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鐵桿來說,我認為每個球友都需要去建立自己在每一支球桿的距離訴求。不見得要每一支鐵桿都差10碼距離,或是距離要固定。對我來說,距離越遠的桿子可以有多一點的距離差。比如我的七鐵160碼,但我八鐵只有140碼(因為是鋼管桿身和七鐵不同設定),少掉20碼距離,但對我使用一點都沒有產生問題。

而且手套質量不好,容易讓你的手指磨損或破皮等問題。一旦你的手指不舒服,你就無法輕鬆控制球桿。而我一直都是用皮革材質的手套,因為它是最舒服也耐用。當然都需要定期去更換。當你的動作和力量正確,手套是不會磨損。以前我的手套也常磨損,因為施力不當,但動作調整後,對於力量的控制和只有在一個瞬間會發力,對於手套和握把的磨損就比較少。當然我以前也用過人工皮的手套,但材質沒有像皮革的好、耐用。所以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更換的時間比較短。反而沒有皮革性價比高。

配件不對,或不適合,質量不好,你無法把力量100%的灌注到球桿上。就算你的力量大、速度快,能量傳送效率不好,就功虧一潰了。而球鞋就是讓你可以接地氣的工具,而鞋子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項個人配件。它不對,你的身體扭轉能量或效果就肯定打折。同時鞋子需要具備很多功能性,所以我在鞋子的選購上就不會小氣。而且我買過不少品牌和款式的鞋子,都是建立我對球鞋的經驗值。如同球桿和球一樣。你沒有用過你無法瞭解什麼鞋子對你適合和可以提供你最好的抓地力和舒適性。

千萬別認為這是玩球桿的人才這樣做。挖起桿的耗損是所有球桿裡頭最高。因為它需要吃土、吃草,而土裡的東西有不同的東西,桿面就常磨損。尤其是日本軟鐵鍛造的桿頭,磨損更快。如果你常下場打球,半年時間,你的桿面就磨的差不多。一定會影響倒旋量。如果你的挖起桿是用了好幾年,那我也實在沒有什麼話可以說。如果你不是靠倒旋量在打挖起桿,那桿面磨損問題就不重要。但如果你需要打出足夠倒旋量去得到停球效果。那好好思考桿面的狀況。挖起桿一定是更換,不是打到整個桿面東凹西磨的。

定期更換挖起桿桿頭是絕對必要。我通常看一個球友會不會打球,或在不在意高爾夫,看他的球桿就知道。而看挖起桿可以知道他打得好壞。當然有很多打的好的球友,尤其短桿,他們的挖起桿桿面都磨的差不多。因為他們在練習場練上千顆球。但實際挖起桿桿面才是最重要。一直切球,桿面如何能不磨呢?而老虎的狀況就說,他每週都更換他的挖起桿,因為他練短切很勤快。使用時,他要確保切出去的球可以照他期待的停球能力,如果桿面不鋒利,球可能倒旋少一點就會對結果有很大影響。

這樣的成本增加和算上通貨膨脹的變化,其實目前的球桿價格要比20年前便宜2成以上。但人都是比較直觀的動物,以自己實際付出的錢去感受。現在的價格有稍微比較高一些,但都還是在很合理的範圍內。再加上,現在交通方便,多數的球友都經常到海外旅行、購物,所以可以從美國、日本購買相對便宜的球具。配合上目前網路的興旺,太多網站和代購的服務,協助球友可以增加在日本和美國的球具網站進行購買、再運送回來。

而球桿在10年、20年錢的價格基本和現在是差不多。唯一有點不同在於driver這塊上。其他鐵桿、雞腿、球道木、挖起桿是沒有太大差別。推桿的價格是有提升約1~2成的空間。以Scotty Cameron的推桿來說10多年前的價格約在台幣1萬以內300美金左右。近些年來要1萬2左右400美金。另外,一號木桿的價格從以前400美金到目前500美金。台幣1萬3左右到1萬5千多目前的價格。而這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以前的球桿比較有打折的機會。尤其是Taylormade桿子,通常3個月就來次打折。因為TM出的新產品比較多也比較快。

現在球桿的製造技術都很優。多數的桿頭和桿身的代工製造都在台灣的代工廠上。所以你覺得這些產品會有什麼大差別嗎?這些球具大廠們評估代工廠都是有一套標準,所以只要工廠達到標準,基本能力和技術都不會太差。而反應在實際產品上也就是標準化的結果。這也是我覺得買球具,哪個品牌或什麼技術,其實在現在這個年代或產品技術、材質大家都一樣下,基本沒有太大差別。一定有差異,但差異都是在細節上。而對於球具訂製這塊上,就需要去找出差異細節,同時推薦給適當的使用者來進行設定、組裝。

