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别再羡慕职业球员的一身闪亮打扮了,其实他们的穿衣原则非常简单。不妨参考一下,这样你在下场时可以穿得更有范儿

因為我不去把力學揮桿法以圖片與固定招式去說明是讓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與理解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揮桿動作.很多站上會員都會固定跟我討論力學揮桿法,而他們都會跟我反應,這幾個力學揮桿法的文章,不停的去反覆閱讀會有不同的收獲與見解.因為我跟他們解釋是,第一次看,只能看懂表面,第二次看配合自己開始練習就慢慢摸出一點架構,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的重新閱讀都可以慢慢了解與得到文章中的一些共鳴.

揮桿動作對於一般球友來說雙臂的運作是最容易犯錯與產生出千奇百怪的運作方式.而我們將怎樣去將雙臂給操控好讓他可以運作它需要做的事?那就需要將它的工作給簡單化. 大家通常會想發力擊球時將你的雙臂給拉開,讓你的雙臂無法貼緊你的腋下.更正確的說法是你的雙臂需要貼住你的胸前腋下部位.

當你有上面的上桿時,就需要進入到本文的重點.下桿轉動.而要讓你身體可以運作精準且產生強大的轉動基礎,就需要這個密技來協助你.可能有一些資深或老經驗的教練了解這個技巧.但對於我來說這個技巧讓我的轉動更加有力,順暢與簡單了.

就我的經驗,揮桿動作越是練到後面.身體重心越是重要也越是關鍵.就如同武俠小說所說的,萬法歸宗!練到越後面的時候就會回到事物的源頭!因為這一年半來對於揮桿動作我是一直都在鑽研與分析,雖然都有所收獲但真正融會貫通就是後面了解到身體重心關鍵.

這就是很多揮桿教學上一個很大的盲點,就是沒有”因材施教”.全都是以現有教練的”固定招式”去強迫球友套用.揮桿動作的學習就如同我在球具客製的原理是一樣.需要以人為出發點,了解每個人的先天與後天的特性,再加以協助球友去建立球具經驗值,才能得到你要的東西.

冬天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的狀況,手掌的皮膚都變得乾燥多了.要拿你的皮膚去握住止滑性強與黏著性優的握把上,那就很容易把你的皮膚給磨損.就算你擦乳液也是差不多.冬天打球,因為天氣與溫度都不如其他季節那樣舒服,所以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

先說為何打高爾夫球不帶兩支手套,手套對於擊球來說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先說正面好了,它可以保護你的手掌與手指不是直接接觸握把,因為擊球時,手腕會需要進行轉動與擊球時後有一個反作用力.當擊球震動反傳到你的雙手掌時,你需要更加用力給固定住球桿讓它不要跑掉.

現代化高爾夫是講求力與美的結合.力是要求你體能上與肌肉條件要足夠,才可以把球打的扎實與遠.美是在於整個揮桿動作的流暢與運作協調.因為揮桿動作有別於其它運動可以將你身體的爆發力一次性的傳送出來.你就算有100%的力量,也不可能在一次的揮桿當中全力發送.這點尤其在實際下場打球時更是如此.

我前一陣子幫站上一位會員客製一號木桿的狀況一樣. 他為了增加木桿開球距離買一支日系高反彈系數木桿,但因為球桿規格跟他本身體型,揮桿速度都不合,所以我看到的結果是,他修改了他的揮桿動作去適應這支木桿.而他的開球距離反而比他應該要有的距離更短!為什麼?

增加你的擊球距離是每個球友都會想要做的一件事,不管你現在開球是不是很遠,但人永遠會覺得我還可以再更遠的擊球距離.這點對於高爾夫球友來說是一個無止境的競賽與追求.

不管你是自學,還是請教練.你都需要定期去觀察自己揮桿動作上的狀況與問題.當你了解到你的動作問題,再去與別人的動作(職業選手)比較,這樣你就更加能了解你問題在那?別人是怎樣解決與運作你的問題?有這些輔助後,你會更加清楚我要怎樣去修正我的問題.

 

超猛的球速!

因為從以前Callaway就是在這塊做得特別凸出.同時也是大家對於Callaway的特色焦點.你可以說它沒有脖子設計的球頭不喜歡,用不慣.或是對於它的打感與擊球聲音不滿意,但對於性能這塊可是很輕易就可以與別家廠牌產品給比出高下.

