擊感.與另外兩支桿身放在G25球頭的擊球回饋上也是一樣.打Matrix Ozik Code 6與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都有比較強的桿身前端彈性,反應到桿頭上的撞擊效果就會相對重手.這點就比Velox 60 SP要優些.但這是對於我或其他球友比較熱血的需求與對擊球的撞擊感.或許對於輕的揮桿重量的球友來說,沒有太大的撞擊感對於他們使用上也會比較容易與好操作.所以這塊來說,桿身實際使用起來在球頭的反饋上是真的有它的差異與效果在.也是不同於一般桿身強化的擊球強度感.

2. 桿身回饋 – 這支桿身的特性就是在於桿身重心後移設定.我也用過它的師兄Velox ST.所以對於Velox桿身特性算是挺清楚.在使用這支桿子的期間我也比較了我的Tour issue TM R1 440/Matrix Velox 60ST的組合,來看看桿身上的差別.以這支桿子使用起來感覺,完全把桿子的重量放在中後端位置,使用起來桿身比較能夠感受到桿子的變化與回饋都會在中後端.桿身的前端就明顯弱不少,就算球頭在前面,桿身應該會受到比較大的重力影響但在使用上這塊沒有太大回饋.大多數好的桿身與桿身前端強化的使用回饋用起來感覺比較像一條鞭子.

尤其是日系高檔的桿身更是如此.桿身的中後端明顯重量輕,用起來很容易把球桿給抬起來,下桿上也很容易帶下去.然後到了桿身反彈卻有力的進行桿身前端的釋放力.所以這樣的特性是比較典型的桿身回饋感.但這支桿身卻完全不同.打起來我感覺這桿子或桿身就像一支棍子.因為我揮擊過程中比較大的感受都在桿子的中後段.所以會覺得這桿子有如棍子一樣,它在中後段有很強大的振動感.對於桿身前端也有彈性但相對弱很多.簡單說就沒有太利用到桿身前端的彈性在產生使用回饋.完全讓你去掌握球桿與雙手的動作運行.

雖然在下桿時可以感到桿子的中後端有點彎曲度,但不會太明顯.下桿釋放時就如同一支籐條一樣有力的彈放出去.但感覺還是一樣粗粗的棍子一樣.所以整體來說這桿子的回饋比較少,沒有太多Q彈或與使用者很多互動.像我使用比較多桿身前端強化的桿子就會利用更多桿子在釋放後的彈性來擊球.我不需要把球桿要帶到怎樣位置,只要我動作做到了,桿子會自動幫我進行擊球與反彈.回饋上就去享受球桿與我怎樣去對這個最後擊球的物理變化.但這支我就無法這樣進行.桿身前端處理擊球是相對弱.我只能說我需要完全把我的動作給做出來,雙手把球桿給帶到擊球位置,然後進行收桿.我無法去依賴球桿幫我擊球.

這樣的桿子比較適合以雙手臂在打球的人.因為它是需要你在整個上下桿與收桿都是完全以你的雙臂來主導.讓它帶著球桿做每一個動作.桿子的反饋比較弱.這樣你就可以完全主導整個擊球與揮桿動作.如果以利用球桿特性去擊球的桿子,以手臂為主的揮桿動作對於這樣的球桿一定要調整自我的動作運行模式.不然你無法去得到一個精準擊球.這就是適應球桿.但這支桿子並不是說都沒有利用球桿擊球,只是球桿的反饋與變化上沒有一般桿身那樣豐富.所以更適合讓以手臂打球的人去完全掌握球桿在整個揮桿過程.也不需要去管球桿怎樣變化,反正你就是照你的動作去運行,自然球桿會做好它的事,只是它沒有太多的反饋給你.是相當簡單的桿身反饋.

這樣的桿身回饋我無法說它是好還是不好.因為這是桿身天性與原本的NDA.喜歡這樣的回饋球友會覺得它好.就是他尋求多年的桿身特性.但打慣桿身彈力與抽擊的模式球友,對這樣的桿身主要把強度放在後面的設計會覺得吃力與沒有太多的桿身物理變化.所以我才無法對這樣的桿身特性進行評論.我可以對同樣的特性桿身進行回饋上的評論,因為特性相似與桿身回饋類似的東西一定可以比較出當中的差別與程度上的不同.所以這是做得到也沒問題.但如果不同特性與回饋的產品,沒有太多類似產品可以去比較時,那你要說它好或不好就很困難.但如果你以你用過但不同特性的桿身回饋去評論也會顯得不公平,因為特性不同當然你習慣用的東西與現在這支的特性一定會有落差.所以這支桿身我無法下評論.

