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以前沒有運動科學這個領域,所以對運動的觀念和練習都是以土法鍊鋼的方式來做。得到的效果自然沒有太好。同時要花的時間也相對比較長也容易產生運動傷害。現代化的高爾夫講究不同方法去達到設定的目標和任務。簡單說就是,要讓你的揮桿動作練起來需要提升身體的核心肌肉群。而就需要設定健身這些肌肉群的強化和訓練。現代的高爾夫更講究方法和個人化的理念!所謂的個人化就是在你的練習內容因為你的身材和特性去設計與強化。同時在球具上依據自己的需求、身材、和喜好去選擇,設定自己的球桿內容。不是以成品套桿為主,這些產品都是因為你自己的本身才會建立。所以現代化有很高的個人化成分存在。

小雞腿/鐵木桿的問世就是從20年那時候開始。這也象徵球具進入跨時代的變化。球具的個人性和使用難度逐漸減低。因為原本的長鐵桿使用難度高對一般人,尤其是假日球友來說這樣的桿子就很難駕馭。而球具廠商就逐步去開發更易打,和好控制的球桿。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可以投入高爾夫領域,同時也有Tiger這樣的人啟動提升高爾夫的普及率。

而學無止境,當你投入越多你才會感覺到學問很深,無法做到專精。也就更不敢去斷定很多事務的結果。因為這世上事情的發生都是機率的問題。永遠都有一個小比例是自己無法去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而你也會發現很多事務的原理都是共同。因為在這個世上都有共同的準則運作所以事務。所以任何東西都有學理支持才是對。人云亦云是經不起考驗!

把媒體、朋友和書籍告訴你的東西先擺一邊!因為你不需要這些東西把你搞得更複雜和混亂。我必須說為什麼學習是痛苦或累人,就是這些外在的東西讓我們把學習一個技能變複雜。如果只是單純想去玩或瞭解一件事情/學問就好,那你會怎麼去做?很簡單,就是增加去操作看看。問題都是從實際使用才會產生,而這才是樂趣所在。學習其實很簡單也單純。不需要去複雜化或想太多。問題是發生才去面對和處理。不需要杞人憂天!

其實這些桿子的質量與規格,都和你想像有很大差異。如果只是學一個技能要會打到球這樣的狀況是不需要太要求工具。也不需要太要求精準。但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高爾夫想要持續投入在這個運動上,那他的桿子就一定要訂製調整。尤其是年紀超過10歲的孩子,因為這年紀已經開始身體發展,球具的配置需要跟上他的身體變化。不能再讓他將就球桿,讓身體不斷產生病痛或不舒服。孩子不見得說的出來或可以清楚表達他身體的不舒服或病痛。尤其很多家長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和目標,孩子的問題就多半不敢去表達。

我們也測量原本一木的桿子硬度頻率,發現硬度頻率數據竟然是高達264cpm。這樣的桿子規格,桿身重量與硬度頻率都算是大人打X硬度級別,和開球280碼以上的人用的球桿類似的硬度。說實在的,看到這些數據後就覺得這真的會把孩子的興趣或發展造成阻礙。難怪以前孩子在用這桿子會有打完球起水泡或手酸的狀況。這種規格的桿子誰打都一樣會受傷!但現在看到這些數據後就能理解實際的原因和問題。這才讓我有感而發寫這篇文章。因為我自己懶和疏忽,沒有對孩子的桿子進行測量規格和調整零件。認為買孩子專用的球桿就不會有使用問題。也相信這些產品。這也是孩子不想打高爾夫的原因。

千萬別認為標示數據有差異沒什麼大不了。就舉桿面角度來說,桿頭上面寫10.5度但實際角度是13度。這對於你擊球的起發角/反彈角就可能差別超過4度以上。而你打在空中的球可能從中彈道變成高彈道。所以你覺得這重不重要?這些標示數據基本就會影響和改變你最後的擊球結果。所以買市售的桿子千萬別太相信桿子上面的數據。當參考就好。

球本身有球渦設計,所以球的表面不是平滑,且不規則面狀態。而我們推桿需要和球接觸,以現在桿面狀態(多數的品牌桿面都是CNC表面車紋設計)其實很難和球表面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和球倒旋效果。因為桿面和球本身的接觸面積很有限,加上球渦都是凹陷狀態,根本無法讓桿面和球渦凹陷區塊接觸。

技術放在桿頭底+後位置可以提升桿頭擊球的穩定性。但一些廠商訴求像”彈簧般“的桿頭技術(擊球後桿頭內部的反作用力效果),提升彈力效果就只會發生在漫畫或電影裡!現實上只有桿面在作用和反饋,很難延伸到桿面以外的區塊。醒醒吧!回到現實裡。要打遠或好打的桿子,選桿面和桿頭的外型和大小才是重點!因為要提升你的桿頭速度就看桿頭大小和形體設計有沒有讓阻力減少?一些桿頭上蓋會設計有導流翼,讓風阻可以減少。再來就是桿面設計能否減低風阻。最後就是桿面撞擊的效果:也就是桿面彈力了!

