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MF挖起桿基本是搭配A,S兩隻一起銷售.A是52度/6度反彈角(低反彈角),S是57度/11度反彈角.大多球友都是挖起桿的配置基本也是如此.52度和57~60度各一隻.只是52度這隻的反彈角只有6度是有點小.這對於使用上多半只能在球道或偏軟的地方使用.對於沙坑這樣的反彈角如果技術水平不高的球友會打不出彈道與高度來.不過也可以看出它另一隻57度配置的反彈角為11度就是針對沙坑狀況去考量.所以可以這樣說,52度是要距離在70~110碼的範圍,使用者多半要全揮桿或半揮桿的狀態去使用所以反彈角需要設計和其他鐵桿差不多.以能吃土為主.
我自己本身身為技師,有時候會收到朋友或會員們因為使用不當,這邊的使用不當是以不是正常擊球揮桿所產生的問題或損壞.可能都是桿子沒抓好飛出去或是桿子沒拿好掉在地上所產生的問題.這些有損壞的桿子我都需要進行處理比如把桿身從桿頭上退下來,把磨損的區塊去修補等.我有遇過把桿面給打裂掉的狀況但這個人的揮桿速度超過100mph,也使用超過一年多的時間,所以長久下來桿面在高承載的狀況下所產生的裂痕.斷裂的桿身也遇到過,也是會員朋友因為把桿子放在球車上沒有注意好被別的球車經過所產生的折損.
打高爾夫看不到自己的動作雖然現在有工具可以錄像自己的動作但其實藉由別人的角度或看別人打球自然可以知道很多發生在別人的問題也在自己身上存在.所以說對手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你看得清楚自己本身的狀況與問題.更重要當你要知道你好在哪或不好在哪就必須要靠比較才能知道.比較一定是兩個類似的東西去比,所以當高爾夫和別人一起打時就是一個比較的平台與機會.要知道你開球的水平與準度就是從你的對手身上可以瞭解.
限制打球的速度與時間都是對整個高爾夫有很大衝擊.但也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因為多數人都認為打一場球要花費4~5個鐘頭,他們很難把一天時間放在高爾夫如此多.所以就會導致越多人離開高爾夫.其他運動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結束同時也得到應該有的運動效果.只打9洞!整個9洞在兩個鐘頭結束這樣就會很好玩.在一個時間限制下,同時不打得太長,讓球友們不會一直都在壓力與身體競爭下太久.就在這兩個鐘頭裡你需要不斷跑動,準備集中精神擊球.你要不斷分析球場狀況與對手狀態.打出一個你最好的結果.
如果把打球速度設定在一個短時間就要把球給打出去會讓整個Game變得怎樣?我這所說的打球速度是指你打完一個球後要到下一個球位去擊球的時間.目前沒有限制這塊,所以導致高爾夫是一個休閒運動同時不會讓打球的人很耗體能.但相對的如果把這個時間縮短在5分鐘內要完成下一個擊球,我覺得高爾夫就會變得像打籃球或踢足球那樣需要不斷跑動同時調整自己本身節奏在每一次擊球都可以穩定精準.如果這樣的設定打球時間應該會縮短一半以上.再配合上打上果嶺的推桿時間設定為2.5分鐘就要把球給推出去.我想一定會很刺激,同時會給予我們大腦很大的壓力與強度.
我花很多時間在揮桿動作的練習與摸索.我在這個過程中會認為要找答案比較重要但到後面我反而覺得享受問題和錯誤才能讓我對正確的東西更加堅地無疑和明白為什麼多數的人會有同樣的問題與錯誤產生.因為人都是類似也會有相同的方式與邏輯去找答案.當然錯誤也會類似.所以當我在進行球具訂製測試時,就會看到很多球友和我以前犯的錯誤是相似.有這樣的能力時就在於我以前對於很多的方法不斷去嘗試改善不會因為找到答案就算了或是一錯再錯就放棄.為什麼堅持是關鍵,因為沒有堅持你就沒辦法享受錯誤和學習.這就無法堆積出你的知識與能力.
握把尺寸的依據就在於你如何握球桿還是扣球桿?當然如果你要得到更好的擊球效果與穩定的擊球動作時,扣桿子會是一個相對簡單與容易.我會定位這樣的握法是針對進階型的需求.因為你要的不只是把球打到這個任務,而是要把球給打好.要打好就需要調整很多東西注意更多細節才能達到你要的結果,打到球你不需要考慮太多的細節與問題.反正打得到球跟打好打壞關係不大.光這樣調整與改變就會讓你對你手邊的桿子進行改變與更換.
