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桿測試~上集!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桿

Taylormade R1在先前測試當中讓我覺得有所不同,所以這回再拿它來裝新的桿身來進行測試.這次Taylormade R1木桿在銷售上無全沒有以前的殺氣與動力.全在於球桿的設定與球頭結構上.它的本身沒有問題,效果也是有.但只是它的規格設定與球頭重量上不對.設計者與規格製定者都產生盲點.追求滿足數據,沒忽視了產品本身的實際使用問題.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就出在產品設計師與規格設定者對於產品使用與消費者的習性產生相當落差.而產品設計者與規格設定者才會有如此的本位主義與自我感覺良好的設計誤差產生.

R1球頭重量問題
先說這次R1的球頭設定問題好了,它的球頭重量超過205g.我測過的球頭重有從205g~208g都有.雖然說球頭重量可以自由去設定與調整.但對於球具知識與揮桿動作不穩定的一般球友來說,要調整到多少才適合自己用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說產品商不能把問題丟給球友自行去決定.這個重量或許歐美人可以打得動但就算歐美人打得動還要看它能打得多久?同時搭配的桿身是否能有足夠的承載力與穩定度來運行這樣重的球頭物理的變化?這就是產品設計師與規格設計師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就我自己使用R1這款木桿它的球頭結構與材質來說是沒有問題,效果也到位,距離也夠火!但打感夠爛!跟打一塊鐵板一樣.但它就是打得夠遠,就算日系高檔木桿配上6萬日幣以上的桿身所打出來的效果也不會比較短.所以這樣的結果就是說明了,Taylormade本身在木桿設計經驗與技術傳承上是沒問題,問題是出在規格設定與產品設計者上.

R1規格設定盲點
因為有了這樣重的球頭後,規格設計者卻選用了50g這個級別的桿身,同時設定45.5”長度.這個狀況如果用上日系7萬高噸位碳布水平的桿身那反而會得到不錯的結果.但大家要瞭解,你買的是大眾桿,它是大量生產,它生產的要求是成本!成本無法高,使用的材質與效果就會很有限.而這就是壓倒R1最後一根稻草.選50g這樣的桿身與設定45.5”的長度完全是著眼在滿足揮桿重量這個數據.我說了,當一個頭重量就比一般球頭要重時,你的桿身如果過輕,設定過長時,桿身本身的承載力就是一個重要關鍵.桿身能否有足夠的時間與力量來反應使用者的使用要求?更重要在於當桿身反彈時能否產生足夠的穩定度也就是抗側旋能力?你擊中球是否能穩定的得到你要的結果?

這樣的球桿設定就如同頭重但身體輕與瘦的狀況.你的桿身能否承載球頭的重力?它本身的強度能否負擔這樣的球頭使用?還有針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有多少比例的球友是能有這樣的能力去操作?以前Taylormade的木桿就是好打,易打,效果佳,但近幾年來這樣的特性不斷的在消失.而R1這樣設定完全是要滿足與達到一般使用者的接受揮桿重量上.但卻沒有顧慮到桿身的強度,球頭重量設定與整體球桿長度等問題?設定球桿與規格不能只看一個特定的數據或要求.而是要看整體.更重要的一點是要瞭解你的消費族群的特性.

我現在發現,目前市售款球桿,各大品牌的球具商,發展新球桿都是關起門來設計.對於大多的球友反饋與需求就無法去考慮.或許亞洲市場不夠大或打球的人不專業.但這樣的球桿我嚴重懷疑有多少人能用得了?選手用得了那是他們用的桿子不是我們在市面上買的的R1,那是特別的R1設計, 440cc大小或更小的尺寸.同時他們有專人幫他們設定與調整桿子.咱們只能乖乖用它設定好的桿.

我不是特意要去說R1的問題,我找出問題也有解決方法來證明我說的是事實.它不是不好,而是要去做比較適合的調整.我調整過它的規格,改了它的球頭重量,換了不同的桿身設定,所以用過後,我還真的找不到不用它的理由.能挑的就是它那糟到滿格的桿頭擊球回饋感!那可能是TM木桿有始來最慘的一個.

Veylix Alpina 573桿身
不管它是怎樣,這次我還是選R1為使用的球頭,要對桿身這塊進行測試.因為R1的效能與距離沒話說,所以有這樣的基礎後,我用新的桿身進行測試更能看出它的差異在那?所以我選用新桿身品牌Veylix的Alpina 573桿身,它是整支使用40t高噸位碳布,但整支中有幾層是用40t廠商不會說.但它的價位合理與實在.所以以整支40t的材質來說,夠了也沒法挑了.只是要瞭解這樣的桿身在價位與材質都到位狀況下,最後的使用結果與效果是否也有跟上?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測試結果,同時對於大家也就比較有幫助與參考性.

