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905R這隻是tour issue,當年的tour issue不像現在的tour issue都是一樣的大量生產,然後從中裡挑選規格適合來給選手使用。那時候的tour issues的桿頭很多是另外小量生產給選手來用,所以材質和規格的精密度要優於一般大量生產的桿頭。所以花多一點錢是值得。至少我的905R是用的非常好。
我必須說,日系高爾夫雜誌要比美系和台灣中文翻譯的雜誌要精緻和有內容多了。我還懂點日文,所以看下來就覺得有得到一些東西。至少在產品的規格和相關技術上的說明也比較到位。現在台灣也有翻譯日本的雜誌,那本雜誌講比較多的動作和球員的內容。其他日本雜誌也有比較著重在球具和訂制產品的方面。
對於一般高爾夫雜誌和書籍,內容來說,是相對有限。扣掉一些根本沒有機會去打球的球場介紹外,這些內容還佔不少頁面和圖片。再加上介紹一些比賽的分析和球星的專訪。基本上你想看的內容也沒有幾頁剩下來。所以用翻的還比較快。
而單層球的好處就是它的材質是人工橡膠。也就是2層球中的球心材質。這樣對於碰撞下,不會硬碰硬的和桿面有摩擦。雖然球的距離效果不如2層球的好。但如果以練球的角度來看,對於桿面的磨損傷害是最小。配合上人工草皮的墊子,這樣桿面和桿底的部位就不會要太多的刮痕。
球對桿子的傷害其實是最直接。所以我下場用的球,多半都是用表皮軟的Urethane/優力辛。這對於桿面接觸時可以減少撞擊的磨損,桿面的傷痕或球痕也不會太多。而如果表皮是Surlyn的球皮就會有比較大和明顯的磨損。在美國練習場就是都硬且差的2層練習球。然而,2層的練習球硬度高,球皮硬,對於桿面的傷害要遠高於單層的練習球。所以我多半在練習場練的球桿和下場的球桿是不同。這樣下場的桿子可以得到最佳的結果和減少磨耗。
我昨天就去買新的Apple MacBook Air,本來想網路直接買,但手邊有舊的MacBook Pro也都沒有用,想去trade in,這樣折點錢也好。研究網路買和trade in要很麻煩,先付全額買,再把舊Macbook寄給Apple,他們評估價值,再給你gift card。一來一往時間可能都要一個月。我直接去Apple店把MacBook給他們然後折抵,拿新air。半個鐘頭就收工回家玩新Air!
疫情的衝擊下,對於銷售肯定會影響。消費者的荷包縮小了,到店裡的時間拉長,一天可以接待的客人數也變少。所以如何可以提升銷售就是企業公司要思考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在於,實體店有庫存,有現貨,有很多網路所沒有的款式和折扣。網路的折扣和實體店的折扣是不同。我自己習慣在網路買東西,但還是會到實體店去轉轉,都可以撈到不少好折扣的好貨。這是網路所沒有。
在我這幾年下來,我更多在嘗試不同於目前高爾夫框架的東西。比如球具,動作,身體和球場等。這些嘗試都讓我得到很多收穫。也是我可以看得更深、更廣的原因。當然這當中也是很多失敗和錯誤的經驗累積。所以才能知道什麼方法和想法是比較可行和正確。我會建議大家要敢去突破和思考一些對球具和動作的想法。不需要一定要依照誰或哪個學說或理論去做。放開這些束縛和框架,你會看到和享受到很多有趣和正面的經驗。這就是高爾夫的動力。 不是你今天打多少桿這樣籠統的表現。更多在你自己從裡面心靈上得到的啟發!
