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其實吃也不需要害怕。如果你都有固定運動健身的話,吃下去的食物就會轉化成身體運行的能量。而關鍵在於,你需要“健身”。健身就是讓你的身體肌肉可以變得強度更好,瞬間可以產生的爆發力更大。當然我自己不是要變成大肌肉的健美先生。只要讓身體的肉不是軟軟的,可以提升擊球的效能才是我健身的目的!固定做運動,都可以鍛鍊到身體的肌肉。不管騎單車,跑步,游泳...都可以鍛鍊身體肌肉。所以不需要害怕你吃多就會胖。就算體重增加,是因為你的肌肉變大,變強壯的原因。身體的線條和強度是提升。你的體脂肪並沒有變多。

5木的桿頭設計要比小雞腿要更大和有效能。擊球時桿頭整體的重量和體積會帶給球更大的效能,加上掃擊會讓桿頭往目標方向有更多能量出來。球質和球速都和球道木差不多。這就是我現在愛用5木的原因。如果你想提升你200碼內的距離穩定性,小雞腿不是唯一的選項,不妨試試5木!

5木呢?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陌生的桿子,或是可能不知道有這支桿的存在。我是在3年前才開始使用5木。在這之前我都是使用3木。因為18度球道木我都是用18度小雞腿來打。會用5木就是小雞腿的距離和彈道高,導致常常落點會短。喪失標準桿上果嶺的機會。5年前開始不用小雞腿,所以這5年來我都沒有測試過小雞腿。 原因就是小雞腿對我使用上,誤差率很高。不是打不好,也不是常失誤,剛好相反,打的很紮實、也精準,但距離就是給你短。常常落在果嶺邊或果嶺前20碼。明明距離都抓多就是結果短。

身體健身和強化都需要時間,千萬避免在短時間去強化。這樣很容易運動傷害,得不償失。量太多、太大都會讓筋錯位,導致傷痛。同時也需要配合固定做身體的拉伸操來讓身體的韌性同時提升。這樣運行揮桿動作會更容易和有效。也就是要剛柔並進!因為揮桿動作是一個身體扭轉狀態,身體的韌性沒有,光靠肌肉力量是無法讓動作的平衡性達到最好。

在現代化的運動科學裡,還要求身體本身的鍛鍊。也就是除了技能的練習,還要增加提升身體本身的強度和爆發力的鍛鍊。這樣你的身體才能很快速去反應你要做出的動作細節。所以健身在現在生活變得很常看到。健身就是將身體特定部位進行鍛鍊和強化。這樣肌肉的反應速度和瞬間爆發力可以提升起來。這對於實際在運行運動時就非常有幫助。這也是職業球員他們必做的練習項目!

選擇多不是好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需求和產品特性,要找到適合你使用的產品就如登天一樣難。而產品有限下,比較能讓你集中有限的精力,去瞭解和嘗試不同產品的特性、優缺點。只要適合你的球桿,就算產品知名度不高,一樣可以讓你發揮最好的表現和結果。我自己也對幾個品牌產品比較熟悉。不是所有產品都有涉獵或瞭解。因為我金錢和時間有限,只能針對我覺得比較有特性的產品去下手。做深度的瞭解和測試。一做就10多年,自然對產品有比較高的瞭解和把握。

當大腦的迴路和神經元不斷去刺激和活絡下,你的大腦的健康度就會提升。這可以避免一些心裡的疾病或掉入負面性的思考。因為運動也會讓你的大腦集中精神去和身體運作。而在運動過程中,大腦留的汗也會比身體要多。這都說明大腦的運作其實比你想像要更多。你的意識在大腦裡,身體要健康就先把大腦顧好。大腦和身體結合越順暢,你的意識才能利用身體去做出你要的行為。運動可以讓大腦健康和產生腦內啡,你會喜歡運動完,腦子的舒服感。這就是運動舒暢你的意識的方式。享受它才是運動的核心!

大家多少都會遇過有些桿子用起來就會讓你覺得會比較輕,比較重,比較軟,比較長.... 這些狀況雖然你在練習場可以克服或使用,但桿子本身的問題依舊存在,下場使用就很容易失常。一旦失誤就會影響心情。我通常前九會想辦法去克服,但如果還是用不順,下半場就不會想用。因為球場上你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尤其如果和你不熟的人一起打球,就更不敢打的太順便。當然和熟的朋友打,我就會一直去試,因為我會帶很多球,不怕沒球打。另外在台灣有球僮就不能太亂打。也怕讓球僮撿球太麻煩。

一般握把都會有正面可以瞄準的位置。推桿尤其重要因為可以確認握把正面和桿面方向是90度。superstroke握把設計又更大也比較硬,也是大家愛用的原因。Dechambeau就不認為如此。他把superstroke的握把正面朝桿面方向裝,這樣的效果我自己也嘗試用2個月時間確實不錯!