3. 距離與彈道 – 這點我覺得打的效果來說,它與Velox ST的彈道是一樣的中低高度.還有它的彈道也與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的彈道是差不了太多.所以我打起來還真的這三支的彈道高度都是差不多.屬於同類型的彈道與球路設定.也是那種打起來看起來很爽與熱血.打出去的球速也是挺快.是屬於相當有穿透性的球質.一點都不會覺得它是桿身重心後移所以會導致彈道高起來或是球飛行來無力等狀況.完全與打Velox ST的球質,球速與彈道是一樣.看來Matrix現在都會走這類同一款式桿身但會有不同的桿身重心設定.如此可以滿足更多使用者對於球桿的規格設定與使用需求.

這桿子打出來的彈道高度是中低的水平.真的需要點力量把球給打出去.同時彈道不高,但卻飛得很遠.它的飛行距離大多在230~235碼之間.但挺能滾,大多可以滾個20碼.所以平均都可以得到250~260碼的距離.另外有一點在於它的抗風性.因為它的彈道是比較平,加上打的球速與球質都快與重,對於春天這樣的天氣下,太陽高高掛卻風很強.幾次下場用它,雖然風大但卻沒有被風給吹偏太多.相當扎實與穩定的球路.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支桿身的抗風性真的不錯.而這不只是Velox SP是如此, Velox ST也是一樣.所以這支桿打起來完全是性能導向.桿身重心後移對於性能與距離效果完全沒打折.這點我要大力按讚了.

4. 操作性與易打性 – 以這支桿子來說,因為桿身重量有72g未裁減,桿身就算裁減後也有67g所以整支桿子的重量就到了320g.以這樣的重量不管你的揮重是輕但總重還是在那.這點是無法改變.所以這支桿用起來是相對吃力.當然對於操作上也需要有更強的肌肉去操作此桿.往往打到後面我這桿子一定要收起來.不是說打不動,而是因為桿身前端的感覺不大,所以打到後面更需要與球桿互動.但這樣的桿子往往讓我打到後面需要收起來是因為我需要更多的操作力量去帶整支桿子完全整個擊球.這就對我來說相當吃力.沒辦法利用球桿的特性讓我把擊球與揮桿動作給減化.所以你的力量就很容易消耗,同時你要更注意你動作的完整性.

加上這桿子的重量也有,所以不是只要把下桿與上桿的力量給控制好,往往你的下桿的力量與速度很大,這對於你的收桿也是相當吃力.因為力量大所以收桿會讓你一樣要有力量給控制住.所以用這支桿子會要你完整的力量從上桿到收桿的過程.這就是我無法用這支桿子用完整個18洞.最多用前9洞就要收起來換另一支桿子.這樣設定的桿子真的要很大的體能.因為現在打球大多坐車,體能消耗上不會太大.但這樣狀況下我還覺得用這支桿子很吃力你就可以知道,對於總重有,但揮重輕的設定的使用難度是相對於高.有這樣的難度下,它就不會是支以易打為導向的桿子.看來如果要用這類桿身重心後移的產品可能要選的50g這個級別.如此才能把總重給壓低,揮重也低.這樣打起來才會輕鬆一點.

不過有這樣的經驗是好,這樣我在日後配製球桿,設定球桿規格時才知道要怎樣設定才不會出錯或得到這樣的狀況.這就是不管你是怎樣的專業,都需要不斷的投入,研究,與創新去追求更多新知識.知識不是從書本上才能得到.更多在你的平時工作中就可以得到.所以我才會不停的買新桿身,球頭,握把來使用,研究與瞭解很多深入的知識.這才是能在後續與大家交流中與大家分享的東西.

