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客製

組裝不是把桿子黏上去就可以。如果是好的作品和技術好的技師,整個組裝的步驟是一般組裝的2~3倍。也就是一般組裝可能5個步驟就可以組裝好一支球桿,技術好的技術可能就需要超過15個步驟的組裝流程。所以很多打過我的桿子的朋友或球友都說你的桿子怎麼這麼好打,手感好棒....因為我一支桿子組裝就比外面技師花更多時間和在意很多細節,把所有變數都盡量考慮進去,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和回饋。

大家會覺得不可能,因為同一款桿頭、桿身和握把不就是一樣的回饋?不見得,因為產品生產製造不可能都100%的一樣,而組裝的精準度和使用膠的量(桿頭都會灌膠以達到品牌商的揮桿重量要求),都會影響到最後打的感覺。感覺是很難去複製。就算是一樣的產品下,我也沒有做到可以100%一樣的感覺。

launch angle/ 彈道,這部分是桿身的規格表會有。一般來說,桿身廠不會寫彈道高低,都是寫發射角度。而顧名思義就是launch高,彈道就會高,launch低,球就會飛低。因為彈道高低這問題是主觀的認知。但桿身擊球會把球帶的高低,這是科學的說法。也是我會決定這桿身的飛行特性的依據。

再來就是仰角,一般仰角在木桿類是固定和差不多。但如果桿頭的設計是深桿面的話,仰角實際會看起來和用起來,桿頭就越陡峭。相對於美系的扁桿頭、寬桿面的設計,仰角的設計感覺會比設定的仰角要更平一些。桿頭也就不會太陡峭。這也是美系的桿子用起來會比日系要更容易和輕鬆。這些東西都在細節裡讓你產生差異。但你多半不知道是哪邊出問題或產生差異?

而鐵桿來說,多數人都從7鐵開始練,所以7鐵以後的桿子使用上問題不大,但長度越長的桿子就越不容易去發揮和使用。所以你可以思考,當你可以用6鐵的長度去達到4鐵的距離,那不是很好嗎?你鐵桿可以只用到6鐵,然後就用球道木和driver來打長距離。

一些球友會問我要不要選鐵桿的角度比較強勢。其實從以前開始,一些大品牌的鐵桿就會把鐵桿角度做得比較強勢,讓球友可以明顯感覺桿子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效果。尤其再中鐵和長鐵。如果別人用6鐵的距離,你只要7鐵就可以打到,這就是距離的優勢,也是一般球友可以思考的方向。但其實強勢的鐵桿角度,需要再配合長度和重量可以球友的使用就更加無敵。比如強勢的5鐵,是一般正常角度的4鐵。少掉一號,也就代表你的桿子長度可以短個0.3~0.5“。這樣你覺得打起來會不會容易一點?答案是肯定!

寫這篇案例在於,看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才不到10歲或10出頭歲用大人的桿子在打。我自己都覺得辛苦。因為孩子不只要被教練雕塑動作,還要配合球桿,身體會走精。我上面沒有寫太詳細,其實我把桿子重量都減輕到不能減。桿頭配重螺絲都卸下來。都只有C的揮重給孩子打。就是要讓他可以集中在動作的練習和運行上。球桿的負擔到最小。

對於鐵桿的重量調整後和握把改變都有明顯的使用操控能力提升。球也都是直的比較多。質量上提升不錯。長鐵、球道木(5木)、driver的擊球精準度提升50%。架tee適合插短tee,因為吃球掃擊得穩定性和精準度很優。身體肩膀轉動非常到位。擊球釋放非常順暢,所以球質和飛行距離很不錯。

孩子小的時候都有給他不同的球桿來練習。不會強迫他要練好。所以每次就練個2~4次就停下來。因為他對高爾夫興趣不大。但他的身體還是對揮桿動作有記憶。11歲的時候有對他的身高148cm定制他的球桿。而最近他的身高也和大人一樣,就會先用我的桿子,後面再依據使用狀況進行球桿調整和改善。

有時候我也會和球友一起打球,這樣可以更清楚瞭解他打球的習慣或思考策略。比如有些人在前面幾洞的表現比較不穩定,過了2~4洞後就可以柳暗花明了。所以在球桿的設定和桿身選擇上就可以找可以抗側旋比較好的產品。有時候手感好的桿身不見得在容錯和側旋上會比較好。除非高檔的產品。所以實際觀察球友下場打球會是最好的依據,也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的前因後果。

更不用說把桿子給做得到位。就我個人的經驗,沒有個3次是很難去知道球友對球桿的需求,問題和實際狀況掌握的好。因為很多球友本身對自己的問題和需求也都不清楚,好像準度也需要,距離是基本,最好可以桿子好看又容錯性高。對不起!很多產品的特性是有衝突。所以魚和熊掌是無法兼得!

既然訂製球桿就需要一個適合球友可以使用的規格,哪來的用原廠規格。更扯的是還裝不合邏輯的規格來(桿身還裝重量更重或硬度不適合)。別笑,這樣的狀況還不少。這些人真的亂來,招搖撞騙之輩!到底有沒有物理觀念在裝桿子。看來是沒有!而且球友還讓這樣技師配鐵桿、木桿、小雞腿...這也沒問題,但問題來了,他配的完全不一致。鐵桿是一種規格、木桿又是一個規格、其他球桿也是不同。所以球友找我。他鐵桿就歪七扭八,是掉桿的重傷區。光說這些技師的荒誕的案例實在不勝枚舉。

我觀察很多球友的球桿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桿子的一致性無法同調。從木桿到鐵桿、挖起桿和推桿,每一支球桿的規格、使用感覺都不一樣。才會導致你打起來無法輕鬆、簡單的去控制桿子和發揮動作。所以當我在訂製球友的球桿,會詢問很多球友使用問題。才會瞭解這個狀況和嚴重性。

