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它的特色在性能上,我覺得它的彈道會比較低平,倒旋也比較少。落地滾動上也比較多,我一些洞都會滾過頭,不像T200和M5那樣容易掌握。不過球速真的是快,這點在性能表現上是非常突出。對於秋冬這類季節,風或地形影響的球場,這套桿子會比較容易去克服距離短少,或被風吹的短距離問題。

這鐵桿打起來,我實在覺得不是那樣好打。桿面回饋上沒有T200的紮實和M5那樣的桿面彈力。十足是鍛造桿頭的回饋。但甜蜜點也沒有我其他日系鍛造桿頭那樣的軟綿,中球是脆脆的感覺。應該說和我打其他Mizuno桿頭的回饋是一樣。不是它的問題,這是典型Mizuno鐵桿的回饋,這也是我一直都覺得Mizuno鐵桿是好看,但不好打的產品。

好看的桿頭和實用的桿頭來進行比較。當然用的桿身都是一樣,規格也是差不多。這樣用起來就可以完全去瞭解和感受差異。這桿頭就像一款法拉利,線條感實足,絕對吸睛。但好打嗎?要試了才知道,希望它可以打破我對Mizuno固有的印象。當然它們官方說;桿面薄,可以提升球的速度,設計基本也和中空桿頭一樣。所以性能上也應該要和目前鐵桿主力的中空桿頭類似。

配置這2支推桿的總重差不多,但桿子重心不同。讓朋友去感受推桿差異。逐步去建立對推桿的經驗值,然後再依據個人的感受去調整,修正推桿的設置。2支推桿的設定細節有很多不同,這都是讓朋友去感受2支特性不同的推桿的效能、回饋和操控。

我很不喜歡去回答朋友問的哪個產品比較好?或要我推薦適合的桿子/桿身?我通常會簡單回答一款我覺得不錯的產品,但如果朋友持續問細節,比如哪個品牌、角度、硬度、長度等,我就會直接說;這要花時間去瞭解你目前身體和動作狀況,同時目前球桿的問題,才能給明確資料。而這就需要投入時間來進行訂製諮詢。

有慧根的人,學到不好經驗會盡可能避開不好、不對的人、事、物。但也有不少人還在人云亦云。球桿的市場真的很大和廣。如果沒有實際去嘗試是很難理解和印證。但產品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或多方嘗試。所以借助更大的網友和社群力量是非常重要。但重點要去避開一些以測試產品之名、行置入行銷之實的團體。這在社群裡實在不少。

日系產品的一些配件比如球袋、鞋子、桿套和小物件就非常的有吸引力。設計感十足,它們的銷售數量本來就不多,也不會說是限量而去漲價。反而會和一些品牌聯名來推出特殊款,這樣反而有它的收藏價值。這也是日系小東西迷人之處,價格貴但卻讓人想擁有。

我相信打球的大家都對球具和配件的限量款,特殊款、不陌生。基本上現在球桿出限量或特殊款的機會不大。應該是大家也都成精了,被騙的機會不大。但對於很多台灣的球友會瘋很多日本產品的限量或特注款。好像聽到只有1000支或100組就被下蠱了,要不就是網路上的炒手們會鋪天蓋地的去發動粉絲們去炒熱它。我以前也去追過,但後面就學乖了。

當然要讓你的身體可以負擔和控制球桿,你的球桿需要調整到,讓你的身體不會需要太大的力量去操控它。這也是當你的動作節奏改變,你的球桿就需要調整,來配合你的打法節奏。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改動作和改節奏,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會十分困難。因為工具也要配合你的改變,不然你的結果肯定不會好。

我其實是先從短切把節奏放慢,因為我可以更容易控制桿頭和吃球的點,對於結果更容易掌握。一旦吃球變精準後,對方向和距離就不需要擔心。所以我才把放慢節奏延伸到鐵桿,最後到木桿。就是因為實際效果不錯,所以我才體會到用巧不用力的精髓。身體本身的強度不會比年輕時差,固定的鍛鍊下,在力量上的質感,也不會因為節奏放慢就變差。

T200打出來比較像選手的球路。非常殺的球路,低到高,掉下來。滾動性也有10~15碼,倒旋明顯比較低。球速很猛,爽度滿格。桿頭的效能上比M5要猛,它真的像打鍛造桿頭。飛行距離來說,T200 6i我用pro V1的距離是163碼,滾動可以有10~15碼距離。M5要比較遠一點,因為角度比較低2度,飛行比T200要遠3~5碼左右。滾動約10碼。

T200的回饋和M5有明顯不同。T200是中空設計,桿面也是不鏽鋼材質,但回饋桿面比較脆。可以明顯知道中球在桿面的位置。桿頭感覺比較小,中球的好壞是很直接。有點像在打鍛造鐵桿,非甜蜜點會讓你感覺重手。但甜蜜點也是非常舒服但不是彈,而是有點擠壓感。揮起來也很容易輕鬆。整體的桿頭回饋算中等。

