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桿測試~中集!

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桿測試~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中集開始.

Pure Pro Wrap繞線式握把
對於這次所搭配的握把也是選用Pure Pro Wrap的綠色款式,握把重量在50g所以不會讓重量增加太多,同時也不會讓球桿的重心往前跑太多而影響使用難度與體能消耗.而重點是這握把好握,握感舒服,只是它下雨天最好不要用,因為會滑動.這是它的致命傷.我用Pure 握把已經超過8年時間,所以對它的特性與優缺點都已經瞭解.對於止滑性來說只有在下雨時使用會容易滑動.不過這是在下比較大的雨勢狀況才會產生.一般小雨狀況還不至於會滑動.因為我這回在馬來西亞打球,都遇到下雨,而我帶的球桿就有配Pure Pro Wrap握把的木桿.這點在那使用就算有雨,也沒因為握把產生滑動狀況.用起來還是相當可靠.

測試場地:台北新店碧潭練習場,球場深度有250碼,打斜對角的距離可以超過270碼的實際距離.同時使用的球有單層練習球. 本文的測試以單層球為測試使用球.單層球與比賽球在木桿使用效果上會有約20碼的距離差別.所以配合下場的實際使用數據進行整體的效果評估.

天氣狀況:酷熱,常常氣溫破表,過10點後的氣溫是36度.濕度也高.

氣溫約30~36度.

測試者:chien, 木桿揮桿速度95~97mph.鐵桿揮桿速度82~86mph.

實際測試
這桿子實際裝好後,放在地面上還真不會覺得長.因為球頭很飽滿,加上白色看起來也會覺得比較大些.對於視覺上的反饋來說會比較友善.所以45.5”的長度在這個球頭的搭配上真的覺得還好.而空揮時覺得桿子挺順手,不會感到有D3的揮重感.不過可以感覺這桿子的重量會比較在前端.總重不會讓人覺得沉,但揮起來是需要點體力與力量才驅動此桿.對於握把來說,依舊與先前裝Matrix Radixe桿身的感覺一樣.相當扎實與舒服.所以對於整體的印象來說真的不錯.

這桿子使用也有超過一個半月時間,這段時間的使用上也越來越熟.雖然球頭的打感不好但實力卻很雄厚.所以我平時下場也都是用它來開球.我只能說對這支桿是一支定位清楚且好打的桿子.而我對於球頭這塊的反饋上就不再去著磨了.大家可以看先前的測評去瞭解球頭的整體反饋.我就先從桿身這塊的反饋進行切入說明.

1. 桿身回饋 – 我從6月初開始使用Veylix的桿身,到現在我的球包中還是一定會有一支木桿或鐵木桿是使用Veylix桿身.從一開始用Rome到現在Alpina.我用得感覺都是不錯,更重要是穩定與距離優.Alpina在價位上就是走友善親民路線,但也不會因為它的價格友善,你就覺得它的東西質量會弱掉許多!我的經驗是,它的效果要與價格貴它一倍的桿身是輕而易舉可以勝出.但對於那些有實力的高價桿身,售價超過7,8萬日幣等級的高檔桿身來說,那就真的有差別.但在距離效果,彈道與球飛行的效率來說,我個人的經驗是就算10萬日幣的桿身來也是差不多就這是這樣.但在打感上,與其他細膩的部位表現,就很難與高價產品相提並論.

所以說,在上面我已經把這桿身的短板說到了,桿身回饋會比較弱.這點尤其對於喜歡或習慣使用日系軟Q反彈的桿身特性來說,對於Alpina這樣的桿身就會覺得偏硬或沒樂趣.它雖然是R硬度但是我打過的R硬度桿身沒有太多桿身彎曲的桿子.你可以說它硬,但它卻可以讓你打出不錯的彈道與距離效果.不管我怎樣操它,速度加快或力量加大,它始終都能把球給送到我要的範圍內.但回饋也真的進乎無聊地步.但我最愛它的回饋中有一個地方就是它的桿身受力反彈力量強大.強到它可以加大擊球桿頭的回饋聲音!沒錯,它是擴音器的功能.

桿身本身雖然沒有太多的彎曲度,但桿身彈性上卻很大.你很難相信這是一支50g重量級別桿身,你會以為這是一支60g級別的桿身.更重要是它支40噸材質所以打起來真的是有相當強大的反彈爽度.我就是喜歡這一味!我愛擊球有強大的撞擊力,可以讓我擊球的爽度拉到最高,燃燒我的高爾夫小宇宙,與超大的擊球聲進行完整合曲.整個感覺就是不可思意!有時我常會忘了這支桿身是50g的級別.它會讓我忘我.享受那獨特的擊球爽度與回饋感.