5. 穩定性與抗失擊能力 – 這桿子的好處還是在於它的性能與Matrix原本就有的穩定性.這是Matrix桿身從開始到現在都一直存在的DNA.所以我在上面有提到.這桿子你怎樣打,它都可以有不錯的穩定性與抗側旋能力.就算風大狀況它也可以把被風吹的影響力給壓到最低.讓你打起來不會有壞的想法.因為你知道它可以幫你把球送到你要的區塊與距離.桿身的前端雖然沒有強化或加重.用起來也沒有感到前端的彈力.但這對於它在你動作有點跑掉時,產生的側旋問題也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你沒打中到桿面甜蜜點,它依據是讓你可以把球給送出去只是彈道不是太高.距離打個7折左右.手感有點硬些.就算打偏掉也是可接受的範圍.最多在長草.因為這桿子有一定的重量,你無法像打輕量化的桿子那樣很輕鬆的可以全力下桿.這桿子的重量有,所以你的體能有很大一部份是要去控制球桿.這樣你的下桿反而會相對穩定,不會亂發力.

所以我覺得當我用這支桿子我的穩定度與分向性都變得更好.我的力量沒有減低,但我的擊球更扎實.這就是這桿子的特性.它的擊球質感要比一般的輕量話50g桿身樣強太多了.更重要用它,它會約束我的動作運行與力量,速度的加快.所以我用起來大多都可以打得很好,很穩,也不會在下場會有很大的爆走狀況.簡單來說用它我不太會打OB.不過我現在下場也不太會掉球.但這支的穩定度更好.讓我的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與扎實的運行.這點是其他桿子中所沒有.或是說這是支桿子的獨一無二的特色.雖然它重,但用起來卻不容易打偏或打錯.這也是我慢慢的在球桿設定上,我自己用的桿子會讓總重給提升,以避免掉動作容易跑掉或過度發力狀況.這就是球桿的功能與約束力.

大多的工房技師都不會設定這樣的規格,或用比較重的總重,超過9成以上的技師全都是走輕量化.只要桿身重量在50g這個級別,木桿的總重大多會落在300g上下.讓長度來提升揮重.但這樣的設定很多問題.大多人只會感到這樣的桿子很好打.力量與動作很容易施展.可是它的負作用可以一大串,比如穩定性不足,桿身的抗側旋能力不足,桿子輕容易亂發力,動作無法維持住,距離不遠,要配合球桿來改變動作⋯.所以我的會員的訂製桿,我很少很少會去配到用50g的桿身.大多是60g的桿身.這樣的使用穩定性與效果都不會比50g差.但可以讓你打得更穩定與有信心.我的會員每回訂制好的桿子打了幾個月後,還會跟我說桿子變軟了.要我重新訂製新的.所以桿子對,你會越桿打,動作也會更穩定.還沒有一個人跟我說,我配的桿子太重了打不動.

所以這支桿子在這塊上的表現我是完全認可也要給它大力按讚.雖然它有它的一些缺點但我想它是支風格明顯與特性明確的桿子.喜歡這樣特性的人會愛死,如果不是的話會覺得它很難用,也很重.但這樣的桿子我最喜歡.因為有特色的產品比類似的東西要更有它的價值與效果.關鍵是要找到適合這種特性的使用者.如果一拍即合,那就是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了.如此比較容易得到使用者的共鳴.

我個人覺得現在的桿身廠會對產品越做用細.針對同一種款式但不同設定規格,可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喜好與設定要求.但前提是訂製技師要能有足夠的能力,專業與對產品的瞭解深度才能找對產品,設定對的規格給適合的使用者.目前我看到Matrix在今年的產品中都是有設定桿身重心前後的不同款式來針對不同消費者.這次測的Velox有SP, ST兩種.新的4月出的Reign也有MTXI, MTXII兩種.都是有這樣的設計區別.這樣的設定對於專業的技師是比較好.有更好的空間可以將球桿設定更貼近球友的需求與喜好.讓他們可以用得更順手與簡單.其他品牌的桿身產品就沒有這樣.所以在球桿設定上就容易有局限.這點要給Matrix肯定.當然我會持續給大家測試它其他產品是否有達到應有的表現與訴求.請大家視目以待!

------------------------------------
Ping G25 9.5度/ Matrix Velox 60 SP S硬度木杆测试!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velox-60-sp-syingdu...

Ping G25 9.5度/ Matrix Velox 60 SP S硬度木杆测试!中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velox-60-sp-syingdu...

下集开始.

