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Ping G25 9.5度/Matrix Ozik Code 6 F硬度木桿測試!上集

Ping G25 9.5度/Matrix Ozik Code 6 F硬度木桿

2013年的新桿測試也都差不多了,路續測試過Titleist 913, TM R1, Callaway Xhot/Xhot Pro等.而這次也購入Ping G25木桿要進行測試.如此對於市面上大廠的新木桿也都完成了測試與使用經驗.我有很久沒有測試Ping的木桿了,以前我對Ping的球桿都有很高的評價,但從Rapture後的木桿G系列的大頭木桿就讓我怯步.因為頭越做越大,易打性雖然提升但球頭的重量也設定得比其他廠牌球頭要更重.大多都設定在204g左右.這對於東方球友來說,不管你怎樣設定球桿長度與規格,這個重量對於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更重要讓我不想要買來用與測試就是在於它的高公差問題.

Ping獨樹一幟的球具規格
大家都瞭解Ping這個品牌主要是有提供量身訂製的服務,它們的產品有很多的選擇與設定,可以依據使用者本身的條件去找出與設定出適合你用的規格.這也是Ping它不走其他廠牌那種Me 2路線.這點是我對Ping的肯定.不過也因為如此,以球具訂製與組裝的角度來看,對於Ping的球具都會有不同的配件與耗材,比如球頭的膠套與配重塊等.這些東西就是只有Ping才有,也只適合Ping的球桿.這樣對於一般工房或訂製球具店,就會產生更多的麻煩.因為它們的球具規格獨樹一幟,你很難可以取得適合的耗材來進行後續的球具組裝與調整.這點讓我在處理會員Ping的球具就吃足苦頭,叫苦連天.所以我都跟朋友與會員說我不裝Ping的球桿.太麻煩了,同時自己做的配件耗材的風險高.為了怕後續使用產生問題,我幾乎不太碰Ping的球桿.

Ping的球具公差問題
還有一個Ping球具的問題也是最讓嗤之以鼻的原因就是Ping球具的公差真的是差到爆.上面說的Ping球具特色可以說是它本身的風格.但在公差這塊,就我拆裝與進行球具的規格設定與調整的經驗來說, Ping與Taylormade的球具公差範圍算比較大.但是這幾年來,Ping在這塊上是獨佔鰲頭.真的太扯.我每次拆裝Ping的球桿,測量規格就真的是吐血.球頭或原廠官網所標示的數據與實際測得的數據規格是有很大的落差.我真搞不懂這樣的東西就可以賣錢,難怪Ping的球桿無法成為三大天王.總是打不開市場.質量這種東西就是看廠商怎樣看待?現在球具都不是這些球具品牌商所生產.全都是亞洲代工廠在生產.所以你這個品牌商對於你自己產品的質量要求全是掌握在你手上.你要求代工廠低公差,這樣質量自然就會好,得到的使用經驗與耐用度也會高於其他對手.這就是做誠信與良心的事業.

而對於低公差這樣的要求,在生產上就會產生較高的成本.因為如果生產出來的球頭產品公差太大時,就必須要打掉處理.產品的良率與生產精準度高,對於成本的增加是有限,但高公差一定會有較高的成本.所以當你對產品公差是差不多或得過且過的態度,你的成本就不會太高.應該說廠商生產的東西你大概就照單全收了.Ping的球頭常常都會讓技師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就會影響到你後續球具設定與產品推薦的選擇.所以我才會說做Ping的球桿是一個高度風險的事.配件與大家不同,要自製,就有風險.同時產品公差範圍大,標示與實際有很大空間,要做到客人滿意真的是拿命在搏!

這就我多年不碰Ping的球桿原因.但經過多年後,Ping在球桿設計上雖然還是走扁扁大大的風格,但對於整體造型流線度與用色上確越來越不錯.從它的i20, Answer到今年的G25.黑頭風把我心給弄得癢癢得.今年終於忍不住了,買個G25來試試吧,看G25與其他對手的比較差異.不可否認球頭外觀真的對於購買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我雖然不喜歡大又扁的頭型設計,但想看看Ping除了在外觀上的成長與進步外,內在是否還是一成不變?這是我想藉由這次的測試要瞭解的東西.

