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人的身體就是智慧,拿起球桿就會不自覺的去用自己習慣的節奏和打法去做。想去控制身體節奏可以慢一點,這樣一點小事,身體就是做不到。就像你習慣走路走快的人,意識要身體放慢走,但身體還是會不自覺會慢慢加快。這就是人的個性一樣,叫一個急性子的人,要慢工出細活是非常困難。

另外我併組的經驗沒有遇過打球很龜的人。大家打球的節奏都很順暢。打壞就再補或再打。不會東看看,西瞧瞧,或幹醮ooxx。有一次和一個人打,他一直打不好就會大聲地跟自己說,Bryan,你是怎麼搞的,今天怎麼沒有一球打好過...我在旁邊聽了都快笑噴了。自己在訓自己,算給自己精神喊話。但後面還是沒有起色,最後2洞才比較正常一點。

簡單說就是,併組打球不是要比誰的score多好?也不是要炫耀你的技術多屌。想和別人拉賽,就和別人話家常。高爾夫的東西多到聊不完。還有併組的球友要我小心“蛇”。就是因為不熟,所以才能扯開來聊。有些球精或有面拔的球友,一肚子的話匣子,停不下來。真不知道他是來打球,還是來球場找人泡茶聊天。

這幾個品牌的產品價格都差不多。加了稅,多半在200美元。有如此多的產品去選擇,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就算是手感來說,每一家的產品都不一樣,但打起來就是舒服。所以我才覺得這些品牌產品的差異真的不大。唯有去設定為你的貼身規格和桿身,才能凸顯產品的特性。比如,穩定性,失擊傷害、距離提升、和易打等。

鐵桿的設計也是走傳統八股的刀背、凹背、和鍛造。但有新增的中空主體的產品線。似乎是各大品牌所看好的未來性。每一家都會有中空桿頭的產品。當然我也用刀背,凹背和鍛造這些產品,不過下場就主要用中空的桿頭設計,對於已經用了超過8年時間,還是愛不釋手。效果比較好,而且倒旋量也比較低。距離自然可以飛的遠一點。因為中空桿頭是和木桿類一樣的設計模式,對於效能、外觀和回饋都是滿格。

原因在於,別人的動作在他的身體下是可以發揮出好的效果。但如果你去學他的動作,你的身體沒有辦法支持你去揮出那樣的效果和動作來,那最後會整組壞了了。為什麼?因為動作需要身體去支持和運作,如果你的身體做不出一些難度高,或特殊個人風格的動作,就算你練出招式來,也沒有應該有的威力。

說完線下的好康,再說說線上的竅門。現在很多銷售網站都會有自己的APP,所以要下載它們的APP是有折扣的入場卷。就我個人的經驗,它們已經利用App來提升現有顧客忠誠度和銷售。怎麼說?這些App都會把你購買的紀錄變成點數或積分。當你累積到一定的點數,就可以有折抵。或享受免運,有些App還會有提供給App用戶的折扣日和折扣碼。

不管是高爾夫產品也好,還是其他日常用品、3C家電等,網路的價格不見得在美國才是王道。因為多數的大型店或品牌商都有網路直營銷售通路。而他們也多數會堅守價格策略,不會隨便調低價格來衝業績。在一些大節日下手才是巷子內的人,折扣都可以在6~5折左右,外加含免運。有些折扣區再有打折,等於打折平方。所以物廉價美,買到合不攏嘴。

因為距離不到50碼。以高爾夫來說,桿子越短距離越好控制。所以這就是距離遠的優勢。而再分析到DeChambeau的開球,他的tee算架得高。和一般球友們開球架的高度差不多。而這是他刻意要去打高彈道,因為他有速度力量,必須要把球給送到一個高度,這樣得到的距離效果會更好。

其實彈道這個東西需要看你打的球場來決定。台灣很多球場都是狗腿洞設計,或上坡,所以如果你的開球彈道是比較低平,比較容易會衝出球道或滾不遠。除非你會打一些技術球路來讓球可以轉個彎。那再說一個狀況,如果開球到球道有障礙物呢?比如沙坑或水池,這樣如果你的球無法飛過這些障礙物的話,那就是bye、bye了。

以前快節奏的打法只在乎擊球瞬間和力量爆發,對於收桿就沒有做好,導致球都會有過多側旋,飛到後面都會帶一點右邊。要解決就是把觸球後的釋放和收桿做更到位。以前節奏快對於釋放就不容易做好,因為身體重心不容易控制,多半草草了事。所以球的尾巴就看出問題。

最近打球也調整自己的動作節奏,把上桿的節奏放慢,讓下桿可以更加穩定,維持揮桿平面。對於擊球精準度來說,反而提升了。以前的動作上下桿的節奏都會比較快。主要原因在於想打遠,要有力量才能更容易去控制球桿。另一個好處就是當揮桿節奏快時,身體和手臂對於球桿的承載力就比較小。但節奏速度快,身體就比較需要力量去控制,肌肉也相對僵硬。

