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握桿和站姿都是基本功,也是你能否打好球的關鍵。很多人看選手的視頻,才發現到自己的握桿怎麼會這樣。或是請教教練指導,如何握桿。而對或好的握桿方法,在於你能否利用手腕關節這塊的甩動?而關節就是一個節點,以這個節點為中心。當你的握把握的位置離關節越近,就無法發揮力矩和甩動的效果和力量。相對的,你的握桿位置,離關節一個距離,這樣的效果釋放,可以達到最高。這是你要去檢驗自己的握桿很重要的地方。

首先,球桿規格改變了!相對30年前的球桿規格,現在的球桿規格,不只在長度上、功能上、和設計都很大程度不同於以前。就算很傳統的推桿和鐵桿桿頭,也和以前有不同。最重要在於創新的桿頭設計和桿身材質技術的提升。把球桿整體的效能拉到另一個境界。30年前的木桿長度在42~43“,現在已經到了45.5”~46“。木桿桿頭的尺寸由300cc到現在460cc。桿身材質從鋼管的主流到碳纖維時代。推桿頭設計越來越多大MOI的小烏龜設計。這些改變都是要讓球員打的更好、更遠。

再加上現在的科技和材質的進步,雖然可以提升使用效能,但對於耐用來說其實沒有比較好。很多球友都說,我這桿子打超過10年還這樣虎虎生風,但實際是靠你個人技術和能力去配合球桿。比如你不能用力打,不然桿子承受不了你的力量和速度。或是桿子抗風能力不好,你需要打低....有很多情況,都是你必須配合球桿才能讓它表現出你期待的結果。這樣的桿子就算沒有打壞,也無法發揮你身體力量和速度。桿面就算磨損不大,也不代表它的狀態正常。很多球具店退下來的試打桿,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所有東西/產品,都有一個使用極限和最佳使用效能。使用超過一個次數,或打超過一定次數,桿面,桿身的彈力效果就會打折或減低。

所以你覺得動作對錯很重要嗎?需要有對錯嗎?對於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不再認為動作需要對錯,只要去瞭解你想要什麼?想要不要slice?不要打太高彈道?動作不要跑掉?手不要太主動.....這些東西都有原因,而如何解決? 也要看你能不能解決和有沒有時間去落實?就算你知道要如何修改調整動作,但也不見得你和其他人都會得到一樣的動作模式。因為人都不一樣,每個人執行的方法都不同,這就是差異化。所以什麼是對錯就不重要。對我來說,球友可以很容易去發揮身體的力量,和把力量釋放和控制就是最好的動作。

而要去修正動作除了下苦功外,還要提升工具。工具的提升就在於個人化的設定和規格建立。沒有這塊的協助,要練好動作,需要花上數倍時間,同時也會影響身體。所以客製球桿也是必要之因素。或許你不認同,你還是可以用現在球桿或市面球桿苦練起來。這都是你個人的決定和評估。效率就是關鍵!但是就現實角度來說,當你的工具不同,就直接影響你動作的施展,同時也會制約你的身體爆發力,和力量的掌握。比如,桿子太軟或已經打軟,你就不敢把力量速度放下去桿子。久而久之,。你的動作會變得沒有力量和節奏比較慢。

不管球桿角度多少或強勢弱勢,都需要有一個距離效果。而你要在乎的是最後的距離結果。不是在角度多少的問題上!強勢的鐵桿只是在桿頭號數上有變化,不會改變你得到的距離結果。因為我們就算有可以打到你要的距離球桿,不見得可以打到期待的距離。也就是說;你需要給自己有更大空間去發揮和容許自己犯錯的球桿。比如我要打150碼到旗桿,但我有一支可以打160碼7鐵,和140碼的8鐵。那我會如何選擇?

鐵桿來說,我認為每個球友都需要去建立自己在每一支球桿的距離訴求。不見得要每一支鐵桿都差10碼距離,或是距離要固定。對我來說,距離越遠的桿子可以有多一點的距離差。比如我的七鐵160碼,但我八鐵只有140碼(因為是鋼管桿身和七鐵不同設定),少掉20碼距離,但對我使用一點都沒有產生問題。

而且手套質量不好,容易讓你的手指磨損或破皮等問題。一旦你的手指不舒服,你就無法輕鬆控制球桿。而我一直都是用皮革材質的手套,因為它是最舒服也耐用。當然都需要定期去更換。當你的動作和力量正確,手套是不會磨損。以前我的手套也常磨損,因為施力不當,但動作調整後,對於力量的控制和只有在一個瞬間會發力,對於手套和握把的磨損就比較少。當然我以前也用過人工皮的手套,但材質沒有像皮革的好、耐用。所以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更換的時間比較短。反而沒有皮革性價比高。