G25木桿
首先先讓我對這支G25木桿進行介紹.這款球頭還是走大頭460cc的尺寸,我只能說它像一個臉盆,又大又扁.真的不是太爽.但它的球頭整個線條真的不錯,雖然大,但球的邊緣都修整的相當完整.弧線真的設計相當到位.尤其在桿趾部位的邊緣設計得相當銳利.讓整個下桿的效果可以得到最好,減低風阻問題到最大.至於桿面來說,它不會很大,但也不小,因為整個球頭是設計扁平風格,所以桿面走寬桿面/Shallow face. 但不要認為它的桿頭設計得扁大就認為它的球頭慣性就會差?它的球頭慣性矩/MOI也設定到最大,讓擊球的穩定性可以得到最佳化.同時它與先前的i20, Answer木桿來比較,它的重心會比較低,是一款標準友善與易打風格的木桿設定.與今年的低重心風是如出一轍.看來它們這些大廠可能都在每年第三季一起坐下來喝咖啡討論明年的木桿設計風格要走?拿有可能大家都說好.見鬼了!

而G25所使用的材質為鑄造主體的8-1-1鈦合金,桿面是6-4鈦合金兩種材質.而它的桿面設計也有不同的厚度讓整體的擊球效果與回饋可以得到最高.另外在球體類部設計與重量分布來說,它的上蓋做得更加薄,把球頭的重量給往下拉.這讓桿頭重心可以更低,以提升擊球的起發角.更重要的是它的擊球倒旋量可以壓低,讓球飛得更有穿透性與增加落地滾動效果.我只能說,就我對Ping木桿的了解,它的易打性能向來是街頭巷尾都清楚的特色.加上它的外觀設計這樣大又扁,光看你就覺得這桿子不會難打,實際上也會是如此感覺.所以我對這款G25是有一定的信心.但我要把它改得更加穩定,性能與操作.完全與一般原場桿子設定的規格與效果不同.

凶猛的規格!
G25原廠設定的長度為45.75”,球頭重量205g,球頭為460cc,使用的桿身為Ping自己設計的規格TFC 189D與80D兩款,桿身重量主要是50克與60出頭克重量,揮桿重量為D3.這樣的規格真的不是太友善,光長度我就無法招架了.要讓自己能精準的使用超過45.5”長的木桿,你可能要花上1年以上的時間去練習.再加上那令人敬畏的D3揮桿重量.那真的是把這支易打風的木桿壓死最後一根稻草的主兇了.一般球友,以亞洲球友來說,長度長本就不是好打好使的桿子,長就算,揮重還到D3,除非你是身材高大,肌肉男,要不是平時在練身體做體能.不然D3加45.75”的長度球桿,我只能說這是極為凶猛的規格.但我只能說,我是一般小百姓.一來沒高壯身材,二來也不是肌肉條件特好.所以我選擇調整規格到我能使用的球桿.

這回的G25是與先前Answer木桿一樣是走可調整角度與換桿身的功能.所以我也請朋友取得幾個桿子的聯結器進行後續測試桿身與設定自我規格.我自認我不是像老美那種體型與肌肉,所以我需要將球桿設定為更加友善與易打風格, 更重要它需要有效果與距離.這種桿沒有距離那就別用了.所以桿身的重要性在此就顯得特別重要.要打得穩,又有距離那質量就不能太差.所以這回我也特別挑選Matrix Ozik Code 6桿身來與這個球頭進行搭配.看看能否得到一個又好打同時有猛獸的效果?

Matrix Ozik Code系列桿身
Code 系列桿身是Matrix家族中的產品的第一款產品.它是當初300美金桿身的先趨.而這款桿身本身就走鋼性較強的性能風格.當初推出也是一堆美巡賽選手使用.所以當初我對Code桿身就是遠觀而不褻玩!我以前有打,但後來比較硬,動作也不像現在這樣成熟與正確,所以就不打了.而現在為何想要再裝一支Code 6來用用?就是看看它是否有重新改造過?還有動作與體能也都提升下,使用這樣的桿身在這種易打球桿上是否可以有性能效果火花?更重要的是Code 6的材質是有加入高檔桿身中才會有的Boron/硼,將擊球的強度與穩定性可以一次性的拉到最高.就我觀察與使用不少桿身產品,在日系桿身中加入Boron的材質後,售價可以翻倍.Pnoez的PX-1 Tour version就是加入了Boron材質.另外Basileus 今年出的限量款AAA桿身也是加入Boron材質在裡面.這兩款桿身的市售價都是10萬日幣的級別.所以這是像食材的松露,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這也是為何當初很多美巡賽選手會使用Code系列桿身的主因!因為桿身回饋直接,效果到位,同時穩定性又好.有揮桿速度的人最希望桿身可以扎實擊球且修正動作上的一些瑕疵.而這都是Code桿身的特性也是Matrix桿身當初的DNA.所以對我來說Code是Matrix桿身的基礎也是招牌產品.現在經過了快10年時間後還是想要再裝起來用用.所以這就是這回我要配的桿身Code 6 Firm硬度.

本文未完,請點下方!

Ping G25 9.5度/Matrix Ozik Code 6 F硬度木杆測試!中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ozik-code-6-fyingdum...

