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太早去越級打怪,怪物打不死,自己信心和能力都整個滅頂,反而還打擊弱小心靈。看到特定的球桿就整個手抖。我還記得當初打球第一年,去打新淡水,整個烙賽。球場設計超變態。沒有坐車打根本沒辦法打完,球場上上下下的設計,很多球道看不到果嶺,球道也窄,不停的掉球。後面就再也不去打那個球場。設計的動機就是要搞到大家不停東奔西跑的救球。雖然有球車,一樣搞得我東奔西跑。其他北部球場也是大同小異。所以也導致我喜歡去海外挑戰不同球場。因為台灣的球場設計超瞎。平地球場超少,打起來就天人交戰,難怪球不斷噴掉。

打適合自己目前能力的球場,這非常重要。因為像台灣這些球場,球道窄,距離短、而且球道間的距離不足,很多時候球都會兩邊球道亂飛,這是很危險。我個人覺得球齡不足5年的球友可以打球道寬、距離在5500碼左右的球場是比較好。原因是可以練球技,同時看出自己哪一支球桿的技術能力不足?

所以說我基本上是利用2套鐵桿來進行使用的混搭。因為目前鐵桿無法只購買我要的號數。只能購買兩套不同特性和品牌來進行混合使用。個人對於不同球桿有使用的需求和功能。我可以得到我希望的結果和對結果可以提升到最好。所以中、長鐵是性能和易打桿子,短桿和挖起桿就以操控和精準為主。

首先,我先說一個基本觀念,球桿必須要有明顯特性。每一支桿子都要讓你可以毫不猶豫就可以選擇和決定去使用。如果當你在決定要使用哪一支桿子是可以有2支以上的選擇那就對你有困惑和選擇。這也是我常和我的訂製球桿朋友說,桿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特性和功能,就沒有訂製的必要。如果建立每一支桿子獨有的特性和功能?當你選擇桿頭、桿身和握把是就是一支桿子的DNA。桿頭特性是什麼?桿身得特性功能是什麼、握把得導向是什麼?這些東西建立起來就是一支桿子得完整特性。也是在你思考要如何進攻是,可以從你的腦子裡跳出來得結果。

我的動作核心還是在“效率”上。上面三種問題和狀況都發生在多數球友身上,導致你的擊球精準度和效率不好。所以我在此建議大家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要打好球,把動作“減化”!什麼是動作減化?要如何減化?因為減化是第一步,把你動作多餘的部分給拿掉,才能把效率提升和錯誤減少。

從球桿上下手就是針對你的動作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抵銷。而問題不會不見,只是變小。簡單說,會右曲的還是會右曲,只是幅度變小。彈道太高,可以讓彈道變低。這就是球桿和客製產品可以啟到的作用。這也是我認為不要把訂製球具想成仙丹妙藥。它和西藥一樣是減低症狀而已。一般球友的動作超過8成都是靠手打球。握桿是手掌握桿。這沒有對錯,只是動作是有分時期,不同時期對動作有不同的解讀和發揮。但你要瞭解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動作的“效率”。在這個觀念下,動作就有方法和原理。如何讓你用最有效的力量去得到破表的擊球結果?

規格設定是訂製球桿的靈魂!能否讓使用者可以發揮身體和力量就在規格上。規格如果不對,就算再貴、再屌爆的產品也一樣讓你打起來東倒西歪、慘不忍睹。而規格設定也是看一位技師的硬實力。技術不到位,設定出來的東西或結果都是半調子。很少球友會和我討論球桿的規格。往往都在討論產品。哪一款產品(桿頭或桿身)是對我比較好?我推薦哪一款桿身或桿頭?其實應該要問我適合打什麼規格?我目前的球會跑左邊,有什麼可以調整的空間?要如何去調整?

我在幫球友訂製時,常常會覺得,其實他的球桿桿頭或桿身也不差,也適合他要求的彈道、硬度或易打等,但在球桿規格上就整個弱掉。弱掉的原因在,桿頭、桿身和握把都是不錯,但規格裝錯了,就無法發揮這些零組件的效能和提升球友發揮身體力量。這個問題讓我覺得臉上掛三條線!這一來是球友本身會認為,把零組件找好就柳暗花明了,桿子就會幫我發揮我期待的結果。但其實不然。另一個原因也是技師的能力和專業不足。球友可以依靠技師的技術去設定適合他用的規格來打出效果。

還有我個人不認為launch monitor是必備的儀器。對於擊球數據這塊是否必須要去要求或著眼,我是比較保留。因為你的測試場所在室外的話,就用你的雙眼就可以看到飛行狀況和結果。除非在室內,launch monitor的數據是必須要。但我會在這些數據表現上加一句話,你最後得到的結果和數據一定會有差異。所以不需要太刻意去以數據為依據。可以在室外就去室外打。這樣才能把掌握球桿、球桿感受和飛行表現有一個完整的結果。這些表現才能去什麼產品的特性和優缺點,球友才能有深刻的烙印。

