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會被一些球友問到為什麼桿身口徑或是球桿的桿頸接口會有不同口徑的 區分?這些問題都集中在木桿,球道木與小機腿這些球桿上. 今天我就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首 先我先來說以木桿,球道木與小機腿這部份,
今天中午拿到朋友寄給我的最新Taylormade R9 市售款球頭. 它不是有含桿身是比較合適讓我做研究與測試的.因為這是純球頭,桿身聯節器,桿頸膠套,與螺絲(固定桿身聯節器). 另外此頭並沒有含三個配重螺絲.
很多球友目前對於杆身安裝方法的認識只限於為了美觀把杆身上的標識朝下裝或朝上裝. 但對於杆身製作方法有些了解的人就知道杆身是用碳布捲成圓柱型的. 捲起來之後接合點會是杆身最厚的地方. 那個地方就是所謂的脊椎.
最近閒來無事把以前收集的液態球心的繞線球拿來用.因為這種球是以前的高級球種, Tiger Woods以前在Titleist時代時候就使用Titleist Professional 100的繞線液態球心比賽球.因為這種球好是因為它是用液態的球心且
小弟我在幫一些球友與會員在選購球桿與客製時普遍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一些朋友,教練或是客製師在推薦球具上都會因為對自己需求不明確,或是沒有信心.在 最後或是在客製時都會犧牲掉自己一些喜愛項目.
對於一般球友於職業版杆頭只適合職業球員或低差點球友適用的誤解,在此做個說明.
所謂職業版杆頭,外觀上與一般市售版杆頭差別不大,但瞄球時仔細觀察會發現職業版杆頭的杆面爲OPEN FACE, 開放角度爲1度至三度不等。
小弟常常會有朋友或是會員來詢問我他適不適合那一枝(組)球桿?要不就是那一枝(組)球桿好不好?其實這類的問題大部份的Clubmaker都常常被問 到.那大部份的Clubmaker就直接跟你說好或不好這類簡單的回答.其實球友們都是在為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尋求support. 為什麼?因為怕買了打不好或同儕覺得不好等原因.
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鐵桿的桿身要如何去選擇這部份.先前在站上有說過鐵桿選擇中的桿頭部份要如何去挑選.今天我再來接下來說明鐵桿的桿身選擇重點與評估的 要點.
最近在讀一些文章有關擊遠賽的選手如何打出超過400碼的距離.當然了對於球具上要達到擊出超遠距離要做一定的修改與調整才有辦法做到.今天就讓我 來跟大家分享我所得到的心得.
小弟我在高爾夫產業中的經驗與了解.很多的產品好壞都跟材質與每個品牌本身所擁有的特別技術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都在在的會影響到每個產品在市場的反應與銷 售數量.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在球具好壞中產品本身的材質比較重要,還是產品本身所擁有的技術比較重要?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題來做深入的討論.
上個月剛好要練完球要回家的時候, 旁邊的球友笑咪咪的拿了一支 R7 ST 3W 裝上YS6+ S-flex 在打. 說便宜, 是別人不打的二手杆. 我看了他打了幾球, 然後他就轉身把球杆拿給另外一個人打, 說這支很好打.
昨天收到Ray的電話跟我說我幫他買的那枝2007蘋果紅的Altus打斷掉了.我急忙請他保留桿身並拍照留證讓我好跟Ozik去問要怎麼辦.這枝桿身是 上個星期才拿到的.是小弟跟我美國友人買的,收到時我都會拍照留底與做桿身profile記錄
常常會聽到或看到一些朋友說現在越來越多的高級桿身,且價錢越賣越貴.真的不知道那一支適合我或是可以讓我得到更多距離.對於這類的尋問我只能說沒有試過 也很難了解.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個人揮桿的狀況也會因為你的速度,揮桿軌跡與節奏而有所不同.這些都會讓你有不同的性能與回饋的結果.沒有任何 產品是絕對的或是可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與喜好.這都是由你自己去決定.