想像可以無限!這也是讓我可以持續對高爾夫有熱情的原因。因為這些想像就會讓我想去找答案。如同球友們私下會詢問我什麼產品比較適合?我要買S還是R硬度?這都是你經過思考後才有的問題。已經是有經過自己反覆推敲的一個結論型的問題。所以從問題就可以瞭解你對這個運動是認真態度。
我自己嘗試過不同桿子重量和揮桿重量,對於使用上的控制能力。我必須說;當你的揮桿動作是身體扭轉和肩膀轉動,對於球桿的重量和揮桿重量都需要“輕量化”。而要多輕?因人而異。我不想給誤導!為什麼要輕?因為動作已經夠複雜了,桿子如果再讓身體承受更多的負擔,動作的施展就難上加難、複雜度破表。
所有的球友來找我的時候,一確認目前球桿長度都超過45.5“。當然過重和過輕都不行,過輕會讓你無法掌握桿頭移動的掌握能力。就算可以讓你提升揮桿速度,但無法有好的擊球精準度也是白搭。回歸現實面,目前多數木桿類的長度和重量,對於業餘球友來說都是有挑戰和困難。所以你要做的只有2個選項:改桿子或提升自己的身體能力!改桿子已經討論很多,而這篇文章會著重在個人能力這塊。也就是說,你要做的事,就是去提升自己的上半身的強度。這不是你多練球就會比較好。練多、對手臂是有提升,但有限。
說說但書吧,多半都是技師把桿子設定比較長,比較輕,比較軟等特性。也就是威而鋼效果。不會持久。一來多數的球友用這樣的桿子不會覺得難,打不好是覺得可以改善。因為輕嘛,沒人會覺得打不起來。所以打壞了就多練。二來,長,對身體和動作的需求和負擔就比較大。往往擊到甜蜜點的比例都不高。但如果讓他打到,那就可以大聲的拿出來說。因為我以前和朋友打球,朋友距離一直出不來,但往往幾球會和我不相上下。當然我會覺得驚訝。
武器呢?對!一堆桿子說可以增加10多碼,什麼屌到爆的科技或材質。但買了一樣沒更好。我和一般球友不同。你們換桿的計劃可以幾年才換一次。我每年都換,應該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新桿子在手上使用、測試。所以桿子對我來說,我一直都在研究。包含球也一樣。都用新產品和新科技的桿子對我來說,會比較持平去看。因為我用的每一支桿子的性能和特性都在好的狀態和保鮮期。而且每一支桿子都會依據我個人的需求和揮桿特性,去進行個人化的規格設定。所以不會有打起來不順或不合狀況。
因為上桿到頂點可以讓桿子的重量落在身體上。如果只有上1/2或3/4的話,桿子的重量就在手臂、背和肩膀上。而如果你的這些部位的強度不足,就會讓身體過度上桿來減少對球桿的重量負擔。同時,對於球桿這塊,也要讓你的球桿,可以把重量感調整到最好,不見得是最輕。這樣身體可以對球桿的負擔在最小。只有從身體和球桿去配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和揮桿動作。
揮桿動作上,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身體肌肉強度和伸展性不足,導致動作的過程,產生很多多餘且沒有效率的動作來。比如over swing/上桿過頭,下桿側移、或握桿強勢等。這些問題和姿勢,都代表你的身體強度和韌性不足,才無法做到和選手那樣的表現。
太早去越級打怪,怪物打不死,自己信心和能力都整個滅頂,反而還打擊弱小心靈。看到特定的球桿就整個手抖。我還記得當初打球第一年,去打新淡水,整個烙賽。球場設計超變態。沒有坐車打根本沒辦法打完,球場上上下下的設計,很多球道看不到果嶺,球道也窄,不停的掉球。後面就再也不去打那個球場。設計的動機就是要搞到大家不停東奔西跑的救球。雖然有球車,一樣搞得我東奔西跑。其他北部球場也是大同小異。所以也導致我喜歡去海外挑戰不同球場。因為台灣的球場設計超瞎。平地球場超少,打起來就天人交戰,難怪球不斷噴掉。
打適合自己目前能力的球場,這非常重要。因為像台灣這些球場,球道窄,距離短、而且球道間的距離不足,很多時候球都會兩邊球道亂飛,這是很危險。我個人覺得球齡不足5年的球友可以打球道寬、距離在5500碼左右的球場是比較好。原因是可以練球技,同時看出自己哪一支球桿的技術能力不足?