Veylix 桿身本身的產品目前不多,但它的產品特性與亮點卻很到位.因為它的性價比極高,同時桿身的穩定性與效果都很不錯.與其它競爭對手相比,我覺得這樣的產品特性好,沒有一些相似性高的重疊性存在.所以只要用過後,喜歡它的人會一帖膏藥,黏上了.特性不對盤的,也不會對它有特別的興趣.以一位專業職人角度看這樣的產品與品牌,這是最好的產品推薦.因為在它們好的特性上絕對是最頂尖的效果,所以只要需要這樣特性的球友,用起來就格外能感受到差別.所以一位好的職人,他所推薦的產品就很容易讓人得到共鳴.原因也在於此.

Alpina產品的材質全都在日本生產,所以產品質量上是沒話說,與你買日系高檔桿身的質量是沒啥差別.以目前生產碳纖維碳布來說還是以日本為主要的供應商,對於高噸位材質來說更是如此.所以Veylix將原料的採購全由日本廠商來進行,然後再自行運用技術與編織法來生產它們的產品.以Alpina這產品,有兩種重量規格573與673,以50g, 60g兩個不同的重量級數讓球友來選擇.這兩個重量絕對可以滿足大家的使用需求.或許你會說Veylix的573估計是50g以上的重量吧?我習慣打日系50g都是50g出頭的重量,這樣重量的落差可能有3g~5g左右吧?

就我安裝與訂製Alpina 573的經驗來說,它的R硬度桿身重量才51g而你裁減到你要的使用長度時,它的桿身裁完後重量肯定是少於50g這個崁了.所以對於平時用慣了日系輕量化桿身的球友來說,這樣的桿身重量都可以算是40g的級數了.而我這次裝來進行測試也是573 R硬度的桿身,也就是要來看看這樣的桿身與其他日系對手會有怎樣的不同與亮點?輕是否能有它與ROME款式那種穩定度與爆發力?這也就是我要觀察的地方.同時在R1這款有爆發力的球頭加持下,能否讓R1的使用效果,擊球穩定性得到更好的升級或加分?所以這次的測評會是很有趣也是我自己要瞭解與分析的地方.

而大家也可以到我先前測試的R1配上Matrix Radix桿身去進行瞭解.兩支球桿的規格設定上也差不多,所以也可以進行對比參考.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桿測試~球頭桿身介紹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05

這是此次木桿的規格

球頭: Taylormade R1 9.5度,重量195g,減重到191g

桿身: Veylix Alpina 573銀灰色 R硬度, 46”,0.335”桿身前端尺寸, 245cpm, 51.5g

握把: Pure Pro Wrap綠色 R60握把, 50g重,

總長: 45.50”

總重: 297.5g

硬度頻率: 241cpm

揮桿重量: D2.73

MOI: 2898g/cm^2

規格說明
這次的規格是比較以R1市售款的長度為設定基礎.雖然我在球頭上的重量有進行調整過,所以整體的規格與揮重也不會產生太可怕的數據.所以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今天這樣的設定長度與更重的球頭組合,會得到怎樣的揮重結果?那很輕鬆就會到D4,D5的水平.所以對於高揮重的問題,能調整的地方就在桿身了.桿身就需要將重心後移,這樣揮重才不會得到太可怕的結果.但當你把桿身重心後移,桿身前端反彈的強度與優勢就沒有了,因為你把桿身前段的強度與重量都後移掉了,桿身的彈性強度不足,抗側旋能力也沒法有效控制與掌握了.這就是現在R1的問題.

這都對於打出來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以一般桿身廠推出的桿身款式來滿足市售款球桿的規格時會產生怎樣的問題?這樣的結果就會得到接近D3的揮桿重量.而這是我已經把球頭重量給壓低4g的結果.同時桿身的重量與硬度是只有50g的水平與R硬度.如果你使用更硬的重量與硬度那揮重的級別就會往上爬了.這也是我說廠商對於數據的執著,與下面執行的人員沒有將這些技術,材質,與設定盲點給提出.將錯就錯就會讓產品的銷售很難有往日雄風.靠著前人打下來的江山,但江山打下來的簡單,要維持球具一哥的壓力就大了.