通常練習場都不會有真的草皮的練習果嶺, 只有下場前後有機會去練練看. 通常我如果不是打早球的話, 提早到球場就可以先去練習動作. ( 只是台灣普遍練習果嶺的速度跟真實下場打的時候會有落差) 可是還是可以練習. 而且進洞有金屬聲音真是爽阿( 國外都用塑膠洞佔多數)
差不多分成戶外( 真實果嶺 ) 跟室內 (推桿練習器) 這兩種練習方式. 首先要知道能夠準確的把球推進洞, 先決要件就是速度跟方向的組合要正確. 尤其是側坡路線. 抓的多一點, 力量就要剛剛好讓球栽進洞.
在過了2000年後的高球產業真的是變動的很快,在球具商的帶動下,產品的汰舊換新的速度比以前要快的多.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讓越來越多的產品浮出台面 上,這也同時間讓越多的產品會以個人化的趨勢去發展.
今天我們再接下來討論有關推桿這個部分.我想推桿是大家心中的痛因為他是能讓我們的桿數下降的一個重要指標.我想每個中低差點的球友都一直在找尋能讓自己 的推桿數能在兩推以內為一個目標.
推桿要推的好, 距離掌握的能力要比方向還重要! 因為通常一般人方向不可能差太多,三推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力道不正確. 首先沒有辦法第一推的時候靠近洞口, 第二推的壓力就大多了. 如果能夠從任何距離都推到 OKAY 的範圍當然最好啦!!! 當然要看看你同組的是不是朋友了~
今年這一整年內也玩了不少球桿與使用過不少不同款式與品牌的握把.也針對一些不同球友他們對不同握把品牌的一些問題做一些握把選擇與使用上的分析與大家分 享.握把是球桿的組合中比較少被重視的,
最近因為買了不少支tour issue的小雞腿也試過一些不同的小雞腿桿,都有一個共通的優點就是真好打且距離夠遠.這對於一般球友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福音.因為以前你用長鐵或球道 木打在上球道後的第2桿都是很難把距離送出來且用球道木與長鐵都打的很不穩定.
另一位在美國製造推桿的名師 Robert J. Bettinardi ~ 也是最近十年才開始比較有名. 因為之前他算是跟 Scotty Cameron 合作的夥伴. Bettinardi 推桿最大的特色就是 one piece mill ( 不需焊接脖子 ) 還有他獨特的 Honey Comb Face ( 蜂窩面 ). 每支推桿的面不是傳統 CNC 磨出來的.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選購好的高爾夫球.因為是小弟我的本業所以談起來會更容易些.大部分的球友選購球都是看資料,朋友推薦,或是品牌的迷思.不過就 我今天要說的是要以比較公平客觀的方式去做選購.
一般在亞洲與歐洲大部分的練習場都是用單層的比賽球.但我想大部分的球友上場都是用雙層以上的比賽球.我想大家可能都會有使用單層練習球與高級比賽 球所得到的距離差異.不過這不只只有這小差異,還有更多的差別.這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
這個月看了高球文摘上的一篇有趣的文章. AJ(一位美國有名高球教練)提出一個很不同的觀點就是雙方的轉動可以有效的幫你在擊球距離上增加至少10%.因為我剛學球時美國朋友有送我兩片AJ的打 球教學DVD給我看.因為我的高球揮桿都是自學的.他的教學片我是多少有看但有些不是很懂.不過也給我一點基本的觀念.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他提出此一觀念 也讓我自己不由自主的想要去嘗試他所說的雙手轉動的技巧幫我在擊球時能更有效的將球送出來.
桿身的結構強度加強.這部分就是各家大廠的技術所在.因 為桿身的強度要強且不可以過強讓你的力量無法100%的傳送到球頭上.太強也會影響到桿身的揮擊回饋.合適的強度讓桿身可以擁有像 Steel桿身的特性.在揮擊上能讓你的雙手將力量的傳送更直接.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