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因為這類球桿挑使用者,不是使用者挑球桿.如果本身揮桿速度不快,體能不好,肌肉強度不夠.都很難可以把這桿身與球頭性能給發揮出來.而如果有這樣條件的使用者,就會在乎桿身與球桿本身的穩定性,失擊影響力,與性能.在易打性或柔順打感就變得不是首要考量的因素了.

這兩三年下來,只要是性能桿身就一定是低彈道,低後旋的設定.桿身前端一定是偏重與硬的設計方式.同時有些廠也會運用高級別的高噸位碳布為桿身材料基礎加強桿身本身的強度與反彈速度.這樣的使用以日本桿身廠為主如一些玩家會炒的Crazy, Basileus, Quadra等品牌.但這類桿身一開始用回饋不會好,

因為這類長推桿會比較利用身體為依據進行整個推擊擺動進行擊球.這也可以讓球友更容易去固定你身體肩膀的鐘擺方式來進行擊球.這樣的推桿與身體更容易進行肩膀擺動.難怪很多支持禁用長推桿的人士都是以這個論點為攻擊長推桿的著力點.

以Ping的推桿來說,它一直給我的印象與觀感在於他出很多款式的推桿,但東西的質量與質感上就沒有Scotty Cameron, Bettinardi來得好.雖然它的價格上比較友善,沒有SC與Bettinardi來的貴.但它的推海(推桿款式多)戰術上對我來說是以量來取勝的一家公司.

一個有專業與經驗的客製師,他需要對球桿的了解不只有在球具與客製組裝上.同時要對不同產品,如球頭,桿身,握把要了解放在不同組合上的優缺點?這就是一個好的客製師最重要的資產.球具技術與知識,要學不難,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對於產品的研究,測試與變化組合是要一直持續不能間斷才可以有好的推薦資料庫.

它的球頭真的很優,扎實,飽滿,新鍛造強化碳纖維桿頭體,加上外表塑化PVC能讓球頭不會有直接把漆給刮壞.這點從FT系列就不同於現有木桿的金鼠外殼上漆的作法,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法會更好.球頭的整個質量上看起來更加高檔!比起其他傳統木桿外型與材質表面來說要更好多了.而把球桿裝起來後由上往下看,它的球頭大小只像一般400cc~420cc的尺寸.真的很不適合裝太長來用.

這套鐵桿是完全套跳脫一般球友對於凹背鐵桿的定義.因為大部份的球友都會認為凹背桿是給高差點或是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使用.但這樣的組合與客製後,它具有性能,擊球穩定度,與距離的武器.它不會比刀背款球桿要難操控.因為桿身幫他做好這塊性能不足的缺失.而它可以同時將精準度與距離給送出來.這對於很多一般球友來說是他們所需要的鐵桿設定.

這套鐵桿頭角度並沒有像其他日系鐵桿會偷桿面角度.把角度給做平一點以增加擊球距離與降低彈道.它的5i-27度, 6i-31度, 7i-35度設定與一般刀背款球桿的角度是一樣.我以Callaway Razr X鍛造刀背鐵桿的規格為對應比較.同時桿頭的仰角/Lie Angle都與Callaway Razr X blade一樣設定角度. 5i-61度, 6i 61.5度, 7i-62度. 而角度的測量後都是與官網上的規格一樣.遠藤製造的品質真的很精準.

True Temper Dynimca Gold Tour issue 桿身是在這兩年最火的職業用桿身.要取得它的困難度很高.因為就我對這個桿身的研究,它主要針對中低差點且體能不錯的球友所設計.它的擊球穩定性與彈道設定都是以選手為主的對象.這兩年的美巡賽選手很多都改用Tour issue Dynamic Gold桿身,從S400, X100等規格.連2011年的獎金王Luke Donald也都使用此套鐵桿身.

以我使用過的經驗來說,就我個人的身材,手長,與推法.我只需要握把長度約在15”~13”之間.因為我的手沒有那樣長去握到超過15”的位置.如果要握超過15”的位置,我的雙臂就會離開我的腋下而與身體脫離.這樣就很難讓推的過程達到最佳的穩定度.所以說這樣的握把長度勢必需要進行個人化調整,如此才可以讓推桿的外觀,使用操作與總重給減低.讓使用上更為友善.我給請朋友幫我訂一個我要的適合握把讓我進行後續客製工程.