对于球头摆放在地方杆面也会比较大的开放.这个球头的设计也是有点问题.因为它的底部Sole的设计应该让球头平放在地面时可以是杆面正确角度打开来,但因为设计问题所以杆头平放反而杆面会开几度与杆面角度过大问题.这个问题要提出来,所以大家如果使用G25时,把杆头放地会觉得杆面脚度有点大或开开的.那是正常.我觉得它们球头设计人员没把这块给处理进去.细节上有改善空间.以下就让我进到实际测试的各个项目说明.

1. 杆头回馈 – 回馈上似乎没有太大差别,只是触球的强度与反作用力上有点感到弱一些.因为杆身前端没有强化,所以杆身反弹到触球时,就没有Velox ST那样扎实与溷厚的撞击感.与另外两支杆身放在G25球头的击球回馈上也是一样.打Matrix Ozik Code 6与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都有比较强的杆身前端弹性,反应到杆头上的撞击效果就会相对重手.这点就比Velox 60 SP要优些.但这是对于我或其他球友比较热血的需求与对击球的撞击感.或许对于轻的挥杆重量的球友来说,没有太大的撞击感对于他们使用上也会比较容易与好操作.所以这块来说,杆身实际使用起来在球头的反馈上是真的有它的差异与效果在.也是不同于一般杆身强化的击球强度感.

2. 杆身回馈 – 这支杆身的特性就是在于杆身重心后移设定.我也用过它的师兄Velox ST.所以对于Velox杆身特性算是挺清楚.在使用这支杆子的期间我也比较了我的Tour issue TM R1 440/Matrix Velox 60ST的组合,来看看杆身上的差别.以这支杆子使用起来感觉,完全把杆子的重量放在中后端位置,使用起来杆身比较能够感受到杆子的变化与回馈都会在中后端.杆身的前端就明显弱不少,就算球头在前面,杆身应该会受到比较大的重力影响但在使用上这块没有太大回馈.大多数好的杆身与杆身前端强化的使用回馈用起来感觉比较像一条鞭子.

尤其是日系高档的杆身更是如此.杆身的中后端明显重量轻,用起来很容易把球杆给抬起来,下杆上也很容易带下去.然后到了杆身反弹却有力的进行杆身前端的释放力.所以这样的特性是比较典型的杆身回馈感.但这支杆身却完全不同.打起来我感觉这杆子或杆身就像一支棍子.因为我挥击过程中比较大的感受都在杆子的中后段.所以会觉得这杆子有如棍子一样,它在中后段有很强大的振动感.对于杆身前端也有弹性但相对弱很多.简单说就没有太利用到杆身前端的弹性在产生使用回馈.完全让你去掌握球杆与双手的动作运行.

虽然在下杆时可以感到杆子的中后端有点弯曲度,但不会太明显.下杆释放时就如同一支籐条一样有力的弹放出去.但感觉还是一样粗粗的棍子一样.所以整体来说这杆子的回馈比较少,没有太多Q弹或与使用者很多互动.像我使用比较多杆身前端强化的杆子就会利用更多杆子在释放后的弹性来击球.我不需要把球杆要带到怎样位置,只要我动作做到了,杆子会自动帮我进行击球与反弹.回馈上就去享受球杆与我怎样去对这个最后击球的物理变化.但这支我就无法这样进行.杆身前端处理击球是相对弱.我只能说我需要完全把我的动作给做出来,双手把球杆给带到击球位置,然后进行收杆.我无法去依赖球杆帮我击球.

这样的杆子比较适合以双手臂在打球的人.因为它是需要你在整个上下杆与收杆都是完全以你的双臂来主导.让它带着球杆做每一个动作.杆子的反馈比较弱.这样你就可以完全主导整个击球与挥杆动作.如果以利用球杆特性去击球的杆子,以手臂为主的挥杆动作对于这样的球杆一定要调整自我的动作运行模式.不然你无法去得到一个精准击球.这就是适应球杆.但这支杆子并不是说都没有利用球杆击球,只是球杆的反馈与变化上没有一般杆身那样丰富.所以更适合让以手臂打球的人去完全掌握球杆在整个挥杆过程.也不需要去管球杆怎样变化,反正你就是照你的动作去运行,自然球杆会做好它的事,只是它没有太多的反馈给你.是相当简单的杆身反馈.