本文未完,中集,下集請點下方.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杆測試~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桿測試~中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更多球桿照片都在以下聯結中.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29

-----------------------------------------------------
Taylormade R1在先前测试当中让我觉得有所不同,所以这回再拿它来装新的杆身来进行测试.这次Taylormade R1木杆在销售上无全没有以前的杀气与动力.全在于球杆的设定与球头结构上.它的本身没有问题,效果也是有.但只是它的规格设定与球头重量上不对.设计者与规格制定者都产生盲点.追求满足数据,没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实际使用问题.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就出在产品设计师与规格设定者对于产品使用与消费者的习性产生相当落差.而产品设计者与规格设定者才会有如此的本位主义与自我感觉良好的设计误差产生.

R1球头重量问题
先说这次R1的球头设定问题好了,它的球头重量超过205g.我测过的球头重有从205g~208g都有.虽然说球头重量可以自由去设定与调整.但对于球具知识与挥杆动作不稳定的一般球友来说,要调整到多少才适合自己用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说产品商不能把问题丢给球友自行去决定.这个重量或许欧美人可以打得动但就算欧美人打得动还要看它能打得多久?同时搭配的杆身是否能有足够的承载力与稳定度来运行这样重的球头物理的变化?这就是产品设计师与规格设计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就我自己使用R1这款木杆它的球头结构与材质来说是没有问题,效果也到位,距离也够火!但打感够烂!跟打一块铁板一样.但它就是打得够远,就算日系高档木杆配上6万日币以上的杆身所打出来的效果也不会比较短.所以这样的结果就是说明了,Taylormade本身在木杆设计经验与技术传承上是没问题,问题是出在规格设定与产品设计者上.

R1规格设定盲点
因为有了这样重的球头后,规格设计者却选用了50g这个级别的杆身,同时设定45.5”长度.这个状况如果用上日系7万高吨位碳布水平的杆身那反而会得到不错的结果.但大家要了解,你买的是大众杆,它是大量生产,它生产的要求是成本!成本无法高,使用的材质与效果就会很有限.而这就是压倒R1最后一根稻草.选50g这样的杆身与设定45.5”的长度完全是着眼在满足挥杆重量这个数据.我说了,当一个头重量就比一般球头要重时,你的杆身如果过轻,设定过长时,杆身本身的承载力就是一个重要关键.杆身能否有足够的时间与力量来反应使用者的使用要求?更重要在于当杆身反弹时能否产生足够的稳定度也就是抗侧旋能力?你击中球是否能稳定的得到你要的结果?

这样的球杆设定就如同头重但身体轻与瘦的状况.你的杆身能否承载球头的重力?它本身的强度能否负担这样的球头使用?还有针对一般使用者来说,有多少比例的球友是能有这样的能力去操作?以前Taylormade的木杆就是好打,易打,效果佳,但近几年来这样的特性不断的在消失.而R1这样设定完全是要满足与达到一般使用者的接受挥杆重量上.但却没有顾虑到杆身的强度,球头重量设定与整体球杆长度等问题?设定球杆与规格不能只看一个特定的数据或要求.而是要看整体.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你的消费族群的特性.

我现在发现,目前市售款球杆,各大品牌的球具商,发展新球杆都是关起门来设计.对于大多的球友反馈与需求就无法去考虑.或许亚洲市场不够大或打球的人不专业.但这样的球杆我严重怀疑有多少人能用得了?选手用得了那是他们用的杆子不是我们在市面上买的的R1,那是特别的R1设计, 440cc大小或更小的尺寸.同时他们有专人帮他们设定与调整杆子.咱们只能乖乖用它设定好的杆.

我不是特意要去说R1的问题,我找出问题也有解决方法来证明我说的是事实.它不是不好,而是要去做比较适合的调整.我调整过它的规格,改了它的球头重量,换了不同的杆身设定,所以用过后,我还真的找不到不用它的理由.能挑的就是它那糟到满格的杆头击球回馈感!那可能是TM木杆有始来最惨的一个.

Veylix Alpina 573杆身
不管它是怎样,这次我还是选R1为使用的球头,要对杆身这块进行测试.因为R1的效能与距离没话说,所以有这样的基础后,我用新的杆身进行测试更能看出它的差异在那?所以我选用新杆身品牌Veylix的Alpina 573杆身,它是整支使用40t高吨位碳布,但整支中有几层是用40t厂商不会说.但它的价位合理与实在.所以以整支40t的材质来说,够了也没法挑了.只是要了解这样的杆身在价位与材质都到位状况下,最后的使用结果与效果是否也有跟上?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测试结果,同时对于大家也就比较有帮助与参考性.