大家要了解球頭風阻系數的差別,我建議大家可以去市面上去測試Callaway, Taylormade,與其他廠牌球頭去了解當你使用時,下桿的力量是否很容易?是否讓你力量的灌入與釋放相對簡單與輕鬆?請選擇同樣的桿頭大小進行測試.雖然說要得到不錯的下桿力量與輕鬆釋放,這與桿身,握把是否為你的規格,硬度與尺寸有很大關係,但如果只是將測試木桿都選擇一樣的長度,硬度與握把尺寸/材質進行測試比較,這樣都可以讓你在使用時得到差異.

根據原廠的 Callaway Razr X Black木桿的規格設定是要做成46"長,D6的揮桿重量.我想我應不會做到46",打算做成45.5"讓使用操作性能可以得到最佳化.我也測量了桿面重心位置是中心點偏桿根2mm, 與中心點位置往上移6mm. 因為它是寬桿面設計,所以這樣的中新位置不會覺得太高. 只是在中心點位置再往上一點. 擊球起發角/launch angle應會是中高的角度且低後旋. 

有很多人認為球頭是擊球的能量源頭,但我要請大家去想一個觀念就是當一支好的桿身能將你的能量傳送到球頭到100%時,你的球頭能量才能達到最大,這樣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優化擊球性能,優化使用操作回饋,提升距離與滾動性能.因為好的桿身在受力彎曲時就已經開始運作要將這一擊給發揮出最大性能與能量出來.同時桿身在力量釋放時它怎樣進行回饋?反彈速度,反彈穩定性,桿身的反彈抗側旋力?這都是桿身需要去運作不是球頭.

我把此球桿設定在打出180碼~200碼的距離設定,球質要扎實,同時提升擊球的抗風性與失擊傷害.這樣才能不管在怎樣的狀況下都可以使用此桿.距離要可以讓我很輕鬆把所要的長距離給送出來.對於一般球友來說小機腿的功能設定也需要如此.不管你的動作怎樣,就算失擊,球桿也需要幫你將傷害給減低到最低.不然就算打的再遠或再好打,打歪OB掉桿可就不是一支好桿的基本性能要求.

對於桿身的回饋來說.這支桿身換裝在Burner 2.0 TP上雖然沒有太高的揮桿重量但對於使用上的回饋來說還是有點不同於裝在Callaway Razr Tour木桿上.我比較這兩個球頭特性與回饋後,因為球頭特性不同也直接影響到桿身的回饋.以Razr Tour木桿的球頭反彈性會比Burner 2.0 TP要強多了,所以以擊球的初速來說Razr Tour要比Burner 2.0 TP要快.

長度是我配製此木桿最大的關鍵.這個球頭的尺寸雖為460cc,但你放在擊球位置往下看,它差不多只有440cc左右.而這款又是Taylormade針對中低差點的速度型球友所設定的球桿,所以此桿的客製規格關鍵在於長度.因為在使用操作性,甜蜜點擊球穩定性,與速度控制上,長度是影響最大.雖然說可以在設定短一點,但我希望這樣的長度對於速度一般的球友也可以嘗試看看,得到最佳的距離與操作效果.

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這球桿要養.要過一段的磨合期,將桿身的內部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讓桿身的彈性給延展出來.尤其針對一些桿身內部是利用高噸數碳布,金屬材質與強度較高的結構,特別會有這種狀況.這也難怪這邊(亞洲市場)很少看到這款桿身的使用.因為這是連工坊技師都不知道的養桿理論,所以通常都會直接否定這樣的桿身.

我個人對於Program 95桿身的穩定性與失擊容錯力上真的很滿意.這種效果只能在一些高端與性能導向的鋼管用鐵桿身上找到的性能,現在碳纖維桿身也做到了,而且它的重量才不到100g.就算你揮桿速度以木桿來說可以打過250碼,Program 95的桿身也可以運用沒有太大的落差.所以就算球頭只是一般性能,桿身只要夠好,一樣可以把球桿性能與質量給提升到高水平的級別.這也是我這次測試當中最滿意的地方.