这样的杆身回馈我无法说它是好还是不好.因为这是杆身天性与原本的NDA.喜欢这样的回馈球友会觉得它好.就是他寻求多年的杆身特性.但打惯杆身弹力与抽击的模式球友,对这样的杆身主要把强度放在后面的设计会觉得吃力与没有太多的杆身物理变化.所以我才无法对这样的杆身特性进行评论.我可以对同样的特性杆身进行回馈上的评论,因为特性相似与杆身回馈类似的东西一定可以比较出当中的差别与程度上的不同.所以这是做得到也没问题.但如果不同特性与回馈的产品,没有太多类似产品可以去比较时,那你要说它好或不好就很困难.但如果你以你用过但不同特性的杆身回馈去评论也会显得不公平,因为特性不同当然你习惯用的东西与现在这支的特性一定会有落差.所以这支杆身我无法下评论.

3. 距离与弹道 – 这点我觉得打的效果来说,它与Velox ST的弹道是一样的中低高度.还有它的弹道也与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3的弹道是差不了太多.所以我打起来还真的这三支的弹道高度都是差不多.属于同类型的弹道与球路设定.也是那种打起来看起来很爽与热血.打出去的球速也是挺快.是属于相当有穿透性的球质.一点都不会觉得它是杆身重心后移所以会导致弹道高起来或是球飞行来无力等状况.完全与打Velox ST的球质,球速与弹道是一样.看来Matrix现在都会走这类同一款式杆身但会有不同的杆身重心设定.如此可以满足更多使用者对于球杆的规格设定与使用需求.

这杆子打出来的弹道高度是中低的水平.真的需要点力量把球给打出去.同时弹道不高,但却飞得很远.它的飞行距离大多在230~235码之间.但挺能滚,大多可以滚个20码.所以平均都可以得到250~260码的距离.另外有一点在于它的抗风性.因为它的弹道是比较平,加上打的球速与球质都快与重,对于春天这样的天气下,太阳高高挂却风很强.几次下场用它,虽然风大但却没有被风给吹偏太多.相当扎实与稳定的球路.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支杆身的抗风性真的不错.而这不只是Velox SP是如此, Velox ST也是一样.所以这支杆打起来完全是性能导向.杆身重心后移对于性能与距离效果完全没打折.这点我要大力按讚了.

4. 操作性与易打性 – 以这支杆子来说,因为杆身重量有72g未裁减,杆身就算裁减后也有67g所以整支杆子的重量就到了320g.以这样的重量不管你的挥重是轻但总重还是在那.这点是无法改变.所以这支杆用起来是相对吃力.当然对于操作上也需要有更强的肌肉去操作此杆.往往打到后面我这杆子一定要收起来.不是说打不动,而是因为杆身前端的感觉不大,所以打到后面更需要与球杆互动.但这样的杆子往往让我打到后面需要收起来是因为我需要更多的操作力量去带整支杆子完全整个击球.这就对我来说相当吃力.没办法利用球杆的特性让我把击球与挥杆动作给减化.所以你的力量就很容易消耗,同时你要更注意你动作的完整性.

加上这杆子的重量也有,所以不是只要把下杆与上杆的力量给控制好,往往你的下杆的力量与速度很大,这对于你的收杆也是相当吃力.因为力量大所以收杆会让你一样要有力量给控制住.所以用这支杆子会要你完整的力量从上杆到收杆的过程.这就是我无法用这支杆子用完整个18洞.最多用前9洞就要收起来换另一支杆子.这样设定的杆子真的要很大的体能.因为现在打球大多坐车,体能消耗上不会太大.但这样状况下我还觉得用这支杆子很吃力你就可以知道,对于总重有,但挥重轻的设定的使用难度是相对于高.有这样的难度下,它就不会是支以易打为导向的杆子.看来如果要用这类杆身重心后移的产品可能要选的50g这个级别.如此才能把总重给压低,挥重也低.这样打起来才会轻鬆一点.

不过有这样的经验是好,这样我在日后配製球杆,设定球杆规格时才知道要怎样设定才不会出错或得到这样的状况.这就是不管你是怎样的专业,都需要不断的投入,研究,与创新去追求更多新知识.知识不是从书本上才能得到.更多在你的平时工作中就可以得到.所以我才会不停的买新杆身,球头,握把来使用,研究与瞭解很多深入的知识.这才是能在后续与大家交流中与大家分享的东西.