身為消費者的我就真的提不起勁去買。再說,這些功能、材質大家都一樣或大同小異下,各家廠牌的技術就算有差,也是在細節上的差異。如果你的技術有到一個火候,才能感受到這些不同產品,在實際表現上的差別。一般球友來說是很難說出長短差異。這就和高爾夫球一樣。給你打Pro V1和其他台灣品牌產品會有什麼差別?多數球友是答不出來。答的出來的球友多半都是單差點水平,才能道出一二。球桿也是一樣。桿頭和桿身設計的差異其實很有限。除了打球的技術外,還需要累積10年以上的球齡才能去判別產品在細節上的差異。

其實如果覺得你用的桿子超過10年而沒有更換,是要說你的桿子太耐用,還是你非常少用,揮桿速度一般,所以桿子沒有什麼損耗?我想應該不是前者。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說產品耐用這詞是不太可能。因為我們在乎是效能和表現的問題,不在於外觀。難道你要用手機用到壞,破了才換?車子要用到壞了動不了嗎?而每個人對於耗損的定義和程度都不同。在球桿來說,最簡單的說法,應該就是:當球桿無法承受你的速度力量時,讓你的擊球效能衰退和無法承受你的失擊。因為這樣的球桿必定會影響到你的揮桿動作!

一個揮桿速度100mph(一號木桿)和一個揮桿速度85mph對於一支球桿會產生怎樣的耗損?其結果是顯而易見。速度力量大的人對有產品會產生比較大的受力壓力。對於產品來說,其耗損會大於揮桿速度比較慢的人。就如同你都載100kg的貨,和載50kg的貨,兩台車對於輪胎的耗損,100kg的輪胎就更容易磨損和損壞。如果再加上你的使用頻率高的話,產品的耗損絕對會比揮桿速度慢的人要更快。所以當你在比較你的球桿和別人的球桿時,記得要去思考別人的身體速度條件和使用頻率,再去下評論。

當速度節奏變快,身體就會更難掌握下桿的細節。要把動作細節做好就需要鍛鍊自己的身體強度和韌性。因為身體強度高,就沒有彈性。所以要讓身體有韌性,才能把身體的力量效果發揮到最大。而利用身體的韌性就需要瞭解和運行人體力學。也就是身體的轉動、力矩原理。同時身體鐘擺原理。不管哪一種原理都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下盤去支撐上半身的力量釋放和爆發力。所以揮桿動作是一個全身的運動,不是單純利用上半身和手臂的運動。

不管你的揮桿節奏快或慢,你要掌握的重點在於利用你的節奏去帶動你的身體。所謂的節奏一定會有快慢、抑揚頓挫。所以,你要自己去掌握出動作的頓點、和韻律感來。在每一個點都要讓身體積累力量和進行下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動作的頓點都是為了下一個動作的發力所做的準備。比如下桿就是速度會比上桿要更快。而當要做下桿前,一定會有一個頓點,讓身體可以準備好、站穩,之後才能全力爆發力量來。不管是上感節奏平順的人也一樣,下桿都會有加速,而這就是每個人要去掌握的地方。

就算推桿路徑讓你掌握了,還有力道這個因素。這也是短的桿子難的地方。就如同做數學題目,知道答案卻還是解不出答案。這是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才能讓你的身體和四肢,去記憶掌握好控制球桿和力道。這就是為什麼短桿和推桿是贏球的關鍵。距離再遠,準度和技巧沒有就是贏不了球。你可以2桿上果嶺,但在推桿上3推。而且往往打得遠的球友,短距離的桿子就是罩門。很多senior就是把短桿練得如火純青,在練習場練上百顆球。為了在短距離可以制勝!

在高爾夫的世界裡,這是一個個人化的運動,所以對於個人技巧就非常要求。球友們花以年為單位的時間去練出自己的技巧。而最困擾多數球友的在於工具這塊。在高爾夫球具裡有不同長度和桿頭設計的產品,球友們需要練好不同球桿才能發揮最好的表現。球桿越長雖然使用比較難,但對於個人技術上反而越短的桿子越需要個人技術。為什麼?應該越長的桿子越難使用,使用技巧也要好才能控制好球桿。但實際上,越長的桿子如果桿子配置好,就算動作和技巧不是很到位,球還是不會差太多。

不管是廠商也好或是球友也罷。大家都認為我的揮桿速度就和我選擇球的硬度有關。這觀念正確,但需要建立在一個條件下;就是你的動作、力量釋放是正確的狀態下。因為當你可以有100mph的木桿揮桿速度,所以如果要完全發揮出這個速度的力量來,就是要把你的力量完全灌入到球裡,也就是力量完全釋放到球上。

