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有在測試不同的鐵桿,因為我個人愛玩球桿,也愛收藏球桿,對於新的產品我都以開放的角度去了解它的優勢與特色.但這兩三年測試下來,我說真的,還有沒找到一款能與我以前喜歡的鐵桿那樣好用與好回饋.而我所測試的鐵桿組不是只有日系的鐵桿組,現有的三大品牌如Taylormade, Callaway, Titleist鐵桿我每年都會去測試它的新款球桿以決定是否要購買進行客製組裝我的規格,
那鐵桿的成本呢?鐵桿也是同樣以不鏽鋼為主的材質進行製造不管你是使用鍛造或鑄造的球頭生產方式,這是主要原料.成本上一定是上漲.那球桿還有一項主要成本就是人事.球與球釘對人的需求沒有球桿來得大.因為這兩項產品原料進到出只要自動化水平高的話,對人力的需求就不會太高,而人的成本上就不會佔整體成本太多.但球桿因為從球頭生產就需要人力進行運作生產,初胚,研磨,加工,噴漆,組裝等工程.所以人力成本也是很大的增加,所以照理說現在的鐵桿售價應要比以前的鐵桿價格要高上至少50%,
要運作這個動作前你需要將你的擊球準備動作是以雙手臂是自然下垂的方式去握球桿.不可以為了將就球桿讓你的身體站的比較直,同時肩膀要提起來,還有雙手臂需要往前伸才能握球桿的動作給拋棄掉. 因為這樣的動作完全不符合人體力學,會讓身體這些部份需要緊繃而產生不協調.同時也會很耗體力的動作.
下桿時將節奏放慢 – 這個方式是因為當下半身與上半身的協調性與熟練度都沒有一致時,你需要將下桿的節奏刻意變慢.這樣才能讓你比較不熟與不協調的部位能跟得上另一個部位.讓整個下桿動作都能確實做到每一個細節.當速度變慢時你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想那些細節動作需要被落實與運作?千萬不要急,也不要加快速度.這樣無法將所有對的細節給練熟.
現今球具的特性與多元選擇! 只有充實自己球具知識為王道才能選對球桿
日系球具的性能上可能沒有美系球具來的強, 但它的產品質量與輕量化是很多亞洲球友相對適合使用的規格.這也是高爾夫個人化的一個重要基礎.現在的高爾夫市場要比幾十年前要大得多,球具品牌也要比以前多上好幾倍.這個時期對於球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球具環境,因為球具的進步要比以前要快上數倍.新產品上市時間與產品週期都以10年前要短上2~3倍.這對球友來說是好處,因為選擇很多,
而日系球桿以設計亞洲人為主的規格,而特色都是會以易打性,輕量化,較長與鐵桿角度比較小一點讓亞洲年齡大的球友可以得到較好的使用效果與距離. 而這也一直是日系球桿到現在為止的球具特色. 像最近PRGR一款木桿還做到只有不到270g的46.50”長的規格.
說這樣多,只有一句簡單的話就是”相信你所看的,相信你自己所打出的結果”. 再多的說明與再多的數據都比不上你實際使用所得到的效果來得有效.而這需要在戶外的練習場進行整個測試.球具廠商與球具賣店有它們的任務要將球具賣到球友身上.但是他們不會管你用了到底適不適合這個問題!他們把這個問題丟給球友身上.因為球友本來就是要去適應球桿,去練好球桿.也因為這樣的觀念讓很多球友花了很多的冤枉錢與錯誤的經驗.
但每一個人的特性不同,對於球桿的使用上也需要依據自己擊球特性與球具使用信心度做為球具選擇的一個重要參考.這也是你需要了解那一種球桿對你來說是可以得到加分,而不是每次要用到這支球桿心中就產生莫名的不信任感,不知道這球打出去會到那的問題? 我也要給大家一個球具選用的一個觀念.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使用14支球桿在你的球袋中.
對於鐵木桿來說,它會比較容易去使用,同時球桿的容錯率也比較高.基本上你如果能將球打中桿面,通常都可以將球送出你要的距離.有點類似鐵桿的凹背球桿的容錯力. 這點就要比球道木桿要強上許多. 因為對於新手或中差點球友,這樣的球桿會讓他們在實際下場時能增加信心,同時讓長距離的效果可以輕鬆得到.加上練習時與鐵桿的操作方式類似,球桿長度還沒到球道木那種長度,對於使用操作上是相對容易.這也是大部份球友喜歡鐵木桿的原因之一.