有時候會打球的人不見得會教球,會教球的人不見得打的成績好!關鍵在於對揮桿動作鑽研到什麼火候?遇到的問題狀況多不多?這才是好的教練可以看到和理解到一般人揮桿的問題點。 因為很多問題到頭來都還是人本身上。最常的狀況就是顧此失彼。練了新東西,舊的就忽略掉走樣。或是一直練特定的部位,卻產生新的問題,因為動作是一個動態連貫結果。光專注在單一環節,沒有前後的動作支持或協調下,就一定會導致結果的不理想。

對於一些小眾日本桿身品牌,我覺得如果你不是太瞭解日本產品就最好別碰,除非你用過特定產品,覺得喜歡再去考慮。 不然這類產品的售價會是自己要承擔的風險。 如果買到不是你喜歡,或不懂要怎樣去配置,沒有專業技師協助下,買到地雷的可能性就很高,也無法發揮出產品的效果與手感。更重要這些產品裝起來其實不會比日系大品牌的桿身產品要更好。

對於日本鍛造的鐵桿或挖起桿,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不少,雖然手感不錯,但產品本身的消耗,也比美系產品要更快更容易。 因為日本鍛造會用起來更軟更舒服,使用需求也容易被一些沙子,石塊,泥土或小顆粒造成損傷或凹損等狀況。 所以這些摩擦就像研磨桿面,更容易讓桿面變光滑!導致擊球倒旋量會比剛使用的前幾個月要更少。 而距離上也會減少。 簡單說就是桿頭本身的效能與耗損比一般鐵桿要更大.

如果是真正日本製的鍛造鐵桿產品,價格多半都在一萬五千日幣以上。 這只是桿頭價格還不包含其他桿身握把與整體組裝費用。 當然會有人直接購買整組日系品牌的鍛造鐵桿,但這類產品不見得都是日本當地的鍛造工廠做出來。 因為就算是日本品牌的產品也是有量的基數,對於真正日本的鍛造工廠來說,價格上不太會因為數量多,價格就有比較大的空間。 所以一些球具品牌多半會和台灣的代工廠配合生產製造。 而這些產品的生產基地多半在台灣或東南亞地區。 這就不是真正的日本製的鍛造鐵桿了。

反彈角低,因為桿底設計和鐵桿一樣窄和平。吃土容易(像刀子切菜)就比較好接觸球產生更多倒旋的結果,就算彈道沒有很高但落在果嶺需要能停球,球的倒旋變得重要於彈道高度。尤其是短切在果嶺50碼內的距離,不是全揮桿的狀態。你不能藉由快速的下桿觸球創造出高倒旋而停球。在台灣很多球場果嶺是龜背設計和硬果嶺。這樣的狀況用反彈角高的挖起桿往往停不了球,落在果嶺會彈幾下再滾一點距離。

普遍來說,美國選手的體型會比歐洲選手要更高大。歐洲選手身體線條比較合理流線。也因為身材特質差別,歐洲選手的身體扭轉更顯著順暢。美國選手就比較趨向力量,就是硬道理的上半身轉動。這就是身材在運動員世界的真理!這塊輸人,你就需要在其他地方更強才能贏人。這不只是基因,更是環境和後天訓練的成果。這也是我們基層運動觀念和做法輸人的地方。而造成選手後天在體型上無法和其他選手抗衡。

一般來說,攝影機只會跟著比賽排名前幾的選手或有名的球員。一場比賽上百名選手高矮胖瘦的競爭,每天幾十組場次出發。形形色色球員都是你可以觀察學習的標的物。千萬別認為選手都很神,像電視比賽的動不動開絕招,不管球位在哪,一樣把球送到果嶺。錯!選手和你我差不多也是人。犯錯都會有,你在電視看到的都是剪輯選過的每日好球片段。實際比賽也是一些選手開球出界,下水,掉沙,炒米粉,納不答,3推4推的。