因為球具客製的基礎是需要讓鐵桿都有相似或一樣的使用操作與規格,如此才不會產生不同使用落差而影響到使用順暢度與穩定度.同時因為使用碳纖維材質的桿身所以我將所有的鐵桿長度都增加了半吋空間,讓桿身的彈性與回饋能達到最好.如果將這半吋扣掉後,球桿的規格會更有善.但這也增加使用此鐵桿可以讓你有操作球桿更多的方法,如握短球桿半吋到一吋等. 

整體來說,這次的測試讓我最感到意外是桿身可以有這樣突出表現.本來只是想最多推感會變得比較好,但沒想到推感好的讓我驚訝,同時球桿的掌握上也更加容易與輕鬆.桿身在推擊時會吸收掉不舒服震動或是根本不會產生太多的震動.因為這桿身的厚度超過3mm,中心孔徑不過1mm直徑.這樣的厚度在推擊時很難產生震動.

桿身雖然使用最新46噸的材質.可以提升它的受力反彈特性.但卻沒辦法讓穩定性提升.桿身的回饋也是值得肯定,也是這種材質桿身的好處.還有輕量化的特性讓很多年紀在50歲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輕鬆使用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這桿身最大的問題在於桿身的能量不大. 得到的距離效果真的很差.我只能說如果是60g級別的桿身,它的桿身反彈能量要比這支桿身大上兩倍以上.而所創造出來的桿身後旋量也會比這支桿身的後旋量要增加500rpm.這樣的效果可以讓球飛得高一點同時能將球的最佳彈道給展現出來.這樣整體飛行距離可以最佳化,同時也可以享受它的超優的滾動性.

 

以這樣的球桿配上才C5的揮桿重量,都大大減低使用操作性難度. 球桿總重不到290g的水平是很多日系高檔球桿的設定標準. 對於一些年齡超過50歲的球友來說這樣的球桿都可以讓他們輕鬆使用上手.這也是本次測試的重點. 球頭也是日系主要大廠的高端產品,對於習慣使用日系輕量化球桿的人一定不會有太大的使用上手難度. 而這類球桿長度也會比一般球桿要長一點,普遍在45.5”以上.這樣比較能發揮出這類球桿的優勢,讓球友可以輕鬆將速度給發揮出來,同時配上40幾克輕量化桿身與較軟的硬度把桿身的柔軟度與彎曲度給發揮出來,讓擊球的距離可以達到最大.

這款桿身就是我前一篇文章中所說的”拋開揮桿速度迷思”的一個重要例子. 如果你單看這樣的桿子規格去選擇你要的球桿硬度與桿身重量,或是以你現有球桿的使用規格當標準來挑這類球桿,我可以說最後結果跟你所預期一定有很大差距. 原因在於這種球桿或桿身不是以你的揮桿速度去做為選用規格與硬度依據. 以我現有的揮桿動作我可以使用日系桿身60幾克硬度X 都沒問題.但如果用在6M3桿身上 S硬度已經夠我受了.再硬我真的也沒有力量與速度讓他飛的夠猛了. 加上這種球桿更重視你如何跟球互動.

最新Matrix Ozik全黑M3系列桿身設計為低後旋,低起發角與低彈道的超暴走型性能. 目前只有三種重量款式可以選擇6M3, 7M3, 8M3等.桿身重量大多落在65g,75g,85g上下範圍. 所以是標準的重量設定. 會挑這支桿身主要是配上球頭是爆發力極強且以性能導向,是一支不錯的性能導向木桿. 桿身的彈道不會衝高所以需要一定的揮桿速度與力量才能讓球飛的夠遠與較佳的抗風性特性.另外落地後滾動性來說也是不錯.對於在球場地型較硬,坡度起伏較大,天氣風勢較大的場地使用會有很棒的效果.同時它的失擊傷害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