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木桿類別已經無法去改變,也很難調整桿頭的仰角。因為桿頭為鑄造,無法硬板桿頭桿頸。但鐵桿是相對短,加上如果是鍛造鐵桿頭材質,就可以進行仰角調整。但也給大家一個正確觀念:調整仰角是固定都要去調整。因為就算桿頭調整平2度或翹2度,或是桿面角度調強2度或弱2度,桿頭都會逐漸彈回原本的角度。

這也是多數球友會視而不見的地方。你會研究、在乎桿頭和桿身哪個品牌、技術和材質?但你不會在意;要如何去設定和裝置你的桿子整體規格。一些玩家或有訂製桿經驗的人,會要求桿子的揮桿重量、桿子硬度或長度。但桿子規格要看整體和使用者本身的狀態才能下一個好的結論。你的桿子規格絕不會是一直都固定,也是多數進階球友的盲點。一直要求固定的揮桿重量、長度和硬度。但人都會變老、有沒有持續鍛鍊、有沒有固定練球都會影響你身體對球桿的控制能力。這是你要去瞭解和觀察的因素。

當桿身特性都差不多,就算是不同品牌都可以得到差不多結果。如果距離結果有不同,這就是產品實力的差異。而最後就是整體桿子的設定規格需要一致或不可差異10%的範圍內。規格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就算好的桿身和桿頭,組裝不適合也一樣打起來東倒西歪。就我以近5年來所設定的driver來說,產品和規格都設定在應該範圍內,桿身桿頭選擇的特性也差不多下,至少我得到的距離結果都差不多。沒有一支說可以暴衝10碼以上距離。至少我還沒有這樣的神兵利器。

身體力量+擊中桿面甜蜜點 = 距離極大化!而為什麼要有桿頭、桿身和握把等零組件來組合成你的順手機絲?因為每個人都不同,身材、肌肉強度、身體韌性、爆發力、握力、和工具的掌握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球桿需要客製在於,你需要依據自己本身的狀況、條件、能力去建立自己規格的球桿。桿頭有設計不同特性和調整能力產品。你可以依據自己動作特性,擊中桿面甜蜜點的位置去挑選適合你使用發揮的桿頭。比如要扁平的寬桿面,方正深桿面的桿頭,有無桿頭配重螺絲設計,是否有桿身快速拆卸功能等。別認為這些東西不重要,如果選擇不對或設定錯誤,一樣打的零零落落,掙扎不已。

對一般人來說需要用到像trackman嗎?不太需要。但其實另一個在美國高市佔率的擊球模擬器是Foresight。 就如同當初的Vector一樣。Foresight的產品是廣為被工坊們來利用分析擊球數據。當然它的價格沒有像Trackman那樣高高在上,但也要2萬美金。對於它的數據來說也是一樣精準。一點不會輸trackman,而就是多數工坊都使用,所以在討論數據和分析就有共同性。我自己也用foresight,對於揮桿動作和擊球的分析來說,就夠用。和其他技師討論也可以有共同性。數據上也可以快速理解和分析。

其實我從15年前就買擊球模擬器,那時候還沒有Trackman或Foresight等品牌,市場比較廣為使用的是Vector。 因為多數的工坊和訂製球具點大多用這款,所以在討論數據時也比較能對得上相關的分析和討論。而這也是我的重點。因為市場上在科技產品來說,準確與否已經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多數人用什麼品牌和產品?

我的力量控制打法其實是在上桿的幅度。我的速度和節奏都沒有改變太多。如果要打比較短的距離,我通常的上桿幅度可能才一半左右。這樣可以讓我的力量有效控制,下桿不會有太多力量會灌進到球桿裡。這個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效,也容易控制。同時也不會影響我的動作。
只是上桿一半,可以更強迫我去利用跨去完全轉開來擊球。扭轉的速度會更快。但因為下桿的空間比較少,所以力量到擊球過程被縮短,這樣距離就有效減短。不過對於木桿類來說,如果你的下盤和跨轉的不順就很容易卡在或用手臂往下砸。擊球效果就不好。

DeChambeau從這個月PGA重新開打後一直都是大家的焦點。而支持要討論的是目前很多球評在觀察的,短桿精準度!我也看了他的比賽影片,其實他第二桿的上果嶺能力很棒。只是有時候會力量比較大的彈過果嶺。我個人覺得這不是他wedge不好,其他選手也差不多。大家對他的要求更高吧了。我也看了一篇文章討論他的wedge,因為他現在的距離提升下,多數第二桿都是短鐵或wedge打。也是因為他的鐵桿都是一樣長度(6鐵),所以對於短桿和wedge來說,這樣的長度就是一個問題。因為長的桿子要打準,非常要求你對力量的控制。不然很容易會打過頭。