真要打得遠的桿子就是美系的幾家大品牌產品就是了。就算日系一些高貴的桿頭真正去和這些美系主流品牌去比較一樣被比下去。這也是我後來對日系一些小眾高貴品牌產生絕緣。雖然有些日系桿身小品牌訴求增加10碼以上距離,這也就聽聽就好。因為你用新的桿子和輕量化桿身,自然可以的到比你現在打幾年的桿子要更遠。因為我花很多錢去買這些產品,但實際上卻沒有更遠也沒有像廠商說得可以得到遠10碼或以上的距離。

對我個人來說這些技術真正能在實際使用上發揮出功能與效果是很有限,甚至沒有!那為什麼廠商可以說的哭天搶地或驚為天人呢?說穿了就是說故事能力。你越能吹牛當然會有人被你騙或買單產品。因為在USGA和R&A的規定下,產品能得到突破的效能是很少。如果有的話那過去幾十年就會有廠商會嘗試和推出。而每年推出的新款產品各家技術說的有如神助!那樣只能說你故事說的好,牛皮吹的大,就會有人買單。加上這些都是主流大品牌,所以多數球友都是盲目也無法招架。

美系產品在規格,尺寸,還有價格都會與其他市場產品有差異。但美系產品最主要還是在整體的外型設計上走在潮流前端的優勢。也就是美系產品講求外型的亮點。因為在這種市場競爭高度化下,產品如果沒有在第一眼就得到消費者的注目就很難有後續機會。所以在這種狀況下,美系產品的風格與設計都會比較前衛與亮眼。不只在產品的外型風格上,連同產品的外觀顏色的運用,也都會比日系產品要更大膽。

那么,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保留旗杆or拔出旗杆,哪个更有利于提高推杆进洞的几率?在美巡赛新年揭幕战——哨兵冠军赛上,“科学怪才”布莱森-德尚博采取了部分球洞保留旗杆,部分球洞拔出旗杆的方法——可是,哪些洞该留旗杆,哪些洞该拔旗杆,他也没有透露半个字。

揮桿動作的自動化分析是牽涉到整體身體與動態變化。而這些能力與分析需要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系統才能進行的事。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簡單就靠一個小小的感應器或擊球感應設備去分析你的動作。因為這些動作的路徑如果沒有一定的數據量就很難去比對適當的參考值去分析比對。這就如同人類利用經驗來分析事情的方式一樣。這不只是軟體還有很長一段路,以目前的硬體能力與技術也是有一個斷層去跨越。

很多人都有一個盲點就是揮桿動作只是針對人本身的問題,也就是把自己的動作招式調整成為正確的方式去運作就好。但這樣的觀念就是錯誤的開始!因為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但對動作的研究與球桿的投入都十多年了,所以走過的彎路也不少才能體會一些事情。真相不是表面那樣的簡單與容易。所以動作要練得起來和練得對很重要的關鍵在於你身體能否做得到你想要的動作與細節?這個說法的關鍵點在於;揮桿動作不像我們平時一些舉手投足動作那樣簡單與高頻率,而揮桿動作都是我們平時沒有做,所以身體自然很難做出我們想要的表現來。

球的結構越多層次也就代表它在某些功能上會表現得越突出或越好.想要飛得更遠越多層反而會影響飛行的效果與距離.所以多層次的球款多半都是在功能面上有更多的選擇和表現.比如手感上更好,越好控球,彈道上會比較固定維持在一個高度上,彈力的效果更好等.當然我不建議一般人去選用多層次的球款因為這些球款的特定功能比較強如果你本身的技術能力與身體強度還沒有到一個火侯是真的很難發揮出這些球款的效果.只能說是打爽但你打不出球的真正實力.

