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重量不重,雖然揮桿重量高但這對於有速度的球友來說卻是必要的關鍵.他們可以很輕鬆去揮動與利用他們先天優勢在這桿子上.強大的下桿速度,配合上這桿子可以讓他們更容易去感受到桿頭在哪個位置?更重要下桿速度進去,桿頭就自動到位.精準的觸球時間點就是他們對這桿子愛不釋手的原因.這也是一位朋友打了一次就愛上它的原因.主要在於桿身的反應很及時.對於很多有速度球友來說這桿身不只有快速的反彈效果還有更好的桿面回正速度.

它的桿身重量就從60g開始,硬度有R,S,X等.當然還有70g的桿身重量可以選擇.多數球友都可以找到他適合的規格來使用.這次我用60 S也是要對比其他同重量硬度產品.因為我習慣用60g S硬度的桿身,這樣才能從測試中清楚看出不同品牌或不同款式在使用效能與感受上的差異.更重要我今年開始都將桿頭鎖定在700-Chien上.桿頭的規格都一致下,裝上不同桿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測試結果.因為看到的差異就是桿身本身的設計,特性與技術上的不同.這也是我習慣讓一些球友在進行球具訂製測試的一種對比測試.

HD走性能導向也是要針對一些有速度力量的球友所設計的特別款.對於桿身強度與倒旋量都要特別設計才能對這類使用者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當然使用者不同就會影響到產品本身的技術使用與材料.所以說這款HD產品的售價上會稍微比基本款Deus要貴一些但也不會貴太多.都算在合理範圍.相較於其他性能導向產品這款HD的售價也是相對便宜.HD 16角技術打起來穩定性可以提升不少.因為內徑為16邊形設計著實讓受力彎曲與力量乘載提升不少.這也是我對先前HD桿身一直都情有獨鍾.因為不管這技術使用起來感受和實際打出來的效果都是高水平.

你不能要求一隻一百多美金的桿身要做到面面俱到.但這桿身我認為已經超越了他本身的身價所可以做到的性能與表現.首先在手感上,這桿身已經改善了先前Matrix Radix, Kujoh兩款桿身那種偏硬的風格.雖然性能與穩定性都不錯但還是和市場與球友產生距離感.這次的Deus也把價格設定為首要任務,把這塊給控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再去將手感給改善與提升.對於性能與穩定性這兩塊來說,我認為在這個價位的表現已經算可圈可點.

它的彈道飛行算傳統性能桿身的飛行軌跡但對於距離這塊我覺得沒有達到性能桿身的特性.性能基本上需要快的球速,較低的彈道,較少的倒旋亮,較低的落地角度等特性.這桿身我一直覺得他應該要以操控性為主要訴求,因為它在桿子的回饋,操控與規格設定上都要更優於其他桿身.所以我打的感受是它彈道算中高,球速飛起來算中等速度,還沒有到快的級別.我身邊一些性能導向的桿身打出去的球速真的快,當我完成擊球後,頭抬起來要找球就真的找不到,因為球已經到空中飛到尾段的距離了.但這桿子用起來可以不需要急抬頭找到球才飛到空中而已.

一支桿子的擊球回饋都是整體的表現與結果不能單靠單一零件的回饋.更重要因為桿頭的擊球不是說配上不同桿身就會得到一樣的結果.這是完全錯誤,因為桿身的運用材質與使用技術不同,也會影響到桿頭的擊球聲音,撞擊感受與你怎樣感受到觸球的瞬間剎那.因為我有超過30支700-Chien桿頭配上不同的桿身,所以可以很清楚與容易感受當中差別.這也是我會在每一篇的測評中去說明桿頭的感受差異.

當一個合格與有經驗的產品測試者必須要有很深的經驗值.因為這些經驗值是幫助測試者去區分該產品的特性與程度差異.如此才能明確分類出這產品的實力與風格.這也是為啥我的產品測試都會寫得如此多的原因.主要在於當測試越多產品,你很容易去藉由過去測試的產品特性來比較目前測試的產品.而比較就很容易讓你瞭解產品的差異性與優劣.我也看很多其他日本與美國的高爾夫球具雜誌,多數的雜誌都對於產品有討論但不深入.往往都在一個圈圈裡打轉.

Deus就是要取代目前Kujoh和Radix這兩款產品.就我先前使用這兩款產品的經驗來說,它們都不錯,打出來的效果與穩定度都不輸給他的師兄那些高價產品.當然更不用說其他品牌的對手.但有一個地方一直都是這類平價產品的問題就是使用手感不是太好.不是太好是指相較於柔順的手感或Q彈的感覺這塊就比較弱.或是說用起來偏硬的感受.這點對於亞洲球友來說就會是一個致命點.

這雙高爾夫款的無釘爪574外觀像運動鞋風格但骨子裡是完全的高爾夫鞋基因.從它的材質,結構,技術都讓我覺得這是高檔高爾夫鞋才會有的東西.我以前有574的運動鞋所以我知道一般574的鞋子是怎樣的感覺與使用經驗,而這雙高爾夫鞋的574是完全不同於一般運動鞋的574.因為一般的574運動鞋沒有這樣輕,也沒有這樣舒服,也沒有這樣的高強度結構,所以這鞋子的功能上是完全以高爾夫的需求與功能去設計.只是套用NB最火的574外觀.

