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在撞擊的過程中,460cc的球頭內部都是中空,球具廠商一直將尺寸設定在這個範圍內,不斷的去將球頭的厚度給減低讓桿頭的撞擊時的反作用力可以更好.但這都是噱頭!因為這對於根本上要提升物體的角度量是沒有幫助.我的結論是如果一直都將主要發展集中在現有尺寸上只是在材質與球頭結構設計上進行調整與變化那對於最後的擊球效果是一點幫助也沒有.你只是每年看到不同造型與顏色的球頭在那邊換來換去,但對於實際使用下的經驗是大同小異.

對我的角度,以一個球具訂製師來說,要讓你得到更遠的距離有很多種方法,從產品角度去下手不是主要的做法,而是從將你個人的特色與優勢去發揮才是王道.我與一般技師很大差別在於我不是以產品角度去設定球桿.我是以人為主的基礎去找出適合的產品.配合將桿子設定到他能使用自如的規格後,要提升他的擊球效果10碼的要求是不難.

這個球場對於一些新手可以練開球,因為大多的球道都挺寬.或是測試球桿.但我覺得它的球道草很差也太長,測球桿的性能不準.因為草太長會影響到滾動性.我覺得我的球少滾了10碼.這樣的球場打出來的開球距離跟我上週打揚昇差不多.但人家是下完雨我直接打.濕軟就不說但它的排水系統好,滾得比我今天還要遠.

站上開球台上就真的覺得風很大,好像一時半刻停不了.這樣的風會讓人站都站不穩.第一洞三桿洞130碼,打140碼但沒有停住.滾過果嶺.看來這個果嶺是不停球,也是硬的果嶺設計.看來在這種風大狀況要打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每當站上擊球位置,風大到會把帽子給吹掉,所以會站不穩.

人有四肢,要讓身體可以產生力量與動能就需要利用力學的原理去做,這樣可以得到最有效的結果.所以每一個動作都有其中有序的做法,但你要去研究怎樣利用你的身體特性然後再將這些不同動作融入到你的身體運行裡?這就是找出有序的模式.等你有這個模式後才能反推回去找出身體哪些部位需要強化,練習與運用?將動作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去進行各個擊破的練習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不管是高爾夫也好或是其他運動也罷!人的身體對於運動這塊來說都是相對弱.除非你是運動員,你才能有高於常人的瞬間反應力,同時能瞬間去執行很多身體動作細節.這些東西看似或說似簡單,但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現代的人類已經不像以前需要靠打獵,跟動物搏鬥去得到食物.我們越高度機械,電子與電腦化後,雖然我們得到方便與更多資源,但相對我們卻失去當初擁有這樣身體的目的與靈敏度.

大牌球员的出场费,就像股市行情,也是随着其竞技状态和影响力的变化而变的,伍兹也不例外。几年前,伍兹参加一场在中国的商业活动,出场费肯定要200万美元起。如今,随着伤病和竞技状态下滑,伍兹的出场费已经下降了25%左右。与伍兹相反的是麦克罗伊,现任世界第一在三年前来中国淘金时,出场费不过50万美元,而如今,他的出场费已经与老虎看齐

日本很多球頭尤其小廠的木桿球頭都走高反彈係數,但能否打出更遠的距離?不見得,因為我的使用經驗在於我開發自己產品的動機.它們有太多不成熟的設計問題與結構矛盾在.對於材質上,日系小廠的產品絕對可以說它用得最牛.這也是日本人在這塊稱霸的原因.但如果只單單說材質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那球頭設計就簡單多了.我只能說,很多秘密都在細節中,尤其是看不到的地方更是要下功夫的關鍵.

這球頭我從第一支桿子的測試篇的就開門見山地說,它就是給有揮桿速度的球友,走性能導向.而這樣的桿子你以力學角度看時,當你的動能與人重量是固定,轉動半徑(轉動的形狀)越大時,轉速就變得慢.這就是我對於長度是會有一些看法與堅持.這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與設定,可不是說我刻意要跟市售款球桿產生差異性.要讓有速度力量的人可以更輕鬆去操控球桿,你的桿子要更短去照你要做的事去做.這就是力學原理.

Matrix近6年來的產品我覺得比較適合一般球友使用的就是這款RUL.其他M3, X3, Q3等產品的特色比較明顯也都適合有點揮桿速度的球友使用.還有近年的Reign, Velox等都算比較偏美系桿身,只是它們有設定不同桿身重心的款式,讓使用者有更多的選擇.但這些都是對工房技師來說比較有用,一般人對這樣的桿身設計上比較難了解差異.

以一位球桿訂製師角度來說,一支球桿最關鍵是要看它的球頭重量,桿身特性與長度.這三個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球桿的使用操作,性能結果與回饋感受.我不太以現有技師方式去做球桿,大多以力學角度去進行.所以數據對我來說意義有限也影響有限.做球桿需要有強大的物理學與力學角度去思考,不能照標準模式做.因為球頭,桿身與握把的設計或發展都是以物理學與力學角度基礎.對這些區塊與領域所知有限就無法將球桿的核心與基礎給發揮出來

這回會裝上Matrix RUL這款桿身的原因.因為它的倒旋量中,不是低,彈道也是中,應該可以讓我打出比較高一點的彈道.目前為止所有的桿子打出來的彈道都是低,所以我想要去看看不同桿身能否對於彈道高度有一些改變.對於球頭特性經過前面6支桿子的測試已經嘹如指掌.而不同的桿身特性就是讓它得到不同結果的範圍!