現在的運動科學對於高爾夫也產生衝擊。因為要提升技術和身體力量是並重。以前都著重在技術的研究和練習。但現在更在意方法。方法是決定結果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健身、身體要有韌性。現在多數選手把身體強化的訓練,已經佔整體訓練超過6成比例了。這樣才能有效提升不只在技術層面,也可以在結果質量上有更好的表現。有沒有看到時代進步,最後還是回到“人”本身上。如果沒有從人本身去提升,要增加距離就是空話和X話。要利用球桿來提升距離,那是謊話。因為我隨便拿一支可以讓你把身體力量發揮的桿子,同時是新球桿,一定可以讓你提升距離10碼以上(木桿)。

大家都有一個錯誤的球桿觀念:就是球桿可以提升你的擊球距離!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球桿無法提升你的距離,而是,是否能讓你把身體的力量更多的發揮出來?如果你的身體的力量、速度可以更多的釋放到球桿的桿頭裡,讓球可以得到最大的能量。這才是一個正確的距離解釋和基礎!所以增加距離不是在球桿,而是建立在一個人能否發揮的基礎上和要求上。但目前的球桿多數以大量生產的摸索來取得,不是以你的個人使用為基礎。所以結果就是你的身體要去配合這個工具。不是上面的觀念得到的方式。

就我的經驗,如果檔次沒有過$3,000的打球費用,要要求果嶺速度基本就是沒門!果嶺速度基本就是參考。頂級球場有辦比賽的球場,或在辦比賽的前後去打,果嶺速度會比較正確。常常我到球場,check in問球場今天果嶺速度,和我實際推的速度是有差。因為我推揚昇的11,怎麼和今天打的球場11不一樣?

其實就我個人的經驗,果嶺速度其實是要推好的最重要的基礎。如果這個球場的果嶺速度掌握不好,今天的推桿數就一定七上八下、慘不忍睹。而也不是說快果嶺就不好推或推不好。其實、好球場的果嶺速度是一致,不會第一洞和第七洞的果嶺速度是不一樣。只要果嶺速度可以統一和一致,那距離的掌握就不會太難。我自己反而比較喜歡推快果嶺。因為如果你的推法固定和動作穩定,推的點都在一個範圍內,那結果都不會太差。但在台灣的果嶺來說,要能做到這樣的水平球場不多。通常都是比較頂級的場子才有。

尤其多數球友都是用手在打,下桿手臂主導比較多,所以當桿子長度越長,就對手臂和球桿吃球效果無法得到最好的出球角度。手臂需要將就球桿長度,就只能吃球在桿面的前緣,球就出去了,更不用說倒旋的效果不會太大。而挖起桿的使用關鍵,就在彈道和倒旋,如果你的吃球效果不猛,球如何可以停下來?

我們要瞭解挖起桿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打準”,更重要是球要“能停”。所以要讓打出去的球可以停,減少滾動,就必須要讓擊球可以打得高和產生高倒旋。我以前對於挖起桿的長度,從36“~34.5”都有用過。對於挖起桿來說;可以控制在35.5“和以下的結果是最好。過長的桿子不容易吃球紮實!

為什麼要拍動作的影片?因為就是照妖鏡!把自己實際的動作呈現出來。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動作,就像見鬼一樣嚇到。因為影片的人似乎是邪靈附身,和自己心裡想的很不一樣。我自己以前就是這樣。我都會固定每半年拍自己動作,來觀察動作的變化和身體本身力量的發揮。其實你拍自己動作就大致瞭解自己的動作問題。如果想要再精進,就需要去比較別人或選手的動作。從而瞭解自己動作和別人差異。現在有很多揮桿動作的APP可以下載。大家都可以成為專家,分析比較你動作和別人動作的差異。

其實分析動作是比較進階的能力。一般球友要知道動作對錯和動作的核心都很難。而且動作只是形體的變化,也就是招式,身體才是“力”的核心!所以分析動作自然要分析瞭解身體特性/profile。也就是你如何產生力量,你的力量來源從哪裏來?這些是你自己要瞭解的地方!很多球友都把眼球放在動作施展上,但其實力量的產生才是關鍵。你的力量是靠那個部位?然後傳送到球桿?這樣你才能把力量連結到動作上。如果你無法從自己身體上去分析,你的動作也很難提升和改善。