高爾夫當中球桿與人那一個重要?很多人會回答”人”最重要!我覺得都重要.因為現在絕大部份人的球具都不對,只有不到2%的球友球具是符合他們現有條件與動作.所以人需要把球桿的特性給彌補起來.這也是為什麼”人”變得很重要.但是球桿確是球桿與人兩個物件當中最容易去得到解決.因為就我的例子與會員經驗告訴我,當球桿當進行個人客製化後,人就可以輕鬆去進行揮桿動作單一化的練習與任務了.你不須如同以往要調整揮桿動作與節奏去打球.你現在只要好好去享受每一支球桿的特性與樂趣,
而木桿的握把以舒適度為首要前題會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耐用度.但因為木桿的使用頻率並沒有鐵桿來得多,同時木桿的球桿在一個人的球袋當中也沒有特別多,最多3~5支. 很難會一起換握把的狀況.所以我會建議木桿握把的更換是有其必要,也需要讓它保持最佳狀況才能讓你舒服的操控它.如果有磨損那也是正常,不需要覺得握把的質量不好,因為要讓你握得舒服它會需要犧牲其他特性來滿足舒服度的要求. 但是大家可以測試不同品牌,比較握把柔軟度著的款式.
還有就是因為握把尺寸的大小不同也會影響到握把本身的重量.因為重量會對於整體球桿的重量分佈, 揮桿重量與平衡產生影響,所以就需要客製師的專業去進行球桿的配重調整. 而就算你利用雙面膠進行握把尺寸增加也會同時增加握把端的重量.這就會導致球桿的重量分佈影響. 一般工坊不太會去關心這個問題,通常就是直接把你要的握把尺寸裝上去,但因為較大尺寸的握把會比標準尺寸握把的重量要來得重,所以握把端只要增加4g就會影響到揮桿重量.這是大家需要去考量的影響.
揮桿動作對於肌肉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承受這樣的動作,另一個是釋放這個動作.釋放就是力量的注入. 而要做得好與做到位只有強化你的肌肉讓它可以做得更好與更細膩. 提升揮桿速度只會導致你的身體肌肉無法準確的做到所需的事情,同時也無法將你的力量進行有效的釋放. 這也就是揮桿速度無法幫你提升你的擊球距離,但它確會讓你更難掌握整個揮桿動作的穩定性.
如果以揮桿速度當作揮桿動作的基礎會發生問題就是身體的協調性與穩定性很難平衡.當你需要越快的速度來進行整個揮桿動作,你會發現你很難去控制你整個揮桿動作有無精準的做到位. 那就更不用說你能否把力量給送出來.因為速度不等同於力量.力量無法從你的身體當中看出來,但它確可以從你的球桿與擊球飛行當中了解到它的扎實度與效果.而揮桿速度是可以從整個動作當中看出來,而擊球效果也是可以一樣被觀察出來.
所以一個智慧型的擊球不是著重在你的揮桿速度有多快的問題.反而在於你怎樣擊中球? 你的球桿是否有幫你進行擊球力量的加分還是減分? 如果你的動作與球桿並沒有幫你在擊球上加分,那你當然只能靠你自己去盡力揮擊. 所以說揮桿速度就變得格外重要. 大家要了解現在職業選手的開球距離都要比10年前的選手要更遠多了.
我為何會去說這些問題就是越多人了解到球具需要客製,而也開始對於自己本身條件越來越重視與想辦法去了解,但這些方式與知識都是以10年以前的球具規格去設定,這對於高爾夫球具的進步與技術提升的近5年來說都已經存在了現實與觀念,方法的落差. 以前球場的距離沒有現在這樣長,球場難度也沒有現在這樣複雜.還有以前的天氣狀況沒有現在變化這樣大.現在夏天可是不只3個月,有時長達6個月.加上夏天的溫度隨便也可以衝到35度這種烤人乾的溫度,你打球的體能耗損可是比春秋季節時要高上好幾倍!
運動的方式有百百種,而上面幾種方式是我持續自我訓練的運動.這都是不錯的體能加強方法,也提出來與大家分享.千萬不要認為打高爾夫是在一個點去打球的運動.你要了解到打高爾夫只是它的一個小環節,而整個高爾夫最多的時間其實是在走路不是在打球.所以說當你的體能無法持續走完整個18洞的話,那就算你的揮桿再好,或是你擊球距離再遠,也無法讓你得到好成績. 因為體力是你驅動揮桿的能量來源,所以當你沒有力或力量不足, 都會影響到你使用球桿的能力與擊球效果.