球具來說木桿的銷售是很具有指標的球桿.Taylormade因為當年把R500系列木桿給打響後,到R5,R7系列把木桿一哥位置給拿下後就一直坐的穩穩的.只要是木桿賣的好,你其他球桿也就相對好的推展地位.因為木桿是所有球桿當中,運用最多的技術,最先進的材質與技術領先的指標.每一家廠商都攪盡腦汁發展出一套它們的獨特技術,設計與材質的產品.而木桿的售價與利潤在所有球桿來說都是最高.這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現代化的高爾夫擊球是很耗體力與沒有一定的肌耐力是很難做到.你不要看電視上選手那種動作都美美又順暢.我只要去找一位專業的教練教我怎樣打得像選手那樣的動作就好.這是根本的錯誤. 這些選手每天要花多少時間才練到這樣的動作,要維持這樣的動作與擊球效果,需要每天進行重量訓練讓身體特定肌肉可以承受了如此精密與高消耗體能的動作.

首先,大家需要有一個很基礎與正確的運動觀念,那就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建築在力量為基礎上.就算再多的動作與技巧也需要以力量為運作的根源.而力量的訓練是需要被持續不斷,因為當你中斷了力量的訓練,這個能量就會在運動當中產生折扣,而這樣的折扣反應到最後的結果是就你無法達到你平時應有的成績出來.或體能無法持續到運動結束.這些都是你可以觀察得到.

如果你不是將球道木設定為一桿就要讓他上果嶺,那選用的球道木彈道最好不要太高.主要原因是當你要這支球桿有一定的距離,就要考慮到它落地後的滾動性.因為你的距離一定是飛行距離加滾動距離.當你對距離需求比較遠時,光靠打出高彈道的飛行距離是不足以對於距離的提升產生幫助. 

以下場操作球道木,通常你會在球道上或有點長的草上進行球道木使用.而這時你需要打出超過200碼的距離讓你的第二桿能將球送上果嶺或是送到離果嶺越近越好的位置.所以說這個時候大部份的球友都會想著要火力全開的擊球,讓你可以打出越遠越好的第二桿.不過這樣的想法與實際可以打出來的效果有一定的落差.落差在於如果你的揮桿動作不是很穩定下,越想發力擊球,身體上半身肌肉會相對比較僵硬.讓你整個揮桿變得不協調.容易先打到地或打到桿面下緣等狀況發生.

因為我近幾年有打算要開發自己的鍛造鐵桿頭產品,但從日本,台灣與中國都有收集資料與朋友討論.就連台灣鍛造球頭廠都不了解為何日本製造出的1025C軟鐵鍛造材質可以得到比台灣同樣的1025C球頭更軟的回饋?這問題我請教了一線代工廠的朋友與自己有廠的南部朋友,都不了解這問題.我只能很感嘆的說,製造不只是關起門自己做自己的東西,把東西做得跟外面對手一樣就就好.表面東西只是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方式.

 因為這些日本鍛造球頭生產與設計時,就是要讓這鐵桿能使用至少10年以上. 你越用,東西的狀況不會越差,反而跟新的差不多.只要你不要刻意要去磨壞或敲它. 球頭都可以保存很好. 而對於球頭是否會有彈性疲乏問題?基本上使用5年與第一年的距離效果是2%的消耗. 這樣的消耗通常都會被視為一些天氣,地型與個人狀況因素所得到的誤差.這也是這類產品讓我最感到滿意的地方.

長推桿因為長度加長外,如果球頭一樣維持在34”~35”的長度下重量,對於長度增加到38”或以上的差異,就會產生了球頭不夠重問題.而這個問題會影響到使用者怎樣去操作推桿與球頭擊球回饋問題?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把長推桿想得太簡單,也不要認為只要去工房請技師幫我把桿身給加長或換支長一點的桿身裝起來就行了.如果球頭沒有至少增加40g~70g的話,你的長推桿就很難產生好的操控與回饋.

很多人的鐵桿身都在選購上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把回饋感放在選購上的前兩個選項.而鐵桿要打的好回饋,它的硬度與桿身強度就無法太好.桿身強度與鋼性越強,它的回饋就會相對比較差.而這也會有一個重量上的差異,因為桿身強度與鋼性要好通常重量就不會太輕.至少都會有100g以上的條件,所以你無法去找到要輕,要穩,又要好回饋的鐵桿身.

因為很多球友往往動作錯了球可能是直接到OB區或隔壁球道.這樣就很難救回來.這樣的結果可不是一切一推就可以平標準桿了.但問題在於你能不能像電視上的選手那樣?答案是可以.只要在球桿規格,球頭,桿身上進行客製化就可以有那樣的結果.讓球桿幫你修正與縮小失擊的問題.就算狀況不好也可以穩穩的打上果嶺.

所以說你覺得球桿重不重要?對我來說木桿的重要性比起動作來說要更大. 因為人可以在揮桿動作上為球桿而有所不同或改變,但球桿不會為人而進行調整或改變. 當球桿對了,它是固定了,你在動作上的修正就更加簡單與明顯,不需要三天兩頭的請教練看為什麼你的球會左曲或右曲?為何距離打不如跟我體型與揮桿速度差不多的球友?當球桿對了,問題就是你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