配件不對,或不適合,質量不好,你無法把力量100%的灌注到球桿上。就算你的力量大、速度快,能量傳送效率不好,就功虧一潰了。而球鞋就是讓你可以接地氣的工具,而鞋子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項個人配件。它不對,你的身體扭轉能量或效果就肯定打折。同時鞋子需要具備很多功能性,所以我在鞋子的選購上就不會小氣。而且我買過不少品牌和款式的鞋子,都是建立我對球鞋的經驗值。如同球桿和球一樣。你沒有用過你無法瞭解什麼鞋子對你適合和可以提供你最好的抓地力和舒適性。

千萬別認為這是玩球桿的人才這樣做。挖起桿的耗損是所有球桿裡頭最高。因為它需要吃土、吃草,而土裡的東西有不同的東西,桿面就常磨損。尤其是日本軟鐵鍛造的桿頭,磨損更快。如果你常下場打球,半年時間,你的桿面就磨的差不多。一定會影響倒旋量。如果你的挖起桿是用了好幾年,那我也實在沒有什麼話可以說。如果你不是靠倒旋量在打挖起桿,那桿面磨損問題就不重要。但如果你需要打出足夠倒旋量去得到停球效果。那好好思考桿面的狀況。挖起桿一定是更換,不是打到整個桿面東凹西磨的。

定期更換挖起桿桿頭是絕對必要。我通常看一個球友會不會打球,或在不在意高爾夫,看他的球桿就知道。而看挖起桿可以知道他打得好壞。當然有很多打的好的球友,尤其短桿,他們的挖起桿桿面都磨的差不多。因為他們在練習場練上千顆球。但實際挖起桿桿面才是最重要。一直切球,桿面如何能不磨呢?而老虎的狀況就說,他每週都更換他的挖起桿,因為他練短切很勤快。使用時,他要確保切出去的球可以照他期待的停球能力,如果桿面不鋒利,球可能倒旋少一點就會對結果有很大影響。

這樣的成本增加和算上通貨膨脹的變化,其實目前的球桿價格要比20年前便宜2成以上。但人都是比較直觀的動物,以自己實際付出的錢去感受。現在的價格有稍微比較高一些,但都還是在很合理的範圍內。再加上,現在交通方便,多數的球友都經常到海外旅行、購物,所以可以從美國、日本購買相對便宜的球具。配合上目前網路的興旺,太多網站和代購的服務,協助球友可以增加在日本和美國的球具網站進行購買、再運送回來。

而球桿在10年、20年錢的價格基本和現在是差不多。唯一有點不同在於driver這塊上。其他鐵桿、雞腿、球道木、挖起桿是沒有太大差別。推桿的價格是有提升約1~2成的空間。以Scotty Cameron的推桿來說10多年前的價格約在台幣1萬以內300美金左右。近些年來要1萬2左右400美金。另外,一號木桿的價格從以前400美金到目前500美金。台幣1萬3左右到1萬5千多目前的價格。而這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以前的球桿比較有打折的機會。尤其是Taylormade桿子,通常3個月就來次打折。因為TM出的新產品比較多也比較快。

現在球桿的製造技術都很優。多數的桿頭和桿身的代工製造都在台灣的代工廠上。所以你覺得這些產品會有什麼大差別嗎?這些球具大廠們評估代工廠都是有一套標準,所以只要工廠達到標準,基本能力和技術都不會太差。而反應在實際產品上也就是標準化的結果。這也是我覺得買球具,哪個品牌或什麼技術,其實在現在這個年代或產品技術、材質大家都一樣下,基本沒有太大差別。一定有差異,但差異都是在細節上。而對於球具訂製這塊上,就需要去找出差異細節,同時推薦給適當的使用者來進行設定、組裝。

身為消費者的我就真的提不起勁去買。再說,這些功能、材質大家都一樣或大同小異下,各家廠牌的技術就算有差,也是在細節上的差異。如果你的技術有到一個火候,才能感受到這些不同產品,在實際表現上的差別。一般球友來說是很難說出長短差異。這就和高爾夫球一樣。給你打Pro V1和其他台灣品牌產品會有什麼差別?多數球友是答不出來。答的出來的球友多半都是單差點水平,才能道出一二。球桿也是一樣。桿頭和桿身設計的差異其實很有限。除了打球的技術外,還需要累積10年以上的球齡才能去判別產品在細節上的差異。

其實如果覺得你用的桿子超過10年而沒有更換,是要說你的桿子太耐用,還是你非常少用,揮桿速度一般,所以桿子沒有什麼損耗?我想應該不是前者。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說產品耐用這詞是不太可能。因為我們在乎是效能和表現的問題,不在於外觀。難道你要用手機用到壞,破了才換?車子要用到壞了動不了嗎?而每個人對於耗損的定義和程度都不同。在球桿來說,最簡單的說法,應該就是:當球桿無法承受你的速度力量時,讓你的擊球效能衰退和無法承受你的失擊。因為這樣的球桿必定會影響到你的揮桿動作!