一個揮桿動作可以分為上、下、收桿等步驟,而這些步驟要在不到一秒時間裡完成,而身體所受的負擔和運行複雜度是極高。而你的動作要做好,就是要讓身體知道在對的時間點,去做對的動作和產生爆發力來。你需要去切割或瞭解你的動作的陰揚頓挫所在。因為這些點都是身體各部位做轉換的地方。讓它們可以在對的點,做對的事!這也是試揮的核心。

以前的試揮都是胡亂揮,把動作就是做一次兩次。實際效果幾乎是零。因為我也不知道;實際打會不會和試揮時這樣的穩定和正確?但現在就很清楚動作的順序、上下動作的轉換核心、肩膀轉動的方式、最後就是必須要釋放收桿。而目前的試揮就會刻意在這些點上,去注意和感覺身體如何去做細節,有沒有做對。

我打不好都是自己心裡太急。太急的原因就是想趕快執行自己想法,同時來印證策略的正確與否?而這樣的態度,就導致自己原本要做的準備和集中精神的事情就忽略,或簡化。最後結果就是身體不受控制,打壞了。而這也是很多球友普遍的狀況。尤其在打壞一球後,就更想把下一球給救回來。這樣就會把你原本的節奏都打亂。

大家要分清楚上場是要能打、好打,還是打得烙賽、下水、OB一堆。答案應該很清楚。但你的球桿是否能做到好打、和能打?桿子一支一支做可以確保,每一支都可以達到你的預期,或是達到7到8成的需求。而不是買一卡車,結果不好用就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硬著打也不會解決你打不好的結果,只是讓自己打得更加挫折罷了!

我個人做球桿和用球桿的出發點和動機,就是找自己適合和需要來用。所以我鐵桿也是有不同特性的組合。三鐵、七鐵不一樣、九鐵也和其他不一樣。wedge更不用說,也是不一樣。這個球袋裡7支桿子,沒有一支桿子是同一個款式。每一支桿子都是我個人覺得好用、效果讚的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功能、需求導向的球桿購買方式。

一個很簡單的條件,一個揮桿速度超過100mph,他的開球距離都是超過270碼。而這樣的球友具備單差點的實力和能力。這些人打三/四/五層球不管是urethane或surlyn基本差不多,但軟皮對它們有更好控制的優勢和更多的倒旋。就算球心一般的狀況,對距離來說也不會落差太多。但對於打不在甜蜜點這部分,他們都沒有提供太多這方面資訊。所以就單純對打好球的數據分析,但這是不正確!

所以當我測試Titleist球的時候就是把它做為標竿。其他球如果可以達到它的球款水準,就可以具備高級球的地位或同級產品的佼佼者。我是最不吃品牌的人,什麼好用,穩定我就用。沒有品牌包袱和迷思。這樣對好產品和好製造商才能給肯定。但Titleist的產品你就是要佩服。同樣在球桿上也是一樣。Titleist的營收一直都是各品牌的第一,今年被Callaway超過但也超過不多。

一個好的球款或球桿都一樣。就是它的飛行表現都要很“穩定”。也就是說,不管打到甜蜜點與否,飛行的結果和數據都要很穩定。也就是說,產品的品質好,同時它的設計和技術都到位,可以有非常穩定的表現。比如打到甜蜜點的距離就是那樣,而非甜蜜點的距離就是在一個範圍,不會落差太大和忽高忽低的結果。

基本上一般業餘球友的球桿問題都不外乎這些問題。長度一定是首要,再來重量,最後硬度。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也不見得去更換桿身或花大錢去調整就會更好。另外握把也是一個重點。多數人的握桿方法都是手掌握桿子,所以現在比較粗的握把可以讓你握的更牢、更紮實。另外材質也是你要去感受差異。不同品牌的握把的感覺一定不同。如果可以實際握看看,會比較瞭解你喜歡什麼握把材質。

多數3輪車球友的球桿問題都出現在長度過長。現在市售球桿的長度都不適合一般球友使用。當你的揮桿動作還不穩定或還沒有成形時,最好讓你的桿子都變短。短鐵除外。因為大家都是從7鐵以後開始練,使用在短鐵的長度基本沒有問題,但對於長鐵,小雞腿、球道木和木桿都是你可以去調整長度的球桿。

每當你覺得今天動作很順暢,但下次就不見得可以一樣。每一次的身體狀況不同,就會影響動作的發揮和施展。但我現在瞭解到這個問題在於,你的身體一些肌肉部位和筋骨並沒有達到動作的韌性和強度。所以你的身體做不到你要的結果。這需要你去強化身體和建立身體韌性才能解決。當你的身體達到了,動作自然就可以迎刃而解。

簡單說,走一條你自己的路,把想法給落實到實際才知道適合與否?你可以上網看Youtube或洋梨網站去充實自己的知識。而有這樣東西後,你需要去執行和驗證。技師或教練也不見得走過或執行過你的想法。就算他們知道你的想法或可能的結果,但自己去做才是最好的流程。球桿也是要去買來用才知道和你的八字合不合?想的永遠和現實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