多數的運動都需要和對手一起在場上較量分出勝負.而這樣的拼鬥也是運動裡最精彩的一部分.但競爭會讓你忽略掉自己需要提升與內化的東西.有時候你讓自己從內部就產生鬥志或殺傷力就會讓整個人變得完全不同.你會說這樣的風格或感覺不是比賽很重要的一個個人要素嗎?如果要比賽了還是一付溫溫儒雅的書生,那上場如何面對對手的壓力與攻擊?沒錯,這也是我覺得高爾夫是一個內化的運動.內化自己不是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攻擊性的個體.而是著眼在不斷去提升自我能力,
市售款的產品基本質量與性能都是參差不齊.有時一些一線大品牌的產品質量並沒有更好但售價上卻更貴.像Adams這類三線球具品牌往往會用上更好的材質與一些獨有的技術來加持產品.所以它們的產品性能不見得會輸給大品牌,只要你懂一點材質與技術知識大多可以從這些次線品牌的產品中挖到不錯的寶.我在這款產品上市時就有興趣,因為使用鈦合金材質,但價格也不便宜所以等到這時候才出手.因為這類品牌產品只要是過季,價格就會掉很多,超過一年基本就是清倉拍賣的價格.
60X5的桿身重心比較偏桿身前端,但不會讓使用起來感到吃力或覺得桿子的前端太沈的問題.反而下桿更容易把桿頭的速度與力量帶下去,所以下桿時很順暢輕鬆.而新的桿身在觸球前後也沒有讓我感到桿頭移動但它的好處在於桿身前端會幫我擊球,我根本就不需要去感受桿頭移動位置只要專心把動作做好.到了觸球點,桿身前端會幫我把球給送出去.而且越打越簡單.因為桿身每次到下桿觸球就會做到擊球.所以我打到桿面甜蜜點的比例達到滿分.
更換了Matrix MFS 60X5 S硬度桿身後,整體的桿子變化就完全不同了.應該說桿子活起來.原本配Bassara時桿子整體用起來的回饋是很單調沒有太多變化感受.但換成60X5後整支桿子回饋就變得很豐富.桿頭也變不同,桿身也變得讓擊球更加舒服與扎實.打起來會更加熱血.這桿身的重心在前端所以用起來對於我的速度與力量反而更好.因為下桿桿頭的重量很明顯所以我可以更放心的把力量放下去,桿頭的移動可以讓我很放心.桿身前端也是軟但沒有像Bassara那樣無力感.反而這60X5的回饋是很扎實且到位.
設定桿子不是統一標準,也不是憑感覺或以數據為主,而是憑經驗和對產品與球桿的瞭解深度.最頂級的技師從你的揮桿動作與擊球結果就可以判斷問題在哪邊?產品特性與如何設定適合的球桿規格與選擇對的產品.很多技師和教練都不斷以數據在引導球友.每一個數據所對應到相關產品技術,特性與球桿設定的規格都是有所本.數據也不是絕對,因為每一個人對上不同桿子的特性與規格就會有不同的數據表現.技師必須要更靈活的以人為主導
這次我選用的桿身為2017年Matrix最新款的MFS 5系列中的X5. 重量為60g級別的60X5 S硬度.X系列從X3,X4到今年的X5都有其一脈相承的產品特性.從最早的Xcon系列到X系列都是走易打好打的特性.X系列就是走彈道中高特性,手感輕鬆.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發揮出球桿的特性.而這樣的產品就是我會把它放在這次的三木桿頭上來進行測試.三木要能發揮出效果其中彈道會是一個關鍵,同時桿身的效能要高,這樣才能讓使用者更輕鬆去得到擊球效果.
這款桿頭也利用Adams的凹槽技術,桿頭上蓋和桿底都各一個長條形.都是放置在桿面後方位置以得到最好的擊球效果.所以這款產品的主要技術與亮點在於鈦合金材質,配合上桿底不鏽鋼75g銀色底板把桿頭重心給壓低,和凹槽技術三個區塊.所以材料與技術都到位了實在找不到理由不去買來用.更重要現在買價格更實惠也可以做為和日系小廠對手的對比組.我一直都認為產品不是新款就是最好最棒.高爾夫球桿不是這樣
在高爾夫裡,距離絕對是關鍵,但距離要看兩極化.一個是你的擊球遠距離能力,一個是你短距離的掌握能力.你的遠距離能力可以讓你有更多機會可以打好球,但不見得你可以得到好的成績或結果.因為短距離的掌握才是決定你最後結果的關鍵.沒有遠距離的能力你就很難有抓鳥的機會.別人抓鳥你只能平標準桿.所以要打好高爾夫你必須要有遠距離能力同時可以掌握短距離的實力.這就是高爾夫世界的距離觀!
美国PGA官方表示不会在正式公布队长人选之前对此做出评论。 托马斯-比约恩上个月被任命为欧洲的队长。福瑞克长期以来接任美国队长的呼声都很高,他本人也在去年就表示过:“我不愿谈论这件事,因为我们的莱德杯委员会做出最好的选择,我将支持他们的决定。”而拥有五次莱德杯副队长和三次总统杯队长的经验的弗雷德-卡博斯也是队长的备选之一。
人活在這個世上已經很辛苦也很累.運動不就是要幫你卸除掉這些包袱或是至少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有自己的想像與減壓時間嗎?為何你還要去照別人的框架去打高爾夫?你不覺得累嗎?走出一個自己風格的高爾夫,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感受,以你自己的感受想法為主.回歸到運動本身的核心才是王道.打球就是運動,別把運動給歪曲成身份地位象徵,別給自己定型定位高爾夫.別人心中的高爾夫是別人的,你絕不會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從心裡就不同更不用說外觀也不同.