在柏油路或水泥路上這種硬的地面這雙鞋的表現還真的沒話說.有運動鞋那種對整個腳包覆性,穿起來不管是怎樣的地面回饋都可以完整的包住鞋底不會滑動.就算小跑步這鞋子也運作自如不會讓腳或腳底感到不舒服.鞋底中間層的技術有效把身體重量和地面兩個力量有效吸收.不會產生不舒服感.挺適合外出走路的鞋子.對於鞋底的抓地力上也都沒問題甚至對於下雨時候,很多高爾夫釘柱鞋款會打滑狀況這雙鞋也表現出乎意外地好.

Golf 574的鞋底設計和Minimus不同.是獨立的釘柱設計,同時釘柱間的間隙沒有其他釘柱款的高爾夫鞋那樣密集.像Adidas Adicross是有100個釘柱.但他們的釘柱設計比較有邏輯感.分佈的位置都有比較考量身體重量的主要壓力區塊,比如腳掌與腳跟這兩個區塊.這兩塊的釘柱會比較明確.雖然沒有很密集但看起是可以讓身體和鞋子的互動與抓地力有不錯的效果.以我過去5年來用了10雙鞋的經驗,好的釘柱鞋款的釘柱分佈與效果都不能看釘柱的密集度和數量.就像我用Minimus Sport, Minimus LX就是一樣的釘柱設計但是六角形的風格排列.

以這樣的桿身重量能打出60g的桿身性能與距離結果.這算是在材料上突出的效果所得到.不能否認如果使用BGGS 6,重量在60g 這個級別我想效果也會差不多但打出來的穩定度與手感上會更好.不過我想50g這個重量級別對於多數球友來說都是比較會接受的重量,整體配出來的重量分佈與總重都不會太高.這可以滿足多數球友的需求與範圍.對於這塊的表現我也是給BGGS滿分.球速,球質,彈道飛行與落地滾動性.這些區塊的表現真的在50g的桿身中非常突出.也是我打過50g桿身中可以讓人放心去打的桿子.這樣的產品對一般球友來說是一個福音.至少你也可以打出平平的彈道同時有殺傷力的球質來.

這次的新桿身打起來一開始我還覺得有點搞不清這桿子是哪一隻?為啥?因為它跟另一支Matrix RULZ Type C 60S很像.兩支桿子打起來的回饋都幾乎一樣.桿身本身沒啥特別的感覺只能感覺到桿頭撞擊的桿面擠壓感.這個感覺讓我覺得好像就是在打RULZ Type C的桿身一樣,所以剛打的前兩次就真的分不出來實際的差別.但後來越打越多次後,桿身的特性逐漸有一些差別感受才會知道這桿子是Arcane BGGS.怎樣的差別呢?這桿身在最後觸球前會感受到桿身前端的一點甩動感.但不是像一些桿身那種桿身前端是彈出去的.而是順順地抽動桿頭的甩動.相當舒服.

所以不同品牌桿身廠所生產的產品硬度都會有所不同.這也是一般球友會犯的錯誤.往往會把自己現在用的桿子硬度對應到其他品牌的硬度級別.最後買到或訂製到的桿子卻打不動.實在因為定制化的產品會因為品牌特性與生產的技術有所不同.而這差異有時會很大.如果你沒有先諮詢過一些技師或專家,多半會買錯規格或買錯產品.如果你買的桿身價格又不便宜最後就落得一個賠了夫人又折兵.不用覺得可惜但用了卻打得更差.打到後面連自己動作都毀了.也會產生運動傷害.

這次的BGGS桿身的外觀塗裝還是一樣很搶眼.雖然沒有原本Arcane的淡藍色變色塗裝.但我個人還比較喜歡這款BGGS的外觀與顏色.它是藍色,藍中帶有質感的亮色.看起來的感覺與效果相當好.大家可以在產品照片中瞭解.這種藍色真的看起來很舒服,一般的桿身顏色很少能做到這樣的色調出來.後來我因為在組裝桿子,需要把桿身前端的漆給刮掉.這樣才能上膠裝到桿頸裡.因為這個動作讓我知道桿身顏色為啥可以這樣好看?就是因為它們上兩層的不同顏色漆以創造出這種藍色的質感來.

這桿子雖然有它的問題也就是桿頭回饋上沒有日本鍛造鐵桿頭那樣好但我上面也有分析到當這塊你可以做出一點犧牲或打點折扣.你肯定會在其他區塊得到想不到的補償或是效果.這桿子不是面面俱到的一款產品但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很立桿見影的產品.說到售價,這也是它的優勢之一.因為桿頭是消耗品,所以產品價格貴的話一段時間就要更換下就會讓你覺得心疼.但要效果就要對桿頭的磨耗進行定期更換才能為此效果.而這產品至少讓我更換時不會覺得心疼也樂意更換.