所以在這塊來說我個人會覺得這樣的反饋會有兩極化,喜歡的人愛死,不喜歡的人就覺得硬得跟啥一樣.但我要說這就是典型的高噸位碳布桿身特性與回饋.日系桿身所有產品要滿足亞洲人要好的回饋需求,對於桿身硬度設定與結構就無法像Alpina用上如此多的40t碳布比例.所以當你覺得你打的高碳布產品很硬,別懷疑,這才是真的貨真價實的產品.高碳布的優勢與強大彈力才是這產品的王道.我打過不少日系高碳布都在這一兩年換跑道,做得回饋軟Q且彈.這樣的設定很明顯就是混搭模式,而且高碳布比例是很低.

不過我也覺得如果它能在這款桿身上的回饋再進行更細膩的調整,這樣會更好.桿身的彎曲度不太能感受到,但彈力卻很有力.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會是一個兩極化的反饋.這點我無法說它好或不好.因為Alpina 573我已經裝了5支給不同球友使用,他們對Alpina 573的桿身反饋都說不錯,反應直接.我會說它的反彈比較沒有太多彎曲度,Q彈度不夠是因為我手邊有很多不同品牌與日系高檔品牌的桿身進行比較,因為比較後才看得出差異.但如果你沒有太多不同桿身品牌的使用經驗,那這支桿身你用起來不會感覺回饋不好或硬的問題.

2. 彈道與距離 – 這塊就是這支桿子的優勢了.我只能說這塊它的表現十足搶眼.打出來的效果與台幣6萬以上,日幣16萬以上,人民幣1萬5千水平桿子是不相上下.這也就是我愛TM R1的原因.雖然它的桿面擊球回饋真的很鳥!與打鐵板一樣,從R11以後的桿面回饋就不好.我比較喜歡它們R9 Supertri那時的桿面,比較黏球與產生扎實的擠壓球感.但我無法要求TM去改變擊球回饋.所以我用R1基本上是犧牲掉擊球回饋這塊.完全以性能與距離為主要訴求.而這也是我個人肯定R1的原因所在,也會不斷去測試這個球頭與其他桿身的搭配結果.

R1的擊球所產生的球速很快,同時配合上Alpina這類的桿身我覺得是一個完美的互補.因為Alpina的桿身設定是要創造出擊球彈道與飛行的最佳化,它不是要得到加速的球速.這與日系桿身的設定方式有完全的不同.就我自己使用過不少日系高檔桿身的經驗,這類桿身比較以飛行球速來得到更好的性能與效果.但這需要建立在好的材質與技術上,才能得到不錯的使用距離,但是,有但書!它們多半得不到最好的飛行距離,而是從落地後的滾動距離得到較好的整體擊球距離.這就是關鍵,也是美日系桿身最重要的設計與實際表現差別.

美系桿身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多半將球停在空中飛行時間越長越好,而當你可以讓球在空中飛行時間越長越好時,你相對就更容易得到較好的飛行距離.但以邏輯角度與物理角度來看這樣較長的飛行距離設定多半會打出較高的彈道以得到更好的滑行效果.而日系桿身是把彈道給壓低,加強球的飛行球速效果,讓球的飛行距離不會有太突出的效果但卻可以利用較低的彈道與低於50度的球落地角度,得到較大的滾動距離來創造出更好的開球效果.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設計理念與風格.但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美系多一些,因為看球在空中飛得越長越好,心中的爽度就會越來越高,小宇宙的燃燒程度就越來越好.這是一種可以激勵士氣的方式.當你在球場上有這樣的表現時可以讓你有更高的信心打好一場比賽.

所以我說了上面的狀況後大家應該就可以瞭解到Alpina桿身的彈道與飛行是屬於那一類型.那就是偏美系.但它的飛行效果與爽度就更優化,而這也是我愛它的原因之一.Alpina打出去的彈道高度是可高可低,技術水平高的球友可以自行操作它的彈道高度.一般球友來說,以這支桿子打出來的彈道高度會屬於中高彈道.而中高的高度對揮桿速度不快或動作穩定性不高的球友來說是比較好也容易去打出不錯的距離效果.它在空中的飛行球速度算快,但卻覺得球很重,飛的相當穩定.這也是一些試過此桿身的球友大多的反饋.

它的飛行時間是我覺得最棒的地方,與我另一支Veylix ROME 688桿子打出來的效果是差不多.相當長的飛行距離.所以每當我收完桿,球還沒有落地,要在梯台上等一下看球的落點.因為R1球頭的設計與結構,它需要搭配的桿身是有低到高的彈道模式,使用低彈道的桿身就是死路一條,因為我第一支配R1球頭的桿身就是低彈道與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Tour spec S硬度.彈道過低所以打出來的距離效果就不好.這也是有這個經驗後我再裝另一支桿身Matrix Radix來搭配R1,所以效果就完全達標!