5. 稳定性与抗失击能力 – 这杆子的好处还是在于它的性能与Matrix原本就有的稳定性.这是Matrix杆身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存在的DNA.所以我在上面有提到.这杆子你怎样打,它都可以有不错的稳定性与抗侧旋能力.就算风大状况它也可以把被风吹的影响力给压到最低.让你打起来不会有坏的想法.因为你知道它可以帮你把球送到你要的区块与距离.杆身的前端虽然没有强化或加重.用起来也没有感到前端的弹力.但这对于它在你动作有点跑掉时,产生的侧旋问题也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当你没打中到杆面甜蜜点,它依据是让你可以把球给送出去只是弹道不是太高.距离打个7折左右.手感有点硬些.就算打偏掉也是可接受的范围.最多在长草.因为这杆子有一定的重量,你无法像打轻量化的杆子那样很轻鬆的可以全力下杆.这杆子的重量有,所以你的体能有很大一部份是要去控制球杆.这样你的下杆反而会相对稳定,不会乱发力.

所以我觉得当我用这支杆子我的稳定度与分向性都变得更好.我的力量没有减低,但我的击球更扎实.这就是这杆子的特性.它的击球质感要比一般的轻量话50g杆身样强太多了.更重要用它,它会约束我的动作运行与力量,速度的加快.所以我用起来大多都可以打得很好,很稳,也不会在下场会有很大的爆走状况.简单来说用它我不太会打OB.不过我现在下场也不太会掉球.但这支的稳定度更好.让我的动作可以更加稳定与扎实的运行.这点是其他杆子中所没有.或是说这是支杆子的独一无二的特色.虽然它重,但用起来却不容易打偏或打错.这也是我慢慢的在球杆设定上,我自己用的杆子会让总重给提升,以避免掉动作容易跑掉或过度发力状况.这就是球杆的功能与约束力.

大多的工房技师都不会设定这样的规格,或用比较重的总重,超过9成以上的技师全都是走轻量化.只要杆身重量在50g这个级别,木杆的总重大多会落在300g上下.让长度来提升挥重.但这样的设定很多问题.大多人只会感到这样的杆子很好打.力量与动作很容易施展.可是它的负作用可以一大串,比如稳定性不足,杆身的抗侧旋能力不足,杆子轻容易乱发力,动作无法维持住,距离不远,要配合球杆来改变动作⋯.所以我的会员的订製杆,我很少很少会去配到用50g的杆身.大多是60g的杆身.这样的使用稳定性与效果都不会比50g差.但可以让你打得更稳定与有信心.我的会员每回订制好的杆子打了几个月后,还会跟我说杆子变软了.要我重新订製新的.所以杆子对,你会越杆打,动作也会更稳定.还没有一个人跟我说,我配的杆子太重了打不动.

所以这支杆子在这块上的表现我是完全认可也要给它大力按讚.虽然它有它的一些缺点但我想它是支风格明显与特性明确的杆子.喜欢这样特性的人会爱死,如果不是的话会觉得它很难用,也很重.但这样的杆子我最喜欢.因为有特色的产品比类似的东西要更有它的价值与效果.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这种特性的使用者.如果一拍即合,那就是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了.如此比较容易得到使用者的共鸣.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杆身厂会对产品越做用细.针对同一种款式但不同设定规格,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喜好与设定要求.但前提是订製技师要能有足够的能力,专业与对产品的瞭解深度才能找对产品,设定对的规格给适合的使用者.目前我看到Matrix在今年的产品中都是有设定杆身重心前后的不同款式来针对不同消费者.这次测的Velox有SP, ST两种.新的4月出的Reign也有MTXI, MTXII两种.都是有这样的设计区别.这样的设定对于专业的技师是比较好.有更好的空间可以将球杆设定更贴近球友的需求与喜好.让他们可以用得更顺手与简单.其他品牌的杆身产品就没有这样.所以在球杆设定上就容易有局限.这点要给Matrix肯定.当然我会持续给大家测试它其他产品是否有达到应有的表现与诉求.请大家视目以待!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