T200的型,就是走刀背風。桿頭設計很紮實集中,線條感很立體飽滿。桿頭放在地上,就是一個小。所以不是那種易打大頭風。和我另一支Taylormade M5大小是差不多。現在的桿頭設計,不管是木桿類還是鐵桿,都講究性能。就算M5也是做pocket back/半凹背設計,這些桿頭的共通點,就是要把桿頭的性能和容錯都提到最高。讓球友可以有更多的犯錯空間,同時性能可以輕鬆發揮。

所以犯錯就接受現實,同時知道如何把傷害可以壓到最低。把球打出來,讓自己在下一桿可以有更好的位置去進攻。用自己拿手的球桿和打法去進攻,才是最貼近現實的做法。這樣最多打加一,對於表現時更容易去掌握,而且可以讓自己在短桿和推桿實力得到精進。這也是我今年在這2部分的實力得到跳躍式的進步。每場都有2個以上的一切、一推、或一切一推的表現。

我必須說,人都必須要克服一些問題和提升一些能力後,才能對其他能力進行提升。而對我以前來說,打不同球場,你需要把最基本的距離效果發揮,才能有機會打平標準桿。而當你有了可以把球打紮實,和送出應該有的飛行彈道後,才可以從容的去享受球場的挑戰和打球樂趣。實在說我自己在第一個10年還常打不紮實或剃刀球。

我覺得如果沒有訂到Bethpage,可以來打這個球場,但最好實力在15以內,鐵桿最好要準,開球如果沒有準度可以鐵桿就好。今天同組的情侶,帥哥就是一路鐵桿開球,到後9有一洞拿木桿開,結果就下水,還是拿鐵桿才把傷害壓到最低。這種球場需要有一個最好的武器也是最穩的桿子,這樣才能打到最後。

我今天打藍tee,總長是6376碼。白tee是5831。這球場的前9是出名的難,尤其第四洞的難度1,我花4桿才打上果嶺,也2推。是真的有挑戰的洞。這個球場很像台北的球場,球道上上下下,沒有平的,而且很多的果嶺都設計在上坡。讓進攻果嶺非常機車。開球也是有難度,因為球道設計很窄,樹林在球道兩旁,視覺上很有壓力,稍微一偏掉就拜拜了。

我個人會覺得,中空桿頭的長鐵會更容易去使用。所以我現在用三鐵都是中空鐵桿,已經不用小雞腿很多年了。因為長鐵的使用可以把彈道壓低,避免距離的流失,擊球的質量和側旋問題也會比較好。相對於小雞腿,球質會比較軟弱,側旋也比較多,彈道高,很容易會被風給影響,距離和準度影響很大。導致我現在根本不用小雞腿。

我以前有寫不少文章關於中空桿頭的產品特色和風潮,而目前看來也都和我想的差不多。各家品牌也都加入中空產品,每年都會推出不同新產品。我必須說,中空產品的外型是結合刀背和凹背的特性。把凹背的後背包給包覆起來,看起來就像刀背桿頭。其實中空就如同半凹背產品,只是把背面的部分給包覆起來。讓桿頭的線條更完整和飽滿!

當然推車的最大問題在於動力來源,就是你了。體力上不像坐車那樣簡單容易。一路走上、滑下的,對身體和腳的負擔是很大。這是現實問題,不是產品本身問題。我用的經驗,車子好用但用到後面你的身體雖然可以走,但打球要的集中力就時有時無,就像手機訊號一樣,到一些地方就訊號不好。那時候,你就會覺得走路推車是要有一定實力,才做得好。

研究一些時間,選了Motocaddy的Cube push cart。它的特色就是輕、方便摺疊、推起來省力。價格是$300.本來有考慮買電動,但覺得沒有試自己推,怎麼知道電動功能是需要,還是nice have。雖然一些球友用電動的,但看起來挺Cool,實際會不會手忙腳亂的控制球車,還真的要去體驗才知道。

在過去的10多年間,我不知道嘗試設定多少規格組合,所以瞭解規格需要讓大家更重視。同樣桿頭,設定不同桿身、不同長度、不同重量,從而去瞭解對使用者的操控,和身體動作發揮的影響。同時不同種類的桿子的規格落差可以多少?設置很多的規格去比較和觀察結果。只有一個結論:“夭壽重要!”

買很簡單,但買了要怎麼用才是關鍵。說起來簡單,但如何買適合你用的桿子就是本文的一些建議。一些識途老馬的球友們,買前會思考;買了要怎麼裝或先諮詢熟的技師,他適合什麼的產品和他想買什麼桿子,再給技師去調整。買前要注意什麼,比如規格,重量、硬度、材質等。這都是重點,不是我愛哪個牌子、外型和顏色就買來爽,但用起來就烙賽!

這些歐吉尚都知道,天熱,他們都不走路,改坐車打球。所以我也不會和他們一起打,他們4輪,我2輪肯定追的我喘呼呼。雖然我準度和距離都比較好,但還是自己打自己比較可以掌握走路節奏。今天球都在場內但2個球找不到,不過我卻在球場撿到5個球。在美國打球實力在10以內,根本不需要買球,因為球場打也會撿到。所以我的球是越來越多。一個Pro V1打12個洞,才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