Ping G25 9.5度/Matrix Ozik Code 6 F硬度木杆測試!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ozik-code-6-fyingdum...

更多此桿照片都在下面聯結.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02118685530245676231/albums/587183073008...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93

----------------------------------------------------------------------
2013年的新杆测试也都差不多了,路续测试过Titleist 913, TM R1, Callaway Xhot/Xhot Pro等.而这次也购入Ping G25木杆要进行测试.如此对于市面上大厂的新木杆也都完成了测试与使用经验.我有很久没有测试Ping的木杆了,以前我对Ping的球杆都有很高的评价,但从Rapture后的木杆G系列的大头木杆就让我怯步.因为头越做越大,易打性虽然提升但球头的重量也设定得比其他厂牌球头要更重.大多都设定在204g左右.这对于东方球友来说,不管你怎样设定球杆长度与规格,这个重量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更重要让我不想要买来用与测试就是在于它的高公差问题.

Ping独树一帜的球具规格
大家都了解Ping这个品牌主要是有提供量身订制的服务,它们的产品有很多的选择与设定,可以依据使用者本身的条件去找出与设定出适合你用的规格.这也是Ping它不走其他厂牌那种Me 2路线.这点是我对Ping的肯定.不过也因为如此,以球具订制与组装的角度来看,对于Ping的球具都会有不同的配件与耗材,比如球头的胶套与配重块等.这些东西就是只有Ping才有,也只适合Ping的球杆.这样对于一般工房或订制球具店,就会产生更多的麻烦.因为它们的球具规格独树一帜,你很难可以取得适合的耗材来进行后续的球具组装与调整.这点让我在处理会员Ping的球具就吃足苦头,叫苦连天.所以我都跟朋友与会员说我不装Ping的球杆.太麻烦了,同时自己做的配件耗材的风险高.为了怕后续使用产生问题,我几乎不太碰Ping的球杆.

Ping的球具公差问题
还有一个Ping球具的问题也是最让嗤之以鼻的原因就是Ping球具的公差真的是差到爆.上面说的Ping球具特色可以说是它本身的风格.但在公差这块,就我拆装与进行球具的规格设定与调整的经验来说, Ping与Taylormade的球具公差范围算比较大.但是这几年来,Ping在这块上是独占鳌头.真的太扯.我每次拆装Ping的球杆,测量规格就真的是吐血.球头或原厂官网所标示的数据与实际测得的数据规格是有很大的落差.我真搞不懂这样的东西就可以卖钱,难怪Ping的球杆无法成为三大天王.总是打不开市场.质量这种东西就是看厂商怎样看待?现在球具都不是这些球具品牌商所生产.全都是亚洲代工厂在生产.所以你这个品牌商对于你自己产品的质量要求全是掌握在你手上.你要求代工厂低公差,这样质量自然就会好,得到的使用经验与耐用度也会高于其他对手.这就是做诚信与良心的事业.

而对于低公差这样的要求,在生产上就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因为如果生产出来的球头产品公差太大时,就必须要打掉处理.产品的良率与生产精准度高,对于成本的增加是有限,但高公差一定会有较高的成本.所以当你对产品公差是差不多或得过且过的态度,你的成本就不会太高.应该说厂商生产的东西你大概就照单全收了.Ping的球头常常都会让技师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就会影响到你后续球具设定与产品推荐的选择.所以我才会说做Ping的球杆是一个高度风险的事.配件与大家不同,要自制,就有风险.同时产品公差范围大,标示与实际有很大空间,要做到客人满意真的是拿命在搏!

这就我多年不碰Ping的球杆原因.但经过多年后,Ping在球杆设计上虽然还是走扁扁大大的风格,但对于整体造型流线度与用色上确越来越不错.从它的i20, Answer到今年的G25.黑头风把我心给弄得痒痒得.今年终于忍不住了,买个G25来试试吧,看G25与其他对手的比较差异.不可否认球头外观真的对于购买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我虽然不喜欢大又扁的头型设计,但想看看Ping除了在外观上的成长与进步外,内在是否还是一成不变?这是我想藉由这次的测试要了解的东西.

G25木杆
首先先让我对这支G25木杆进行介绍.这款球头还是走大头460cc的尺寸,我只能说它像一个脸盆,又大又扁.真的不是太爽.但它的球头整个线条真的不错,虽然大,但球的边缘都修整的相当完整.弧线真的设计相当到位.尤其在杆趾部位的边缘设计得相当锐利.让整个下杆的效果可以得到最好,减低风阻问题到最大.至于杆面来说,它不会很大,但也不小,因为整个球头是设计扁平风格,所以杆面走宽杆面/Shallow face. 但不要认为它的杆头设计得扁大就认为它的球头惯性就会差?它的球头惯性矩/MOI也设定到最大,让击球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优化.同时它与先前的i20, Answer木杆来比较,它的重心会比较低,是一款标准友善与易打风格的木杆设定.与今年的低重心风是如出一辙.看来它们这些大厂可能都在每年第三季一起坐下来喝咖啡讨论明年的木杆设计风格要走?拿有可能大家都说好.见鬼了!

