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也快過完了,到了最後一季我也換血一些新球桿,對於目前球桿的特性來說,合我八字,所以運用和配合我的身體與動作自如。我球桿的八字是以習慣的規格為基礎,所以對桿身,桿頭和握把特性才能抓出來。體驗是所有事情的核心,而體驗過後就是要進行調整的任務。或是作為下次新球桿選擇和購買的基礎。
以木桿來說,現在的木桿都以容錯、易打為標配,當然有不同的款式或型號可以選擇。但我個人的經驗是選容錯高的扁大的桿頭,容錯會拉到滿格。配上不同特性的桿頭身也容易,要走易打或性能皆可。不過,如果一開始就衝有難度的選手款桿頭,使用難度會拉高,配置桿身也不容易達到一些懶人包的特性。
我現在的木桿配置規格都一樣,但桿頭選高容錯特性,桿身走低倒旋、低彈道來衝球速、壓低倒旋和落地滾動性。從10年前我就開始買高容錯的木桿,近3年才配以低倒旋和低彈道的桿身。因為我下場都會用更多的身體轉動、尤其肩膀,這容易讓球飛高,所以壓低彈道和低倒旋是開外掛的標配。而這2年用下來的結果非常好,距離從240~280碼。
鐵桿也是如此,桿頭就是中空設計,容錯和性能都能兼顧,再配上碳纖維桿身,動作和力量就隨叫隨到。我的鐵桿彈道一樣也會高,所以倒旋低是非常重要。這樣的配置已經讓我用超過10年時間,好打好用,只是我平時很少練球,準度是時好時壞。我是太要求,因為只有多練習才能提升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