這桿身可以很清楚的感受桿身的受力彎曲與彈性.就算在這種小幅度的揮桿過程都可以感受扎實與明確.這種桿身回饋好像打碳纖維桿身那種彈力與效果當然彈力效果會比碳素桿身要強多了.所以我還覺得這桿子打起來挺好的原因也在此.因為桿身可以讓我把桿頭這塊的回饋給忘掉.或是說桿身彈性可以補償桿頭這塊的回饋.所以整體打起來這桿子回饋還算不錯.

如果你喜歡日本鍛造那種軟綿的手感,這絕不是你喜歡的產品回饋.我說過這個桿頭不是走日本鍛造那種極致手工產品風.它走美系的外觀突出,桿面表面紋路與凹槽.手感很像Titleist Vokey挖起桿.它要求桿頭效果與外觀搶眼.手感是他認為可以犧牲的一塊.對我個人來說我只能說手感不是絕對,我也不是那種桿頭手感至上的人.因為它的售價不貴,相對於日本鍛造球頭一個藥6000~8000台幣/1200~1600人民幣來說這算是友善.這桿頭的售價在4500台幣/900人民幣/150美金.我只能說這樣的價格我可以把手感給犧牲掉.一分錢一分貨!

我個人最愛的鋼管桿身就是Tour issue DG S200.就算是挖起桿我也是一樣用它,它打出來的距離與穩定度都是鋼管中的第一.你會認為用輕一點的桿身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錯!就我個人的經驗測試了很多不同重量的挖起桿,但只有這款桿身得到的距離效果是最棒.因為桿身的強度與能量傳遞都是最好.反而是重量輕的鋼管(低於100g)會比這桿子打出來的距離要短,而且還短不少.以40碼內的短距離切桿來說,輕的鋼管桿身會短3~5碼距離.

這桿頭表面處理,有兩層的霧面噴漆銀色處理,看起來很舒服但不失其質感.這也是我會想要用的原因.我也用了不少球桿,對於球桿的外觀設計一直都認為美系的產品要優於日系產品.這種產品就可以看出差異.這個挖起桿本身是CNC出來不是鍛造的桿頭.桿面也是自動铣出來的紋路與凹槽.算是完全自動化的產品.有別於日本的手工研磨鍛造桿頭.這款產品真的就是全自動化下的產品.桿頭的材質為8620碳鋼.桿面的紋路很多,除了桿面凹槽這些設計外還有表面的紋路以增加觸球時可以把更多球的表面水分給帶到桿面上來以提升摩擦力.

用這桿子無形會讓動作節奏與速度力量加快.才能產生桿身彈性,但這樣多了就會把動作節奏給改變.對於其他球桿使用就會影響.這也是我在用新的桿子如果桿子特性與我的動作不合時,我就比較少用,以避免桿子影響動作一致性.看這桿子的規格其實跟我其他桿子差不多但就是讓人感覺不可褻玩焉!桿身的不友善,規格也還好,只有S硬度,桿身重量也不會太重,可是實際用起來就不好打.因為桿身整體的設計與結構都走硬底子.一般人除非先天條件不錯,後天動作也穩定不然用這樣的桿子沒有一定水平真的只能把它擺在球包當避凶擋煞用!

Loop的桿身相當有獨特的風格,簡單說就是針對有速度力量的球友因為它們家的產品都偏硬,由於使用桿身強度高的碳布,所以得到的桿身特性都比較好,相對於桿身的回饋這塊就是它們比較弱的一環.因為其他品牌桿身也使用高噸位碳布但做出來的桿身會比較有韌性與彈性感,這就是技術這塊的差異.因為Loop就是以前Crazy桿身的技術人員出來開的公司,所以產品的特性還是保留原本Crazy的風格.應該說Crazy桿身的DNA都轉到TRPX和Loop這兩個品牌去.

這個桿頭打出來的回饋沒有另一支超標RD-101的軟.可能因為桿面的厚度增加還有桿身的強度要比另一支Fujikura Platinum要更高,導致整體打出來的桿面回饋就比較硬一些,但當打到桿面甜點這塊還是可以感受到桿面的軟度.只是相對來說這塊的表現就沒有太突出.無法讓多數球友知道這SAT2041鈦合金桿面的特性與優點.只能說亮點這塊還不是太突出.擊球的聲音也偏小,啪啪的聲音不是金屬撞擊的振奮感.這塊也是讓我有點失望.打下來的感覺真的覺得這支桿子的桿頭回饋好像弱了一個層級,不如另一支的好.

Loop產品風格都是比較粗獷,喜歡的會愛上這種粗暴的效果,但對於桿身喜好偏傳統風格的球友來說對這樣的桿子多半打個兩下就會放下.這是我觀察一些球友使用這桿子的經驗.不過我也認為Loop本身就是走小眾市場,跟當初Crazy的風格與市場傾向是一樣.它們主要針對會打球且有力量的球友為主,把產品的質量與特性給發揮出來.不會做出那種模擬兩可的產品讓你會覺得這桿身好像在哪個品牌的產品有類似的感覺或效果?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