再說到桿身的重量這塊,其實目前各大桿身廠的產品設計,都會把50g的桿身設定的彈道高度比較高(比60g要高)。就算這款桿身的彈道是性能導向的中低彈道。我從過去用很多性能導向桿身,也用60g和50g的同一款式,但不同重量。得到的結果就完全不同。因為我也用同一款桿頭。現在有桿身套管可以裝不同桿身在同一個桿頭上去比較測試。而且多數球友對於桿身彈道都會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和想法,就是我買性能桿身,不管50g,還是60g的都是一樣的彈道和性能。錯!大錯特錯。

所以要讓你的彈道在你要的高度,其實有很多變數。你看上面的因素就這麼多了,如果其中一個因素不對,也會影響到最後的擊球高度結果。當然如果你是找工坊訂製球桿,這個就是考驗技師的硬實力!所以你不要認為彈道要高,就可以輕鬆拿到高彈道的桿子。要低就有低的桿子。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你照現在的配置球桿邏輯,桿子得不到最好的結果。因為桿身也要配合桿頭,握把也是。整體長度和重量都要配合。我必須說現在的球桿架構都會對你的身體和手臂產生過大的負擔,你絕對無法“輕鬆”掌握。記得是輕鬆!打得動和輕鬆去使用是兩回事。你試想;用一根棍子揮,容易,還是你現在的driver好揮?核心就在桿子不能是你的負擔,輕鬆發揮身體力量和速度。這是你要去思考的基礎。

目前用的桿頭重量在190g+-1g範圍。而且一點都沒有影響擊球精準度,反而速度可以更快。同時我的擊球可以穩定在桿面熱區裡!比以前要更穩定。更重要在後9的表現更穩定,不會一洞烙賽。因為這樣的設定的好處之一就是讓體力耗損減到最低。不會花太多在控制球桿上。
Dechambeau確實是一個有腦的球員。他的一些想法、做法和球桿設定都有其道理和效用。以他現在的身體力量速度,應該要用更重的桿子才能達到平衡。但其實他把桿子的負擔壓到最輕。球桿以可以讓他發揮身體力量為最優先。球桿可以承受他的力量和使用為主。

而他一直對球桿有自己的想法和分析。從鐵桿都是設定同樣長度的模式,和目前每一支桿子不同長度設定是離經叛道。這也是我一直對他有高度興趣,因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球員,可以給大家更多的思考和衝擊。這就是自主球員的特性。和球友差異性的落實結果, 也是我分析他球桿變化的原因,也就是看細節。

這週美國PGA重新開打在RBC Heritage,最火的焦點在Dechambeau大了一號,距離進入PGA前十了!去年他體重比現在少9kg,開球距離比現在少21碼。他現在平均開球距離是323.8碼!這就屌爆,所以這週根本就是他的新聞,全部焦點都在他增重後的距離同時。有些人說PGA要好好檢討目前科技導致距離提升的問題,是不是以後PGA比賽球場總距離要到1萬碼才夠?這是鳥話!,因為近10年來的PGA選手距離提升都是不是只有在球桿和球的技術提升導致的結果,更多在於人的提升。

你看米克森的動作就是最好的說明,他的動作是最flex/柔順,而也是利用整個身體的扭轉,由下而上的去產生最大的力量來進行擊球。所以我不懂,一些文章或教練去要求球友把左腳膝蓋給固定住幹嘛,耍什麼傻?Again,除非你的身體是肌肉浩克,可以用上半身和手臂力量來擊球就很遠。不然腳的扭轉、彈性都給你鎖住了,哪裏的力量。

很多教練或雜誌的文章都會說,站穩和站寬對你發力打球很有幫助。一來站寬四平八穩,二來可以利用上半身的力量來打球。這是正確。但我的經驗和想法是,對一般人不見得管用。因為除非你的身材壯碩,可以利用上半身的力量來擊球。而下半身的強度需要能支撐巨大的揮桿速度。多數人平時沒有時間鍛鍊和強化身體肌肉。所以速度和力量是相當有限。當然你用手打球,下桿速度快確實對下盤的支撐力會比較要求。但動作不穩和過多手臂力量,都是導致你的下盤無法跟上和支撐上半身重要的原因。所以你站寬一點確實可以讓身體比較不會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