4. 結果論 - 這部分也是被詬病。很多球友會覺得換了桿子也沒有達到技師說的結果。但我認為訂製桿子都要設定目標,讓球友可以檢驗。不然這和買現成套桿沒有什麼兩樣。而如何去和技師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技師需要分析球友本身的能力和動作狀況。動作一定會有問題,但在人的問題下,球桿有什麼可以調整、提升的空間?技師要去根據球友的問題,去設定一些可以檢驗的區塊來做檢驗。

因為追求球桿到底可以有怎樣的變化,和變化的程度?這個目標對很多產品產生興趣,但太多產品,只能對比較喜歡的2~3個品牌下手瞭解。這也是我對一個好的技師的基本要求。因為這是球友在意和會詢問的重點。不能光簡單找廠商的資料來說明,這樣就不是有技術的技師。1. 產品的熟悉度 - 這個部分,是要有一定的瞭解深度。不是對DM照本宣科。需要有實際的測試桿來提供體驗和說明。技師也要有實際使用的經驗分享,才能讓球友有比較清楚的瞭解。不過這塊也是台灣很多工坊比較缺乏,因為他們不願意建立測試桿,也不願意庫存,也很少去實際使用操作球桿。所以要瞭解產品這塊是有難度。

這種脫膠是所有球桿都會產生,不是說只有木桿才會。鐵桿,推桿我都遇過。不要認為我把鐵桿放在車子裡不會有事。一樣會產生,只是比例多少問題。沒有發生不是你運氣好,或是我技師用的膠可以耐高溫,都會。只是什麼時候是一個溫度的臨界點?有些人都一直把球桿放在車子裡也沒有發生脫膠狀況,那是球桿的膠還沒有達到脫膠的臨界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如果你覺得球桿好像有什麼問題或在瞄準,握桿時,好像和平時握桿的位置不一樣,就要看看你的桿頸位置是否有問題或錯位?

球桿在高溫裡,雖然不會產生損壞或變形,但有一個部分會影響到你球桿的使用或耐用,就是桿身和桿頭的黏膠。這個部分我自己的球桿和有裝客人球桿在過去都有發生過。但比例上不高。不過就發生的狀況都會在夏天或溫度高的季節。詢問客人把球桿放在哪,多半會有很高比例,把球袋和球桿放在後車廂裡。因為如果你去打球或練球,把球桿放在車廂裡,裡頭的溫度會超過百度,可以烤雞蛋會熟的那種。如果長期把球桿放置在那種高溫狀態,球桿就會有很高比例會脫膠。

這也是多數球友會視而不見的地方。你會研究、在乎桿頭和桿身哪個品牌、技術和材質?但你不會在意;要如何去設定和裝置你的桿子整體規格。一些玩家或有訂製桿經驗的人,會要求桿子的揮桿重量、桿子硬度或長度。但桿子規格要看整體和使用者本身的狀態才能下一個好的結論。你的桿子規格絕不會是一直都固定,也是多數進階球友的盲點。一直要求固定的揮桿重量、長度和硬度。但人都會變老、有沒有持續鍛鍊、有沒有固定練球都會影響你身體對球桿的控制能力。這是你要去瞭解和觀察的因素。

當桿身特性都差不多,就算是不同品牌都可以得到差不多結果。如果距離結果有不同,這就是產品實力的差異。而最後就是整體桿子的設定規格需要一致或不可差異10%的範圍內。規格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就算好的桿身和桿頭,組裝不適合也一樣打起來東倒西歪。就我以近5年來所設定的driver來說,產品和規格都設定在應該範圍內,桿身桿頭選擇的特性也差不多下,至少我得到的距離結果都差不多。沒有一支說可以暴衝10碼以上距離。至少我還沒有這樣的神兵利器。

身體力量+擊中桿面甜蜜點 = 距離極大化!而為什麼要有桿頭、桿身和握把等零組件來組合成你的順手機絲?因為每個人都不同,身材、肌肉強度、身體韌性、爆發力、握力、和工具的掌握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球桿需要客製在於,你需要依據自己本身的狀況、條件、能力去建立自己規格的球桿。桿頭有設計不同特性和調整能力產品。你可以依據自己動作特性,擊中桿面甜蜜點的位置去挑選適合你使用發揮的桿頭。比如要扁平的寬桿面,方正深桿面的桿頭,有無桿頭配重螺絲設計,是否有桿身快速拆卸功能等。別認為這些東西不重要,如果選擇不對或設定錯誤,一樣打的零零落落,掙扎不已。