高檔球款還是使用urethane/優力辛這類軟的人工橡膠材質.只是差別在於每一家使用Urethane的材料比例在球皮上的多少而已.這是關鍵也是你要去在意與觀察.這就會反應在我們實際使用上會感受到球給我們的手感差異和球落地的倒旋量.簡單來說倒旋量多的球款在表皮使用的Urethane也會比較多手感也比較好但成本也會比較高.有些球款使用urethane的比例不高但也是標榜使用這個表皮材質但價格卻比較低就在於這個原因.

高爾夫球款上真的琳瑯滿目,目不暇給.對於一般人來說要選怎樣的球款撇開成本這個因素你還真的無所適從.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太多選擇了.而且技術也還不到位,哪個產品好對我適合真的一點概念想法都沒有.看到球的規格與結構只能說有看卻沒有懂.因為這些技術與結構都是需要實際打才能知道怎樣的差異.但你真下場打卻打不到兩三洞球就打飛掉了.更別說感受它的效能.如果用上比較高檔的球款那更會怕.尤其心理壓力更大因為不想掉水或出界就更會讓身體無法放鬆打出應有的效果.

還有一個產品我覺得也是不能省必須要購買新的.那就是鞋子!鞋子或許幾年沒穿還是可以用但其實很多鞋子長時間沒有使用內部的材質都會脆化或膠會變質導致你再使用就很容易產生損壞或裂掉等狀況出現.或許不會有尺寸不合的問題但鞋子本身的損壞是這個產品主要的原因.因為我有不少球鞋都是放壞掉.壞掉多半都是鞋底會裂掉或是黏著膠的部分出現退化導致分裂狀況.所以買新款的鞋子也是一個必要的任務.加上現在高爾夫鞋有很多種類與功能.

我也常會被問到以前球桿和現在新款球桿會有很大的不同嗎?如果是在三到五年內的球桿的話那其實差別不會太大.但如果你的球桿款是和目前新款的球桿差距超過5年以上時間那基本就會有差異.所謂的差異在於新款的球桿都會比較著重在桿子的易打容錯這些區塊上.其實距離效果以前球桿和新款球桿都不會差別太多.因為只要在USGA的球具規定下要得到更遠的效果除非是更新的技術或材質提升才能有辦法做到不然在現今的技術能力下基本效果上是差不多.

大家都會想要快速回到自己以前的身手與能力技術但時間的投入絕對是必須的一環.也要一定時間才逐步看得出效果.一旦急著想要快速回到以前的狀態就會過度使用自己身體導致身體負擔不了產生傷害.這點是大家要去避免和不能著急事.很多球友多半都會有這樣狀況我自己以前也會有類似狀況都是停幾個月沒打球在打球就會想盡快回到自己過去的身手.但往往都會練過度也練得頻率比較多這樣身體自然容易受傷.

會用到手掌去包住整個握把就是因為你的心裡認為單靠手指這塊的力量是不足夠讓你控制球桿所以才會要求你的手掌也加入到握桿的動作裡而你想手掌不管大小如何你的握把也不會太粗的情形下自然整個手掌把握把給包附住而這時候你就看到你的左掌完全壓住握把產生強勢握桿的狀況來.我最初開始打球就是這樣的狀況.強勢握桿會導致你下桿無法利用手腕(手掌和手臂的關節)這塊的關節力矩.也無法讓你的左臂下桿放鬆產生力量.也就是說你這個力矩關節的甩動力量無法產生就是因為這個關節已經被你給鎖死了動不了連帶影響到你的手臂的動作.

握桿方式我覺得沒有一定標準也都是看個人對於不同握桿方式怎樣去感受是最簡單輕鬆才是你的握桿法則.同時有些朋友會問那握桿在握把的哪個部位或區域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沒標準答案也就是你爽就好.當然會有一些主軸因為這牽涉到人體力學讓你如何施展手腕的力矩?這就是比較重要的關鍵點!有些人的握桿會握離握把屁股有差不多1”或2~3公分的距離.簡單來說就是握的握把位置比較中間區域.一來可能習慣,二來可能有一些選手也都是握得比較短一點的方式學來的.像我個人就握得在握把屁股位置(左手位置).這都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不是一定有標準答案.

和球齡長的人打球會有各種不同的樂趣.你會看到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打球模式與風格.沒有對錯或好壞但這都是每個人獨自摸索出來的高爾夫.當你和他們討論交流時你會發覺到很多東西大家彼此都有共鳴也都遇過類似的問題與經驗所以得到的方法可能都是大同小異.這也是打高爾夫可以有很多不錯的朋友產生因為大家有共同的經驗與問題所以可以找到一些點去交流分享.而這些都會是無私的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