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音中就可以知道這桿子的質量與使用材質差異.從SP-700與DAT-55的擊球聲就有明顯差別,但它們的聲音都相當乾淨.很容易在球頭內部產生共鳴.以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材質本身對於整體球桿的融合度會是相對高.聲音越模糊,越渾沌不明,表示材質的密度與純度都不高.不同材質或材質純度不高下對於急求所產生的材質共振上就會不協調.
加重後的球頭擊球感也不同了.先前感受在桿面的震動轉換成整個球頭的震動感.相當扎實與明顯.每次擊球都可以很清楚感受到球頭整個震動,桿壁的受力變化.真的很真實.雖然它沒有另外桿子的SP-700的桿面彈性,也沒有DAT-55那種脆感.但這個重金屬的回饋是真的完全不同於其他桿子.所以你認為調整球頭重量2g上下會不會產生影響與變化?我可以肯定跟你說;一定會,而且會不小.至少在我這個球頭設計下它的變化是相當立桿見影.
這球頭在202g的擊球回饋,是很不錯的桿面震動感.同時擊球聲也很扎實與響亮.與其他SP-700, DAT-55桿面上當然會有差別.但要比一般市售款的桿面與聲音要更好.擊球聲是鏘鏘的回饋.但因為球頭打起來覺得有點輕.不太能掌握球頭移動,所以觸球點的位置都會靠桿面的桿趾.所以我調整了球頭重量在桿趾螺絲.這樣打起來就比較好了.觸球點也慢慢集中在中間範圍的區塊.而最大的變化就在於回饋與聲音.
以做產品的角度,我不會去做一個面面俱到的大眾型產品,我要做的東西是特色與風格明顯產品.以一位技師來看,產品特色明顯對於技師在選擇與推薦產品是最容易與簡單.而產品各方面表現都四平八穩的反而是我不喜歡的東西.因為球桿是個人化產品,球友要將訂製球桿特性的需求優先次序給列出來.這樣才能將可行與適合的產品給設定出來.
這個是按照我的揮桿訂製出來的試打桿, 我用起來完全不費力, 一點也不會有將就桿子的感覺, 下桿時球頭很容易送出去, 讓我的揮桿路徑非常固定, 這點是我感覺最滿意的地方.其次, 這個球頭實在是怪獸, 打的超級遠, 我想是桿面材質好的緣故, 加上三個可以調整重量的螺絲, 讓不同的球友很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規格, 這點非常好
球桿的科技要更友善與人性化.或許一些球友認為打中桿面甜蜜點是區分技術水平一個重要的依據,但這對於大多數的人是不合理.通常都是做到的人在享受整個運動的精髓.而苦苦追趕的人才是吃苦最深的一群.當球桿把甜蜜點這個魔咒給拿掉後,你還是需要練習正確的動作這樣才能把球給打直.動作不對還是打不直就算距離有也一樣.
為何會覺得打到甜蜜點是一個擊球最大變數.因為不說別的,我們球包隨便也都會有10支以上的球桿,每一支球桿的長度都不同,球頭大小與桿面都不一樣.那卻要運作動作去打中球桿的甜蜜點?我個人覺得這點就會比較不合理.球桿設計應該是只要打到桿面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得到最好或一致的效果.這樣打起來才能著重在動作練習,維持,與球桿特性這幾個方面去發揮.
我和我自己的T牌913D3 美規72克的桿身相比, 還是要遠一些.我自己的T牌913D3可以穩定的打到260-280碼,而且球路也非常直,另外一支910D3(搭配Chien兄幫我換的Veylix ROME688桿身)距離遠一點, 球路更直,但是和這支開球桿比較,新的球桿還是要遠10-15碼左右,今天比較滿意的幾球開球,在冬天地面微濕的狀況下,仍然可以打超過280碼,我可以想見在天氣回暖的狀況下,距離會更好.