我的力量控制打法其實是在上桿的幅度。我的速度和節奏都沒有改變太多。如果要打比較短的距離,我通常的上桿幅度可能才一半左右。這樣可以讓我的力量有效控制,下桿不會有太多力量會灌進到球桿裡。這個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效,也容易控制。同時也不會影響我的動作。
只是上桿一半,可以更強迫我去利用跨去完全轉開來擊球。扭轉的速度會更快。但因為下桿的空間比較少,所以力量到擊球過程被縮短,這樣距離就有效減短。不過對於木桿類來說,如果你的下盤和跨轉的不順就很容易卡在或用手臂往下砸。擊球效果就不好。

DeChambeau從這個月PGA重新開打後一直都是大家的焦點。而支持要討論的是目前很多球評在觀察的,短桿精準度!我也看了他的比賽影片,其實他第二桿的上果嶺能力很棒。只是有時候會力量比較大的彈過果嶺。我個人覺得這不是他wedge不好,其他選手也差不多。大家對他的要求更高吧了。我也看了一篇文章討論他的wedge,因為他現在的距離提升下,多數第二桿都是短鐵或wedge打。也是因為他的鐵桿都是一樣長度(6鐵),所以對於短桿和wedge來說,這樣的長度就是一個問題。因為長的桿子要打準,非常要求你對力量的控制。不然很容易會打過頭。

現在的運動科學對於高爾夫也產生衝擊。因為要提升技術和身體力量是並重。以前都著重在技術的研究和練習。但現在更在意方法。方法是決定結果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健身、身體要有韌性。現在多數選手把身體強化的訓練,已經佔整體訓練超過6成比例了。這樣才能有效提升不只在技術層面,也可以在結果質量上有更好的表現。有沒有看到時代進步,最後還是回到“人”本身上。如果沒有從人本身去提升,要增加距離就是空話和X話。要利用球桿來提升距離,那是謊話。因為我隨便拿一支可以讓你把身體力量發揮的桿子,同時是新球桿,一定可以讓你提升距離10碼以上(木桿)。

大家都有一個錯誤的球桿觀念:就是球桿可以提升你的擊球距離!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球桿無法提升你的距離,而是,是否能讓你把身體的力量更多的發揮出來?如果你的身體的力量、速度可以更多的釋放到球桿的桿頭裡,讓球可以得到最大的能量。這才是一個正確的距離解釋和基礎!所以增加距離不是在球桿,而是建立在一個人能否發揮的基礎上和要求上。但目前的球桿多數以大量生產的摸索來取得,不是以你的個人使用為基礎。所以結果就是你的身體要去配合這個工具。不是上面的觀念得到的方式。

就我的經驗,如果檔次沒有過$3,000的打球費用,要要求果嶺速度基本就是沒門!果嶺速度基本就是參考。頂級球場有辦比賽的球場,或在辦比賽的前後去打,果嶺速度會比較正確。常常我到球場,check in問球場今天果嶺速度,和我實際推的速度是有差。因為我推揚昇的11,怎麼和今天打的球場11不一樣?

其實就我個人的經驗,果嶺速度其實是要推好的最重要的基礎。如果這個球場的果嶺速度掌握不好,今天的推桿數就一定七上八下、慘不忍睹。而也不是說快果嶺就不好推或推不好。其實、好球場的果嶺速度是一致,不會第一洞和第七洞的果嶺速度是不一樣。只要果嶺速度可以統一和一致,那距離的掌握就不會太難。我自己反而比較喜歡推快果嶺。因為如果你的推法固定和動作穩定,推的點都在一個範圍內,那結果都不會太差。但在台灣的果嶺來說,要能做到這樣的水平球場不多。通常都是比較頂級的場子才有。

為什麼要拍動作的影片?因為就是照妖鏡!把自己實際的動作呈現出來。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動作,就像見鬼一樣嚇到。因為影片的人似乎是邪靈附身,和自己心裡想的很不一樣。我自己以前就是這樣。我都會固定每半年拍自己動作,來觀察動作的變化和身體本身力量的發揮。其實你拍自己動作就大致瞭解自己的動作問題。如果想要再精進,就需要去比較別人或選手的動作。從而瞭解自己動作和別人差異。現在有很多揮桿動作的APP可以下載。大家都可以成為專家,分析比較你動作和別人動作的差異。

其實分析動作是比較進階的能力。一般球友要知道動作對錯和動作的核心都很難。而且動作只是形體的變化,也就是招式,身體才是“力”的核心!所以分析動作自然要分析瞭解身體特性/profile。也就是你如何產生力量,你的力量來源從哪裏來?這些是你自己要瞭解的地方!很多球友都把眼球放在動作施展上,但其實力量的產生才是關鍵。你的力量是靠那個部位?然後傳送到球桿?這樣你才能把力量連結到動作上。如果你無法從自己身體上去分析,你的動作也很難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