球桿的問題不在於產品外觀上,而在實際用起來的感覺和桿子標示的不一樣!這是我個人在換桿身或調整規格時比較常看到的問題。主要因為一般球友本身沒有專業的儀器設備來去測量球桿的規格數據,導致你用的時候無法感受桿子真正的實力。比如桿子標示是R硬度但實際的硬度是S或X。長度標示45.5“但實際為45.6“或45.75”。或是揮桿重量不對等。代工廠和品牌商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所以桿子好壞狀況,品牌商不見得瞭解。尤其在趕交貨期的時候,那是兵荒馬亂,什麼狀況都可能出現(像蠻牛的廣告)。

教練必須要學習有關人體力學和健身提升身體強度的知識。如此才能協助球友發揮身體和動作的最大效能。光靠練動作是花拳繡腿,要實際提升擊球效果和力量就需要從健身和伸展下手。這就是現代化揮桿動作的觀念和方法。當身體提升了,很多動作就容易上手,練的效率就提升。勝過教練在旁邊說的口沫橫飛,或是仔細用他的“雙手”去雕琢你的動作細節。有時看到這樣的教練教學,會不禁搖頭。因為動作如此精雕細琢,身體就是做不到。

高爾夫裡頭讓我覺得和同組球友競賽時,最公平和大家彼此條件狀況差不多的是三桿洞!在200碼以內,多數球友都可以打的到,也可以一桿打上果嶺機會。不管你技術或是否職業,你都可能陰溝翻船。輸給一般90多桿的球友。更不用說一桿進洞的可能性是大家都一樣!而其實對於高差點的球友來說,三桿洞是最有可能贏對手的洞。因為這是比準度,不是比距離。所以大家條件相當,每個人都可能一桿進洞,但技術越好就壓力越大。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可以拿分的機會,所以壓力都會在這些人身上。

以前沒有運動科學這個領域,所以對運動的觀念和練習都是以土法鍊鋼的方式來做。得到的效果自然沒有太好。同時要花的時間也相對比較長也容易產生運動傷害。現代化的高爾夫講究不同方法去達到設定的目標和任務。簡單說就是,要讓你的揮桿動作練起來需要提升身體的核心肌肉群。而就需要設定健身這些肌肉群的強化和訓練。現代的高爾夫更講究方法和個人化的理念!所謂的個人化就是在你的練習內容因為你的身材和特性去設計與強化。同時在球具上依據自己的需求、身材、和喜好去選擇,設定自己的球桿內容。不是以成品套桿為主,這些產品都是因為你自己的本身才會建立。所以現代化有很高的個人化成分存在。

小雞腿/鐵木桿的問世就是從20年那時候開始。這也象徵球具進入跨時代的變化。球具的個人性和使用難度逐漸減低。因為原本的長鐵桿使用難度高對一般人,尤其是假日球友來說這樣的桿子就很難駕馭。而球具廠商就逐步去開發更易打,和好控制的球桿。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可以投入高爾夫領域,同時也有Tiger這樣的人啟動提升高爾夫的普及率。

而學無止境,當你投入越多你才會感覺到學問很深,無法做到專精。也就更不敢去斷定很多事務的結果。因為這世上事情的發生都是機率的問題。永遠都有一個小比例是自己無法去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而你也會發現很多事務的原理都是共同。因為在這個世上都有共同的準則運作所以事務。所以任何東西都有學理支持才是對。人云亦云是經不起考驗!

把媒體、朋友和書籍告訴你的東西先擺一邊!因為你不需要這些東西把你搞得更複雜和混亂。我必須說為什麼學習是痛苦或累人,就是這些外在的東西讓我們把學習一個技能變複雜。如果只是單純想去玩或瞭解一件事情/學問就好,那你會怎麼去做?很簡單,就是增加去操作看看。問題都是從實際使用才會產生,而這才是樂趣所在。學習其實很簡單也單純。不需要去複雜化或想太多。問題是發生才去面對和處理。不需要杞人憂天!

其實這些桿子的質量與規格,都和你想像有很大差異。如果只是學一個技能要會打到球這樣的狀況是不需要太要求工具。也不需要太要求精準。但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高爾夫想要持續投入在這個運動上,那他的桿子就一定要訂製調整。尤其是年紀超過10歲的孩子,因為這年紀已經開始身體發展,球具的配置需要跟上他的身體變化。不能再讓他將就球桿,讓身體不斷產生病痛或不舒服。孩子不見得說的出來或可以清楚表達他身體的不舒服或病痛。尤其很多家長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和目標,孩子的問題就多半不敢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