美好的東西是需要很大力氣去維護與保持.因為要將原本無序或如果不持續維護下,現有的成果很快就會變成無序狀態.享受它是很美好但它背後的付出與成本是相當可怕.打過揚昇後對於很多事就會去省思,因為如果沒有對東西有熱誠下你堅持不了太久時間.我也很高興在台灣有不少人都為了自我興趣去做好事情.大家對這些東西都有很深的熱情投入.而這些投入往往是超過成本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如果事事都以成本為考量基礎,那現有很多東西是做不出來.

揚昇的果嶺跟我在馬來西亞與美國狀況很像.好好去看你的路徑,地形起伏,草紋.抓多抓少就看你力量怎樣去掌握.但推起來不會差太多.這就是我覺得好果嶺的地方.它真的跟沒下雨一樣,就算沒下雨,它的果嶺速度會更快估計會到10左右.但如果果嶺是可以判讀的也保養到位那這樣的判讀是沒問題.

別說下雨時打.就算下過雨打,你看看球道,果嶺等是否有積水?這才是球場的硬實力.不說別的,我兩週前才打長庚球場,那天還是昨晚下大雨,我們也是打早上,早上已經沒下雨了但球道也好還是濕.關鍵是它球道還積水.球童還說如果球位是有積水或有水就移開打.果嶺也差不多,雖然沒有積水但果嶺速度慢.顯然被雨給影響到.但打揚昇球道完全沒有積水,完全可以放開來打

以做功來計算W = FS (有效力量*位移)。【乙】擊中球時的桿頭動能約為【甲】的1.1*0.77=0.85。如果把動能換算成速度,E=1/2mv^2 (速度=1/2桿頭質量X速度平方),以此反推的話,【乙】的桿頭速度約為【甲】的0.92倍。結論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甲】會比【乙】擊出的球大約遠一成。

高爾夫的揮桿大致上有兩種使力的方式,用【手臂拉】和用【手腕甩】。用手臂拉,最後還是要靠手腕甩才能使桿面回正。用手腕甩,基本上還是要伴隨著手臂的拉球,拉和甩同時發生,純粹靠手腕是甩不出力量的。

我只能說這支桿子的球頭也不錯桿身也是讓我最欣賞的一塊.但組起來就沒有1+1等於2或大於2的效果.主要的問題在於規格設定.這會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目前坊間工房訂製出來的桿子最大的問題.選的產品都不錯,但組起來就是沒有預期的好?這就是球頭的規格選錯,桿身的重量與硬度也選錯.然後整支球桿的設定規格也都錯誤.才導致最後的結果不為人所接受.

這桿頭底部有凹槽設計所以打出來的起發角就是低.而桿身是高碳布材質所以彈道的高度也是低平設計.所以整體打出來的彈道就是低平高度.而擊球的球速真的很快.完全不像是市售款球桿有的水平與質量.能有這樣的效果挺像高檔訂製桿會得到的飛行彈道與球速.所以以它的實際擊球效果就真的讓我感到滿意.

我也發掘得它的球頭底部在靠近桿面有一條黑色的凹槽設計.我想這應該是它們也接受目前美系球頭設計風潮下的產物.因為近幾年來從Adams, Taylormade,到今年的Titleist,大家都開始對桿底接近桿面會設計凹槽風.好處是觸球後桿面將震動變行傳到球頭,很快就到桿面凹槽這塊就阻斷了.進而快速將擊球的反作用力送回去桿面.這樣的效果當然就可以提升出球速度.

我認為鍛造鐵桿本身就不是適合現有時代的產物.這就有如鍛造鐵桿就如同以前戰爭的真刀真劍的肉搏戰,還沒進展到槍砲彈藥的整個面戰鬥.現在的鐵桿內部設計都是實心鍛造,沒有太多空間去進行內部結構強化,重心調整與重量分布調整.這對於性能上就會有很大的壓制影響.也是導致我不太喜歡去測試鐵桿類產品.因為得到的效果與感受都是差不多.

鍛造鐵桿已經幾十年了.以一號木桿來說,數十年前還是木頭實心的產品設計,在90年代開始了大球頭,鈦合金的設計,讓這個業界產生很大變化.鐵桿真的是只能鍛造嗎?鍛造真的是鐵桿的王道嗎?我今天不管鐵桿的外型設計是凹背,半凹背,刀背也好,材質上還是跟幾十年前的東西一樣.那這時間鐵桿是在幹啥?難到真的找不到其它材質可以改善,提升使用效果與性能?

很多球友都會有所謂的雞翅膀問題,其實就是下桿觸球時用左臂的力量過多,忘了讓肩膀轉動起來帶動手臂的問題.以手臂為擊球的球友來說,你的左臂就會有太多的任務要進行,要維持球桿穩定性,掌握球桿的路徑與發力等.這就讓你要收桿就收不起來,因為你的手臂需要即時把球桿給拉起來不要碰到地,但你這時沒有利用到肩膀的轉動所以你的手臂就要立即拉起來這樣雞翅膀就自然會產生了.

做延遲下桿個人經驗與做法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讓你的手臂尤其是右臂去拉球桿到你的小腹位置.你下桿利用下盤轉動,帶動你的上半身進行轉動時.只要轉動你的肩膀就可以做到延遲下桿讓你的手臂可以自然把球桿給帶到你的腰部與胯部位置了.這當中最大的關鍵就在與你的轉肩不要以水平的轉動,而是要盡可能讓你的右肩是往下轉.這樣你的右肩自然能帶你的右臂到胯或大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