而G25所使用的材质为铸造主体的8-1-1钛合金,杆面是6-4钛合金两种材质.而它的杆面设计也有不同的厚度让整体的击球效果与回馈可以得到最高.另外在球体类部设计与重量分布来说,它的上盖做得更加薄,把球头的重量给往下拉.这让杆头重心可以更低,以提升击球的起发角.更重要的是它的击球倒旋量可以压低,让球飞得更有穿透性与增加落地滚动效果.我只能说,就我对Ping木杆的了解,它的易打性能向来是街头巷尾都清楚的特色.加上它的外观设计这样大又扁,光看你就觉得这杆子不会难打,实际上也会是如此感觉.所以我对这款G25是有一定的信心.但我要把它改得更加稳定,性能与操作.完全与一般原场杆子设定的规格与效果不同.

凶猛的规格!
G25原厂设定的长度为45.75”,球头重量205g,球头为460cc,使用的杆身为Ping自己设计的规格TFC 189D与80D两款,杆身重量主要是50克与60出头克重量,挥杆重量为D3.这样的规格真的不是太友善,光长度我就无法招架了.要让自己能精准的使用超过45.5”长的木杆,你可能要花上1年以上的时间去练习.再加上那令人敬畏的D3挥杆重量.那真的是把这支易打风的木杆压死最后一根稻草的主凶了.一般球友,以亚洲球友来说,长度长本就不是好打好使的杆子,长就算,挥重还到D3,除非你是身材高大,肌肉男,要不是平时在练身体做体能.不然D3加45.75”的长度球杆,我只能说这是极为凶猛的规格.但我只能说,我是一般小百姓.一来没高壮身材,二来也不是肌肉条件特好.所以我选择调整规格到我能使用的球杆.

这回的G25是与先前Answer木杆一样是走可调整角度与换杆身的功能.所以我也请朋友取得几个杆子的联结器进行后续测试杆身与设定自我规格.我自认我不是像老美那种体型与肌肉,所以我需要将球杆设定为更加友善与易打风格, 更重要它需要有效果与距离.这种杆没有距离那就别用了.所以杆身的重要性在此就显得特别重要.要打得稳,又有距离那质量就不能太差.所以这回我也特别挑选Matrix Ozik Code 6杆身来与这个球头进行搭配.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又好打同时有猛兽的效果?

Matrix Ozik Code系列杆身
Code 系列杆身是Matrix家族中的产品的第一款产品.它是当初300美金杆身的先趋.而这款杆身本身就走钢性较强的性能风格.当初推出也是一堆美巡赛选手使用.所以当初我对Code杆身就是远观而不亵玩!我以前有打,但后来比较硬,动作也不像现在这样成熟与正确,所以就不打了.而现在为何想要再装一支Code 6来用用?就是看看它是否有重新改造过?还有动作与体能也都提升下,使用这样的杆身在这种易打球杆上是否可以有性能效果火花?更重要的是Code 6的材质是有加入高档杆身中才会有的Boron/硼,将击球的强度与稳定性可以一次性的拉到最高.就我观察与使用不少杆身产品,在日系杆身中加入Boron的材质后,售价可以翻倍.Pnoez的PX-1 Tour version就是加入了Boron材质.另外Basileus 今年出的限量款AAA杆身也是加入Boron材质在里面.这两款杆身的市售价都是10万日币的级别.所以这是像食材的松露,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这也是为何当初很多美巡赛选手会使用Code系列杆身的主因!因为杆身回馈直接,效果到位,同时稳定性又好.有挥杆速度的人最希望杆身可以扎实击球且修正动作上的一些瑕疵.而这都是Code杆身的特性也是Matrix杆身当初的DNA.所以对我来说Code是Matrix杆身的基础也是招牌产品.现在经过了快10年时间后还是想要再装起来用用.所以这就是这回我要配的杆身Code 6 Firm硬度.

本文未完,请奌下方!

Ping G25 9.5度/Matrix Ozik Code 6 F硬度木杆测试!中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ozik-code-6-fyingdum...

Ping G25 9.5度/Matrix Ozik Code 6 F硬度木杆测试!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ping-g25-95dumatrix-ozik-code-6-fyingdum...

更多此杆照片都在下面联结.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02118685530245676231/albums/587183073008...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93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93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