本文未完,完結篇請點下方.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桿測試~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杆测试~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中集开始.

Pure Pro Wrap绕线式握把
对于这次所搭配的握把也是选用Pure Pro Wrap的绿色款式,握把重量在50g所以不会让重量增加太多,同时也不会让球杆的重心往前跑太多而影响使用难度与体能消耗.而重点是这握把好握,握感舒服,只是它下雨天最好不要用,因为会滑动.这是它的致命伤.我用Pure 握把已经超过8年时间,所以对它的特性与优缺点都已经了解.对于止滑性来说只有在下雨时使用会容易滑动.不过这是在下比较大的雨势状况才会产生.一般小雨状况还不至于会滑动.因为我这回在马来西亚打球,都遇到下雨,而我带的球杆就有配Pure Pro Wrap握把的木杆.这点在那使用就算有雨,也没因为握把产生滑动状况.用起来还是相当可靠.

测试场地:台北新店碧潭练习场,球场深度有250码,打斜对角的距离可以超过270码的实际距离.同时使用的球有单层练习球. 本文的测试以单层球为测试使用球.单层球与比赛球在木杆使用效果上会有约20码的距离差别.所以配合下场的实际使用数据进行整体的效果评估.

天气状况:酷热,常常气温破表,过10点后的气温是36度.湿度也高.

气温约30~36度.

测试者:chien, 木杆挥杆速度95~97mph.铁杆挥杆速度82~86mph.

实际测试
这杆子实际装好后,放在地面上还真不会觉得长.因为球头很饱满,加上白色看起来也会觉得比较大些.对于视觉上的反馈来说会比较友善.所以45.5”的长度在这个球头的搭配上真的觉得还好.而空挥时觉得杆子挺顺手,不会感到有D3的挥重感.不过可以感觉这杆子的重量会比较在前端.总重不会让人觉得沉,但挥起来是需要点体力与力量才驱动此杆.对于握把来说,依旧与先前装Matrix Radixe杆身的感觉一样.相当扎实与舒服.所以对于整体的印象来说真的不错.

这杆子使用也有超过一个半月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上也越来越熟.虽然球头的打感不好但实力却很雄厚.所以我平时下场也都是用它来开球.我只能说对这支杆是一支定位清楚且好打的杆子.而我对于球头这块的反馈上就不再去着磨了.大家可以看先前的测评去了解球头的整体反馈.我就先从杆身这块的反馈进行切入说明.

1. 杆身回馈 – 我从6月初开始使用Veylix的杆身,到现在我的球包中还是一定会有一支木杆或铁木杆是使用Veylix杆身.从一开始用Rome到现在Alpina.我用得感觉都是不错,更重要是稳定与距离优.Alpina在价位上就是走友善亲民路线,但也不会因为它的价格友善,你就觉得它的东西质量会弱掉许多!我的经验是,它的效果要与价格贵它一倍的杆身是轻而易举可以胜出.但对于那些有实力的高价杆身,售价超过7,8万日币等级的高档杆身来说,那就真的有差别.但在距离效果,弹道与球飞行的效率来说,我个人的经验是就算10万日币的杆身来也是差不多就这是这样.但在打感上,与其他细腻的部位表现,就很难与高价产品相提并论.

所以说,在上面我已经把这杆身的短板说到了,杆身回馈会比较弱.这点尤其对于喜欢或习惯使用日系软Q反弹的杆身特性来说,对于Alpina这样的杆身就会觉得偏硬或没乐趣.它虽然是R硬度但是我打过的R硬度杆身没有太多杆身弯曲的杆子.你可以说它硬,但它却可以让你打出不错的弹道与距离效果.不管我怎样操它,速度加快或力量加大,它始终都能把球给送到我要的范围内.但回馈也真的进乎无聊地步.但我最爱它的回馈中有一个地方就是它的杆身受力反弹力量强大.强到它可以加大击球杆头的回馈声音!没错,它是扩音器的功能.

杆身本身虽然没有太多的弯曲度,但杆身弹性上却很大.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支50g重量级别杆身,你会以为这是一支60g级别的杆身.更重要是它支40吨材质所以打起来真的是有相当强大的反弹爽度.我就是喜欢这一味!我爱击球有强大的撞击力,可以让我击球的爽度拉到最高,燃烧我的高尔夫小宇宙,与超大的击球声进行完整合曲.整个感觉就是不可思意!有时我常会忘了这支杆身是50g的级别.它会让我忘我.享受那独特的击球爽度与回馈感.

