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新手要量身訂製球桿嗎?當你身邊有這樣的新手問你時,我想10個球友10個都會跟你說,你先把動作給練好再說吧!我對這樣的說法的回應是,每個人的動作都不停的在改變,你要怎樣的程度或水平是可以去找客製師進行量身訂製?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質量的評論不是製造與設計的細膩度這樣簡單,更重要在於一定時間下的使用都能維持同樣的使用效能或效能的損耗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這是很多球友所不知道也不會在意.

所以說,我對於球具的選擇首要考慮的不是品牌,也不是外型設計,更不是它是否利用最新的技術.我最在乎的是它的使用材質,尤其是桿面的材質.因為它對於你所得到的擊球效果,使用回饋,耐用度有最直接的影響.所以材質才是我選擇球具的首要要求.只要材質用得好,它的使用效果,回饋,性能,與耐用度一定會比其他材質要好.

“开球为作秀,推杆为挣钱。”高尔夫球员都听过这句话。不过,在很多职业球员看来,运动眼镜比推杆还要挣钱。球上了果岭后,亮光使果岭看上去很平整,而暗光让果岭的轮廓很难看清,这些都会给球员的推杆带来视觉上的偏差。

球具個人化是一個能代表個人對於高爾夫的熱情,同時在球包,球,與其他配件產品上,都可以一一著手個人化.讓自己打高爾夫可以走出自己風格.而高爾夫的球具個人化也等同時球具的價值. 這不是說你使用或購買越貴的球具就代表你個人化就比較牛?這是你對於球具個人化所給予的經濟支持.

100%上球道率的實際使用證明
而這也反應在此桿的主人李大哥100%上球道率表現.因為他也說他都不記得上次100%上球道的時候,但以這樣的使用結果,在4級風下,氣溫只有5度的狀況下, 要上球道100%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

這次的測試是針對Callaway Razr Fit 的第三支與第三次不同組合.前兩次是Razr Fit 9.5度同一個球頭下對於兩支不同廠牌桿身進行測試,讓大家了解在球頭都不變下,桿身的差異會是怎樣.而這兩款不同桿身性能都有類似,但因不同廠家所設計,生產與材料使用不同下,得到的結果多少會有不同.

比較難處理的是球敘,一般的球敘,同組球友一般都是朋友,如果人家不懂,你就教教嘛。如果面對作弊的朋友,不好隨意撕破臉皮,但又不願意吃虧,那你就要有策略或者技巧。

球桿的基礎在於人的使用.而一支球桿如何突顯它的價值不是在於它使用怎樣新的技術與材料,或是它是去年出的還是今年出的.而是它怎樣去針對每個不同的個體去發揮出與設定出讓這個人可以運用自如的規格與組合出來.而我也在此奉勸大家,需要給專業客製師應有的專業尊重,不要認為這些資訊與知識是沒有任何價值.

近10年來的球桿,尤其是木桿與推桿的變化就相對打許多.而這些變化很多都建築在新科技與新材質的運用讓球具可以變得更加有善與輕鬆使用.而近10年的球具變化是否是依據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個基礎上?

因為我不去把力學揮桿法以圖片與固定招式去說明是讓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與理解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揮桿動作.很多站上會員都會固定跟我討論力學揮桿法,而他們都會跟我反應,這幾個力學揮桿法的文章,不停的去反覆閱讀會有不同的收獲與見解.因為我跟他們解釋是,第一次看,只能看懂表面,第二次看配合自己開始練習就慢慢摸出一點架構,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的重新閱讀都可以慢慢了解與得到文章中的一些共鳴.

高爾夫真的是“高”——“高深”的“高”,面臨著勝負關頭,是攻,還是守,真的需要很好的策略和心態!

輕的桿身因為材質結構與密度上都不如重的桿身要來得好.所以一個基本力學角度去說明就是,以同一個揮桿速度與使用者為基礎下,當體積與面積都一樣時,50幾克重的桿身與60幾克重的桿身會產生不同的反彈力道.這是說明桿身重量上的先天問題.而你要打得遠需要使用重量上要比較重一點會得到比較好的距離效果.