Veylix 杆身本身的产品目前不多,但它的产品特性与亮点却很到位.因为它的性价比极高,同时杆身的稳定性与效果都很不错.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我觉得这样的产品特性好,没有一些相似性高的重迭性存在.所以只要用过后,喜欢它的人会一帖膏药,黏上了.特性不对盘的,也不会对它有特别的兴趣.以一位专业职人角度看这样的产品与品牌,这是最好的产品推荐.因为在它们好的特性上绝对是最顶尖的效果,所以只要需要这样特性的球友,用起来就格外能感受到差别.所以一位好的职人,他所推荐的产品就很容易让人得到共鸣.原因也在于此.

Alpina产品的材质全都在日本生产,所以产品质量上是没话说,与你买日系高档杆身的质量是没啥差别.以目前生产碳纤维碳布来说还是以日本为主要的供货商,对于高吨位材质来说更是如此.所以Veylix将原料的采购全由日本厂商来进行,然后再自行运用技术与编织法来生产它们的产品.以Alpina这产品,有两种重量规格573与673,以50g, 60g两个不同的重量级数让球友来选择.这两个重量绝对可以满足大家的使用需求.或许你会说Veylix的573估计是50g以上的重量吧?我习惯打日系50g都是50g出头的重量,这样重量的落差可能有3g~5g左右吧?

就我安装与订制Alpina 573的经验来说,它的R硬度杆身重量才51g而你裁减到你要的使用长度时,它的杆身裁完后重量肯定是少于50g这个崁了.所以对于平时用惯了日系轻量化杆身的球友来说,这样的杆身重量都可以算是40g的级数了.而我这次装来进行测试也是573 R硬度的杆身,也就是要来看看这样的杆身与其他日系对手会有怎样的不同与亮点?轻是否能有它与ROME款式那种稳定度与爆发力?这也就是我要观察的地方.同时在R1这款有爆发力的球头加持下,能否让R1的使用效果,击球稳定性得到更好的升级或加分?所以这次的测评会是很有趣也是我自己要了解与分析的地方.

而大家也可以到我先前测试的R1配上Matrix Radix杆身去进行了解.两支球杆的规格设定上也差不多,所以也可以进行对比参考.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杆测试~球头杆身介绍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05

这是此次木杆的规格

球头: Taylormade R1 9.5度,重量195g,减重到191g

杆身: Veylix Alpina 573银灰色 R硬度, 46”,0.335”杆身前端尺寸, 245cpm, 51.5g

握把: Pure Pro Wrap绿色 R60握把, 50g重,

总长: 45.50”

总重: 297.5g

硬度频率: 241cpm

挥杆重量: D2.73

MOI: 2898g/cm^2

规格说明
这次的规格是比较以R1市售款的长度为设定基础.虽然我在球头上的重量有进行调整过,所以整体的规格与挥重也不会产生太可怕的数据.所以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今天这样的设定长度与更重的球头组合,会得到怎样的挥重结果?那很轻松就会到D4,D5的水平.所以对于高挥重的问题,能调整的地方就在杆身了.杆身就需要将重心后移,这样挥重才不会得到太可怕的结果.但当你把杆身重心后移,杆身前端反弹的强度与优势就没有了,因为你把杆身前段的强度与重量都后移掉了,杆身的弹性强度不足,抗侧旋能力也没法有效控制与掌握了.这就是现在R1的问题.

这都对于打出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以一般杆身厂推出的杆身款式来满足市售款球杆的规格时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就会得到接近D3的挥杆重量.而这是我已经把球头重量给压低4g的结果.同时杆身的重量与硬度是只有50g的水平与R硬度.如果你使用更硬的重量与硬度那挥重的级别就会往上爬了.这也是我说厂商对于数据的执着,与下面执行的人员没有将这些技术,材质,与设定盲点给提出.将错就错就会让产品的销售很难有往日雄风.靠着前人打下来的江山,但江山打下来的简单,要维持球具一哥的压力就大了.

本文未完,中,下集请奌下方.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杆测试~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Taylormade R1 10度/Veylix Alpina 573 R硬度木杆测试~中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10duveylix-alpina-573-ryin...

更多球杆照片都在以下联结中.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29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29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