為什麼要準備2種硬度的球款?或是說準備一款硬度比較軟的球讓你在天氣不好,或是身體狀況不好的條件下去發揮。一般來說,你會選用目前用的球款多半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才會持續使用。它有你喜歡的功能和特性。但當天氣狀況不好,比如:天冷了、下雨了、球道濕軟,這些狀況如果你可以用比較軟的球款,打起來會比較舒服、好控制、和更容易發揮力量。因為擊球是兩個硬的物體彼此接觸的結果。但當身體狀況好,動作順暢,和天氣溫和下,這樣的接觸就不會讓你感覺不好。

現代化的時代,已經有很多工具和方法讓我們去學習正確的學問。以前時代那種土法鍊鋼已經不切實際也需要被時代給淘汰。多數教練都還是以這樣的方法在傳授揮桿動作。但實際是錯誤!因為揮桿動作已經不在只是單純的動作施展,而是身體和工具的相互配合、協調的運動。
以前看不少電影有關運動類或打拳這類的內容,一定有為很牛的教練或球員。而他們在傳授給主角專門的動作都會讓主角先做其他練習。比如讓主角跑步,鍛鍊身體等這類的劇情和方式。現在看來特別能理解,在切入核心運動練習前必須做這些身體肌力的提升或身體伸展和平衡能力的鍛鍊。

準備好就可以打了,不需要最遠的那個打完才能依序打 - 其實我和一些熟的朋友打球早就這樣。不熟的朋友才會特別看先後次序來打。因為有些球友比較在意這些細節。你和他一起打或比他先打,他就會不爽。而現在新規則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我準備好就打過去了。有些節奏速度慢的球友,一個球可以在那邊磨蹭半天。而我打球節奏比較快,差不多就可以打,而且我根本沒有試揮程序,所以選好桿子,看好方向,就直接打出去了。所以這個規則我覺得對整體打球速度的提升是絕對正面。

尤其慢節奏的球友,應該就會更慢。因為打快的人還是快,所以就會變成大家都在等他。反而他的壓力更大。這條規則實用性高但整體的打球速度不見得會比較快。

但如果力道不同也會影響路徑的變化。這就是這類推薦路徑難的地方。不過我認為這類果嶺推薦路徑只需要給個大概路徑。因為實際要如何推和推的力量都需要球友自己去調整和決定。但如果有推薦路徑,對一般球友就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因為果嶺路徑的判讀是需要有一段長時間的建立。而且還要計算草紋和果嶺速度等。不單純是看地形和距離的判讀。所以就算有科技的協助,也不完全是可以相信的推薦路徑。但有勝於無。至少知道要推哪個方向就可以自己去掌握力量和距離。

現在使用測碼數的機器,我們可以自由使用、瞭解需要進攻的距離。這對一般球員來說是一個有實用的幫助。因為如果你到一個不熟的球場打球,對於距離的掌握和觀察就不容易。就算有桿弟也不一定你覺得碼數報的靠譜。當然有科技的協助對於打球就變得簡單多了。但為什麼USGA可以接受使用測碼器,就沒有機器或工具可以協助判斷果嶺的建議路徑或距離?其實這就如同測碼器一樣。就算你你知道要打150碼,你不見得可以打得到!

不過選手也是人,所以他們也會和我們一樣失誤。比如明明球道上就有一個小小的沙坑,但他就是筆直的朝那個沙坑打,結果就是下沙了。就是實際看比賽你可以去揣摩選手的想法,看他們打的球路去瞭解他要如何去打這一球、這一洞?可以理解的話,絕對可以幫助你在打球策略和觀念提升很多。

所以實際看比賽對我來說,就是要看選手如何去打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球來?而且最好看的就是,看這些男子選手打出來的球質真的很爽!那球速實在猛且快,尤其打低平的彈道,那種爽度真的值回票價。重點是你不需要跟有名氣的選手,只要能上得了檯面的選手都有能力去表現不同的球路和技巧。

不要小看架Tee的高度!因為這需要實力和能力去控制自己的身體以得到你期待的結果。不是只求碰到球就好。而是要求觸球的反彈角度在一個穩定和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當你架低Tee在擊球,通常打出來的彈道都會很穩定,不會忽上忽下。當然不建議一般球友或差點在20以上的球友去嘗試。動作的穩定性和正確性都需要有,才能進行練習和實際下場擊球。不然出糗的狀況會很常發生。會越打越挫折。這是進階球友的練習重點和項目。也是考驗你的動作能力和控制球桿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