一般人把球具輕量化奉為選桿王道!
雖然說球具廠商他們當做越多輕量化球桿,也慢慢的教育或洗腦球桿要輕才能得到更快的球頭速度或揮桿速度,但當你的球桿太輕,讓你的身體無法掌握時,就會影響你的擊球穩定性.如果你無法精準的擊中桿面甜蜜點時,你就無法打出最佳的擊球效果與彈道出來.

只要你有用心與認真去了解產品它的設計特性,材質優勢與使用設計,這樣你一定可以在產品推薦上得到客人高度滿意度.因為客製球具不是只組裝球桿這樣簡單.把客人想要的產品兜起來然後交給客人.這與工廠組裝工人所做的事沒有兩樣.而每位球友花了買產品錢,也要了解看不到的東西才是最關鍵也最貴!

所謂的“初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是指那些偶爾接觸高球的人,他們會跟著朋友去練習場甚至也下場湊湊熱鬧,這種球手實際上是“前途未蔔”,理所當然就不必“大置行頭”,我覺得7至9號鐵其中一支就可以了,這些桿一般“老”球友都會有幾支“鎮宅”的,

因為這類球桿挑使用者,不是使用者挑球桿.如果本身揮桿速度不快,體能不好,肌肉強度不夠.都很難可以把這桿身與球頭性能給發揮出來.而如果有這樣條件的使用者,就會在乎桿身與球桿本身的穩定性,失擊影響力,與性能.在易打性或柔順打感就變得不是首要考量的因素了.

這兩三年下來,只要是性能桿身就一定是低彈道,低後旋的設定.桿身前端一定是偏重與硬的設計方式.同時有些廠也會運用高級別的高噸位碳布為桿身材料基礎加強桿身本身的強度與反彈速度.這樣的使用以日本桿身廠為主如一些玩家會炒的Crazy, Basileus, Quadra等品牌.但這類桿身一開始用回饋不會好,

高反弹的球杆一般体积会达到460CC,以增加稳定性和球手的信心,因此配备的杆身很有讲究。最好配备杆身前端较硬,扭矩低的杆身,这样能保证击球稳定,粘球性好。一般来说,零售的知名杆身,如FUJIKURA、GD、三菱、MATRIX、ALDIL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设计软件操作能力。高尔夫球杆的设计,尤其是杆头,看似简单,但是在三维建模方面难度极大,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具很难达到精密制造的要求,或者说产品比较粗糙。

揮桿動作對於一般球友來說雙臂的運作是最容易犯錯與產生出千奇百怪的運作方式.而我們將怎樣去將雙臂給操控好讓他可以運作它需要做的事?那就需要將它的工作給簡單化. 大家通常會想發力擊球時將你的雙臂給拉開,讓你的雙臂無法貼緊你的腋下.更正確的說法是你的雙臂需要貼住你的胸前腋下部位.

2005年開始,有位朋友經常勸我一起打球,都被我婉言拒絕。記得有一次我們一起到東莞峰景參加聚會,晚飯後朋友留下來參加次日的球賽,我居然自己開車回家,半路還給拍了超速,不用花錢的球沒打,還賠了200個大洋,現在想起來都好笑。

因為球齡不到3年的球友都會著重在將揮桿動作給練好,練熟為主.但因為他們在木桿的揮桿動作上與鐵桿都不一樣,如此需要花同樣的時間練習另一個揮桿動作在木桿上.這樣的結果會讓整體的練習產生更多時間,同時得到效果也不會太好.更不用說他們的球桿都不是個人化所以使用起來的擊球效果與穩定性絕對不會太好.

练习场试打时感觉最好的就是Drive,由callaway Razr fit/Matrix Radix 5白色杆身组合而成。因为天冷,打的时候身体还没有活动开,但距离已比原有球杆要远,更主要的是,弹道太漂亮了,标准的中低弹道,直直的轨迹。反馈回来的感觉实实在在,没有飘的感觉,你可以随时感知球头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