這幾年我買的開球桿, 基本上我都是對桿面失望的. 球和球桿接觸的唯一地方, 就是桿面. 桿面的好壞, 直接影響球質(包含但不限於球離開桿面那一刻的出球速度, 後旋度, 起飛角, 力量傳導, 能量損失等等). 那一片薄薄小小的桿面, 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很可惜, 大廠目前都避開談論他們使用的材料, 都只是強調設計與科技. 最近的開球桿桿面都蠻不耐用的, 如果偶爾去練習場, 加上下場打球, 一年下來, 桿面大概就已經磨損了, 彈性也變得不好了.
桿身的好壞不在於它的重量.因為輕量化的桿身不是這幾年才有的,從我接觸這塊時,就有40g的桿身了,但現在的球桿更重視球的飛行效果.不是能打就行,而是打出去的球要怎樣飛?飛的軌跡,飛的球速,倒旋量,落地的角度與滾動性等?當要要求這些因素時,就需要觀察細節與產品的材質設定等.所以現代化的球具訂製會越來越複雜與需要更深的專業與經驗.
實際的使用狀況是,有些高噸位碳布桿身彈力減弱會快,有些會慢.然後你會慢慢感受到彈力持續變弱,桿身反彈速度慢慢跟不上你的速度.很多球友對這樣的狀況都不太會相信這是桿身的問題.都覺得桿身裝起來打還不到一年應該不太會產生這樣的狀況,所以可能會想其他問題導致這個狀況.
沒有別人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問題與需求.對於球齡時間比較久的球友來說,你會知道更多或是需求更明確.球桿對於你們可以有很多的變化,只要你們將心胸開放,容許更多可能性在新球桿上這樣你會得到更多以前所沒有的結果.我多年來玩桿子的經驗.你永遠不知道沒用過的產品會產生怎樣的組合?而不管這個結果是怎樣都對於你來說是一個成長與經驗.因為人都在經驗中長大.
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人的動作與體能都會不斷的改變,別想要等自己動作定型後再去訂製球桿.這樣只會讓你動作要練成需要更長的時間.當你的桿子適合你個人體型,力量與動作時,就算你的動作不對或不穩定也會更容易讓你練好動作,因為你不需要去配合球桿來練動作.你只要專心去練動作這樣練的效果與時間都會大大改變.
最近几年的比赛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在西雅图打完AJGA比赛后马上开车赶到圣地亚哥参加青少年世界杯,然后再开车到Indiana 参加USGA的世界顶级赛事美国青少年女子锦标赛,长途跋涉几千公里.而是14岁的时候,一场女儿很想参加的比赛在三藩市附近举行,我们想在Stanford 大学教练面前露一手,但为了不耽误一场考试,Practice Round的当天早上的七点钟女儿才一个人从家飞到三藩市附近一个小机场,我则从广州提前一天飞LA,租好车后连夜开车7个小时赶在早上7点钟前到达那个小机场接到她,再赶一个多小时到达球场参加9点30分开始的Shotgun 练习轮,我坐了10多小时的飞机...
這個球頭的開發經驗與測試.我只能說球桿的特性已經帶到低倒旋,低起發角的方向來.這個球頭的效能更是最好的印證.以往球頭設定高的起發角是因為桿身材質強度不足,彈力不到位.無法將擊球的質量給有效提升.所以球頭需要設計較高的擊球起發角來讓球可以飛得高進而得到最好與最遠的距離.不過在桿身材質的提升下這個問題就不存在.更重要的一點,將彈道壓平後,配合上桿身材質提升下,球飛得更快,更有穿透性,效能要更好了.
現在的桿身基本上打破臨界點的機會會越來越高.因為成本問題,就算使用這類高碳布的材質也是一樣.只是每一家品牌的產品能使用多久的時間?要想維持跟剛裝好的前幾個月那種使用回饋與性能,是辦不到.這是我個人使用的經驗.桿身或球頭這類產品是產生擊球效果的主要動力來源.它們不是沒打壞就是好.如果你要它給你一些樂趣,效果與掌握等特性,那球桿需要換,也就是性能衰退就要進行更換.