所以在这块来说我个人会觉得这样的反馈会有两极化,喜欢的人爱死,不喜欢的人就觉得硬得跟啥一样.但我要说这就是典型的高吨位碳布杆身特性与回馈.日系杆身所有产品要满足亚洲人要好的回馈需求,对于杆身硬度设定与结构就无法像Alpina用上如此多的40t碳布比例.所以当你觉得你打的高碳布产品很硬,别怀疑,这才是真的货真价实的产品.高碳布的优势与强大弹力才是这产品的王道.我打过不少日系高碳布都在这一两年换跑道,做得回馈软Q且弹.这样的设定很明显就是混搭模式,而且高碳布比例是很低.

不过我也觉得如果它能在这款杆身上的回馈再进行更细腻的调整,这样会更好.杆身的弯曲度不太能感受到,但弹力却很有力.对于一般球友来说,会是一个两极化的反馈.这点我无法说它好或不好.因为Alpina 573我已经装了5支给不同球友使用,他们对Alpina 573的杆身反馈都说不错,反应直接.我会说它的反弹比较没有太多弯曲度,Q弹度不够是因为我手边有很多不同品牌与日系高档品牌的杆身进行比较,因为比较后才看得出差异.但如果你没有太多不同杆身品牌的使用经验,那这支杆身你用起来不会感觉回馈不好或硬的问题.

2. 弹道与距离 – 这块就是这支杆子的优势了.我只能说这块它的表现十足抢眼.打出来的效果与台币6万以上,日币16万以上,人民币1万5千水平杆子是不相上下.这也就是我爱TM R1的原因.虽然它的杆面击球回馈真的很鸟!与打铁板一样,从R11以后的杆面回馈就不好.我比较喜欢它们R9 Supertri那时的杆面,比较黏球与产生扎实的挤压球感.但我无法要求TM去改变击球回馈.所以我用R1基本上是牺牲掉击球回馈这块.完全以性能与距离为主要诉求.而这也是我个人肯定R1的原因所在,也会不断去测试这个球头与其他杆身的搭配结果.

R1的击球所产生的球速很快,同时配合上Alpina这类的杆身我觉得是一个完美的互补.因为Alpina的杆身设定是要创造出击球弹道与飞行的优化,它不是要得到加速的球速.这与日系杆身的设定方式有完全的不同.就我自己使用过不少日系高档杆身的经验,这类杆身比较以飞行球速来得到更好的性能与效果.但这需要建立在好的材质与技术上,才能得到不错的使用距离,但是,有但书!它们多半得不到最好的飞行距离,而是从落地后的滚动距离得到较好的整体击球距离.这就是关键,也是美日系杆身最重要的设计与实际表现差别.

美系杆身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多半将球停在空中飞行时间越长越好,而当你可以让球在空中飞行时间越长越好时,你相对就更容易得到较好的飞行距离.但以逻辑角度与物理角度来看这样较长的飞行距离设定多半会打出较高的弹道以得到更好的滑行效果.而日系杆身是把弹道给压低,加强球的飞行球速效果,让球的飞行距离不会有太突出的效果但却可以利用较低的弹道与低于50度的球落地角度,得到较大的滚动距离来创造出更好的开球效果.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美系多一些,因为看球在空中飞得越长越好,心中的爽度就会越来越高,小宇宙的燃烧程度就越来越好.这是一种可以激励士气的方式.当你在球场上有这样的表现时可以让你有更高的信心打好一场比赛.

所以我说了上面的状况后大家应该就可以了解到Alpina杆身的弹道与飞行是属于那一类型.那就是偏美系.但它的飞行效果与爽度就更优化,而这也是我爱它的原因之一.Alpina打出去的弹道高度是可高可低,技术水平高的球友可以自行操作它的弹道高度.一般球友来说,以这支杆子打出来的弹道高度会属于中高弹道.而中高的高度对挥杆速度不快或动作稳定性不高的球友来说是比较好也容易去打出不错的距离效果.它在空中的飞行球速度算快,但却觉得球很重,飞的相当稳定.这也是一些试过此杆身的球友大多的反馈.

它的飞行时间是我觉得最棒的地方,与我另一支Veylix ROME 688杆子打出来的效果是差不多.相当长的飞行距离.所以每当我收完杆,球还没有落地,要在梯台上等一下看球的落点.因为R1球头的设计与结构,它需要搭配的杆身是有低到高的弹道模式,使用低弹道的杆身就是死路一条,因为我第一支配R1球头的杆身就是低弹道与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Tour spec S硬度.弹道过低所以打出来的距离效果就不好.这也是有这个经验后我再装另一支杆身Matrix Radix来搭配R1,所以效果就完全达标!

本文未完,完结篇请奌下方.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杆测试~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30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