這對於一個擊球穩定性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當桿身前端設計為了回饋需要進行犧牲時,這也代表了你的穩定性也會跟著被打折.因為桿身前端無法跟上你的速度與要求時會讓你的擊球產生較多的後旋與側旋出來.而側旋問題產生是因為當使用者本身的揮桿路徑是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的方式就會讓擊球的瞬間不是以直線的路徑移動.這樣的動作就會產生較多的側旋問題.而這樣就會讓你擊球穩定度有影響.當使用桿身鋼性較強的產品可以將側旋量給壓到最低.
因為鋼管材質桿身是現今市售款球桿主流材質.對於了解這些桿身的特性,優點, 與缺點等會對於你選擇適合你用的鐵桿桿身有很大幫助.如果你無法選對桿身特性你就很難將球送上果嶺.甚至一些擊球結果都會影響到你最後能否抓鳥或是守住par是很重要. 雖然同是鋼管材質但不同的設計,技術與外型都會影響到你最後上果嶺的結果.而對於擊球回饋也是同樣有重大影響.
不管是那一種的球頭設計都需要考慮到最佳的空氣力學原理,將風阻系數給減低到最低.同時能讓球頭在下桿時的空氣流動以最有效率的流動不要讓球頭與空氣的磨擦影響到你的球頭速度.這是球頭設計上最為關鍵所在. 球頭設計的風阻觀念是近兩年才有被球具大廠給重視,先前的球頭都主要偏重在球頭大小, MOI (球頭抗扭曲力),與易打性等幾個方向.最近的Callaway Razr Hawk木桿就是訴球它的球頭設計與前一代的FT-9木桿相比後,將風阻影響減低超過20%以上.
總之,夏天打球真的很辛苦,打到後面都沒有力氣或沒有樂趣.雖然說在亞洲有球車可以坐,但你在超過34度下的高溫打球真的不是常人可以受得了.球場上跑來跑去,也是一個很大的體能消耗.當你的球具是以你一般狀況所設定的規格,一定會讓你使用產生過多的消耗.這也是我為何有感而發的寫這篇文章的用意.
大部份球友在揮桿動作上都急著想要打球,發力擊球,加快速度與節奏. 我以前也常常如此,有時候在練習當中,會覺得又忘了做那些動作了,又是讓雙手去啟動下桿,沒有等臀部啟動,手就先下去… 在家練習時比較專注可以要求自己落實所有步驟來練,但每次到了球場或練習場就跟浪子一樣,一去不回頭.全部都忘了. 打到一半都沒打好才會去想自己那裡出錯? 慢慢一點一點去檢視動作;
我從以前使用Callaway木桿有個感想就是性能真的不錯但使用操作上比較欠缺.因為東方球友普遍的揮桿速度都不快,所以對於木桿的要求很大部份會在回饋感上. 而Callaway木桿的使用與擊球回饋相較於Taylormade 與 Titleist兩大品牌木桿上就要相對迅速與薄弱多了.也因為這塊讓Callway木桿在亞洲市場的銷售真的吃了不少苦頭.這兩年更是嚴重.光以台灣這個市場來說,從去年的FT-Tour, Diablo edge tour, FT-9 Tour在台灣這個市場上我還沒看過有人打過. 這3款木桿都是Callaway開始將球頭設計為有桿頸的球頭.
所以說當你本身有不錯的揮桿速度,擊球距離可以超過220碼以上的球友,我會建議去客製一支適合你的球桿比去買支46.5”的市售款木桿要來得實際且有效多了. 當你有一位專業的客製師協助你去找到適合你的球具規格,同時能幫你提升你的揮桿動作與挑選適合的球頭,桿身特性與握把,你得到的距離成長不會比你去使用一支46.5”的木桿還少.而使用46.5”木桿你可以有多少的上球道率?開球精準度又是如何? 這是你要購買前所要考慮的事.
以一個專業的球具客製與組裝服務工作來說最忌諱是以自我主觀的想法與觀念讓所有他的客人接受.我可以說沒有一個客製師有辦法對市面上所有產品有詳細的了解與使用經驗.我這邊所說的對產品了解與使用經驗不是單純去試個一次兩次的經驗,而是從組裝開始,規格設定就需要是客製師操刀與設計的規格.然後進行實際使用測試,這個過程需要至少一到2個月時間,對於這支球桿在不同環境與不同狀態下都能有使用經驗進而去分析與評論它的實際使用性能與回饋. 而每一支球桿都要使用至少8個月以上的使用經驗以進行產品耐用度分析與後續性能追蹤.如此的過程才能建立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產品使用經驗與性能分析.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