我在高爾夫的生涯裡尤其在初期時,都會聽到一些朋友給不同建議,不管這些建議是有關動作或是球具配備,我一開始多半都會聽,但後面都不會在意.因為這都是別人眼中的高爾夫輪廓和模範.我實在沒必要和他們一樣的高爾夫.這是一個我個人的運動,我如何和我自己磨合出我要的結果才是關鍵.配備也好本身的動作體能也罷.這都是你自己可以掌握和調整.沒有必要照著媒體或朋友眼中的樣板高爾夫去打球.
別再認為高爾夫自學很困難或沒有教練就學不好.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你不是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你可以很容易取得龐大的資訊與工具.你或許不知道哪個正確但你可以投入時間去找出正確的答案,投入你的時間去實踐這些資訊的正確性?你或許覺得這樣的過程很浪費時間不如直接給答案來得快.但我的經驗卻認為如果要學的扎實與透徹,就必須要去面對錯誤,擁抱錯誤和嘗試找答案.這樣你得到的知識與經驗才是你的.背答案往往無法理解到真正的道理核心.
學無止境,沒有一門學問是有終點.所以當你自學要學到怎樣的程度和火侯都看你自己本身的設定.你要只是瞭解它,還是要精通它?這就看個人的需求與狀況.對我來說,多數打高爾夫很多年的球友,也都會自學.有些人可能早期或初期是有跟教練學習,但後面因為需要或有基礎就會自己摸索.有時候看別人打得不錯也會學別人好的地方或是朋友有給一些指點等.要不就是一路打下來都是自學的.我自己就是如此.但基本的狀況都是多數打長期的人都一定會自學.
專注力在平時就是一個過程的建立.當你在做揮桿擊球練習時,你是怎樣一個過程,順序與方式?當你一次又一次的練習這個過程就變成一個很熟練的動作.而專注力就是在這時候會讓你的大腦很單一的去執行這個任務.所以當你不斷給你的大腦很多的指令,要求,和任務時,這就會讓大腦過度負擔和執行出錯.所以我才會說我下場擊球連試揮都不做,讓整個流程變得很簡單也固定.同時打之前也不想任何東西,也不去給大腦其他指令和要求.就是把姿勢設定好,然後腦子放空,進行擊球.這時腦子的專注力特好.
去年由於天氣的變化讓我覺得球桿需要進行調整與重新設定.輕量化這塊是勢在必行.一來是身體年紀的提升,二來是天氣對於下場打球的影響越來越大,三是桿身技術與特性的改變下.我可以開始把桿子的整體重量與揮桿重量壓低去設定更讓我可以發揮的規格來.所以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我就著手設定這些輕量化的一號木桿,球道木桿,鐵木桿和推桿.都在使用操控與易打這塊有不錯的效果與提升.
它的球路是一直像火箭一樣會衝到空中只是衝的角度比較低所以當它飛到適當的高度就會弧線型的落下滑行.很適合打有飛行距離的球場.也就是它的飛行距離會比較遠一點.平平的彈道飛行基本上飛行距離不是最好,它會以滾動為主.但這類火箭型的彈道模式可以把飛行距離得到最高.打這桿子對付長的三桿洞最好.尤其果嶺前有一大片水池的必須要打超過180~200碼的飛行距離才能落在果嶺上.這桿子對這種狀況最好.因為球飛的球質和球速都很不錯.也能抗風,對於距離的損失上會比較少.
擊球聲是噹噹噹.爽度滿分!擊球的撞擊感是整個桿頭的震動,也就是我上面說因為桿身前端比較硬是整體的甩動桿頭去觸球所以效果上會讓你覺得整個桿頭的擊球震動.但你依舊可以感受到桿面的擊球扎實度與反饋.打在桿面的哪個區塊是很清楚.所以這個桿頭打起來會讓我清楚的感受到桿面的哪個中球點和整個桿頭的震動感,所以回饋上真的要好太多.當然相對於一些高檔桿身他們的材質會有一些吸振的材質與效果,所以可以把一些桿頭的震動感給吃掉.不見得回饋比較強烈就比較好.
這桿子的規格很友善甚至是比其他三木要輕得多.總重才305g和一般一號木的重量差不多或更輕.這桿子的特性算是完全發揮.也就是輕量化這塊的優勢也是我這桿子要突出的區塊.前幾隻三木的總重都在320g以上.這次我把這桿子的重量給一次壓低20g以上.但揮桿重量也沒有太差,也就是要把三木在重量這塊給達到最好的效果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與更容易去發揮自己本身的動作.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