所以說我基本上是利用2套鐵桿來進行使用的混搭。因為目前鐵桿無法只購買我要的號數。只能購買兩套不同特性和品牌來進行混合使用。個人對於不同球桿有使用的需求和功能。我可以得到我希望的結果和對結果可以提升到最好。所以中、長鐵是性能和易打桿子,短桿和挖起桿就以操控和精準為主。
首先,我先說一個基本觀念,球桿必須要有明顯特性。每一支桿子都要讓你可以毫不猶豫就可以選擇和決定去使用。如果當你在決定要使用哪一支桿子是可以有2支以上的選擇那就對你有困惑和選擇。這也是我常和我的訂製球桿朋友說,桿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特性和功能,就沒有訂製的必要。如果建立每一支桿子獨有的特性和功能?當你選擇桿頭、桿身和握把是就是一支桿子的DNA。桿頭特性是什麼?桿身得特性功能是什麼、握把得導向是什麼?這些東西建立起來就是一支桿子得完整特性。也是在你思考要如何進攻是,可以從你的腦子裡跳出來得結果。
我的動作核心還是在“效率”上。上面三種問題和狀況都發生在多數球友身上,導致你的擊球精準度和效率不好。所以我在此建議大家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要打好球,把動作“減化”!什麼是動作減化?要如何減化?因為減化是第一步,把你動作多餘的部分給拿掉,才能把效率提升和錯誤減少。
從球桿上下手就是針對你的動作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抵銷。而問題不會不見,只是變小。簡單說,會右曲的還是會右曲,只是幅度變小。彈道太高,可以讓彈道變低。這就是球桿和客製產品可以啟到的作用。這也是我認為不要把訂製球具想成仙丹妙藥。它和西藥一樣是減低症狀而已。一般球友的動作超過8成都是靠手打球。握桿是手掌握桿。這沒有對錯,只是動作是有分時期,不同時期對動作有不同的解讀和發揮。但你要瞭解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動作的“效率”。在這個觀念下,動作就有方法和原理。如何讓你用最有效的力量去得到破表的擊球結果?
規格設定是訂製球桿的靈魂!能否讓使用者可以發揮身體和力量就在規格上。規格如果不對,就算再貴、再屌爆的產品也一樣讓你打起來東倒西歪、慘不忍睹。而規格設定也是看一位技師的硬實力。技術不到位,設定出來的東西或結果都是半調子。很少球友會和我討論球桿的規格。往往都在討論產品。哪一款產品(桿頭或桿身)是對我比較好?我推薦哪一款桿身或桿頭?其實應該要問我適合打什麼規格?我目前的球會跑左邊,有什麼可以調整的空間?要如何去調整?
我在幫球友訂製時,常常會覺得,其實他的球桿桿頭或桿身也不差,也適合他要求的彈道、硬度或易打等,但在球桿規格上就整個弱掉。弱掉的原因在,桿頭、桿身和握把都是不錯,但規格裝錯了,就無法發揮這些零組件的效能和提升球友發揮身體力量。這個問題讓我覺得臉上掛三條線!這一來是球友本身會認為,把零組件找好就柳暗花明了,桿子就會幫我發揮我期待的結果。但其實不然。另一個原因也是技師的能力和專業不足。球友可以依靠技師的技術去設定適合他用的規格來打出效果。
還有我個人不認為launch monitor是必備的儀器。對於擊球數據這塊是否必須要去要求或著眼,我是比較保留。因為你的測試場所在室外的話,就用你的雙眼就可以看到飛行狀況和結果。除非在室內,launch monitor的數據是必須要。但我會在這些數據表現上加一句話,你最後得到的結果和數據一定會有差異。所以不需要太刻意去以數據為依據。可以在室外就去室外打。這樣才能把掌握球桿、球桿感受和飛行表現有一個完整的結果。這些表現才能去什麼產品的特性和優缺點,球友才能有深刻的烙印。
4. 結果論 - 這部分也是被詬病。很多球友會覺得換了桿子也沒有達到技師說的結果。但我認為訂製桿子都要設定目標,讓球友可以檢驗。不然這和買現成套桿沒有什麼兩樣。而如何去和技師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技師需要分析球友本身的能力和動作狀況。動作一定會有問題,但在人的問題下,球桿有什麼可以調整、提升的空間?技師要去根據球友的問題,去設定一些可以檢驗的區塊來做檢驗。
最多回應的