一個揮桿速度100mph(一號木桿)和一個揮桿速度85mph對於一支球桿會產生怎樣的耗損?其結果是顯而易見。速度力量大的人對有產品會產生比較大的受力壓力。對於產品來說,其耗損會大於揮桿速度比較慢的人。就如同你都載100kg的貨,和載50kg的貨,兩台車對於輪胎的耗損,100kg的輪胎就更容易磨損和損壞。如果再加上你的使用頻率高的話,產品的耗損絕對會比揮桿速度慢的人要更快。所以當你在比較你的球桿和別人的球桿時,記得要去思考別人的身體速度條件和使用頻率,再去下評論。

當速度節奏變快,身體就會更難掌握下桿的細節。要把動作細節做好就需要鍛鍊自己的身體強度和韌性。因為身體強度高,就沒有彈性。所以要讓身體有韌性,才能把身體的力量效果發揮到最大。而利用身體的韌性就需要瞭解和運行人體力學。也就是身體的轉動、力矩原理。同時身體鐘擺原理。不管哪一種原理都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下盤去支撐上半身的力量釋放和爆發力。所以揮桿動作是一個全身的運動,不是單純利用上半身和手臂的運動。

不管你的揮桿節奏快或慢,你要掌握的重點在於利用你的節奏去帶動你的身體。所謂的節奏一定會有快慢、抑揚頓挫。所以,你要自己去掌握出動作的頓點、和韻律感來。在每一個點都要讓身體積累力量和進行下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動作的頓點都是為了下一個動作的發力所做的準備。比如下桿就是速度會比上桿要更快。而當要做下桿前,一定會有一個頓點,讓身體可以準備好、站穩,之後才能全力爆發力量來。不管是上感節奏平順的人也一樣,下桿都會有加速,而這就是每個人要去掌握的地方。

就算推桿路徑讓你掌握了,還有力道這個因素。這也是短的桿子難的地方。就如同做數學題目,知道答案卻還是解不出答案。這是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才能讓你的身體和四肢,去記憶掌握好控制球桿和力道。這就是為什麼短桿和推桿是贏球的關鍵。距離再遠,準度和技巧沒有就是贏不了球。你可以2桿上果嶺,但在推桿上3推。而且往往打得遠的球友,短距離的桿子就是罩門。很多senior就是把短桿練得如火純青,在練習場練上百顆球。為了在短距離可以制勝!

在高爾夫的世界裡,這是一個個人化的運動,所以對於個人技巧就非常要求。球友們花以年為單位的時間去練出自己的技巧。而最困擾多數球友的在於工具這塊。在高爾夫球具裡有不同長度和桿頭設計的產品,球友們需要練好不同球桿才能發揮最好的表現。球桿越長雖然使用比較難,但對於個人技術上反而越短的桿子越需要個人技術。為什麼?應該越長的桿子越難使用,使用技巧也要好才能控制好球桿。但實際上,越長的桿子如果桿子配置好,就算動作和技巧不是很到位,球還是不會差太多。

不管是廠商也好或是球友也罷。大家都認為我的揮桿速度就和我選擇球的硬度有關。這觀念正確,但需要建立在一個條件下;就是你的動作、力量釋放是正確的狀態下。因為當你可以有100mph的木桿揮桿速度,所以如果要完全發揮出這個速度的力量來,就是要把你的力量完全灌入到球裡,也就是力量完全釋放到球上。

為什麼要準備2種硬度的球款?或是說準備一款硬度比較軟的球讓你在天氣不好,或是身體狀況不好的條件下去發揮。一般來說,你會選用目前用的球款多半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才會持續使用。它有你喜歡的功能和特性。但當天氣狀況不好,比如:天冷了、下雨了、球道濕軟,這些狀況如果你可以用比較軟的球款,打起來會比較舒服、好控制、和更容易發揮力量。因為擊球是兩個硬的物體彼此接觸的結果。但當身體狀況好,動作順暢,和天氣溫和下,這樣的接觸就不會讓你感覺不好。

現代化的時代,已經有很多工具和方法讓我們去學習正確的學問。以前時代那種土法鍊鋼已經不切實際也需要被時代給淘汰。多數教練都還是以這樣的方法在傳授揮桿動作。但實際是錯誤!因為揮桿動作已經不在只是單純的動作施展,而是身體和工具的相互配合、協調的運動。
以前看不少電影有關運動類或打拳這類的內容,一定有為很牛的教練或球員。而他們在傳授給主角專門的動作都會讓主角先做其他練習。比如讓主角跑步,鍛鍊身體等這類的劇情和方式。現在看來特別能理解,在切入核心運動練習前必須做這些身體肌力的提升或身體伸展和平衡能力的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