為啥材質會有所不同,同為鈦合金的材質為啥要有不同特性鈦合金?都是為了要強化特定功能或強度上所作的改善.進而產生不同材質.這也是造成成本的不同,就算是同一種材質基礎下.我對產品的出發點就是要得到有質量的要求.能用好的材料就要去使用,把整體它的質感與回饋都給拉到最高.低價產品我做不過大廠.他們已經把這塊做得如魚得水.
對於以往高碳布的售價偏高問題也會慢慢得到改善.因為至少在這些主流桿身廠的切入後,這類產品以往在日系小品牌所主打的高碳布產品隨便一款都要5萬日幣起跳,現在這個狀況已經起來改變.在大的桿身廠切入後,雖然這類產品還是在這些大桿身廠的產品線中屬於高價產品,但售價上已經要比日本小廠的售價要便宜與合理多了.
木桿的發展與特性都會圍繞在低倒旋,低起發腳的主題上.至少在新款高檔桿身上大家都已經走高碳布材質後,得到的擊球倒旋量已經比以前的桿身要減少至少1/3.所以球頭本身也要跟著進步與改善.老式的高重心設計對於技術水平不好的球友不會讓他們打出信心與效果.而這樣的高重心設計會產生更多的倒旋量.另一種低後重心設計會產生較高的擊球起發角,這樣彈道也容易打高.雖然倒旋量會比較低.
球桿的複雜度就在於就算是廠商說的或訴求的效果也不見得最後做出的成品有辦法100%的達到.我個人摸這麼久的桿子也沒辦法在還沒做出來打前就有辦法100%可以保證最後會出來的結果.只能抓出個7成的結果,剩下的3成就在於產品本身上會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因為我不是生產商,也不是產品設計者,所以單純就廠商提供的規格表或資訊是很難完全掌握它最後能得到的結果.
球桿的變化隨著時間與科技的進步下都有相當大程度地改變.或許你感覺不深,因為你接觸的球桿如果都是以一般市售款的球具為主那真的可以感受到的差別不會太大.因為這幾年下來的市售款球桿都因為成本的原因越來越難看出它的特性與優勢.當你無法對材質這塊下手,你能做的就變得有限.
上桿有些人說要3/4, 1/2, 1/4等不同幅度.但這關鍵在於你的下盤的強度與運用熟練度的問題.當你不是以身體下盤轉動的人要去掌握不同上桿幅度打法會相當吃力與效果有限.因為你要讓你的肩膀不要過度轉動下,你需要有強大的下盤去產生力量這樣才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你是以手臂或肩膀的擊球模式,這樣上不多的狀況下你身體更不敢打.身體會自然把轉動加大尤其是肩膀.簡單說就是要練力量控制是相對難.
如果你只會一種全揮桿的打法那你的打法就只有13種.扣除掉推桿.這樣你的變化性與面對狀況的處理方法就變得相當有限.所以控制力量的實踐方法就是建立更多你的打法.這樣才能提升你的技巧與變化.一支球桿的變化就會有3~5種.所以這樣13支球桿的變化會有超過60種.這相當於你只會一種打法的人帶上60支桿子在球袋中.
南公馆球会被部分上海球友戏称为“屌丝”球场。这样形容,并不是贬低球会会员和球场,而是按知情人的说法“买会籍卡的钱都是会员自己掏腰包”。八百余名会员中,绝大多数都是个人卡,会员多是普通白领、教师、律师等工薪阶层,“花的都是血汗钱”。有会员称:“甚至有些球友连车都没有。”南公馆在2013年春天开始售卖会籍卡,会员以12.8万到35.8万不等的价格购买了会籍卡。这家球会的前身是上海中港高尔夫球场,于2006年9月营业,2010年更名为南公馆。
對於Fujikura Motore Speeder 661 Evo的使用經驗是真的不錯,他應該是我個人覺得在整個Motore speeder系列產品中最好的一支桿身.已經具備高檔桿身的特性,不管在性能表現上與穩定度,它都不會比那些定價八萬以上日幣的高碳布日系桿身要差.它才日幣四萬多的售價,這樣的質量與效果我覺得對大多數球友都已經算夠用了.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