如果你現在都用100g以內的鋼管桿身,年紀超過40,距離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問題,那就持續用下去吧!問我只是求心安,找支持。因為我是有差,才會改用碳纖維高碳布桿身。沒有人的距離不會因為年紀而衰退,只是什麼時候和多少的問題?我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用鋼管桿身7鐵距離不到150碼,用碳纖維桿身可以衝到160碼。其他一些換碳纖維桿身的朋友,可以同一號桿子換碳纖維多衝20多碼比比皆是。所以這就是結果。球桿買了,訂製了就是要有更好的結果,這也是更換的原因。

第二,你是否都固定打一兩個球場?這很重要,因為你固定打一兩個球場,打熟也可以打到單差的程度,同時也是固定打白梯,那基本對於距離也需球有限。這樣就不要白忙!相對,如果你喜歡挑戰不同球場,也會跟球隊到處去打不同球場,而且會想挑戰更遠的梯台?這時候距離就變得很重要。

這也是我會改為手指的握桿,因為可以增加更多的力量和釋放。對於速度和力量都不是很突出的我,就會考量所有可以提升力量的方式。而利用手指握桿,如果手指不是很長,握把的粗細就要考慮細一點,才能容易握好、握穩。這相較於用手掌來握的方式就不一樣。握把的尺寸上手掌的握法,需要讓手掌可以大面積去握,而握把太細,或尺寸不對,會導致握的人無法握完全。握把太細對手掌握法的人,容易產生握不夠或強勢握法。再次強調,握法看個人喜好,手掌握法沒有不好,只是無法發揮最大效能。不要沒有看完全部文章就評論!

如果你看Bryson DeChambeau的桿子,他的握把很粗。因為他的握桿方式是用手掌握,不是像其他選手以手指在握球桿。這樣的握法,就需要用握把尺寸比較大的產品,讓你在握的時候可以握的牢,握的穩。而這樣的方法就是給多數球友參考。你其實要用比較粗的握把,不是像一般選手那樣,用standard/標準握把尺寸來握桿。因為你們都是用手掌在握桿,如果握把的尺寸不對,或太細的狀況,你握起來會覺得不踏實,在下桿施力會無法釋放到位。

當然在中短鐵的仰角都是需要去調整更適合個人的使用和角度。這些是比較細節的球桿設定,也是你要提升你的成績和擊球精準度一些必要的調整要項。一些我調整過挖起桿和鐵桿仰角的球友,回去打後就立刻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尤其是對於精準度的提升是非常至關重要。在wedge裡,尤其是短切是,如果你的桿頭仰角比較翹,這對於吃球的紮實對和方向都是不好控制。尤其是吃球,會比較容易去敲球。而且側旋量會比較多。倒旋量也沒有仰角調整過後的多。所以要提升wedge短切的停球能力,先從長度、再來仰角去做。

木桿類別已經無法去改變,也很難調整桿頭的仰角。因為桿頭為鑄造,無法硬板桿頭桿頸。但鐵桿是相對短,加上如果是鍛造鐵桿頭材質,就可以進行仰角調整。但也給大家一個正確觀念:調整仰角是固定都要去調整。因為就算桿頭調整平2度或翹2度,或是桿面角度調強2度或弱2度,桿頭都會逐漸彈回原本的角度。

對一般人來說需要用到像trackman嗎?不太需要。但其實另一個在美國高市佔率的擊球模擬器是Foresight。 就如同當初的Vector一樣。Foresight的產品是廣為被工坊們來利用分析擊球數據。當然它的價格沒有像Trackman那樣高高在上,但也要2萬美金。對於它的數據來說也是一樣精準。一點不會輸trackman,而就是多數工坊都使用,所以在討論數據和分析就有共同性。我自己也用foresight,對於揮桿動作和擊球的分析來說,就夠用。和其他技師討論也可以有共同性。數據上也可以快速理解和分析。

其實我從15年前就買擊球模擬器,那時候還沒有Trackman或Foresight等品牌,市場比較廣為使用的是Vector。 因為多數的工坊和訂製球具點大多用這款,所以在討論數據時也比較能對得上相關的分析和討論。而這也是我的重點。因為市場上在科技產品來說,準確與否已經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多數人用什麼品牌和產品?

尤其多數球友都是用手在打,下桿手臂主導比較多,所以當桿子長度越長,就對手臂和球桿吃球效果無法得到最好的出球角度。手臂需要將就球桿長度,就只能吃球在桿面的前緣,球就出去了,更不用說倒旋的效果不會太大。而挖起桿的使用關鍵,就在彈道和倒旋,如果你的吃球效果不猛,球如何可以停下來?

我們要瞭解挖起桿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打準”,更重要是球要“能停”。所以要讓打出去的球可以停,減少滾動,就必須要讓擊球可以打得高和產生高倒旋。我以前對於挖起桿的長度,從36“~34.5”都有用過。對於挖起桿來說;可以控制在35.5“和以下的結果是最好。過長的桿子不容易吃球紮實!

再說到桿身的重量這塊,其實目前各大桿身廠的產品設計,都會把50g的桿身設定的彈道高度比較高(比60g要高)。就算這款桿身的彈道是性能導向的中低彈道。我從過去用很多性能導向桿身,也用60g和50g的同一款式,但不同重量。得到的結果就完全不同。因為我也用同一款桿頭。現在有桿身套管可以裝不同桿身在同一個桿頭上去比較測試。而且多數球友對於桿身彈道都會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和想法,就是我買性能桿身,不管50g,還是60g的都是一樣的彈道和性能。錯!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